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海涛  朱令人 《内陆地震》1991,5(3):202-205
应用广义分维的概念于地震活动时间分形的研究可避免确定无标度区的困难。海城地震前后地震活动的广义分维D_o(ε)的变化表明,时间标度区间为2—16天时,D_o(ε)的变化可以反映大震酝育过程中地震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并表现出震前降维的前兆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通过估计震源分布的空间分维D随时间的变化,并把这些结果与震源区及其周围区域的地震活动性进行比较,研究了2000年鸟取县西部地震(MJ=7.3)之前震源分布的分维结构。在用1983年1月到2001年2月期间的日本气象厅地震目录数据计算分维D值的过程中,运用了相关积分法和移动时间窗法。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主震之前在震源区及其周围区域的D值急剧下降。估计的前兆持续时间为1~3年,时间窗不同,结果也不同。(2)D值的下降肯定是由震源的丛集和震源区及其周围广泛区域内的异常地震活动所致。(3)因此,与大地震相关的D值随时间变化作为地震的一项前兆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朱传镇 《地震研究》1991,14(2):165-170
本文简述了分形和分维在地震学中应用的主要方面,从地震现象的自组织过程和尺度不变性。分析了实验室岩石破裂试验与实际地震观测之间的异同,对地震发生的自组织临界模式(SOC)作了简要的介绍。文中后一部份概述了复杂现象的多分形(Multifractals)和广义分维Dq的基本概念,以及计算Dq的方法,并给出了广义分维应用于地震活动研究的例子,指出Dq(q<0)随q变化的形态特征,在地震前兆信息的提取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震活动的分形特征及其对地震预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石破裂是一个自相似过程,地震作为地壳岩石破裂的结果,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具有分形结构。基于系统科学和分形几何学的观点,本文采用标度变换法和嵌入空间法,分别研究了唐山7.8级、海城7.3级和松潘7.2级地震前后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分维数,同时分析了宁夏灵武5.5级震群和澜沧5.0级前震序列的时间分维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初步结果表明:大震后余震的分维数明显增大,无标度区范围减小,展示了震后地震活动随机干扰背景增强!前兆性地震序列的时间分维数相对偏低,有序性增加。此外,文中还研究了单轴压缩下岩石破裂声发射序列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声发射序列亦具有自相似性,在岩石破坏过程中,声发射序列的分线数随时间的变化不是单调的。最后,籍助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简要地探讨了地震时间、空间分维与地震活动熵的关系。提出了地震时、空分维作为表征地震孕育系统演化过程的序参量之一,应用于地震预测的可能途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1990年4月26日共和7.0级地震为例,讨论了地震序列时间分布特征,发现用“标度变换法”求时间容量维时,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无标度区,因而用“广义无标度区”的概念计算出一组“广义分维”。讨论了震级下限对“广义无标度区”及“广义分维”值的影响、实际地震分布与Poisson分布、随机Cantor集合的偏离等问题。对时间序列的“广义分维值”进行扫描发现,在强余震前个别标度区有降维现象。  相似文献   

6.
利用板块构造、活断层分布、地壳运动这三个方面的最新资料将台湾地区划分为东、西两个地震区和六个地震带。对各地震带11a来的地震目录计算了广义维数Dq和多标度分形谱f(α),然后绘制成Dq—q曲线和多标度分形谱f(α)—α以及分维时程曲线。综合分析后发现:(1)地震活动的时间结构是多分形而非单一分形结构;(2)台湾地区在大震前后的1~2a内,大震所在的地震带内地震时间结构的Dq—q曲线和多标度分形谱f(α)—α大都出现异常形态;(3)功时程曲线分析可以为强震的时间预报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震研究及其预报是多学科的交叉,而非线性科学即分形学和混浊理论给人以新启示。本文叙述了地震的广义能量分维,广义时间分维和广义空间分维,探讨了三种广义分维在地震的前兆和余震中的变化规律,进而指出三种广义分维由主震前的低层异常变为震后再度回升现象,作者对第5个地震活跃期的特点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海城,唐山地震序列时间分布的分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标度变换法分析了海城、唐山地震序列时间分布的分维特征,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序列的时间分布存在分维结构,分维结构无标度区一般跨越两个数量级,分维数值大小有所不同。对余震序列而言,随震级下限的升高,同一时段内分维略有降低;当震级下限固定不变时,强余震活动期间分维较低,而强余震活动结束之后分维明显升高;唐山余震序列的时间分维具有分区差异性,并且较大的强余震均发生于时间分维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的区域内。本文的工作结果表明,海城地震的前震序列同样具有明显较低的时间分维。 最后,本文尝试利用余震序列时间分布分维结构的无标度区范围,粗略估计了强余震的截止时间。  相似文献   

