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GPS数据建立中国大陆板内块体现时运动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8,自引:8,他引:40  
周硕愚  丁国瑜 《地震学报》1998,20(4):347-355
中国大陆被认为是研究大陆地壳运动和动力学的最理想地区.过去基于地面观测技术,很难对时间尺度为数年的大空间范围的陆内块体运动作定量研究.本文根据中国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1994~1996年GPS全国复测数据,提出了一种完全基于实测资料,通过卡尔丹角计算块体间现时运动欧拉矢量的理沦方法.尝试性地初步建立了刻划中国大陆西藏、川滇、甘青、新疆、华南、华北和黑龙江等7个主要块体现时运动模型PBMC-1(present-time blocks movement model on the Chinese continent),首次在数年时间尺度内给出了中国大陆块体相对运动的点位速度场及边界带运动.模型结果表明:各块体的运动速率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次减少;运动方向由北北东逐步转向东以致东南和东东南.印度板块的碰撞对中国大陆内部诸块体运动起主导作用;而诸块体运动又决定着块体边界带————断裂带的活动方式与速率.模型给出的数年尺度的现时运动,总体上与地质学给出的百万年以来的平均状态相似,与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观测结果也较符合.GPS等空间测地结果已初步具备揭示正在进行中的地壳运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琪 《地震学报》2003,25(5):541-547
GPS结果十分清晰地刻画出中国大陆地区块体运动及内部变形特征,提供了认识印度欧亚碰撞引起的活动构造的新视角.本文回顾了4年来中国学者在利用GPS研究现今地壳运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利用InSAR技术研究强震破裂方面的进展情况.这些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定量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GPS水平形变面应变率梯度与强震危险区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晶  武艳强  刘琦  陈荣华 《地震学报》2013,35(6):828-835
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为获取高精度地壳水平运动和相关的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应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心提供的1999—2007年GPS水平形变速率观测结果, 研究了地壳水平形变面应变率梯度与强震发生的关系, 探索了地震中长期预测对强震危险区的判识方法.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2001—2011年发生的大部分MS6.8以上强震, 地震地点均位于面应变梯度高-低值过渡区与块体边界带相交汇的部位; GPS面应变率梯度可以作为中长期强震危险区判识的一种方法, 与最大剪应变率分布相比, 缩小了强震孕育地点的判识范围. 文章最后给出了中国大陆地区未来10年或稍长时间的强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融生  孙为国 《地震学报》1995,17(3):322-327
过去十年在中国大陆上已进行了数万公里的深地震测深(DSS)剖面工作,取得了许多地壳构造的结果.我们根据这些材料,绘制了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在缺少DSS资料的地区,我们采用了天然地震面波及其它资料. 根据莫霍界面深度图,中国大陆可以分为8个地壳块体,块体内部的莫霍深度变化不大,不同块体之间,莫霍深度有很大变化. 本文对影响中国大陆不同地壳块体的莫霍界面深度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它对研究地壳演化的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构造块体的现今活动和变形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立人  王敏 《地震地质》2003,25(1):23-32
在重新对 1998年和 2 0 0 0年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和基本站的 2期观测资料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 ,得到了ITRF97坐标框架下 ,参考时刻分别为 1998年 9月 5日和 2 0 0 0年 6月 8日 ,分布在全国各主要构造块体上的 79个GPS站的坐标和协方差矩阵。分别以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 (马杏垣 ,1989)中的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单元 (称之为亚板块 )和张培震等 ( 2 0 0 2 )给出的中国主要活动块体为格架 ,用笔者提出的 1种推广了的QUAD方法对中国大陆的 2 0个主要构造块体逐个进行判别检验。那些现今无明显相对运动的相邻块体则被归并起来 ,从而确定了活动块体和它们的边界。采用刚体运动 +块体均匀应变 +局部变形的模型作为描述中国大陆构造块体的现今活动和变形的模型。求出了有明显相对运动块体的欧拉运动矢量和块体的整体均匀变形参数、各块体内部的不均匀局部变形以及活动边界的活动方式和强度。在此基础上 ,除了一般地指出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西强东弱的特征之外 ,还对西部主要活动块体和边界活动强弱给出了定量比较结果 ,从而为强震危险区的判别提供了形变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6.
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块体,变形剧烈,地震频发.川滇块体的侧向挤出滑移造成了东边界的左旋剪切变形,不同的地震学者利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重要的定量结果.大地测量技术特别是GP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断裂带形变场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观测数据,也给研究断裂带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了动态观测资料约束.因此,有必要综合利用块体运动模型、断裂带本身的构造变形定量分析及数值模拟方法,给出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运动特征及应变积累特性的定量结果.  相似文献   

