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苏省植物气候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江苏省59站1960-2006年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i模型计算了江苏植物气候生产力(TSPV),用EOF等统计方法分析了TSPV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总体气候生产力水平呈南高北低的状态,随纬度增高而降低;北部气候生产力近年来不断增长,南部则较为平稳;EOF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的气候生产力主要有全省一致、苏南和苏北相反、江淮为中心等分布型.  相似文献   

2.
孔德胤  张喜林  张富强  刘伟  王敏 《气象》2007,33(S1):41-45
巴彦淖尔市西临乌兰布和沙漠,北与蒙国戈壁接壤,西部和北部都是沙尘暴的源地,因此研究该市植物气候生产力的演变規律,对治理和改善该市生态环境非常重要。采用桑斯维特纪念模型,分别计算了巴彦淖尔市11个气象站及周边5个气象站1971—2000年不同年代的植物气候生产力,建立植物气候生产力与地理因素数学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Citystar4.0)将lkm2网格植物气候生产力进行可视化处理。此估算结采全面系统地表现了该市不同年代植物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状况。共同点是:在不同年代由东南向西北植物气候生产力呈减少的趋势。不同点是:1991-2000年,降水多、温度高,植物气候生产力水平最好;1971—1980年,降水多、温度低,植物气候生产力水平次之;1981-1990年,降水少,温度适中,植物气候生产力水平最差。此估算结果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宝鸡市作物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0--2009年宝鸡市11个气象站年平均温度及降水资料,应用TuynthwhiteMemoral模式计算宝鸡地区作物气候生产力状况,同时分析影响因子的显著性。结果表明:降水量是影响宝鸡地区作物生产力的主要因子,气候变化对作物气候生产力影响显著,“暖湿型”气候对全区都十分有利,平均增产幅度约6.5%~7.2%;“冷干型”气候对全区都十分不利,减产幅度为7.3%~6.5%。“冷湿型”气候对川塬区较为有利,而对山区不利;“暖干型”气候对秦岭以北大部分地区较为不利。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作物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中国黄土高原7省51个气象站1961—2000年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采用EOF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呈递减趋势;年和各季节的平均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大于全国同期增温速度;年降水量和作物生长季节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使作物气候生产力下降。“暖湿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有利,平均增产幅度为5.9%,而“冷湿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不利,平均减产幅度为6.3%。  相似文献   

5.
近46a黑龙江水稻障碍型冷害及其与气候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稻作区46 a(1961—2006年)每年7—8月逐日平均气温、5—9月逐旬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自然低温下障碍型冷害发生的规律和时空变化特征,基于logistic曲线方程模拟粳稻气候生产力,建立起5个区域粳稻气候生产力与障碍型冷害期间平均温度和冷害持续时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近46 a间,20世纪70年代是障碍型冷害高发期,20世纪80年代是障碍型冷害发生频率由多至少的转折期,21世纪初为低发期。黑龙江省北部稻作区、东部稻作区和中部稻作区为障碍型冷害重发区,南部稻作区为中等发生区,西部稻作区为轻发区。5个区域障碍型冷害发生期间的平均温度与粳稻气候生产力相关性均不显著,而冷害持续时间对粳稻气候生产力影响显著,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北部、东部和南部极显著(通过0.01信度的显著性检验),冷害持续时间每延长1 d,北部、东部和南部粳稻气候生产力分别下降119.89 kg/hm^2、213.60 kg/hm^2、133.84 kg/hm^2,西部和中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根据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地区3个气象站近30 a气温和降水的连续数据,运用Tharnthwaite Memoriae模型,对博州地区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序列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博州地区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06℃·10 a-1;年平均降水量在近30 a来总体呈增多趋势,平均每10 a增加3.2 mm。气候生产力在近30 a来呈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增长242.5 kg·hm-2。降水和温度是决定气候生产力的主要因素,降水对气候生产力高低的贡献率最高,是影响气候生产力的最主要影响因子。"暖湿型"气候对植被生长最为有利。未来若气温提升1~2℃,降水增加10%~20%,博州地区的气候生产力可能增加11.01%~20.18%。"冷湿型"气候和"暖干型"气候则会使气候生产力降低。  相似文献   

