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中国地震局正在实施的模拟地震资料抢救项目,对我国现存各类模拟地震图纸进行分类,设计实现了适用于模拟地震图纸扫描基础信息录入软件。首先,通过对图纸图章的分析设计了软件的需求功能,并确定了界面风格;其次,根据图纸扫描工作的保密属性,设计运用xml文件格式将扫描图纸的信息保存在本地文件中;最后,设计了图纸信息录入校验规则以及图纸的命名规则,并实现了异常自动提取和一键生成报表等功能,而且易于使用。本文开发设计的软件不仅降低了大量信息人工录入的错误率,而且显著提升了模拟地震图纸扫描录入与校验的工作效率。通过这项工作所获得的成果数据,便于地震科研工作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国大陆东部102个中强潜在震源区内1500a以来5—6级地震的复发间隔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中强地震复发间隔不仅受潜源内断层活动性影响,还与发震构造是否交汇及邻区构造活动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中强地震复发间隔大致满足指数分布,通过给出的概率模型可以计算出研究区内各潜在震源区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发震概率,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以东经108°线为界,把中国大陆分为东、西两部,东部取震级M≥6的地震、西部取M≥7的地震为强地震.利用有史以来全部地震资料,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时期,系统地研究了相继两次强地震之间的时间间隔,目的在于讨论一次强地震发生之后,下一次强地震何时发生.在所有情况下地震间隔数目都随时间间隔值的增大呈明显的趋势性减小.给出了8种情况下的间隔数目统计和相应的模拟函数,以及间隔值的经验概率和相应的函数模拟概率.由此可估计时间间隔为某个值的概率,也可估计时间间隔处于某个区间的概率.反之,对于给定的概率,可估计时间间隔的值或它所处的区间.  相似文献   

4.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跟踪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活动特征、序列参数、历史地震活动类比、余震精定位、较大地震震源机制、发震构造分析等方面分析了鲁甸地震序列的序列类型及后续强余震预测问题.分析认为,鲁甸地震序列余震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鲁甸地震序列M≥4.0地震时间间隔遵从线性关系、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呈共轭分布、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震源机制一致性程度较低、历史地震序列类比表明鲁甸地震序列与1974年大关7.1级地震序列活动特征类似,这些均表明鲁甸地震序列类型为主—余型.  相似文献   

5.
广东新丰江地区地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水库水位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地震序列统计、地震活动性等方面探讨了广东新丰江地区的地震特征。地震与水库蓄水变化的研究表明,1965年至今该区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库水位的上升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并且ML≥4.0级地震65%发生在库水位下降或由下降转为平稳波动的过程中,因此,更应关注水库卸荷阶段的地震活动。对于1970年以来该区记录完整的71次ML3.5级以上地震资料研究显示,主余型、多震型和孤立型地震序列所占比例分别为60%、25%和15%;绝大多数序列最大余震均发生在震后30天内。78%的序列三个月内最大余震发生在震后2天内。94%发生在震后10天内:就主余型序列而言,当主震震级较高时最大余震与主震间时间间隔相对较长,主震震级较低时最大余震与主震间时间间隔相对较短:ML4.O级以上地震活动成丛分布明显。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及其邻区地震序列早期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国大陆103个地震序列(自1966年以来)显著地震发生后6小时内的资料进行分析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地震序列的数量明显低于西部地区,而黑龙江省及其邻区地震序列的数量则更少。地震累积频度拟合函数主要呈指数函数、幂函数分布,其中双震型或多震型序列以指数函数分布为主,主余震型则以幂函数分布为主。 h 值、k 值与地震数量及主余震时间差等无线性关系。显著地震有前震的序列,其地震频度拟合函数、h 值与前震至显著地震的时间间隔有关,当时间间隔大于7小时,地震累积频度拟合函数多呈指数函数分布,h 值<0.5。  相似文献   

