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陕甘宁交界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陕甘宁交界区域测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地震目录及部分台网资料,利用基于G-R关系的EMR方法,对1970年以来该区域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自1970年以来,该区域最小完整性震级Mc逐步下降,模拟、"九五""十五"阶段Mc分别为ML 2.3、ML 2.2、ML 1.6,2015年以来Mc维持在ML 1.3左右;"十五"数字化改造后,Mc空间分布呈现不均匀性,但整体低于ML 1.8。  相似文献   

2.
收集宁夏测震台网地震目录资料,采用MBS、EMR、震级-序号、MAXC、GFT等方法,对宁夏境内1970-2017年最小完整性震级Mc时序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采用EMR方法测定的Mc较为理想,并进一步分析该区Mc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宁夏测震台网测震模拟观测、数字化改造及"十五"数字化运行阶段,Mc分别为ML 2.2±0.1、ML 1.7±0.1、ML 1.6±0.1;"十五"数字化运行阶段以来,Mc空间分布不均匀,整体维持在ML 1.3左右。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地区(31°—37°N,110°—117°E)1970—2020年11月地震目录作为研究资料,采用G—R关系法、震级—序号法和最大曲率法测定不同时段最小完整性震级Mc。结果显示,1970—1979年由于研究区内台站数量少,Mc约为ML 2.5;1980—2001年为稳定的模拟观测时期,地震监测能力有所提升,Mc约为ML 2.3;2002—2007年大量模拟观测台站停测,Mc上升至ML 2.6。2008—2020年11月,G—R关系法、震级—序号法和最大曲率法均显示McML1.5。  相似文献   

4.
多方法联合评估河套地震带的台网监测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晓明  刘芳  张帆  赵星 《地震》2015,35(4):64-75
使用删除余震后的地震目录,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Mc值的定量计算和对比分析, 对河套地震带的台网监测能力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判定。 结果表明, 1970年以来, 河套地震带的台网监测能力整体呈现逐步增强趋势。 在Bootstrap次数为200的条件下, MAXC方法确定的研究区整体Mc值为ML2.7±0.07, δMc的分布基本控制在ML0.1~0.4之间, EMR方法给出的Mc时序变化范围是ML1.6~2.8; 多方法联合测定的Mc值变化范围为ML1.8~3.3, R/S检验给出的结果是ML3.4。 对比发现, 余震删除对最小完整性震级的计算有一定影响, R/S检验求取的最小完整性震级在余震删除前后相差ML0.9; 整体来看, Mc值随时间演化逐渐减小, 较小时空范围内的Mc值仍有显著的非均匀性变化现象, 不同时段内台网布局的空间调整以及地震事件的时空非均匀性活动可能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地震目录是地震监测预报、地震活动性等研究的重要资料.川滇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近几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地震记录,为实验场的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地震台网密度和仪器观测精度是逐步提高的,不同时期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存在差异,因此进行现代仪器观测记录的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MC,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分析,对正确研究和认识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震级—序号方法、最大曲率法(MAXC,Maximum Curvature)和拟合度检测法(GFT,Goodness-of-Fit Test)分析了川滇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1970—2018年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C值,得到了实验场地区及其内部各地震区(带)MC值的时间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实验场地区及其内部各地震区(带)MC值变化趋势大致为1970—1986年ML2.0~2.6,1987—1999年ML2.5~2.6,2000—2008年后ML1.4~2.1,2009—2018年ML1.2~1.9;实验场地区MC值的空间分布大致呈现东北部和西南部较低、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的特征,其中云南最南端的澜沧—耿马区和思普区、四川西北部的理塘—木里区以及川藏交界处的金沙江带MC值普遍较高,云南北部和四川南部的松潘—龙门山带、安宁河带、元谋区、楚雄—建水带和大理—丽江—盐源区MC值普遍较低;强震会使MC值出现突然升高、之后逐渐恢复的现象,其中MC值升高程度与震级有一定相关性,并且强震导致的MC值升高是MC值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采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选取上海测震台网13个地震台站及周边省市地震台2008-2019年记录的171个地震,计算各地震台及上海测震台网地震监测能力,并模拟增加新的地震台站后台网监测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①地表基岩台的监测能力较深井台强,且受噪声和地铁影响,市区深井台监测能力较低;②整体上,台站密布的松江和青浦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强,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L 0.7。台站稀疏的浦东、奉贤、崇明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弱,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L 1.3;③若在上海南部增设奉贤海湾台,可整体提高上海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甘肃测震台网监测能力及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地震台网监测能力的科学评估,是进行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最小完整性震级Mc是表征台网监测能力的关键.本文以甘肃测震台网的地震观测报告和区域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分析了甘肃及邻区地震监测能力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利用ldquo;震级 序号rdquo;法、ldquo;最大曲率rdquo;法(MAXC)、拟合度分别为90%和95%的拟合优度检验法(GFT)及ldquo;完整性震级范围rdquo;法(EMR)等,研究了甘肃区域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甘肃测震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模拟记录时期和ldquo;九五rdquo;期间甘东南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明显高于祁连山地震带中西段,ldquo;十五rdquo;测震台网运行后,甘肃及邻区的地震监测能力的空间差异明显缩小.最小完整性震级Mc和监测能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随着台网的改造,Mc逐步降低,ldquo;十五rdquo;台网运行后,甘肃及邻区的ML1.8以上地震基本完整.此外,还讨论了相关技术规范对区域台网地震目录的影响,并且提出了消除该影响的科学途径和有效方法.该研究结果可为甘肃及邻区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目录间的对比及标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素云  高阿甲  冯义钧  和锐 《地震》2010,30(2):38-45
