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太湖流域1999年特大洪水和对防洪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吴泰来 《湖泊科学》2000,12(1):6-11
1999年太湖流域梅雨期自6月7日入梅,历时43d,流域面平均梅雨总量670mm,是常年的3倍,致使流域发生了本世纪以来的特大洪水。项平均连续最大7d,15d,30d,45d、60d,90d雨量均超过历史暴雨实测最大值,接近或超过了百年一遇。流域降雨空间分布南部大于北部,浙西区、湖区、杭嘉湖区和浦东、浦西区明显大于湖西区和武澄锡区。太湖最高水位达到5.08m,超达1991年最高历史水位0.29m。  相似文献   

2.
长薄鳅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太湖位于太湖流域中央,对汛情起着控制作用,通过分析近40年来太湖流域梅雨期,太湖水位,环太湖进出水量的时空分布,得出梅雨决定太湖主汛期,东太湖泄洪能力降低,围湖减少蓄水,淤滩影响泄洪,太浦河.望虞河通而不畅的现实是太湖汛期水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提出预降太湖水位,加快工程建设,加强工程管理是太湖安全渡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陈家其 《湖泊科学》1992,4(2):52-59
受天地生相互作用影响,1991年大气环流异常,太湖流域出现了两度梅雨,雨期长、降水强度大。由于近数十年来,水域环境发生了变化,洪水出路不畅,6—7月间发生了特大洪涝,其特征是:降水逊于历史,水位超历史;成灾面积不及历史,经济损失远超历史。协调人地关系不善,加剧了这次洪涝灾害。因而,在统一规划下,协调好人地关系,是重要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4.
1995年太湖流域东南地区的洪涝灾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林泽新  杨祖良 《湖泊科学》1996,8(2):107-112
太湖流域继1991、1993年大水后,1995年东南地区再次遭受大水。太湖最高水位达4.32m,为建国以来的第6位。流域东南地区的浙西、杭嘉湖、淀泖及上海浦东、浦西等地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水位超过大水的1991、1993年,杭嘉湖地区水位超过有记载以来的最高水位。德清水位高达6.43m,超过记载最高水位6.40m;嘉兴水位达4.40m,超记载最高水位的4.38m;王江泾水位高达4.38m,超记载  相似文献   

5.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处中国沿海经济带和长江沿线内陆经济带的交汇处,是中国高度城镇化地区之一.流域汛期降水受到多重天气系统的影响,不同的天气系统带来时空分布各异的降水,给该地区城镇防洪排涝工作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基于Copula理论对太湖流域汛期洪涝风险进行研究,考虑了因降水主导因素不同所造成的流域洪涝风险的时空差异性.在时间角度,采用降水主导因素发生时间的概率分布,将汛期划分为梅汛期和台汛期;在空间角度,通过Copula函数,对研究区进行聚类划分;在此基础上,根据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对流域梅汛期和台汛期的洪涝风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太湖流域的汛期划分为:6月24日7月21日为梅汛期,7月22日9月22日为台汛期;②根据各分区降水和太湖水位的联合分布函数拟合效果的优劣,在梅汛期,太湖流域被划分为P-Ⅰ区、P-Ⅱ区和P-Ⅲ区;在台汛期,整个流域的降水作为一个整体,不分区;③到2025年,太湖流域在梅汛期和台汛期出现排涝不利情境的风险概率分别为2.4%和1.1%.本文的研究方法可以为太湖流域设计暴雨的调整、洪水资源的利用以及防洪排涝实时调度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吴浩云  刘敏  金科  陈红  甘升伟 《湖泊科学》2023,35(3):1009-1021
太湖是流域洪水集散地、水资源调配中心,也是长三角水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其水位高低影响防洪、供水、水生态、水环境等系统功能,使得太湖面临统筹调度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太湖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多年实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河网水动力模型计算,分析流域降雨、进出湖水量和水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其与太湖水位的互馈关系,综合考虑不同调度期流域防洪、供水、水生态、水环境目标及其承受风险的时空差异性,优化太湖调度水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太湖调度功能区划图。结果表明,在设计洪水和供水条件下,通过调度水位调整,统筹调控流域水工程,前期预降太湖水位,后期适抬太湖水位,实现太湖多目标调度,可有效保障流域防洪、供水和航运安全,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共绘美丽太湖。  相似文献   

