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95年太湖流域东南地区的洪涝灾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林泽新  杨祖良 《湖泊科学》1996,8(2):107-112
太湖流域继1991、1993年大水后,1995年东南地区再次遭受大水。太湖最高水位达4.32m,为建国以来的第6位。流域东南地区的浙西、杭嘉湖、淀泖及上海浦东、浦西等地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水位超过大水的1991、1993年,杭嘉湖地区水位超过有记载以来的最高水位。德清水位高达6.43m,超过记载最高水位6.40m;嘉兴水位达4.40m,超记载最高水位的4.38m;王江泾水位高达4.38m,超记载  相似文献   

2.
太湖流域1999年特大洪水和对防洪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吴泰来 《湖泊科学》2000,12(1):6-11
1999年太湖流域梅雨期自6月7日入梅,历时43d,流域面平均梅雨总量670mm,是常年的3倍,致使流域发生了本世纪以来的特大洪水。项平均连续最大7d,15d,30d,45d、60d,90d雨量均超过历史暴雨实测最大值,接近或超过了百年一遇。流域降雨空间分布南部大于北部,浙西区、湖区、杭嘉湖区和浦东、浦西区明显大于湖西区和武澄锡区。太湖最高水位达到5.08m,超达1991年最高历史水位0.29m。  相似文献   

3.
太湖流域快速城镇化、水利工程等一系列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以快速城镇化的杭嘉湖地区为例,基于1961-2014年逐日降雨、水位观测资料,构建了水位涨幅(ΔZ)、水位增长速率(k1)和退水速率(k2)等指标,旨在揭示变化环境下该地区降雨过程中水位的变化特征及可能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变化环境下杭嘉湖地区近54年降雨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但降雨过程中的水位涨幅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平均水位涨幅呈显著下降趋势,且于2000年左右发生明显变化;突变后水位涨幅下降主要集中在10~50 mm/d的降雨过程中,而大于50 mm/d的降雨过程中突变后水位涨幅较突变前有所升高.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各站降雨量与水位涨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降雨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加趋势东强西弱;大部分站点的水位涨幅却呈下降趋势,其中位于区域南部站点的平均水位涨幅下降趋势较东北部更为明显,水位涨幅呈显著下降站点的空间分布与杭嘉湖南排工程等水利工程的分布较为一致.3)通过对杭嘉湖地区降雨过程中水位增长速率和退水速率的变化分析发现,突变后较突变前退水速率有所提高,说明近年来水利工程等设施的完善和有序调度使得杭嘉湖地区的排洪能力有所提高,该变化可能是导致杭嘉湖地区地区突变后一定强度的降雨过程中水位涨幅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杭嘉湖地区强降雨过程中水位涨幅依然较高,可能是该地区洪峰水位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该地区近年来起涨水位抬升明显,对洪峰水位的抬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太湖大灾与治理太湖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毛锐 《湖泊科学》1992,4(1):1-8
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作者论述了1991年太湖地区特大洪涝灾害的成因,比较了1991年与1954年受灾范围,总结了治水经验,并提出了有益的防洪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薄鳅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太湖位于太湖流域中央,对汛情起着控制作用,通过分析近40年来太湖流域梅雨期,太湖水位,环太湖进出水量的时空分布,得出梅雨决定太湖主汛期,东太湖泄洪能力降低,围湖减少蓄水,淤滩影响泄洪,太浦河.望虞河通而不畅的现实是太湖汛期水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提出预降太湖水位,加快工程建设,加强工程管理是太湖安全渡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太湖流域下垫面的剧烈变化对流域产水量时空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分析太湖流域城镇化进程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太湖流域模型对3种典型降雨过程(1991、1999和2009年)与5种下垫面(1985、1995、2000、2005和2010年)的组合情景进行模拟,综合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全流域和各水利分区在全年期、汛期、涨水期产水量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时程上,太湖流域和所有水利分区的各统计时段产水量增幅伴随城镇化进程推进均呈现增加趋势,2005年后产水量增幅进一步加大,且全年产水量增幅主要集中在汛期;空间上,东、中部城市集聚区的产水量增长率明显高于西部山丘区与太湖湖区,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山丘区、太湖湖区不透水率增幅较小所致.产水量变化的时空非均匀分布特征为城镇化背景下太湖流域防洪除涝格局演变及流域-区域-城市防洪除涝协调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先验认识.  相似文献   

