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弹性回跳理论,有些断层上的大地震复发具有准周期性.强震的发生会对断层上大地震的复发周期产生影响.利用布朗过程时间(BPT)模型能够定量计算出一次强震对同一断层上大地震复发的延后时间.本文对断层上的强震对大地震发生率的改变量进行了研究,并以鲜水河断裂的几次地震为例,将由BPT模型计算的强震对大地震发生率的改变量与由库仑破裂应力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的研究表明,对于强震对大地震发生时间的延后幅度,使用BPT模型和库仑破裂模型计算的结果差别不大.周边强震对断层状态的加载使大地震复发时间的提前幅度可由BPT模型和库仑破裂模型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实震例相符.2014年11月22日康定M6.3级和M5.8级地震使鲜水河断裂带乾宁—康定段的大地震复发期望时间延后了36年,使磨西断裂的大地震复发期望时间提前了9年,从公元2086年提前至公元2077年.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虑某一给定断层特征地震的影响,提出了地震危险性分析混杂地震复发模型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大地震的更新时间、特征震级模型和中小地震的传统指数-时间及指数-震级模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地震可预测性研究计划(CSEP)和可操作的地震预测(OEF)等研究结果,促进了地震预测领域的长足发展。在CSEP计划获得的关于地震可预测性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基于不同时间尺度预测模型的"混合"模型(Hybrid Model)的概念被提出,并在新西兰和意大利等地区得到快速发展。由于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混合模型的预测效能明显优于单一的预测模型,其相应的发展动态和技术思路可能为中国正在开展的地震预测长期发展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震的复发历史可能会为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提供线索,但大地震之间的时间间隔太长,因而掩盖了所有的复发变化规律。相比之下,小地震频繁发生,而其复发间隔在相对小的时间尺度内也是可以计量的。本研究对一个历时8.5年、包含900多次低频事件的地震序列进行了研究,这些低频地震在加州帕克菲尔德(Parkfield)附近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下产生了震动。这些地震事件在时间上表现出密集的复发间隔,一般在3~6天之间,但有时这一模式却会突然发生变化。虽然大地震和低频地震的发生环境不同,但是该项研究表明大地震序列可能具有类似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的基础上,把模糊数学的表达方式用于灰色灾变预测中,建立了地震预测的灰色模糊模型。用此模型对我国川滇、甘宁青、新疆及华北等地区大地震时间序列进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灰色模糊预测模型比纯灰色系统理论模型要好,因而可在实际地震预测中试用。最后对所得结果及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确定影响大地震周期性复发的干扰因素和原因对活动断裂强震危险性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基于弹性回跳理论,介绍了活动断裂上中强地震活动对大震复发的影响,提出了利用地震矩释放率法和库仑应力改变分别来计算同一断层和周边断层上发生的强震扰动对断层大地震复发的影响时间Δt,并以鲜水河断裂带中-北段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04年、1981年道孚段发生的M7.0和M6.9地震导致道孚—乾宁段大地震复发分别延迟约80a和45a;1923年倡促M7.3级和1967年侏倭M6.8级2次强震使得甘孜—炉霍段的大地震复发时间提前约35a。  相似文献   

7.
时间相依的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以地震地质学定量研究为基础,采用随离逝时间增长的发震概率和预测震级共同描述断裂段的地震危险性,对地震预防和灾害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概率方法中泊松分布(Poisson)模型的时间不相关性与活动断裂上大地震的活动特征不符,不能直接用于计算上次大地震离逝时间较短的活动断层的地震危险性。曾于1679年发生过三河-平谷8级大地震的夏垫断裂即是典型实例,现有的泊松模型可能高估了该断裂的潜在地震风险,应考虑该地震之后的应力积累和时间因素来评估其地震危险性。文中基于野外探槽古地震和地貌测量等调查工作,揭示该断裂晚全新世以来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事件E1即1679年三河-平谷大地震,距今341a;另一次古地震事件E2的年龄限定为距今(4.89±0.68) ka,平均同震位移约为(1.4±0.1) m。与前人的研究数据进行对比可发现,最近一次大地震的离逝时间约341a,预测未来的最大震级为8.0级。同时,文中采用时间相依的布朗模型(BPT)、随机特征滑动模型(SCS)和通用模型(NB)表述断层破裂源上特征型地震活动的时间相依特征,综合计算了该断裂带未来30a的强震发震概率,并与泊松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未来30a的强震发震概率较低,原来所采用的时间不相关的泊松模型所计算的发震概率值相对偏保守。所得结果有助于科学评价该断裂的地震潜势,同时有助于讨论时间相依的概率方法如何更好地适用于东部地区活动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张国民 《地震地质》1996,18(1):17-24
前人的工作曾给出大地震的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与大地震的重复时间之间存在正变化关系,即较长的余震持续时间对应较长的主震复发时间。应用地震孕育的流变模型,推导了大地震重复时间和大震后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的数学表达式,并从理论上给出了大震重复时间和其余震持续时间之间的对数正比关系,从而为建立大地震的重复时间和余震持续时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方面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布朗模型在北京西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我国的北京西北地区 ,存在着一些离逝时间远大于复发间隔的活动断裂 (段 ) .布朗过程时间模型 (Brownianpassage timemodel)是基于弹性回跳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随机点过程模型 ,可用于估计活动断裂 (段 )未来某一时段的地震危险 .本文简要介绍了布朗过程时间模型的数学模型理论 ,以及该模型与其它强震复发模型的差异 .最后 ,应用该模型及对数正态模型 ,对北京西北地区离逝时间远大于复发间隔的主要活动断裂未来 1 0 0年的地震危险 ,进行了估计和对比分析 ,认为该模型所得到的结果应更为合理 .  相似文献   

