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X线CT扫描机的故障,指出X线系统故障占30%以上。以TCT80A和GE900为例,概述了 X 线系统的构成,讨论了 X 线系统的维护和检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磁化等离子体非相干散射理论谱下的共振线进行了研究,简要介绍了等离子体线和回旋线的色散关系,并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二次回旋谐频处等离子体线分裂现象的色散关系.结合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Sanya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SYISR)实际参数,对回旋线以及低频振荡、高频共振进行了分析讨论.分析后认为:SYISR拥有观测夜间200 km以下和400 km以上回旋线的可能性;在白天仅存在观测到H+振荡谱线的可能性;若观测数据足够良好,将可以观测到二次以及三次回旋谐频处的等离子体线分裂现象.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线数字化技术是当前医学影像领域最新最重要技术之一,本文简要介绍X线数字化成像技术的现状,并阐述了间接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和直接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的各种类型及原理.  相似文献   

4.
浔江大跨越输电线微风振动消振设计试验研究及现场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阻尼线(或防振锤)与输电线振动的耦合特性。结果证明:在阻尼线与输电线固有频率相同,且阻尼线与输电线参振质量比值大的条件下,输电线、阻尼线、防振锤均处于最小和最稳定的振动状态,使输电线得到了保护。如果阻尼线与防振锤联合使用,对输电线的消振,理论和实践证明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X线、CT扫描技术,对原发支气管瘤的各种组织类型在X线及CT中的表现进行了观察,分析了其位置、大小、边缘、钙化、空洞和转移情况,阐明了胸部CT是肺癌时诊断肺门和纵隔侵犯的更佳方法,较X线有很大优越性。X线和CT相结合对原发支气管癌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地层油藏超剥尖灭线夹角定量外推方法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层油藏是一种复杂的油藏类型,在地震描述中根据地震反射特征追踪的尖灭线与实际地层油藏的尖灭线常常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精确落实地层超剥线的位置是地层油藏勘探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大量的正演模型和地质统计方法,发现地层油藏超剥尖灭线的误差与地层和不整合面的夹角有关,从而提出了地层油藏超剥尖灭线夹角定量外推这种新方法,通过实际资料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地层油藏超剥尖灭线不准的问题,取得了良好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图像分析的双台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快速提取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双台波形的互相关方法是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提取的一种常用方法。传统的方法精度不高,效率较低。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分析的频散曲线快速提取方法,采用图像显示互相关振幅矩阵,且提出了快速追踪整条频散曲线的算法,并用Matlab编写了交互式的处理软件。基于这种方法编写的资料处理软件提高了双台相速度频散曲线提取的速度和精度,为大批量处理地震数据资料提供了坚实的软件基础。基于图像分析的方法可以更为清晰地展现出双台问的面波频散曲线的特征,对频散曲线的识别和分析也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8.
以某220V大跨越输电线路为背景,研究了大跨越输电塔-线耦联体系振动台试验模型设计。根据相似理论对输电塔模型设计,运用刚度等效原则确定各构件截面尺寸,通过有限元模型计算和试验模型白噪声扫频,得到输电塔的基频计算值与试验值。根据导(地)线动力特性和质量相似关系,对导(地)线进行二次缩尺,确定了导(地)线弧垂和线密度,对比分析了原型的频率和试验模型的频率。采用完全质量配重方法对大跨越塔-线体系缩尺模型进行配重,以期获取结构弹塑性响应结果。该缩尺模型设计理论可为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结构振动台试验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密度电法在乌鲁木齐市活断层项目中的应用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明  吴传勇  刘景元 《内陆地震》2008,22(2):135-142
举例说明了高密度电法在乌鲁木齐活断层勘测项目中的应用,展现高密度电法在断层定位中的广阔应用前景。简单介绍了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说明了几条断层的位置、地层分布等特点和布设测线DF1、DF2、DF3以及DF4的目的,阐述了各条测线剖面的视电阻率成像结果。展示了场地环境因素对断层测线DF5和DF6的影响以及测线剖面的电阻率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10.
位场边缘识别技术在地质构造特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相关的自动化解释技术却发展缓慢.本文在位场边缘识别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一套脊点提取、连接及特征线综合信息提取方法,可促进自动化地质解释的发展.首先,依据脊点的局部性质判断其存在性并计算其位置,采用分类连接、双向连接及排序等技术保证了脊点连接的连续性和高效性;之后,利用脊线方向、脊线笔直度、固定值线方向和固定值线扁度对特征线(脊线和固定值线)进行分区,并通过对特征线的方向、条数以及长度或面积进行综合统计,进一步提取边缘识别结果蕴含的信息.最后,通过实际资料测试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天津地区咸水井映震能力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建英 《内陆地震》2008,22(3):252-257
系统处理了1992年以来天津地区4口咸水井的水位观测资料,使用R值对这4口井的映震效能进行了评估。认为:①这4口井的R值不高,主要原因是咸水层观测井水位异常时间较长,致使预报占用时间较长;②咸水层观测井水位异常幅度比较明显,异常性质的规律性较强,出现异常时易于识别;③咸水层观测井水位有异常有地震的比率达到了70%以上,这对有震的判定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山西地下水动态井冈,在山西地震带几次中强地震前,表现出异常变化情况的分析,获得一批有价值的短临异常资料,这些异常资料对利用地下水预报地震具有参考意义;另一方面说明在有发震背景地区实现短临跟踪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滇21井水位微动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施子岩 《地震研究》1998,21(3):286-291
本文通过对滇21井的地质构造部位、水文地质条件、井孔结构等方面的论述,应用该井水位观测结果,以地下水微动态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气压、固体潮、降雨等干扰因素对水位的影响,归纳出该井水位正常动态特征,探讨了识别震兆异常的方法,为综合分析多井水位异常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孙毅  牛安福  任越霞 《内陆地震》2007,21(3):251-257
对二滩电站水库蓄水后水位变化与水库库区、水库外围地区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利用攀枝花南山台形变观测资料与水库水位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水库-小震-变形-中强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由水位变化引起的加卸载过程中,加载时段是外围地区中强地震的有利发震时段,而卸载达到年度最低水平时,库区内地震活动明显增强。水库首次蓄水引起变形最为剧烈,之后影响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5.
焦远碧 《内陆地震》1993,7(2):106-113
对地震活动性进行层次结构分析可划分出不同的地震区带,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可分为9个地震区带,分析各个区带的地震活动性可作出某一活跃期强震发生主体地区的判别,对某一个地震区带的地震活动进行层次结构分析可作出地震危险区预测。用震源面投影图代替点投影的震中分布图可更合理地解释一个构造带上强震的发生过程,更清楚地勾画出未来强震的孕震范围。对强震破裂区闭锁段、背景空区、孕震空区的关系用实测震例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6.
白狐沟井位于包头市北部,从1979年对该井水位曾续观测。1979年8月25日包头西五原县发生Ms6.0级地震,1981年9月31日包头东丰镇发生Ms5.8级地震。在观测中,震前该井水位均发生了明显异常,为地震预报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壳变形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及其异常关系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地壳变形与地下水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 文中首先借助扩容串通模型研究了地壳变形与地下水相互关系, 讨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然后从地壳变形和地下水位异常是否为主要控制因素进一步分析了地壳变形与地下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以及对地震的触发作用; 最后通过震例进行佐证。  相似文献   

