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地震与爆破的波谱差异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在对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兰州台近年来记录到的兰州附近的5个工业爆破和发生在同一地区震级相近的7个天然地震作波谱分析和比较后,发现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的波谱参数与震源参数有较大的差异,在震级与震源深度相近的条件下,主要差异有:①爆破的Ωm(ω)值明显大于地震的Ωm(ω)值,Ωm(ω)爆≈1.5Ωm(ω)震;②爆破的Ω(0)值明显大于地震的Ω(0)值,Ω(0)爆≈1.9Ω(0)震;③爆破的震源线  相似文献   

2.
应用福建地震台网记录的爆破与地震的数字资料,采用波谱分析的方法分析发生在同一区域的爆破与地震波谱特征。结果表明,爆破与地震的拐角频率存在差异,据此得出本区域爆破识别的定量识别判据,为今后爆破的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FSS-3DBH型井下地震计,测量山东省邹城市区域发生的矿震、爆破和天然地震相关事件信息,通过波形分析与波谱分析,对比研究不同类型地震事件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发生的矿震、爆破和天然地震的波形、幅值及频率等特征指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实时监测该区域地震事件和进行相关的特征分析,可以为研究区域地震的基本规律提供客观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应用福建地震台网记录的爆破与地震的数字资料,采用波谱分析的方法分析发生在同一区域的爆破与地震波谱特征。结果表明,爆破与地震的拐角频率存在差异,据此得出本区域爆破识别的定量识别判据,为今后爆破的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安徽测震台网记录的爆破与地震的数字资料,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对该区域记录的小爆破与小震级地震事件计算纵横波拐角频率和卓越周期,试图获得爆破和地震识别的定量指标。对比研究波谱特征,发现爆破与地震的纵横波拐角频率和卓越周期等存在明显差异,为该地区小爆破的识别,提供了新的判据。最后,对爆破与地震其他方面的判据特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长春地震台网地震、爆破与矿震记录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多年地震监测实践,总结了长春市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爆破与矿震等事件波形的特征及识别方法,为监测区内地震事件性质判定、震相分析和地震速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统计曹妃甸地震台网成立以来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对比天然地震和化学爆炸、矿爆的波形,发现天然地震与爆破震相特征在P波初动、周期、波形衰减及振幅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并对波形进行频谱分析,进一步识别天然地震及爆破。  相似文献   

8.
应用周期-频度谱方法对黑龙江省数字地震台网资料进行处理,给出了矿震、电缆应力释放、震源车作业、火山地震等振动的周期-频度谱和链波指数,并对构造地震和爆破的链波指数进行了讨论。针对港震公司的数字地震记录格式编写了专门的处理程序,为数字地震台站开展周期-频度谱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基于广东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天然地震动记录与人工爆破记录资料,采用直观快速识别的时域多指标对比分析方法,选取事件发震时间、波形震相特征、P波初动方向、P波和S波振幅比等多个时域判据,对广东省的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事件进行识别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波最大振幅与S波最大振幅的比值是识别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较为有效的特征参数,P波初动方向可作为辅助识别依据。研究结果可为省地震台网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事件的识别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福建地震台网的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数字记录,采用波形对比法,分析发生在同一地区的爆破与地震波形特征.结果发现,爆破与地震在震相、P波初动符号分布、振幅比As/Ap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据此得出爆破识别的有效判据,并对一次疑爆事件进行有效检验,为今后爆破的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应用地震学方法,详细讨论了鹤岗矿震活动与区域天然地震的联系和区别。认为在东北地区第五个地震活跃期的影响下,在区域应力场和矿区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鹤岗矿震活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2.
首都圈地区爆破、矿塌和天然地震的识别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首都圈地区2008年8月——2009年9月ML在2.0——2.2范围内的爆破、矿塌和天然地震数据资料,从时间域和频率域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出识别爆破、矿塌和天然地震的依据.在时域方面,爆破的初动方向向上,矿塌向下,天然地震的初动方向依赖于台站的分布情况;爆破和矿塌的面波比较发育;天然地震的S波与P波最大振幅比(AS/AP)大于爆破和矿塌,同时,爆破和矿塌的能量衰减比天然地震快.在频域方面,高频成分的能量衰减快于低频;天然地震的拐角频率较高,爆破次之,矿塌的最小;在震中距200 km范围内,爆破的顶峰频率主要分布在5——7 Hz,矿塌分布在2——4 Hz,天然地震的顶峰频率较大,在10——18 Hz范围内.另外,天然地震的频率域较宽,其次为爆破、矿塌.   相似文献   