9.
前震活动特征及其识别的研究(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大陆强震(M≥7.0)和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广义前震序列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多分形特征,计算其广义分维谱Dq和标度指数谱F(α),并探讨了它们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1)对广义前震活动,在所研究地区的时、空分布,均呈现多分形结构;(2)大地震发生前半年至一年,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高次分维D∞呈下降趋势.这种降维特征,亦在实验室含水大样本岩石破坏前,声发射序列D∞的变化中观测到;(3)与中强地震相比,大地震孕育区地震活动的空间高次分维偏低,表明地壳应力分布的高度不均匀性,是板内大地震孕育环境中的本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前震活动特征及其识别的研究(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大陆强震(M≥7.0)和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广义前震序列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多分形特征,计算其广义分维谱D和标度指数谱F(α),并探讨了它们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1)对广义前震活动,在所研究地区的时、空分布,均呈现多分形结构;(2)大地震发生前半年至一年,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高次分维D呈下降趋势.这种降维特征,亦在实验室含水大样本岩石破坏前,声发射序列D的变化中观测到;(3)与中强地震相比,大地震孕育区地震活动的空间高次分维偏低,表明地壳应力分布的高度不均匀性,是板内大地震孕育环境中的本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给出了广义信息维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对中国大陆除青藏高原由于台网太稀,对中小地震无监控能力未作计算之外,对其余震图多的华北,南黄海及其沿岸,川滇、甘青宁、新疆地区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些主要地震前,在新疆,甘青宁地区的空间信息维高标度值区在强震发之后有明显的降维,而在震前没有,低标度值区在震前都有前兆性降维,而震后恢复。时间分维的前兆性降维比空间分维明显。用许氏R值进行检验Rs=0.386,R  相似文献   

12.
大地震活动的模糊时间分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模糊分维的概念与确定方法。然后以中国华北、川滇、甘宁青地区,日本伊豆和日本海地区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的地震活动时间分布为例,研究了大地震活动的模糊时间分维特征,并用模糊分维划分强震活动的高潮期和探索强震前的中长期测震学前兆异常指标。结果表明,模糊分维数D_0呈趋势上升的时期为强震活动的高潮期;此外,据D_0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一些大地震前数年D_0先下降而后回升的中长期前兆异常变化。本文还研究了模糊集“大地震”的λ-截集的分维数D_0(λ),具体取λ=0.65和λ=0.8,并与模糊分维数D_0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_0(λ)与D_0的总变化趋势相近,但一般说来D_0的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震前地震活动标度不变性的特征变化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特点不同,要获得这种特征变化并不容易。本文首先介绍了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进展,这些进展对地震预报和地震活动性的研究者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其次,讨论了几种标度不变性方法(局域标度特性、多重分形谱、Hurst指数分析和分形维数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有关该研究的建设性建议:当人们试图通过标度不变性方法获取大震前的前兆信息或地震活动分形特征时,需要考虑方法的优缺点以提高地震预报效能,否则地震预报效能会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实用化攻关研究的基础上,按日常预报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分析研究了江苏及邻近地区几次地震前缺震曲线、波速比变化、b值时间扫描、累计无震单元数、尾波参数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时间分维6个指标的短临异常信息,得到以下初步结论:(1)一些测震学指标在中强震发生之前三个月左右出现前兆变化;(2)短临前兆异常的幅度与震级大小的关系不明显;(3)在预测检验过程中,对于多数指标R约为0.5—0.6左右。  相似文献   

15.
朱令人  王海涛 《内陆地震》1990,4(4):310-318
从信息论原理和分形几何学的观点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分析研究1988年澜沧—耿马7.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信息、信息熵和分维的变化特征表明,地震前1—2年内,中、小地震活动的信息熵、缺信量和容量维、信息维出现明显的低值变化过程,反映了地震前兆的减熵、降维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震前,一定区域内中、小地震活动的时空变化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把模糊分维方法应用于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研究,当中.给出了强震和中强震活动模糊空间分维的确定方法,并通过计算不同小区的模糊空间分维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来研究地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以华北及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性时空演化图象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所得结果表明,大震前地震活动的模糊空间分维D_0~(2)要出现下降异常,并且大地震发生在D_0~(2)减小的地区(西南)或先减小而后达到高值(华北)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地震空间分布的多分维谱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升  汪秉宏 《地震研究》1993,16(3):321-328
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地震空间分布多分维谱的方法,如推广G—P法、固定质量法和固定半径法,然后利用推广G—P法计算理论模型(如Henon映射、随机模型)的多分维谱并分析计算中有关参数的影响(如计算样本大小和标度区确定),结果表明:度量半径r应小于研究区域的直径的1/4以减小边界效应。最后计算并分析地震资料(如1976年唐山地震地区的地震目录)。  相似文献   

18.
地震空间分布多分维数的计算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升  郑兆苾  汪秉宏 《地震》1995,(2):143-149
本文简要介绍了计算多分维数的推广G-P法;讨论了无标度区的选取,认为无标度的上限受边界效应的影响,下限受定位精度的限制;最后给出中国东部几个地区的地震多分维谱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的中强震之前多分维数D_q(q=-2,0,2)均有下降过程,特别是q<0的D_q值在震前有明显变化(变化幅度在0.4以上)。这显示D_q谱较好地揭示了震前地震空间分布的演化。  相似文献   

19.
门源6.4级强震前地震活动时间的分维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分维概念与方法,引入度量地震活动时间不均匀结构的物理量D对门源地区(37—38°N,101°30′—103°E)1970—1985年地震活动的时间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门源6.4级强震前D值随时间系统减小,表明愈接近强震发生时间,该地区地震活动的时间结构愈不均匀,即对称性破缺或有序性增强,其有序性具有多层次嵌套的自相似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地震活动性的多重分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多重分维的定义,研究了华北和西北地区地震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多重分维特征。结果表明,地震时空分布的多重分维特征能较好地描述地震时空分布的有序性。一般在地震活动性较强的阶段,多重分维D_q,尤其是高阶的D_q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其D_q—q曲线较陡;而D_q—q曲线变化较平缓的阶段,统计区内一般无大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