7.
1991年气候异常,入春以后雨量偏多,5月中旬起,高空低槽不断东移,北方冷空气频频南下,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很快,高压脊线西伸北抬,梅雨提早发生,雨期连绵两三个月,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加上长江和淮河的洪水夹击,使江淮流域和太湖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本文从江淮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出发,分析了导致这场灾害的大气环流异常和下垫面水文水利状况,研究了形成这场灾害的雨情特征、水情特征和灾情特征,并与1954年的特大洪涝灾害相对比,揭示了这次暴雨洪涝灾害的气象水文特征与机理.  相似文献   

8.
1993年太湖流域的洪涝灾害及水利工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同生 《湖泊科学》1994,6(3):193-200
1993年汛期太湖最高水位高居建国以来的第3位,仅次于1991年和1954年,达到4.51m(平均水位,下同),局部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本文对1993年太湖流域汛期的雨情和水情做了论述,并对1993、1991、1954年三个典型大水年的降雨和洪水特征作了比较。同时,还对洪涝灾害和水利工程的作用进行分析。太湖流域的雨季一般为5—7月,但是1993年汛期的降雨在时间上的分布有些异常。降雨集中在8月,而河道最高水位则出现在8月下旬。降雨的空间分布有以下3个特征:(1)上游地区的降雨集中在浙西山区;(2)太湖湖区的降雨量很大;(3)下游地区的降雨集中在淀泖和杭嘉湖地区。淀泖和杭嘉湖地区一些水位站的实测河道水位,比发生大洪水的1991年还要高。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可归纳为,上游地区洪水来量大,当地的降雨强度高,以及下游河道排水不畅通。为了改进防汛调度和完善治理规划,需要对不同典型洪水年份的降雨和洪水模式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针对太湖水体交换周期近十余年发生的变化,本文收集整理了1986—2018年太湖水文巡测、汛期水文巡测数据以及太湖流域沿江城市引水量、流域降雨量变化数据,基于太湖出入湖水量的变化研究了太湖水体交换周期的变化及原因,并对交换周期变化对水质空间格局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湖入湖水量有显著上升,2007年以来平均每年入湖水量增长30.8亿m3/a.水体交换周期显著下降,2007年以后约为184 d,相比2007年前下降了26 d.太湖流域及各水利分区近70年来,除去2015和2016年,降雨量无显著变化,主要入湖区下垫面变化造成的入湖水量增加估算在每年2.0 m3左右.太湖入湖水量增加主要集中在湖西区,与沿江口门引水量明显相关.相比2007年前,沿江口门引水量年均增长28.9亿m3/a,而这期间太湖入湖水量增量与这一引水有关.入湖水量的增加开始影响太湖存在的“西浊东清”水质结构,水体交换周期缩短会使东西太湖水质出现均化的现象,东部太湖水质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太湖流域"零点"行动的环境效果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太湖流域点源污染治理的“零点”行动对减轻太湖及流域水质的污染具有积极的作用。削减COD量占入湖COD总量的19.1%,1998年主要入湖河道COD监测浓度年平均值比1997年平均值下降26.7%,1998年太湖湖水COD年平均浓度比1997年的平均浓度下降了21.2%,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遏制了太湖水质恶化的趋势。但若从根本上改善太湖水质,尚需结合流域地区内其它污染治理措施,形成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徐天奕 《湖泊科学》2022,34(4):1308-1318
太湖是太湖流域最大的调蓄水体,合理地推求太湖流域设计暴雨,对于太湖设计洪水位确定非常重要.针对近年来太湖流域变化环境造成的暴雨特性及产汇流机制的变异,采用水文水动力学模型模拟分析了现状条件下太湖流域设计暴雨控制时段及时空分布对太湖洪水位影响.结果表明,以30、60、90日为控制时段的设计雨量与太湖最高洪水位关联密切,控制时段低于30日的暴雨时程分配对太湖最高洪水位基本没有影响.当设计暴雨中心位于太湖上游区域时,模拟的太湖洪水位具有明显升高的趋势,表明太湖洪水位对上游暴雨更为敏感.分析了1999、2016、2020年暴雨为典型的设计暴雨场景,结果表明,暴雨时程分配对太湖洪水位影响显著,主雨峰位于暴雨后期的设计暴雨可以造成更高的太湖洪水位.从太湖防洪安全考虑,采用30、60、90日为控制时段,暴雨中心位于上游,且雨峰位于暴雨过程后期的设计暴雨推求太湖洪水位是合适的.建议将2016、2020年暴雨过程列入太湖设计暴雨计算的备选典型,并作进一步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2.
太湖流域水文数学模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本文针对太湖流域研制了全流域水文数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河流、湖泊模拟、边界条件模拟、降雨径流模拟、工程情况及控制运行方式模拟以及骨干河网中水流运动模拟五个方面。模型经1984、1985两年资料进行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全面率定和检验,模拟结果与实测基本吻合。本模型全面通用,因此可以用来研究太湖流域洪水、枯水及调度等诸方面课题,本文简要地介绍应用该模型研究围垦的影响、规划工程的防洪效果及设计典型年选择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防洪形势及近期治理防洪标准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徐雪红 《湖泊科学》2000,12(3):199-204