13.
基于非线性时频分析的地震和爆破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非线性赵-阿特拉斯-马克斯(Zhao-Atlas-Marks)时频分析方法对地震和爆破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爆破的时频谱的时频聚集性比地震的时频聚集性较好;地震P波的平均频率大于爆破P波的平均频率;地震S波的平均时频中心相对于爆破分布在时间—频率面左上角。  相似文献   

14.
—?On September 29, 1996, a routine mining blast of about 390 metric tons was detonated underground at the Kirovskiy mine in the central Kola Peninsula. The United States was notified two weeks in advance that the blast was to take place and was given the date, approximate time, location and total charge. The explosion was detected and located by the prototype International Data Center (pIDC) and published in the Reviewed Event Bulletin (REB).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blast, including the type and depth of mining operation, the underground charge configuration, and the blasting delay pattern, is reviewed and combined with a seism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event. The seismic analysis points to a possible associated tectonic component to the blast, consisting of a small rock burst or induced tremor, spall, or some combination of these mechanisms, that may have enhanced the shear waves, produced large Rg waves at low frequency, and small Pn/Sn and Pn/Lg amplitude ratios at high frequency. While these discriminants might identify the event as an earthquake, the spectral/cepstral analysis of the event clearly shows the ripple-fire delays. This event provides important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for both location calibration, in the form of travel-time corrections for location of mine events in this region, and for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seismic discriminants expected for large mine blasts that may have an associated induced tectonic component (e.g., spall, mine tremor or rock burst).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1966年—1985年间太原盆地发生的14起震群序列资料的基础上。叙述了这些震群分布区的新构造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震群活动区特征、震群迁移特征、震群的震源深度、震群所反映的现代局部应力场等。  相似文献   

16.
小地震与人工爆破记录的时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Matlab软件,编制了对近震记录进行时-频分析试验研究的程序,搜集2006—2008年间首都圈地区震级介于ML2.4~2.7的5次天然地震和5次人工爆破的27个台站的宽频带记录,根据震中距离的相似性挑选5组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地震,分析其时频特征。对于所有的数据都给出其三分向的时频图、原始波形图和频谱图,以及水平向和三分向的叠加图。分析结果表明,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的记录具有明显不同的时频特征,天然地震的时频呈现出"多峰"特征,而人工爆破的时频分布则相对"少峰";天然地震的时频峰值分布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人工爆破的峰值则分布在频率较低的相对狭窄的范围内。通过以上实践,发现时频分析在分析不同时间点的频谱信息以及整个数据的时频分布特点时比傅里叶变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使用P/S谱比法重点对响水爆炸中信噪比较高的几个台站记录进行了处理分析。选取2013年1月19日发生在距其7 km左右的一次天然地震事件作为对比。得出频率在2—15 Hz范围内,90%以上的台站,爆炸P/S谱比大于1,天然地震这一值小于1,而在4—15 Hz范围内,这一结果达到了100%。为了进一步验证此方法判断爆炸与天然地震的可行性,本文又对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件进行计算,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此研究为使用P/S谱比法验证低震级爆炸提供案例。本文在研究的同时,对响水爆炸事件进行了波形特征及频谱特征分析。得出此事件地震记录的震相较单一,与普通的爆破记录较相似,并没有出现像2015年天津港爆炸中那样低速的空气声波与地面耦合的Rayleigh波。得到此事件有两个主频率,分别为0.2—1 Hz和4—10 Hz。   相似文献   

18.
三峡重点监视区构造地震与矿震时频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化波形资料,利用谱图时频分析方法,研究了三峡地区构造地震和矿震波谱的时频特征,发现二者的时频谱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构造地震波主频高于矿震;2)构造地震波的频率成分比矿震丰富,能量密度频谱随频率轴展布较宽,前者带宽是后者的4倍;3)矿震能量强度的峰值在整个波列中出现的时间较构造地震早,且能量衰减较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