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分析全球记录到的各类低频地震,主要类型如:ETS(低频震颤与滑移事件)、LFT(低频震颤)、SSE(慢滑移事件)、VLF(超低频事件)、DLF(深低频事件)等,介绍了主要低频事件与天然地震的波形和频谱特征.发现不同国家地区记录到的ETS,LFT,SSE等低频事件均有相近的周期范围.文中将低频震动事件进行类别划分,获得频率持续时间分类示意图,结果表明全球主要地区记录的低频事件、火山地震、天然地震、台风和地脉动等,都有特定的频率范围和持续时间,可以从图上大体区分出低频震动事件的属性特点,为低频事件的判别提供依据.通过对低频信息的频率范围,波形特征等的深入分析和确认,可提供有价值的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2.
分析大量文献记录的全球低频事件,包括:间歇性脉动与滑移事件(ETS)、低频地震(LFT)、SSE(慢滑移现象)、VLF(超低频地震)等.这些低频震动事件,需要从全球分布情况综合分析导致更加复杂的断层滑移和结构应力释放特征,探索大震孕育的规律.目前全球已观测到低频事件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新西兰岛、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卡斯卡地亚、阿拉斯加、中国及中国台湾等地区,全球主要地震带沿线都有慢滑移发生.SSE(慢滑移事件)记录地区非常广泛,在各板块沿线几乎均都能记录到.低频滑移事件分布在板块断层沿线的特定部位,原因还有待分析.从全球记录到的各类低频地震及主要记录地区分布情况分析认为,低频事件很可能并不是仅限于俯冲板块,是发生在各大板块边界的普遍行为.甚低频事件(VLF)来源于多个单一地震辐射的缓慢滑动事件,可持续几千到上万秒.可传播数千米,震源可能不唯一,成为低频地震研究的最新热点.综合研究后认为慢滑移以及ETS、LFT、VLF等低频事件是全球发生的普遍行为,与天然地震有必然的联系,应具有统一的应力构造背景,低频地震和慢滑移与大震触发的关联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汶川震前几种低频事件波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津  李鹏  马腾飞  赵凌云 《地震学报》2012,34(2):157-170
列举分析了国外文献所记载的几类低频事件.选择汶川MS8.0地震主断层附近四川省部分台网宽频带数据,采用相应频段,进行带通滤波处理,检测到4种类似的低频事件波形.分别为低频震颤与滑移事件(ETS事件),深低频地震事件(LFE事件),深低频震动事件(DLF事件),以及超低频震动事件(VLF事件).定位分析实例证实,汶川震前的ETS和DLF等低频事件发生在主断层附近,表明大震发生之前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有低频事件发生,主要为ETS和VLF两类事件及少量DLF事件.因有远震记录与LFE事件时间相近,无法确认此类事件是否存在.低频事件作为天然地震目录的补充,可为大震前兆和触发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4.
选取2019年3月—8月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平煤矿区发生的ML 2.0—2.9天然地震、爆破、塌陷等9次震动事件,在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波形特征分析基础上,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方法开展时频波谱分析,提取不同类型事件的时频特征。结果显示:(1)天然地震频率成分丰富,且高、低频分布均匀,P波在约3 Hz和8 Hz处存在2个峰值,S波存在多个峰值;(2)爆破事件的时频谱相对集中,以低频为主,P波频率峰值约5Hz,信号主频随时间变化,大致呈线性降低至1—2 Hz;(3)塌陷事件频率成分以4 Hz以下的低频为主,P波无明显峰值且频率成分单一,主频出现在2 Hz左右的面波。本文结果可为今后该矿区震动事件类型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依据昆明烈度速报台网子台场地钻孔资料、等效剪切波速以及地脉动测试结果,对不同强震动台站的场地划分标准作了对比.结合昆明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对昆明强震动烈度台站的场地类别作了判定.同时指出,对个别判定指标临近划分标准分界线的台站的分类工作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地震的复发历史可能会为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提供线索,但大地震之间的时间间隔太长,因而掩盖了所有的复发变化规律。相比之下,小地震频繁发生,而其复发间隔在相对小的时间尺度内也是可以计量的。本研究对一个历时8.5年、包含900多次低频事件的地震序列进行了研究,这些低频地震在加州帕克菲尔德(Parkfield)附近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下产生了震动。这些地震事件在时间上表现出密集的复发间隔,一般在3~6天之间,但有时这一模式却会突然发生变化。虽然大地震和低频地震的发生环境不同,但是该项研究表明大地震序列可能具有类似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动力学震源模型,运用谱元法模拟走滑断层单、双侧破裂模式的地面运动,分析模拟2种模式下地震动的方向性效应和脉冲效应,并对比分析2种模式下断层破裂速度、滑移量与滑移速率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单、双侧破裂模式下的FN分量PGV均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效应,而FP分量的PGV方向性效应不明显,且单侧破裂较双侧破裂的地震动方向性效应强;单侧破裂较双侧破裂更易产生脉冲效应,脉冲效应随断层距的增加而减小,表现为脉冲峰值Vp与脉冲周期Tp的减小;脉冲效应与方向性效应的出现使地震动的低频含量提高,且这种效应也将随断层距的增加而减小;单、双侧破裂模式断层的破裂速度与滑移量无明显差异,而最大滑移速率表现出方向性效应,且单侧破裂较双侧破裂明显。  相似文献   