7.
王双绪  蒋锋云  张四新  周聪 《地震》2015,35(1):38-46
首先,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中国构造环境观测网络”截至2013年的GPS区域站观测资料, 结合地质构造, 简要分析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前大区域地壳水平运动变形背景; 接着, 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GPS和精密水准两种不同类型资料反映的地壳运动变形与应变积累状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 最后, 结合地震活动动力环境, 研究和探讨了于田7.3级地震的发生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震活动的可能影响。 我们认为, 此次于田7.3级地震发生在近年来中国西部边邻强构造活动环境和内陆地壳强烈差异运动显著的背景下, 同时也是青藏块体及其边缘构造应力场较强的时段; 于田7.3级地震左旋走滑错动和应力传递, 可能会加速青藏块体东北缘具有高应变积累的构造断裂部位(尤其是祁连山构造带、 西秦岭以南的甘青川交界)破裂释放。  相似文献   

8.
基于GPS资料反演中国大陆主要断裂现今活动速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断层活动速率分布提供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变形的图像.它不仅是解释中国大陆岩石圈变形动力学原因的关键,还是评估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关键参数之一.本文根据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和地震活动分布建立了三维弹性块体模型,并利用最新的GPS资料计算了作为一个整体的断层系统中自洽的断层活动速率.计算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内部绝大多数断裂带的活动速率小于20 mm/a,并不存在类似于板块边界的快速运动.另外,中国大陆断裂带的活动存在东西差异,东部断裂带的活动速率大多低于1.0 mm/a,而西部断裂带的活动速率最高达到18 mm/a.本文给出的断层长期活动速率结果为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变形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约束.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建设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是国家"九五"期间建设的重大科学工程,自1998年开始观测以来,获取了大量的地壳形变GPS观测资料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为认知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资料和定量约束。"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二期工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对网络中观测站点的空间密度、观测方式和应用功能进行大幅度强化。本文扼要介绍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一期工程的建设内容、运行现状和主要成果及二期工程的建设规划。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一、二期工程将为我国地震监测和地学研究提供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地测量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0.
由GPS观测结果推断中国大陆活动构造边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1998年和2000年两期观测数据,得到分布在全国各构造块体上的79个GPS观测站速度场,对中国大陆主要活动构造块体间的相对运动显著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 分析结果表明,西部活动构造块体的边界有较明显的相对运动,而东部运动不明显. 根据分析得到的活动边界,将中国大陆归并为11个活动块体,逐一计算了这些块体边界的活动量大小,确定了它们最新活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GPS空间大地测量学的迅速发展和全面应用,为全球范围各种规模尺度的地壳运动和构造形变观测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使高精度、大范围、全天候、低成本的大地测量变成了现实。为及时把握GPS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为防震减灾应用带来的机遇,我国先后于1997-2000年和2007-2012年实施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在中国大陆及周边建立了由260个连续GPS观测站和2056个非连续GPS观测站构成的高精度、高密度观测网络,为精细而定量地研究中国大陆不同构造区域的现今地壳运动方式和构造形变演化态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数据特别是1999年与2001年区域网数据,我们初步得到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高密度台站速度场中区分出9个独立活动块体和2个广泛形变带,求出活动块体刚体运动欧拉极和相邻块体间相互运动速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水平运动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立人  王敏 《地震学报》2000,22(3):257-262
在重新仔细处理了1994和1996年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监测网两次GPS测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较为完善的块体相对运动和块体内变形叠加的变形模型和相应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运动学特征,并定量计算和比较了主要活动构造块体边界带的活动性质和强度,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块体现今运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中国大陆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在90年代初布设了由22个站组成的全国GPS监测网,测站均匀布设在中国大陆不同块体上,1992、1994和1996年对该网进行了3次观测,本文主要评述了3次观测的资料处理和精度,分析了3次测获得的中国大陆现今块体运动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GPS网3次观测获得的资料精度均达到10^-8~10^-9,能满足地壳运动监测的需要,利用3次复测资料结果所建立的我国大陆块体运动模型,有效地检验了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结果,在全球框架中,我国大陆整体存在着明显的向东运动,相对于西伯亚的区域性运动特征是: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受印度板向北的俯冲和推挤的影响,青藏高原在南北向压缩的同时,存在着明显的向东的侧向滑移,这对大陆逃逸模型是较为有利的支持;东部地区的块体运动,同时受到印度板以及太  相似文献   

