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震前地震活动广义分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入广义分维来研究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形结构,并探讨其地震的前兆意义。通过研究海城、澜沧—耿马、溧阳三次地震前后地震活动的广义分维D。(ε)的变化,发现时间标度区间为2—16天时,D。(ε)的变化可以反映大震孕育过程中地震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并表现出震前降维的前兆变化特征。D。(ε)的有效变化标度区间还与区域地震活动的强弱有一定的相关联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华北地区近44年地震资料,在区域地震序列完整性分析的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进行b值时间扫描计算,用最大似然法进行b值空间扫描计算。时间扫描中的b值为研究区内每个扫描窗口的平均b值,因此其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保持在0.62~1.05之间。研究区b值空间分布范围基本维系在0.5~1.4,低b值区域为昌平—宝坻断裂段和唐山—迁安断裂段,变化范围为0.5~0.7,表明该区域地壳介质正处于相对高应力或闭锁状态,存在未来可能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3.
在《表征地震活动时间分布丛集的一个参数》〔《地震学刊》,1937(2)〕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邢台地震区6次强余震及1966年3月22日7·2级地震之前S_1值的变化,发现在强余震之前S_1值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过程。相应的时间分布表明,强余震之前小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的丛集是明显的。认为,S_1值可以为强余震的预报提供时间方面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海涛  朱令人 《内陆地震》1991,5(3):202-205
应用广义分维的概念于地震活动时间分形的研究可避免确定无标度区的困难。海城地震前后地震活动的广义分维D_o(ε)的变化表明,时间标度区间为2—16天时,D_o(ε)的变化可以反映大震酝育过程中地震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并表现出震前降维的前兆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易志刚  龚复华等 《地震》1995,(2):106-116
通过对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指Ms≥5.5的地震)发生时间不均匀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自1815年以来,该区可划分为5个中强地震集中活跃时段。可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建立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一个活跃时段的起止时间。如果发生在活跃时段内的中强地震的发生时间呈较好的线性趋势变化,则可用二指数平滑方法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它的预测精度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6.
利用地震对分析统计方法研究了川滇木里—宁蒗及松潘一汶川区的地震时空分布图象。结果表明:①任何震级的地震在空间上的分布都是非随机的,不均匀分布。在较小震中距上,地震呈现明显的聚集现象。聚集程度有随震级明显增高的趋势,且随构造背景而异;②两区域的地震(松潘一汶川区3.5≤M≤3.9的子集例外)在时间上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小震级地震集中在较小时间间距范围上,较大震级地震的分布图象则随区域构造背景及地震活动水平不同而出现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控制地震概念和用时间反转方法实现非均匀地壳中波的聚焦,从而实现动力触发地震的思路。采用了有限元动力学仿真技术,研究了在波的遍历模型、线性不均匀的介质、以至非线性介质中的时间反转,探讨了在潜在震源区域人工聚能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这种聚能是可行的,在考虑介质非线性的条件下,波能量至少可以近似地聚焦。  相似文献   

8.
极限时间法分析2003年中强地震前h′值异常变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琼  刘正荣 《内陆地震》2004,18(2):138-145
选择2003年2月24日巴楚-伽师6.8级地震和2003年2月14日石河子4.9、5.4级地震震前、震后序列,分析其h'值在中强地震前的异常变化过程,统计其h'值的异常峰值出现时间与发震时间的优势时段。算例结果显示,中强地震发生前h'值确实存在异常波动变化,地震越大异常变化幅度越显著。不同地区因为地震活动性强度不同,h'值的绝对量级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中强地震前h’值存在高值突变,可将其作为短临预报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及南黄海中强地震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及南黄海地震区(29°—35°N,110°—123°E)在地壳深部结构、活动断层格局及新构造等方面具有由华北向华南过渡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形成中强地震区的重要构造背景条件之一。 该区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出现稍晚于华南地震区而又稍早于华北地震区,活跃期与平静期内的地震活动强度相差不很悬殊,活跃幕与平静幕的时间变化比较稳定。中强地震的时间间隔呈现重复的序列性特征,地震的经向、纬向分布表现出一百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张东平 《地震》1989,(4):22-28
本文利用选定的宁夏37度区域范围发生的历史强地震资料,及1966—1986年发生的M_L≥2.0级地震资料,对6级以上强地震的空间展布特征、周期特征、相关地震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该区历史上发生的4次7级以上强烈地震在时空序列上呈现一幅对称迁移活动图象,6级以上强地震的发生有明显的时间间隔规律,同时与华北大区域强地震活动关联较为密切。通过对现今小震活动分级按年度进行频次、平均震级的距平计算,发现该区小震活动在宁夏及邻区发生的6组(8次)5级以上中强震前1—2年,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缺震”异常年份。在异常年份后,该区发生的4级地震具有预测预报宁夏及邻区中强以上地震的短期前兆“信号”作用。在对宁夏区内和邻区的报震时间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北京台网数字地震记录计算的应力降,研究了京津唐张地区中小地震应力降的时空分布及其与中强地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中小地震应力降的空间分布与地壳的地质构造、活断层分布和走向,介质非均匀性有密切关系。(2)中小地震应力降随时间变化可能反映了应力状态随时间的变化。(3)中强地震的发生与中小地震的高应力降有关。本文的结果可用于首都圈的震情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12.