8.
基于分解方法的脉冲型地震动非弹性反应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旨在分析脉冲型地震动中不同频率的地震动分量对于原始地震动幅值及其非弹性反应谱的影响.首先以近期12次大地震的53条典型脉冲型地震动为数据基础,基于多尺度分解方法获取脉冲型地震动中的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为与传统方法对比,本文获取了能够表征地震动脉冲特性的卓越分量及滤除卓越分量的剩余分量.然后对比分析原始地震动和4种地震动分量的幅值特征和非弹性反应谱的特性,以讨论地震动分量对原始地震动幅值参数及其非弹性反应谱的影响.最后结合简谐地震动模型和地震动分量的性质,讨论脉冲型地震动非弹性反应谱诸多特征的产生原因.分析发现,低频分量不仅是控制脉冲型地震动速度和位移幅值的主要因素,其对原始地震动的加速度幅值也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低频分量也是导致脉冲型地震动非弹性位移比谱偏大以及强度折减系数谱偏小的直接原因,从而造成结构在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需要具有更大的非弹性位移以及更高的强度需求.  相似文献   

9.
长周期地震动的频谱特性是影响长周期结构动力响应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其频谱特征周期参数的研究尚有欠缺.根据长周期地震动的界定方法,选取65条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和50条近场脉冲型地震动,计算各条地震动的10个频谱特征周期参数,通过分析各周期参数与长周期地震动低频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和离散性,探讨合适的长周期地震动频谱特征周期表征...  相似文献   

10.
受背景噪声、仪器倾斜以及外部环境因素产生的低频信号和直流分量影响,由原始地震动信号得到的位移信号会产生波形偏移(基线漂移)现象.目前,常用的地震动去噪方法有滤波法、多项式拟合法、经验模态分解(简称EMD)去噪法、小波去噪法等,但上述方法均有局限性.在探索地震动信号基线修正和去噪过程中,以改进的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简称ME...  相似文献   