10.
杨港生  赵根模  马淑芹 《地震》2000,20(4):69-73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分析渤海中部与胶辽海峡地震周期模式。 时间可预测模式比滑动可预测模式更接近胶辽海峡历史地震的时间序列特征。 按时间可预测模型外推, 胶辽海峡下次强震可能发生在 21世纪初期。渤中地区历史地震序列特征复杂,一些关键地震的震级修订造成预测模型改变。使渤中地震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增大,不利于渤海地震长期预测。影响长期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历史地震震级的可靠性、准确性,直接影响复发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影响地震伤亡人数的评价指标数量较多且各指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运用机器学习理论,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的地震伤亡人数预测模型;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对7个地震死亡人数影响指标进行数据降维,然后对提取出的主成分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归一化的主成分数据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向量,将地震伤亡人数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出向量;以27个地震伤亡实例作为学习样本进行训练,运用网格搜索法(Grid Search Method)寻优获得最优支持向量机参数,最终建立基于PCA-GSM-SVM的地震死亡人数预测模型,并对5组样本进行死亡人数预测。结果表明:PCA-GSM-SVM模型的最小误差、最大误差和平均误差分别为5.12%、15.7%和9.16%,其平均误差相比于GSM-SVM模型和SVM模型分别降低6.51%和7.11%,因此PCA-GSM-SVM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可在工程实际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基于神经网络的强震中短期预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韩志强  王碧泉 《地震学报》1997,19(4):367-375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是由大量并行处理的类似生物神经元的简单单元构成的复杂系统.通过调整各个单元之间的连接权值,神经网络可以被训练来表达一个特定的映射.这种作用是神经网络应用的基础.近十年来,神经网络已从理论研究进入实用,并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地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强震预测方法.神经网络先从存在的地震演化序列或地震前兆学习,然后对未来的强震作中短期预测.提出了两个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一个是基于地震演化序列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EE,并将它用于中国大陆未来一年的最高震级的预测;另一个是基于地震前兆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EP,并将它用于华北地区未来(2年)强震发生时间的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这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并且使用方便,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几十年来,地震学家一直在寻找最大地震尺度与俯冲带其他性质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认为某些俯冲带可能永远不会发生9级或者更大的地震。2004年安达曼MW9.2级地震的发生,使这种观点受到了置疑。假如最大地震的复发时间为数百年,而对这些复发时间却罔然无知且我们的观测时段又非常有限,我认为,我们还不能下此结论。目前的证据不能排除任何俯冲带发生9级或者更大地震的可能。基于理论的地震复发时间,我估计全球每百年应发生1~3次M9级地震,过去半个世纪发生的5次M9级地震,反映了地震在时间上的丛集性,并非长期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4.
1 研究背景 目前,国际上"地震可预测性合作研究"正在开展不同地震预测模型与不同统计检验方法、"最佳"模型构建方面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蒋长胜等(2011)通过对统计检验方法中的Molchan图表( Molchan,1990)进行研究,认为利用该方法可客观和科学地进行地震预测评估,还能解决固定研究区域内地震时间预测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概率解释.  相似文献   

15.
郭星  潘华  李金臣  侯春林 《地震学报》2018,40(4):506-518
以历史重演原则和构造类比原则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分布的大地震复发概率计算方法,该方法不作任何复发概率分布的强假定,直接通过对大量地震序列数据的蒙特卡罗随机抽样来模拟未来大地震的复发规律,进而统计得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大地震发生概率,并以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和道孚段为实例,利用本文给出的复发概率计算方法得出炉霍段和道孚段未来50年大地震发生概率分别为0.15和0.31。   相似文献   

