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为揭示山西奇村水汞与空白样测值同步的原因,对水化热水井与空白样、水化热水井与制作空白样的冷水井、制作空白样的冷水井与空白样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忻定盆地南部近1 000 km2不同深度、不同水温的21眼井进行了水汞测量.研究表明,测区各井具有水汞含量一致、动态变化同步的基本特征,提出水汞动态可能反映了来自大构造及深层的变化信息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2000年1月28日随州和信阳交界处发生的ML4.2地震前,信阳地震台(△=35km)定点形变中短期及临震异常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该次地震前信阳台目视水管倾斜仪EW向测值从1999年6开始出现反向变化,NS向测值从1999年3月开始出现加速变化;水平摆倾余仪EW向和NS向测值分别从1999年2月和1999年6月开始出现反向变化。这些异常于2000年下半年结束。震前3天水管倾斜仪EW向测值出现加速变化;震前5-8天NS向测值除了出现加速变化外,还出现突跳。城前约20天,水平摆倾斜仪2个方向测值构出现了准周期性波动变化。另外,形变固体潮潮汐因子也有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中走航观测所获得的北冰洋考察区海-气CO2分压及相关资料, 分析研究了考察区夏季大气和表层海水中CO2分压的分布特征, 首次用实测的海-气CO2资料于多种方法估算了考察区夏季海-气CO2的通量. 结果表明考察区夏季大气中CO2分压(Pa)的测值范围在(352~370)×10-6 CO2@Air-1(单位下同)之间, 平均为358, 平面上具有波因特来的北部海域较高, 其余海域分布较均匀的分布特征; 夏季表层海水中CO2分压(Pw)测值在98~580之间, 极值之差竟达472, 平均值为242, 比相应的分压(Pa)低 116, 呈现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的平面分布特征, 并与研究区浮游生物、冰况、水温和环流状况有密切关系. 估算结果表明, 各种计算方法所估算出的碳通量F的平面分布趋势相似, 除考察区东部海域为大气CO2的弱源区外, 大部分海域都为大气CO2的汇区或强汇区, 但它们的值却有较大差异, 平均值在6.57(Liss法)至26.32 mg CO2@m-2@h-1(14C法)之间, 最大与最小值之间相差约4倍, 大约分别是全球平均值的2~10倍; 若以Wannikhof系数估算, 本海域的平均碳通量则是Takahashi, Feely等人在本海域模拟估算值的2倍左右.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70年以来西宁盆地及邻近区域的中小震目录运用分时段累计频度、b值曲线、时间窗滑移等方法,对其监测能力的逐年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给出了不同时段的最小完整震级和最小可能完整性震级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域的地震监测能力逐年提高,由最初的ML2.3提升到目前的ML1.5.同时表明,在数次周边1000 km范围内的7级以上大震前,本区域的ML2~3明显增多,这一现象表明西宁盆地及邻近区域的小震活动特征具有一定的前兆指示意义.空间b值表明:西宁盆地内部一直处于较高b值的状态,而其外围尤其是北部区域处于低b值状态,值得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5.
系统分析了胶东测区1996—2009年期间流动重力测量资料,着重探讨了1996年以来相邻期的重力点值的空间变化规律,重力场有规律的变化表现为:胶东测区自观测以来有着活跃-平静-活跃-逐渐稳定的变化过程。另外,分析了胶东测区内断裂带附近的部分测点的点值和段差值变化特征,认为重力场变化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胶东测区重力场时、空、强动态演化特征的初步认识,这为今后对山东地区重力场深入分析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利用COSMIC掩星2009年电子密度剖面数据,筛选数据进行网格划分,网格内数据统计平均,基于球谐函数计算模型值,分析电离层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电子密度的地磁季节变化、昼夜测分布相对变化,及地磁活动对电子密度的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最大电子密度昼测值明显高于夜测值,在中纬度部分区域增大明显.电子密度昼测值在地磁活动期间高度150-550 km中低纬度范围为正相扰动,随纬度变化存在区域差异,随高度增加,扰动加强.  相似文献   