15.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   总被引:56,自引:14,他引: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1991~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1998~2000年的观测资料,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或称为视应变场)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并简要分析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应变速率值高,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  相似文献   

16.
利用GPS观测结果对我国地壳水平形变强度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顾国华  符养  王武星 《地震》2004,24(2):1-6
介绍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网(包括基本网与基准网)1999年与2001年2期GPS观测所获得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位移速率结果, 研究块体的划分、 块体位移与块体变形, 提出了用位移(速率)离散度分析块体或局部水平变形强度的方法, 分析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基本特征及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前的地壳水平运动。  相似文献   

17.
王阅兵  师宏波  李瑜  王坦  邹锐  张锐  谭凯 《中国地震》2023,39(3):516-530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GNSS技术在高精度地壳运动观测与构造形变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研究和防震减灾等诸多领域的业务深化和应用拓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在回顾中国大陆地壳形变GNSS站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该网络产出的中国大陆长期构造运动速度场、中国大陆应变率场、位移时间序列、基线时间序列和多边形应变时间序列等几类基础产品,分析这些产品在中国大陆构造运动动态趋势和地震预测分析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最后展望未来GNSS在高精度地壳运动监测应用中的发展方向。以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大力推进国内海量GNSS观测数据的共享,提升GNSS多系统融合定位精度,将产出更为精细的科学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和地震预测分析等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水平运动基本特征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基准网1998年和2000年GPS观测结果所获得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信息.简要介绍这两次GPS观测概况,以及用GAMIT / GLOBK软件对所获得GPS观测数据的处理及精度分析.基准网与基本网各年观测结果得到的网内点位精度、水平分量精度平均为2mm左右,高程分量精度平均为5mm 左右,由两期观测得到的水平位移分量的精度平均为3mm 左右. 得到的1998年9月初至2000年6月中旬基本网、基准网中的地壳运动,包括以位于东部的一组稳定点为基准的各观测站位移、网内各部分的应变及部分地区的旋转量.根据所获得的我国大陆较为完整而详细的地壳水平运动图象,分析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主要特征.在所述观测期间,我国东部地区变形较小,相对较为稳定.相对位于东部的稳定点组,东北块体向北运动,位移量约10mm;华南块体向东南运动,位移量约9mm.相对东部地区,西北部新疆地区以北西向运动为主,位移量约26mm;西南西藏地区以向北运动为主,位移量约32mm;西藏东部与云南地区形成非常明显的顺时针旋转构造运动,旋转中心位于26.5N,95.5E,旋转量为0.0045,旋转位移平均为12mm 左右.我国中部南北地震带是一强烈而复杂的变形带.GPS测量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是影响我国地壳运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与应变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GPS网的有关数据,提出了GPS网速度场的不同融合方法;经过融合建立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统一的地壳运动速度场,该速度场使用的有效GPS站共423个,其覆盖面积为1200万km^2;初步总结出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建立了板内块体的刚性弹塑性运动应变模型,对其进行了块体应变参数唯一性与速度残差中误差最小检验;根据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速度场,估计了8个块体的应变参数,分析了这些块体的应变状态,估计出的各个块体的应变状态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方法估计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用喜马拉雅块体主压应变方向估计的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力的主方向为北东7.1度。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区域网1999、2001、2004、2007年观测资料及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区域网2009、2011年观测资料,解算了南北地震带相对华南地块的GPS速度场,并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解算了南北地震带南、北部地区应变率场的多期次结果,通过分析汶川地震前、后地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的动态变化,进一步研究了汶川地震前区域地壳形变和应变积累背景与孕震异常的形变场主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