通过分析太湖流域自然、社会经济以及流域面临的防洪形势,认识流域防洪标准偏低,流域防洪体系建设不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等问题,从现实和可能的角度分析论证流域防洪、区域防洪及城市防洪三个层次的标准,同时从统筹兼顾、蓄滞并重、完善提高、科学调度的原则出发提出了近期太湖流域共标准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江淮流域是我国暴雨频发的地区之一,而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北半球两个主要的大气环流系统.本文统计分析了1971~2003年期间乌山阻塞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的逐日强度变化特征,研究了乌山阻塞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对江淮流域强暴雨过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江淮流域多数强暴雨过程发生在乌山阻高的减弱期,在乌山阻高的建立和加强期较少有持续性暴雨发生.乌山阻高的突然减弱是江淮流域强暴雨过程发生的强信号之一.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西伸登陆是江淮流域强暴雨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the Indian and Chinese precipitation data and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circulation dat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ISM) onset and the Meiyu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has been discussed by the method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omposit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te of ISM onset over Kerala in the southwestern coast of the Indian Peninsula is about two weeks earlier than the beginning of the Meiyu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fter the outbreak of ISM, the teleconnection mode sets up from the western coast of India via the Bay of Bengal (BOB) to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southern Japan. It is different both in time and space from the telecon- nection mode which is from the northwest of India via the Tibetan Plateau to northern China. The for- mer mode is defined as the "south" teleconnection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forming in the pe- riod of ISM onset; while the latter mode is called the "north" teleconnection, mainly occurring in the Asian monsoon culminant perio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south" teleconnection’s formation, the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has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changes: ISM onset,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south Asia high (SAH), the onset vortex occurrence, the 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stronger tropical westerly belt, and the northeastward jump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etc. Consequently, since ISM sets up over Kerala, the whole Asian continent is covered by the upper SAH after about two weeks, while in the mid- and lower troposphere, a strong wind belt forms from the Arabian Sea via the southern India, BOB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then along the western flank of WPSH, to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southern Japan. With the northward moving of the subtropical jet streams, the upper westerly jet stream and the low level jet have been coupled ver- tically over east Asia, while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happens to locate in the ascending motion area between the upper jet stream and the low level jet, i.e. right of the entrance of the upper jet stream and left of the low level jet. Such a structure of the vertical circulation can trigger the Meiyu onset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相似文献   

16.
太湖流域洪水调度方案的制定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浩云 《湖泊科学》2000,12(1):19-24
根据太湖流域洪水运动特点和流域防汛工作任务,通过对近几年太湖流域洪水调度方案的制定和洪水调度实践,表明洪水调度方案应紧密结合流域下垫面条件的改变而逐步完美,科学调度洪水效益明显。回顾太湖洪水调度方案的制定与实践,有助于其它湖泊洪水的管理,通过进一步修订洪水调度方案,可使太湖的防洪防涝效益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