7.
OBS2013测线沿NNW-SSE方向跨越渤中坳陷和胶东隆起次级构造以及张家口-蓬莱和郯庐两条深大断裂带.对测线上13个站位折合剖面进行震相分析,识别出丰富的Ps、Pg、PcP、Pn和PmP震相.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拟合,建立了二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模型将渤海深部速度结构分为6层,最上部两层为新生界,速度由1.8~2.0km/s变化为4.4~4.7km/s,埋深为0.5~7.2km,并向胶东隆起方向逐渐尖灭.向下依次分为上地壳下部、中地壳和下部地壳,地壳速度由5.6~5.9km/s变化为7.0km/s,其中上地壳底界面埋深11.1~12.9km,中地壳底界面埋深18.0~18.9km,莫霍面在渤中凹陷处埋深最浅为25.5km,向胶东隆起方向逐渐增大到30km.莫霍面之下上地幔顶部速度为8.0~8.1km/s.渤海下部地壳厚度变化接近5km,从下地壳到上地幔顶部均无明显的大尺度横向速度变化,岩浆底侵不发育.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推测渤海东南部与华北克拉通中部相比,下地壳厚度减薄9~13.4km,地壳减薄非常有限,具有典型陆壳特征.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地区春季低空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分析了2001年3月3日~4月13日浙江临安臭氧探空观测5 km以下臭氧垂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臭氧浓度垂直分布与湿球位温、风场有密切的关系. 臭氧浓度在2 km以下变化幅度很大, 明显的东风分量伴随臭氧高值. 5 km以下臭氧垂直分布可以分为峰值型、均匀型、分层结构型、低空污染型和线性增长型5个基本类型. 此外, 还分析了3种情形下区域尺度输送对低空污染型臭氧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Morlet小波在时、频两域都具有良好的局部性,是对时间序列进行多尺度分析和局部特性研究常用的小波变换方法。本文运用Morlet小波变换分析了云南省大理市下关水化站1990~2013年期间水氡、水汞、流量、气压和固体CO2月均值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并与同时期大理市附近50km以内ML2.0~2.9、100km以内ML3.0~3.9、200km以内ML4.0~4.9和600km以内MS≥5.0地震活动月频度的Morlet小波变换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分别计算了5项前兆资料月均值与4个震级范围地震活动月频度的小波平方模之间的相关系数,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京津唐地区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重力测量组在1981年7月用三台 LCR 重力仪建立了重力测网.测量精度优于100nm/s2.文章描述了京,津,唐地区重力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天津地区增加了约1000nm/s2,天津是沉降中心,每年平均沉降约7——8cm.在其它台站,如堂二里,霸县等地重力值也逐年增加,但其幅度小于天津.重力变化的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1.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持续升高,但大气中CO2的增长速率却并没有相应地增加.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尤其是造成大气CO2浓度年际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及其空间位置,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基于全球气候数据及相关的遥感数据,对1986~1995年大气CO2浓度增长速率(CGR)与生物群系气候异常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C4森林草地、C4草地以及针叶林与林地这4种生物群系是主要的气候异常敏感区域,其碳源/碳汇的年际变化影响着大气CO2浓度的增长速率.虽然这些影响在特征和数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有时也会对大气CO2浓度增长速率表现出共同的作用.如厄尔尼诺年(1987年)大气CO2浓度的增长速率非常大,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热带生物群系(常绿阔叶林、C4森林草地、C4草地)对于厄尔尼诺年温度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2.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蒙古中南部地区地壳结构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蒙古科学院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在蒙古中南部区域布设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这为开展远东地区深部结构的精细探测提供了有利的数据基础.利用台阵记录的远震地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的H-κ叠加分析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获得了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厚度介于39 km至45 km之间.整体上Moho面埋深从西北往东南方向逐渐变浅.在蒙古主线性构造两侧地壳厚度呈现区域性变化特征,东南部地区地壳厚度较薄,约为39 km,而西北部地区地壳较厚,达45 km,为此推测蒙古主构造线可能是地壳的一个陡变带.此外,研究地区地壳的平均波速比值(VP/VS)在1.70到1.79之间,均值为1.75,低于全球大陆的平均值1.78,这可能暗示着该区其地壳是缺少铁镁质的.研究还发现测线的西北与东南地区其地壳波速比值较高,推测是古生代铁镁质地壳的残留或是新生代岩浆底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运用二进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辽宁省跨断层观测资料不同尺度的小波变换的细节信号变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尺度小波变换分解的细节信号显示出不同的时变特征,可以识别和提取原始测值中不易分辨的震前异常。当尺度为3时的细节信号的年周期特征被打破,或者当尺度为3时的细节信号变化超出2倍均方差时,测点周围250km左右范围内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4.
介绍宝鸡深井地电阻率的装置系统及各道测值的趋势变化特征。采用统计和降雨量褶积的方法,分析了降雨和地下水位等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短期强降雨会造成各道数据的同步下降趋势,由于电极布设的原因,第3道受降雨影响下降程度略大于第2道;各道测值长趋势的变化并非降雨因素主导。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地下水位变动进行了分析,发现地下水位虽然与第2道测值的趋势存在相关性,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宝鸡深井地电阻率各道趋势变化与地下水位无关。  相似文献   