戴维乐  沈业龙 《地震》1993,(5):1-10
本文用分形理论的信息维方法研究了大华北地区1976年以来十次中强地震区域地震时间分布信息维在主震前后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信息维的变化反映了地震时间分布结构自组织特征,在震前一、二年内无标度区及其上、下限值出现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无标度区跨度由1个数量级变宽为3个数量级,震后恢复到一个数量级。震前无标度区跨度越宽,表明地震时间分布自相似结构自组织程度越高,大华北地区十次中强震无论其所在地区、震源深度、地震序列类型、发震构造不同、震前信息维都显示了明显的下降过程,并且临震前降到最低值,震后回升。信息维下降异常时间与主震震级无关,但信息维下降的最低值与主震震级有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华北地区13次Ms5级以上地震在震前不同时间的贝尼奥夫应变释放曲线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大部分中强地震前存在地震矩释放加速现象,同时从空间上分析了应变释放特性与地震的关系,发现很多地震在震前1~2年震中附近区域会出现大范围类椭圆形的低m值区域,这个区域与未来主震的位置有着很好的对应,这为华北地区未来中强地震的危险性判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孕震过程中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地震的长期孕育过程中,孕震区的地震活动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加速增强过程和一个异常平静过程,显示出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加剧。基于这一事实,本文定量地定义了描述确定区域地震活动空间不均匀性的两项指标,即地震频次不均匀度F_d和地震能量不均匀度E_d。在阐明其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以我国近十几年内发生的8个6—7级地震为例,总结了F_d的异常时间T_f和E_d的异常时间T_e与未来地震强度的相关性。由其相关性出发,对1987年1月8日甘肃迭部发生的5.9级地震作了检验,检验效果尚好。一系列震例的总结和检验说明:运用指标E_d、F_d定量地探讨和预报某一确定区域地震发生的可能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地磁"低点位移"与"磁暴"相结合预测发震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地磁前兆观测手段提供未来中强地震发震时间的依据归为2个:(1)四川及邻区较大区域出现的地磁“低点位移”;(2)发生K≥6的中强“磁暴”。本文讨论了将两者相结合共同预测中强以上地震发震时间,其成功率大有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强地震前地震频次-震级关系式拟合优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著名的Gutenberg-Richter(以下简写成G-R)地震频次-震级统计关系式研究了我国东部地区(108°E以东)部分Ms≥5.0中强地震前一定时空尺度内中小地震频次与震级线性拟合优度(线性相关系数r)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利用中强地震前震中区一定范围内的中小地震进行G-R关系式拟合时,其线性拟合优度在地震前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现象。其变化特点是:在中强地震发生前期,震源区及其附近中小地震的发生在能级上分配均匀,线性拟合优度接近1;随着中强地震的临近,该区中小地震在能级上的分配存在着较显著的不均匀现象,表现为线性拟合优度明显下降。这种拟合优度的异常变化具有中期异常性质,有可能为中强地震的中期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9—2007年山西断陷带GPS站点位移速率,采用格林函数法计算了山西断陷带地壳10 km深处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变化,并与区域地质构造、中强地震活动及其震源机制解等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中强地震活动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现今应力场变化强烈的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高,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变化特征一致性较强;构造应力场变化和中强地震活动还受构造相关区强震活动的影响,2009年以来忻定盆地原平段至石岭关隆起区中强地震活跃可能与汶川8.0级地震影响有关;山西南部尤其是运城盆地具有较高的背景应力水平,应进一步关注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宁夏灵武、吴忠地区4次地震序列的时间分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标度变换法分析了宁夏灵武、吴忠地区1971年以来发生的、有较完整的仪器记录的4次中强地震序列的时间分维D_0,发现前震序列或双震序列的第2次主震前的地震时间分维低于余震序列,序列的P值及b值亦具同步变化。初步认为,研究地震序列的时间分维结构可能有助于对其短期趋势的估计。本文还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天山地壳非均匀性与地震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胥颐 《内陆地震》1995,9(3):242-249
根据重力、航磁及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了天山地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发现天山两缘是地壳物质组成变化较大的场所,也是介质结构最不稳定的区域。地震的发生不仅涉及到地表断裂构造的分布和活动方式,而且与深部物质的非均匀程度有一定的联系。大部分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地壳中部附近不同速度体之间的梯度带附近,那里是深部介质分布最不均匀的构造层位。它的存在与中强地震的孕育场所密切相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发  相似文献   

20.
1966—1976年是华北地区强震集中发生的阶段。唐山地震后,溧阳—介休等地震带是华北地区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带。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唐山地震后华北地区ML≥5级地震空间、时间分布特征,认为唐山地震后华北地区中强地震的主要活动方向为北西向,地震活动的主体区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改变。中强地震活动具有成丛发生的特点,地震活动水平在减弱的同时,逐渐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演化。这些现象表明华北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已进入相对平静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