本文简述了国内两种主要地震目录, 即破坏性地震目录(MS≥4.7)与中国地震详目(ML≥1.0)的编制依据、 目录内容, 并指出了目录间的差异。 研究了面波震级(MS)与近震震级(ML)间的转换关系, 并推荐了新的转换公式。 最后提出了目录编制标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山东地震台网记录的2022年1月8日门源MS 6.9地震原始波形进行分析,测算出88个测震台站的MSMS7MS(BB)等3种面波震级,并与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和青海区域地震台网编目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山东地震台网测定门源MS6.9地震的面波震级MSMS7MS(BB)分别为7.20、7.16、6.96;②MS(BB)震级的测定方法简单,不同台站之间的偏差较小,一致性较好,适合在地震台网的地震速报中使用。这与震级国家标准GB 17740—2017的规定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山西地区不同时段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霞  宋美琴  李丽  罗勇 《地震》2014,34(2):82-88
对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科学评估, 是进行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 而最小完整性震级MC又是表征台网监测能力的关键参数。 本文据山西地震观测台网建设时间的阶段性差异, 将其分为4个时段, 以1970—2012年山西地区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 利用震级-序号法、 最大曲率法(MAXC)、 90%和95%的拟合度GFT法, 研究了不同时段山西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序变化特征。 1970年以来随着山西测震台网的改造, MC逐步降低, 尤其是“十五”数字化台网改造后, 山西ML≥0.9地震基本完整, 表明山西地震监测能力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新疆地区1990年以来的浅源地震目录,利用扩散链法去除余震,在小震空间集中度C值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C值变化量,即ΔC值的时空扫描计算方法,针对2000年以来天山地震带11次6级以上地震前ΔC值的演化过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新源—和静交界M_(S)6.6地震、2017年精河M_(S)6.6地震和2020年伽师M_(S)6.4地震之前,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区域ΔC值异常,且3次地震前ΔC值异常演化时间均小于6个月,属于震中附近区域震前中短期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9—2018年江苏省射阳地震台200 km范围内M_L≥2.0地震波形资料,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计算该区域S波尾波Q_c值,并探求其时间变化特征。采用相同方法计算盐城、灌云地震台地震波形资料尾波Q_c值,并将3个地震台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射阳地区是江苏省尾波Q_0低值区域,Q_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_c(f)=33.7±3.4f ~(1.16±0.04);在2016年10月20日射阳M_(L )4.8地震前,射阳地区尾波Q_c值有增大现象,Q_c值变化特征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发震;盐城、射阳、灌云地震台所记录地震的尾波Q_c值在震前均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目前实行的区域地震台网独立运行机制,使得在相邻不同台网的交界地区可能存在多个版本的地震目录和震相观测报告,影响了地震活动性分析与研究.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联合概率的方法,可标明两个或多个相邻台网目录中相同的事件,合并它们的震相数据开展重新定位,并重构不同台网交界地区的统一地震目录.该方法的思路与分析步骤是:首先,计算获得不同台网之间具有最小发震时刻差异的两两地震的时空强差异分布,查找并剔除独立地震,计算事件合并的联合概率;其次,基于联合概率分析合并不同台网的地震目录和震相观测报告,对合并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和定位误差分析,并基于G-R关系检验重构目录的完整性.本文以2014年鲁甸地震序列为例的初步应用结果显示,震相合并之后的地震定位精度相比之前单个台网的结果,特别是相比四川台网的目录,定位精度提高非常显著,合并后的目录与之前相对完整的云南目录接近,但相比由两个台网目录简单拼凑而成的目录更加准确.此外,研究还发现在目录合并过程中,对于4级以上的中强震,应选择MS而不是以ML震级标度;震相合并后被复用台站记录的到时信息可用于检测不同台网间的震相拾取是否存在系统偏差.本文提出的方法使得在相邻不同台网的过渡区形成一个统一且尽可能准确可靠的地震目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地震台网"十五"项目建成后的地震监测能力科学评估的需求,为进一步优化台网布局、提升边疆海域等重点地区监测能力,本研究利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对中国地震台网1001个台站以及2008-10-01-2015-09-17期间实际产出的地震观测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指定震级档下的检测概率PE和最小完整性震级MP的分布.除台网整体监测能力分布外,为直观地用单分值表述逐个台站的地震检测能力,本文发展了基于等振幅曲线的"地震检测能力评分表",给出了国家台和区域台每个台站的地震检测能力评分统计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此外,研究中还采用设定"最佳"地震监测能力目标函数的方式,模拟了通过改进观测条件可获得的地震台网监测能力提升的理论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华北和东南沿海等东部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高,西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南部地区Mp仅约为4.5,近海海域Mp仅约为3.5;从单个地震台站的运行效益角度,台网运行水平和地震观测资料的分析程度对台站的实际的地震检测能力影响显著,新疆等部分台站稀疏地区地震检测能力较高,而中等台站密度的贵州等部分区域相对较低;国家台的地震检测能力评分Dscore系统优于区域台,新疆等西部边疆地区,以及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的Dscore明显高于台站密集的东部地区;模拟结果显示,在现有台站布局条件下,通过台站优化改造和提升运维管理水平,可显著提升对内蒙古西部、四川西部、甘肃-青海的北部交界地区、鄂尔多斯地块内部、贵州大部分地区,以及我国近海海域、朝鲜半岛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