7.
作者曾以地球自转速率与不同震级的地震频度年变化之间的规律和地震在地球纬度上的分布,讨论了地球自转不均匀性和地震的关系,初步肯定了前者对于后者的触发作用.最近作者从8级地震M—t图和地震发生时间间隔方面,似又找到了这两者之间的两个新证据.一、关于地震发生时间的间隔准备知识 对于等间距的序列来说,周期分析方法甚多、日趋完整,有方差分析、自相关分析、功率谱、周期图、极谱及最大熵谱等.对不等间距序列的周期分析,尚未找到一个较好的方法.通常将不等间距序列用埃尔米函数补插,或先用Vondrak法平滑、后用样条函数内插,将它化成等间距序列,再作周期分析.由于内插值是造出的,客观上并不存在,可能带有某种人为性,故所得到的个别周期有可能不够真实.作者设计了从某一类不等间距序列直接求周期的方法.存在一组不等间距的时间序列: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部分统计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整的294次50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研究中国大陆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统计特征,探讨序列类型、最大余震震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等与主震震级及主震断层性质之间的关系.中国大陆孤立型、主余型及多震型地震余震序列分别约占23%、59%及18%.其中走滑型、具有倾滑分量的走滑型、具有走滑分量的倾滑型及逆冲型分别占48%、24%、17%及11%. 余震序列1年内最大余震震级与主震震级正相关,但主震震级较低时相对离散,孤立型序列离散程度较高,主余型及多震型序列线性相关性较好.绝大多数序列最大余震均发生在震后200天内,少数具有晚期强余震的序列主要属主余型序列,孤立型及多震型序列通常没有晚期强余震发生.68%的序列1年内最大余震发生在震后10天内,77%发生在震后30天之内,95%发生在震后120天之内.序列最大余震发生时间及5、6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与序列类型及主震震级大小有关,多震型序列最大余震发生最快,孤立型次之、主余型最长.若仅就主余型序列而言,当主震震级较高时最大余震与主震间时间间隔相对较短,主震震级较低时最大余震与主震间时间间隔相对较长.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及南黄海中强地震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及南黄海地震区(29°—35°N,110°—123°E)在地壳深部结构、活动断层格局及新构造等方面具有由华北向华南过渡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形成中强地震区的重要构造背景条件之一。 该区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出现稍晚于华南地震区而又稍早于华北地震区,活跃期与平静期内的地震活动强度相差不很悬殊,活跃幕与平静幕的时间变化比较稳定。中强地震的时间间隔呈现重复的序列性特征,地震的经向、纬向分布表现出一百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吉林省伊通-舒兰断裂带发生的地震,我国南北地震带南段安宁河-滇东地震带的中强地震发震时间间进行统计分析,把每两个发震时间相减得到地震的时间间隔Xi序列,由Xi序列求出概率密度函数f(x)或其分布函数F(x)。  相似文献   

11.
地震的孕育与发生过程必然在地震观测资料中有所反映,海城、唐山等强震前后的丰富观测资料已充分说明这一点。但是地震观测资料中的变化不仅包含与地震有关的信息,而且包含了与地震无关的干扰。如何自地震观测资料中消除干扰因素影响与提取地震信息,其中包括地震前兆信息,这就是地震信息处理的重要任务。 时间序列分析研究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序列。对数据序列建立数学模型,用一定的估计方法求得模型的参数,使估计模型具有与实际序列相近的协方差参数,以探讨实际序列  相似文献   

12.
应力扰动影响地震的复发,并对了解地震周期和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州帕克菲尔德圣安德烈斯断层上的大量重复地震为检查重复事件对中强地震发生的反应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使用高分辨率地震台网目录获得的187个M-0.4~1.7级地震重复序列,我们发现重复事件序列的复发时间到接近M4—5地震时缩短了,说明是由大地震触发的。该触发效应在5km左右的距离内最明显,相应的静态同震应力变化为0.6~26.6kPa,并随距离衰减。我们还发现从1993至1998年复发间隔相应地缩短了。这种几年经久不衰复发加速反映了1990年代初断层滑动加速并提高了加载速率。  相似文献   