7.
常露  刘开磊  姚成  李致家 《湖泊科学》2013,25(3):422-42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洪水预报作为一项重要的防洪非工程措施,对防洪、抗洪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淮河洪水危害的严重性和洪水演进过程的复杂性使得淮河洪水预报系统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高度重视.本文以王家坝至小柳巷区间流域为例,以河道洪水演算为主线,采用新安江三水源模型进行子流域降雨径流预报,概化具有行蓄洪区的干流河道,进行支流与干流、行蓄洪区与干流的洪水汇流耦合计算,采用实时更新的基于多元回归的方法确定水位流量关系,并以上游站点降雨径流预报模型提供的流量作为上边界条件、以下游站点的水位流量关系作为下边界条件,结合行蓄洪调度模型,建立具有行蓄洪区的河道洪水预报系统,再与基于K-最近邻(KNN)的非参数实时校正模型耦合,建立淮河中游河道洪水预报系统.采用多年资料模拟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并以2003和2007年大洪水为例进行检验,模拟结果精度较高,也证明了所建预报系统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尚缺乏客观的流域梅雨划分指标的现状,本文依据最新的梅雨监测国家标准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19862016年太湖流域水文年鉴逐日雨量整编资料,重新划分了太湖流域入/出梅日期,计算了梅雨特征量,构建了梅雨洪水指数(RFI),并对梅雨期超设计、超警戒洪水年的环流异常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新标准下太湖流域多年平均在6月17日入梅,7月11日出梅,梅雨期长度24 d,梅雨量266.8 mm;与历史序列相比,新标准确定的梅雨量一致率较高,其次是入梅时间和出梅时间.(2)雨日数和副高脊线北跳时间是影响入/出梅确定的两个重要因素,新标准将1992、2013年定为空梅,1986、1987、1989、1996、2005年历史入/出梅日期向后调整,1988、2007年出梅日期向前调整,更为合理地反映了梅雨的高温高湿气候特征,客观性较强.(3)梅雨量越大,雨强越大,太湖水位越高,流域越易涝;以梅雨洪水指数作为参考因子,考虑到影响太湖洪水形成的两个关键因子(梅雨期起涨水位、最大7 d降水量占梅雨量的比例),对入梅起涨水位异常偏高、因集中强降雨引起太湖洪水的指示意义较强.(4)高低纬环流配置关系密切,来自西太平洋经南海的偏南气流、印度洋经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汇合后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太湖流域交汇,太湖流域垂直上升运动异常强烈,触发降雨层结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暴雨持续形成洪水.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处中国沿海经济带和长江沿线内陆经济带的交汇处,是中国高度城镇化地区之一.流域汛期降水受到多重天气系统的影响,不同的天气系统带来时空分布各异的降水,给该地区城镇防洪排涝工作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基于Copula理论对太湖流域汛期洪涝风险进行研究,考虑了因降水主导因素不同所造成的流域洪涝风险的时空差异性.在时间角度,采用降水主导因素发生时间的概率分布,将汛期划分为梅汛期和台汛期;在空间角度,通过Copula函数,对研究区进行聚类划分;在此基础上,根据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对流域梅汛期和台汛期的洪涝风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太湖流域的汛期划分为:6月24日7月21日为梅汛期,7月22日9月22日为台汛期;②根据各分区降水和太湖水位的联合分布函数拟合效果的优劣,在梅汛期,太湖流域被划分为P-Ⅰ区、P-Ⅱ区和P-Ⅲ区;在台汛期,整个流域的降水作为一个整体,不分区;③到2025年,太湖流域在梅汛期和台汛期出现排涝不利情境的风险概率分别为2.4%和1.1%.本文的研究方法可以为太湖流域设计暴雨的调整、洪水资源的利用以及防洪排涝实时调度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91年太湖地区洪涝灾害评估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孙顺才  赵锐  毛锐  赵宏 《湖泊科学》1993,5(2):108-117
1991年6、7月间,太湖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达3309km~2,直接经济损失达106亿元。梅雨暴雨是造成这次洪灾的直接原因,短时间内,降雨量达899mm,为100—200年一遇,超过该地区的承受能力。人类活动对加重灾情亦有着重要影响,包括:围垦与泥沙淤积,使河湖调蓄功能下降;太湖出口河道74.6%被封淤堵死,致使太湖水位达4.79m,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圩外面积减少及城市化发展等。治理对策包括充分发挥河湖调蓄功能;合理安排圩外调蓄流量,打通骨干排水河道及城市防洪系统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徐天奕 《湖泊科学》2022,34(4):1308-1318
太湖是太湖流域最大的调蓄水体,合理地推求太湖流域设计暴雨,对于太湖设计洪水位确定非常重要.针对近年来太湖流域变化环境造成的暴雨特性及产汇流机制的变异,采用水文水动力学模型模拟分析了现状条件下太湖流域设计暴雨控制时段及时空分布对太湖洪水位影响.结果表明,以30、60、90日为控制时段的设计雨量与太湖最高洪水位关联密切,控制时段低于30日的暴雨时程分配对太湖最高洪水位基本没有影响.当设计暴雨中心位于太湖上游区域时,模拟的太湖洪水位具有明显升高的趋势,表明太湖洪水位对上游暴雨更为敏感.分析了1999、2016、2020年暴雨为典型的设计暴雨场景,结果表明,暴雨时程分配对太湖洪水位影响显著,主雨峰位于暴雨后期的设计暴雨可以造成更高的太湖洪水位.从太湖防洪安全考虑,采用30、60、90日为控制时段,暴雨中心位于上游,且雨峰位于暴雨过程后期的设计暴雨推求太湖洪水位是合适的.建议将2016、2020年暴雨过程列入太湖设计暴雨计算的备选典型,并作进一步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2.
吴浩云  刘敏  金科  陈红  甘升伟 《湖泊科学》2023,35(3):1009-1021
太湖是流域洪水集散地、水资源调配中心,也是长三角水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其水位高低影响防洪、供水、水生态、水环境等系统功能,使得太湖面临统筹调度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太湖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多年实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河网水动力模型计算,分析流域降雨、进出湖水量和水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其与太湖水位的互馈关系,综合考虑不同调度期流域防洪、供水、水生态、水环境目标及其承受风险的时空差异性,优化太湖调度水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太湖调度功能区划图。结果表明,在设计洪水和供水条件下,通过调度水位调整,统筹调控流域水工程,前期预降太湖水位,后期适抬太湖水位,实现太湖多目标调度,可有效保障流域防洪、供水和航运安全,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共绘美丽太湖。  相似文献   