11.
2016年11月13日发生在新西兰的M_w7.8地震是一起由多个破裂组成的复杂地震事件,地震持续时间长,滑移速率慢,辐射能少,使得整体的加速度峰值偏小。结合断层的滑移分布,对记录到的强地面运动进行分析发现,地震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南岛东北部,具有很明显的方向性效应,断层沿着震中向东北方向进行滑动,在东西两侧的影响较小,沿断层滑动方向上地震动峰值大,CAV和Arias烈度也主要分布在沿着断层破裂方向上,具有两个明显峰值区,这和断层滑移量分布相一致,在断层滑移量影响范围外,Arias烈度和CAV迅速衰减到零,最大值都集中在最大破裂所在的WDFS台站附近。结合地震动预测方程进行分析发现,在100 km以内,地震动预测方程与PGA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随着断层距的增加,在100 km以上,观测值逐渐低于地震动预测方程。综合研究表明,地震动参数主要受到断层滑移量和断层距的影响,且滑移量的影响要大于断层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徐源  王毅 《华南地震》2008,28(1):78-84
基于反应谱计算的基本原理,对于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水平地震运动xg(t)作用下的动力平衡微分方程,分别使用gradient和diff进行计算,并与使用cumtrapz命令积分计算的精确计算反应谱积分公式和简化的反应谱计算积分公式值进行了比较,xg(t)分别选取了实测的爆炸震动数据和天然地震数据,经过计算发现,对于高频比较显著的爆炸震动波,用上述方法计算出的反应谱在低频部分有小的差别,对反应谱的整体特征影响不大.但对于低频比较显著的天然地震波,用cumtrapz积分计算的积分公式与用diff命令计算的微分方程结果接近,用gradient命令计算的结果误差较大,因此在计算富于低频的震动波的反应谱时,用gradient命令求微分方程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4年鲁甸M_S6.5地震断层距小于300 km的32个自由场地观测台站的地震动加速度记录,分析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和峰值速度(PGV)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已有地震动衰减模型中的NGA-West2四个模型和1个中国川藏区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地震动PGA和PGV衰减最快的方向与断层主破裂方向一致.在整个断层距(R_(rup))范围内大多数台站的地震动PGA、PGV和加速度反应谱值(Sa(T=0.1、5.0 s))均位于NGA-West2四个模型预测曲线的±1倍标准差之外.PGA、PGV和Sa(T=5.0 s)的事件内残差均值在-1.43~-0.74之间.Sa(T=0.01~5.0 s)事件内残差均值在整个距离范围内均表现出系统性偏负.NGA-West2四个模型的PGA事件内残差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其最大正值和最大负值分布区域的震源-场地方位角约为-90°和90°,与主破裂断层方向垂直,所处地势较为平坦且台站场地V_(S30)相对较大.NGA-West2四个模型总体上会较大地高估鲁甸地震整个断层距范围内各个周期尤其是短周期(T1.0 s)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值.考虑本地区实际地震资料的中国川藏区地震动衰减模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高估鲁甸地震大多数台站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值,但是相对于NGA-West2四个模型,其预测值更接近鲁甸地震的实际观测值.  相似文献   

14.
随机点源方法和随机有限断层方法模拟地震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用随机点源方法模拟地震动和随机有限断层方法模拟地震动比较的基础上,介绍了2种方法的局限性和优越性.分别用2种方法对卢龙和宁河地震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用随机点源方法模拟结果仅在某些频段与记录符合得比较好,而在其它频段内与记录符合得不好;用随机有限断层模型方法模拟结果无论在低频还是在高频都与记录符合得很好.因此加强研究中国大陆的地震动经验关系对提高随机点源方法在中国大陆的适用性是有益的,用有限断层方法模拟地震动的结果与记录符合得比较好,说明现在可以用该方法大量地模拟中国大陆地震动.  相似文献   