15.
断层土壤气CO2含量快速测定法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断层土壤气CO2含量观测数据的映震效能,从测点选择、装置布设、观测方法、辅助测项4个方面对断层土壤气CO2含量快速测定法的关键问题做了全面研究,得出结论:(1)断层土壤气CO2含量测点应选择在活动断层破裂带上或紧邻破裂带的敏感地带,在测点选择时应结合地质资料和钻孔资料对预选址的地下岩石结构及其破裂程度进行研究或有效探测,不宜仅为了观测方便在现有地震台站随便选址;(2)断层土壤气CO2含量快速测定法的装置要尽可能布设得深人地下,至少应使测定孔深度超过地表以下0.5m,最好能够选择深人地表以下2.0m以上的深度,以尽量减少或不受地表生物层的影响,但在装置布设时也要充分考虑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3)在使用断层土壤气CO2含量快速测定法观测CO2含量变化的过程中应努力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避免主观随意性,特别是应将CO2含量快速测定管放置到靠近测定孔的孔底位置,快速测定管底部开口应尽量保持一致且要使开口口径最大化,避免快速测定管触底;(4)测定孔内温度与断层土壤气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降雨量对断层土壤气CO2含量测值有负面的影响,同步进行测定孔内温度和降雨量辅助观测是必须的。鉴于气压变化与断层土壤气CO2含量变化有较强的负相关,建议在机理上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同时还应引入湿度作为断层土壤气CO2含量观测的辅助测项。  相似文献   

16.
为验证新WGK-1型测氦仪在怀4井观测的可行性,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将新旧测氦仪串联并行观测,经动态稳定性、内在质量及观测曲线对比发现,新测氦仪能够捕捉到更多更完整的地下流体信息,观测数据日变化规则,动态特征明显,且2台测氦仪产出数据具有同步性变化特征。为进一步验证新旧测氦仪的相关性,与同台气温测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台测氦仪氦气测值与气温同时存在短期负相关变化。综合分析认为,新旧测氦仪产出观测数据真实可靠,均能反映怀4井地下流体中氦气的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17.
黔中岩溶地区土壤CO2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岩溶地区土壤CO2 的δ13 C值低于大气CO2 的δ13 C值 .在地 气界面层 ,土壤CO2 的δ13 C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在地 气界面层以下 ,土壤CO2 的δ13 C值基本不变 .植被类型影响土壤CO2 的δ13 C值 ;草地植被下土壤CO2 的δ13 C值存在季节变化 .同位素示踪表明 ,大气中的CO2 对下部土壤气中的CO2 有较大的贡献 .  相似文献   

18.
武都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多年水位、应变观测数据分析发现,水位上升引起应变下降变化(压应力增加),两者变化同步.在水位大幅度变化时段求取应变响应灵敏度系数K,由K值可以定量剔除水位变化对应变测值的干扰.利用两两正交的4道应变测值可以求取2组面应变值,曲线形态相似则说明4道元件测值可靠性高.武都钻孔应变2组面应变值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总体呈现波动下降(压性)变化.由2007年、2008年应变测值计算差异值η,其绝对值的平均值为0.21,数值较小,说明武都应变仪工作稳定,所测数据基本可靠.  相似文献   

19.
北京MST雷达探测中间层-低热层观测结果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MST雷达是子午工程建设的国内仅有的两部MST雷达之一,为研究其在中间层-低热层MLT区域的探测能力以及数据可靠性,本文应用北京MST雷达2012、2013两年高模式数据,从数据获取率、与廊坊流星雷达测风对比以及风场时空分布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是:(1)数据获取率日变化特征为:白天65~100km均可获取数据,数据获取率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70~80km,最大值可达80%;夜间主要集中在80~100km,数据获取率在30%及以下.表明该MST雷达白天可以探测到电离层D层和E层低层,夜间D层消失,只探测到E层低层.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季白天可获取数据的时间和高度区间都比较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夏季白天以及日落后1h内可探测到120km.(2)对北京MST雷达与廊坊流星雷达2012年5月份、80~100km高度区间测量的水平风进行对比分析,二者测风结果在时空分布上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MST雷达探测数据是可靠的.(3)2012年和2013年相应月份平均的纬向风、经向风时空分布特征有较高的一致性,并与HWM07模式结果也基本一致.上述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北京MST雷达对中间层-低热层60~120km高度区域已具备较强的探测能力,所得结果将可用于MLT过程揭示与驱动因子研究,并可与该高度上其他探测手段作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0.
陈有发  康云生 《地震学报》1992,14(2):211-219
本文研究了我国首次获得地震危险区地壳偶极电测深的地电阻率s 资料.地电阻率一阶差分值的结果表明:(1)测区周围100km 范围内4M6.4地震前3——76天s 有4%以上的前兆变化;(2)s 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