13.
Flood control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national water security.In July 2020,due to continuous heavy rainfall,the water levels along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major lakes constantly exceeded the warning levels,in which Taihu Lake exceeded its highest safety water level and some stations of Poyang Lake reached their highest water levels in its history.In August 2020,another huge flood occurred in the Minjiang River and the Jialing River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and some areas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and other cities along the rivers were inundated,resulting in great pressure on flood control and high disaster losses.The 2020 Yangtze River flood has received extensive media coverage and raised concerns on the roles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and other large reservoirs in flood control.Here we analyze the changes in the pattern of the Yangtze River flood control by comparing the strategies to tackle the three heavy floods occurring in 1954,1998,and 2020.We propose that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the Yangtze River flood control in the new era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Integration of storage and drainage over the entire Yangtze River Basin,with draining floods downstream as the first priority"by using both engineering and non-engineering measures.On the basis of embankments,the engineering measures should use the Three Gorges Dam and other large reservoirs as the major regulatory means,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flood detention areas,keep the floodways clear,and maintain the ecosystem services of wetlands and shoals.In terms of non-engineering measures,we should strengthen adaptive flood risk management under climate change,standardize the use of lands in flood detention areas,give space to floods,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lood risk maps and flood insurance policies.The ultimate goal of this new flood control system is to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to frequent floods and increase the resilience to extreme flood disasters.  相似文献   

14.
1999年春末夏初,太湖流域发生了建国以来继1954年和1991年洪水后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中国科学院在定购和解译加拿大雷达卫星图像,派遣遥感飞机现场航拍的基础上,组织精干力量,投入洪水灾情调查,并得到太湖流域水利主管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持和协助,获得了关于1999年太湖流域洪涝灾情的大量资料及洪灾成因的初步认识,并对太湖流域进一步整治问题提出若干建议.1雨情超历史、水情创记录,受淹范围缩小,经济损失增加,是1999年 太湖流域洪水的显著特征 1999年太…  相似文献   

15.
陈家其 《湖泊科学》1993,5(1):18-25
我国南海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遥相关,已被许多实测资料研究所证实。太湖流域作为长江中下游的一部分,历史时期是否也存在相应的遥相关,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分析,得出了肯定的回答。在此基础上,联系历史时期和实测资料时期的其它旱涝因素分析,建立了太湖流域旱涝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6.
太湖流域水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继昌 《湖泊科学》2005,17(4):289-293
系统回顾了太湖流域自古以来的治水历史和经验教训,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太湖治理进展和取得成就,分析 了当前流域存在的主要水问题,指出流域仍存在防洪减灾能力偏低、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和水环境 承载能力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成为今后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流域水资源调控体系、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流域现代化管理和调度体系 等四大体系的对策,实现太湖流域水资源“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目标,以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 和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太湖流域防洪标准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向阳  张超  沈晓娟 《湖泊科学》2006,18(4):414-418
在分析流域、区域、城市防洪工程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以11项骨干工程为核心组成太湖流域防洪体系,其主要作用是在设计条件下保证流域整体防洪安全,并建议按流流域GDP的0.2%-0.3%洪灾损失作为判断和控制流域性洪灾的经济指标.根据太湖流域防洪标准的基本涵义,讨论了设计暴雨时空分布与流域防洪体系规划建设的关系.最后,在分析太湖流域现状防洪标准的基础上,从防洪减灾角度,提出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太湖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林泽新 《湖泊科学》2002,14(1):12-18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近代几次大的洪涝灾害及其损失表明洪涝灾害是本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的格局及其在防洪除涝过程中的作用,在总结以往治水的基础上,介绍了新形势下防洪水利工程和建设思路,提出流域减灾目标和应采取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