15.
用震级和距离参数修正土层反应的等效线性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建文  刘峥  石树中 《地震学报》2010,32(4):466-475
传统等效线性化波动法主要的缺陷之一,是当基岩输入地震动较强时,高频段算得的频响放大倍率比实际场地的实测结果明显偏低.该缺陷可能导致低估重大工程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的严重后果,因而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现行基于土的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频率相关性修正等效剪应变的做法有其合理性,但不便应用并可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震级可以影响地震动的频谱特征,通过震级调整等效剪应变的做法也可视为按照频率调整等效剪应变.由于距离与震级一样也可以影响地震动的频谱特征,本文提出通过震级M和距离R参数修正等效线性化的方法EQLM(M,R),并用算例说明,等效线性化方法的上述缺陷可以通过本文提出的EQLM(M,R)方法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与远场地震动相比,近断层(也称为近场或近源)地震动呈现了更复杂的破坏特性,但迄今,对该区域却没有明确划分,只是依主观选择.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详细比较了近断层与远场地震动特征参数的差别,结果表明,近断层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能量密度以及竖向与水平向峰值加速度的比值同远场差别较明显,而水平向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比和竖向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比的差别不大.依据近断层与远场存在差别的这些地震动特征参数,划分了近断层地震动区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统一观点,以地震下土体剪应变衰减为出发点,对土体弱化程度进行整体等级划分,采用简化理论模型,初步研究了土体不同弱化程度与地震动特征相对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土体的弱化程度可划分为低弱化、中等弱化、强弱化和流动破坏(液化)四个等级,土体低弱化和中等弱化状态下地表加速度的高频成分占优,而土体在强弱化和液化状态下地表加速度长周期成分显著占优;与未弱化相比,低弱化PGA变化很小,中等和强弱化的PGA增大,且强弱化下增大显著,而液化下PGA变化则不定;与未弱化相比,土层弱化下低频放大和高频滤波作用同时存在,但二者比例关系则依土体弱化程度和输入波而定;中等弱化下低频放大和高频滤波效应大略相同,强弱化低频放大作用大于高频滤波作用,而液化下对低频丰富输入波低频放大则十分显著;相对未弱化,土体弱化对高频滤波和低频放大比例关系的影响与对PGA放大效应的影响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8.
随着随机有限断层方法被逐步推广至宽频带地震动的震前预测与震后模拟,该方法存在的2类问题凸显:(1)模拟地震动的频率非平稳特性缺失;(2)高低频地震动的模拟精度不一致。文中探索上述问题的改进措施:(1)引入区域地震波传播群速度模型以生成频率非平稳地震动相位;(2)引入王国新改进震源谱代替Brune震源谱以实现高低频地震动辐射水平的调整。将改进后的随机有限断层方法应用于2014年芦山地震(M_w6.7)的强地震动模拟,模拟结果验证了改进措施的有效性:新引入相位使得模拟记录的频率非平稳特性趋近于真实记录;新引入震源谱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高低频地震动的一致精度模拟。  相似文献   

19.
频谱特性是地震动的三要素之一,具有不同频谱特性的输入地震动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反应谱会产生不同影响效果。基于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方法,选取4条历史地震实测记录[1989年美国加州洛马普列塔(Loma Prieta)6.9级地震、1994年美国加州北岭(Northridge)6.6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和1条典型人工合成地震动(濮阳市人工拟合地震动)进行对比,研究具有高频和低频特性的输入地震动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反应谱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高频成分为主的历史地震动较以低频为主的人工拟合波对反应谱的影响表现为在短周期阶段具有集中放大的影响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峰值平台值具有放大效果,历史地震动结果峰值平台值为2.75~2.80间,人工拟合波结果峰值平台值为2.65;其二,对反应谱特征周期具有缩短效果,历史地震动较人工拟合波减小0.05~0.15s。产生上述影响效果,其可能与其高频成分地震动对固有周期较短的场地特点具有一定的共振影响有关。该结果可为建筑物抗震设防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震动合成方法的应用前景与其所能表达的有效频带范围紧密相关.本文研究基于频率波数域格林函数的地震动合成方法(FK法),分析频带范围的关键影响要素及处理措施.在介绍计算原理的基础上,概括FK法合成地震动的主要影响要素,分析地壳速度模型对子源地震矩、破裂时间和传播时间的影响.随后,分析格林函数传播宽频带地震波的能力,提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