18.
缪阿丽  张艺  叶碧文  沈红会 《地震》2014,34(4):78-87
本文以2008一2013 年期间发生的几次重大地震为例,对江苏流体井网同震响应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水位的同震变化以振荡型为主,水温以阶跃或趋势变化为主;且同一口井对不同地震其响应形态相同,不受地震方位和震源机制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水位和水温的变化幅度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最后分别对静水位井和动水位井的水位、水温同震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水口水库地震及其活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位于福建省闽江中游的水口水库,自1993年3月蓄水以来,诱发了一系列水库地震。研究表明,这些地震具有国外一般水库地震的共同特征;库区为少震弱震区,地质构造并存在活断层;震源浅,震不集中;地震与水位变化相关性好等。此外,还具有b值偏低,水位或降引发地震特别敏感等个别特怀。  相似文献   

20.
邵志刚  李旖雯  王芃 《地震》2015,35(3):1-9
在1966年3月邢台强震群水准观测基础上, 本文首先对同震位移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 认为邢台强震群发震断层浅层是牛家桥阳断层和永福庄断层, 深部发震断层是倾向北西的北东向断层; 然后以区域水准观测为约束, 通过反演给出了邢台强震群震前断层无震滑移、 同震断层位错和震后断层余滑空间分布。 结果表明, 震前显著无震滑移主要发生在3月8日6.8级前震的发震断层上, 而3月20日宁晋7.2级和6.7级地震发震断层深部同震位错相对弱的断层段, 震前也存在较为明显的无震滑移; 震后断层余滑主要分布在束鹿凹陷西侧的牛家桥阳断层。 从邢台强震群过程中断层运动时空演化特征可以看出, 强震破裂成核过程中震前断层无震滑移既可能发生于前震发震断层, 也可能发生于主震发震断层, 震后断层位移空间分布与同震位错具有互补性; 而震前断层无震滑移是否为有关震前前兆的真正原因, 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