13.
以山西临汾、太原、大同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14 a的观测资料为基础,依据一定时期内地震活动的起伏性即发生的周期性、重复性、阶段性和密集平静等变化特点,运用A(b)-N法显示小地震活动的起伏现象适用于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的原理、计算机汇编程序,录入数据,计算得到了各盆地的地震活动性指标异常值,绘制了地震活动参数曲线,得到了预测未来发生地震的时间、空间、强度三要素的参考指标.通过与以前震例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得到运用此方法预测地震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4.
蒋海昆  聂晓红 《内陆地震》2003,17(3):193-20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利用参数k判定序列性质及利用前期地震预测后续地震发生时间的方法.理论分析表明,参数k以0为界,不同的取值表征了不同的地震活动状态,这与地震趋势估计及后续地震预测密切相关.k<0表明地震间时间间隔逐渐增长,呈现一种类似余震序列逐渐衰减的活动特征;k=0意味着地震间时间间隔不变,地震活动表现为以T为周期的准周期性活动;k>0表明地震间时间间隔逐渐缩短,呈现一种类似前震序列或地震累积频次指数增长的异常活动特征.如果k值在正、负区间随机分布,则该组地震之间无相关性可言.利用1975年2月4日海城7.4级地震前、余震序列及2003年2月24日巴楚-伽师6.8级地震序列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检验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1.引言对于余震的研究,包括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国内外一些作者已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常常伴随着大量的余震,有些地震的余震活动延续几年甚至十几年,时有造成破坏的强余震发生。讨论这些晚期强余震,研究其特征,以及精确测定晚期余震的震级,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较大余震发生的宏观效应,往往受到主震宏观效应的  相似文献   

16.
用B值横截距预报强余震震级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  吴开统 《中国地震》1989,5(4):59-69
本文在G-R(logN=α—M)关系的基础上,探讨用b值横截距法预报地震序列强余震的震级。选用我国1966—1986年21年内有完整资料的58个Ms≥5.0地震序列,用b值横截距法进行预报检验。这些地震序列的位置分布较广,遍及全国各大区,而且要求每个地震序列满足震级M≥Mo(起始震级)的地震个数不少于50个。统计结果表明,对预报序列中强余震的吻合率为93%以上。另外,我们还用b值横截距法对序列的晚期强余震预测及在主震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预测强余震进行了探索,表明它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一次浅源大地震常伴随大量余震,某些大震还有前震或前兆性震群,构成一个大震序列的孕育、发生、衰减的全过程.由于地震序列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集中,便于观测,且其规律性也相对强一些,因此,早就有不少地震学者从事地震序列的研究工作,使得此项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地震序列的时间分布特征;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地震序列的震级系列;地震序列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模拟;地震序列研究成果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张东平 《地震》1989,(4):22-28
本文利用选定的宁夏37度区域范围发生的历史强地震资料,及1966—1986年发生的M_L≥2.0级地震资料,对6级以上强地震的空间展布特征、周期特征、相关地震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该区历史上发生的4次7级以上强烈地震在时空序列上呈现一幅对称迁移活动图象,6级以上强地震的发生有明显的时间间隔规律,同时与华北大区域强地震活动关联较为密切。通过对现今小震活动分级按年度进行频次、平均震级的距平计算,发现该区小震活动在宁夏及邻区发生的6组(8次)5级以上中强震前1—2年,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缺震”异常年份。在异常年份后,该区发生的4级地震具有预测预报宁夏及邻区中强以上地震的短期前兆“信号”作用。在对宁夏区内和邻区的报震时间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邢台1965~1985年频度、强度资料,采用一维随机数字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推出N、N_3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根据1979年后曲线出现的异常形态,分析地震新序列特征。通过对主序列、分序列趋势曲线分别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出三个异常衰减时段。分析异常时段与晚期强余震、外围区强震的对应关系。最后,结合b值、能量、频度等资料讨论1981年宁晋5.8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20.
对地震序列的研究,一般总是将震级序列或时间间隔序列分开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