16.
地震预测模型优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青  邵辉成  丁香 《地震》2004,24(2):53-58
在分析现有基于观测指标“异常-正常”的“二态”地震前兆模式不足的基础上, 提出了异常可表现为多种状态的“多态”前兆模式, 给出“多态”前兆模式下预测效能判定指标, 进一步提出了基于预测效能最优的单项预测模型参数的选择方法。 在广义(时间、 空间、 时-空联合的预测指标)“多态”前兆模式下, 将所建立的模型应用于我国华北和南北带地区, 分别确定了两地区活断层预测地震(MS≥6)空间分布的最优模型(分别为断层周围20 km、 30 km)及其预测效能(分别为0.42、 0.34)。  相似文献   

17.
仲秋  史保平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5):1526-1537
基于单自由度弹簧-滑块模型,滑移速率和状态相依赖的摩擦关系可用于对断层内部地震成核和断层失稳过程的定量化描述.Dieterich(1994)余震触发理论模型首次给出中强震后区域应力场受到静态应力扰动后所导致的区域地震活动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近期研究也表明Dieterich理论模型可进一步推广至依赖时间的地震预测模型的建立.本文从简单直观的断层群体化概念模型出发,推导出了包括静态剪应力和正应力扰动作用下广义Dieterich解.同Dieterich经典解相比,广义Coulomb应力变化:ΔCFFG=Δτ-(μ0-α)Δσ取代了Dieterich方程中原有的剪切应力扰动Δτ.从而表明余震发生率R同作用于断层上的正应力的变化(扰动)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进一步,我们讨论了传统Coulomb应力变化(扰动)模型在地震预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1976年MS7.8唐山大地震的主余震序列为例,采用本文中得到的结果,并结合视时窗分段方法,拟合了该地区地震活动性的时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除Coulomb应力变化(扰动)的影响外,主震前后加载于断层上的剪应力速率变化可对早期余震发生率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龙锋  蒋长胜  冯建刚  唐兰兰 《地震》2012,32(3):98-108
尽管地震空区理论在中长期地震预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地震复发在时间上的丛集或非线性行为使得在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中依然需要同时考虑非地震空区的、历史地震破裂区的潜在大地震危险性。为了探索能基于观测资料分析的、鉴别历史地震破裂区(包括历史、史前地震破裂的地震空区)大地震复发危险性的技术方法,在南北地震带中北段挑选出8个具有不同离逝时间的历史大地震破裂区,分析这些破裂区现代地震活动性的量化特征,以初步探索判定潜在大地震危险性紧迫程度的地震活动性方法。结果表明,反映地震序列衰减状态的p值和反映地震活动率的a值与这些历史破裂区最晚大地震的离逝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也有部分破裂区可能由于复杂的断层结构与运动性质,对应关系并不明确;反映构造应力积累状况的b值则难于反映离逝时间演化阶段的信息。b值的时间扫描结果显示,大部分历史破裂区的b值随时间演化平稳,但1879年甘肃武都8级地震破裂区的b值则表现为明显的涨落,并存在持续20年的降低趋势。对比分析认为,1933年四川茂县7.5级、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两次7.2级地震破裂区目前仍处于序列衰减期,不具备再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背景;公元842年迭部7级地震破裂区北缘低b值的玛曲段比迭部段更具危险性;1879年武都8级地震破裂区的b值持续降低也可能反映该区处于新的一轮孕震期。  相似文献   

19.
一次大地震发生后,公众和决策者首先便会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一个主震还是一个即将来临的更大地震的前震。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只能通过对过去历史地震序列的统计给出经验性的结论,通常认为,余震序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未来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几。本文中,我们分析了意大利阿马特里奇-诺尔恰(Amatrice–Norcia)地震和日本熊本(Kumamoto)地震的序列余震平均大小分布,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区分一个序列是衰减的余震序列还是正在发展的即将发生更大地震的序列,是有可能的。我们同时提出了一个简单的"交通灯"分级准则来实时评估其对序列后续更大地震的敏感程度,并对58次地震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准确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20.
地震发生的更新过程模型及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广泛应用泊桑模型来描述地震的发生过程。尽管泊桑模型在数学上非常简单,但是它所特有的无记忆性与已知的强地震发生的弹性回跳理论是不一致的。为了克服泊桑模型的这种缺点,本文引进了一种地震间隔时间为Gamma分布的更新点过程模型,并给出了将这种模型用于一般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以燕山-渤海地震带为例,给出了两种模型数值结果的比较。结果表明,如果预报的时间较短,泊桑模型将会过高地估计大地震的发生概率;如果预报的时间较长,则泊桑模型将会低估大地震发生的概率。本文所提出的模型与泊桑模型相比具有更一般的性质,它不仅可用来描述大地震的记忆性和小地震的无记忆性,也可以反映地震在时间上的聚丛现象,因而利用这种模型可以给出更合理的地震危险性分折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