7.
利用贵州省黔西南州8个台站1982—2011年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即植被第一净生产力的关系模型,计算分析黔西南州植被气候生产力的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0 a来黔西南州中部以北地区平均温度低于多年平均值,西部和东南部地区平均气温高于多年平均值;黔西南州30 a降水量正距平区域主要在北部、西南部和中部等地区,中部以南以东等地的降水量均为负距平,30 a降水距平分布基本呈"西北多东南少"的特征;黔西南州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变化较大,各地气候生产力多年平均值在671.1~853.4 kg·hm-2·a-1之间,全州气候生产力多年平均值为754.6 kg·hm-2·a-1;EOF分析结果表明,气候生产力的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全场一致的正位相分布,其方差贡献率为91.8%,通过North检验,第1时间系数表现为1~2 a的周期振荡。通过对未来气候变化模拟显示,黔西南州出现"暖湿型"气候时对植被生长最有利,出现"冷干型"气候时对植被生长最不利,在当前气候背景下,未来气候变化将不利于黔西南州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8.
重庆地区年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对NPP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重庆34个测站1959—2001年共43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 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e模型, 即根据植物生物产量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用实际蒸散量估算NPP (净第一性生产力), 采用EOF及MHF小波等方法分析重庆地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及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 最后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e模型分析气温、降水变化对NPP的影响, 并结合未来气候预测结果对NPP的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重庆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年总降水量及NPP空间变化均比较有规律, 在整个时间域内, 气温呈下降趋势, 而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 NPP略有下降, 但它们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NPP与降水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 在不同时间尺度上, NPP的变化趋势与降水接近, 在10年时间尺度以下时, 它与气温变化关系不明显, NPP与降水的年际振动特征明显, 而气温的年代际振动特征较显著; 重庆地区“暖湿型”气候对NPP增加最有利, 而“冷干型”气候对NPP增加最不利, 未来50年内重庆地区气温及降水变化趋势将有利于NPP的增加, 2030年前后可能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气候生产力时空分布及粮食产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复杂地形条件下气候生产力的分布变化。利用黑龙江省25个站点1961—2017年逐年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基于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法、克里金空间插值和相关统计方法研究气候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灰色系统方法预估了未来10 a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7 a来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和气候生产力均呈上升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8 ± 0.11 ℃/10 a、7.06 ±10.97 mm/10 a和117.05±52.67 kg/(hm2·10 a)。(2)黑龙江省气候生产力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空间变化总体上呈由东南向西北和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特征,形成通河县、漠河市两个低值中心和以富锦市为中心的高值中心。影响黑龙江气候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是降水,其次是光热条件的综合影响。(3)预估未来10 a粮食产量将继续呈增长趋势,2030年粮食理论产量可达11 162.04×104 t。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61—2020年河南省15个气象站点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基于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了1961年以来年河南省逐年气候生产潜力。采用数理统计、反距离加权插值、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过去60 a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近60 a河南省气候总体趋于暖干。其中,年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23 ℃/10 a (p<005),东北部增温明显;年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298 mm/10 a(p>005),南部降水减少较多。(2) 在气候暖干化背景下,近60 a河南省气候生产力气候倾向率为728 kg/(hm2×10 a)(p>005),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增速较快。(3) 河南省气候生产力变化主要受气温和降水的双重影响,气温和降水贡献率分别为214%和786%,降水是影响该区域气候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在现有温度的条件下,降水的增加有利于降低该区域内降水贡献率。空间上,河南省降水贡献率总体上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其中新乡降水贡献率最大,为951%。(4) 1961—2020年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气候生产力的Hurst指数分别为100、043和058,未来气候可能趋于暖湿,气候生产力未来可能继续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气候噪声和气候系统的分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相空间嵌入定理,按照Grassberger和Procaccia提出的计算分数维的方法,利用近百年来南、北半球地面气温资料,估算了气候吸引子的分数维,计算结果表明:气候吸引子的分数维南半球为3.3~3.7,北半球为3.2~3.7。它提供了气候吸引子的自相似结构的基本信息,表明模似气候系统最少需要4个独立变量。另外,还讨论了气候噪声对估算维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To date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has concerned itself with gathering 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 of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 While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enhancing our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mate system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social systems that produce an array of potential greenhouse gases, it is also clear from the panel's reports how far the science community is from being able to present a dynamic and synoptic view of the climate system as a whole. Clear evidence of these complexities and uncertainties inherent in the climate system is evident in efforts aimed at designing robust policy interventions. In this paper, we argue that the adaptive management framework in ecosystem management may be a useful model for guiding how the IPCC can continue to be relevant both as a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and as a policy-relevant scientific endeavor.  相似文献   

13.
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概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些年来在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理论研究领域的若干重要研究进展.通过对气候系统变化多尺度特征及其动力学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气候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季风气候特点的气候预测理论和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跨季度数值气候预测,进一步建立了先进、完善的短期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并应用于我国夏季旱涝预测业务.这些工作既带有极大的基础性意义,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为我国大气科学及气候科学乃至环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发展的气候模式(Integrated Climate Model,ICM)开展了近千年气候模拟试验,考察了模式对过去千年温度和大气涛动变化的模拟,并分析了全球季风百年到千年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模式对百年尺度气候变率有较好的模拟能力,900~1200年北半球平均表面温度偏高,1500~1800年温度偏低,模拟的北半球、南半球平均表面温度都呈现出了19世纪至2000年的快速增暖。模式对大气涛动百年尺度变化的模拟与重建资料存在较大的不同。全球季风在850~1050年、1150~1200年和1300~1420加强,在1210~1300年和1600~1850年减弱。1875~2000年全球季风指数呈直线上升趋势。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WP)季风强度在全球大部分季风区域增加,小冰期(LIA)则相反。20世纪暖期(PWP)全球季风强度显著增加,其中赤道西太平洋增加超过1 mm/d。  相似文献   

15.
曹鸿兴 《气象》1987,13(11):3-6
本文扼要地叙述了气候模式与模拟的定义、内容和发展概况。介绍了不同类型模式,如能量平衡模式、辐射对流模式、大气环流模式和随机模式等的主要特征。最后举了两个实例,即用大气环流模式作由二氧化碳增加而造成大气增温的数值试验以及用机制模式研究气候变化及可预报性,以此来阐明当今气候模拟的两个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induced by possible climate change on the autumn winds, the related storm climate, and the wave climate over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These analyses are based on a third-generation wave model, WAVEWATCHIII? and dynamically downscaled winds, obtained from the Canadian Regional Climate Model driven by the third version of the Coupled Global Climate Model (T47) from the Canadian Centre for Climate Modelling and Analysis following the A1B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of the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 Scenarios from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ompared with the present wave climate, represented as 1970–1999, the significant wave heights in the northeast North Atlantic will increase, whereas in other areas, such as the mid-latitudes, they will decrease, with associated changes in winds in the future climate (2040–2069). An analysis of inverse wave ages is used to suggest that wind-driven wave regimes tend to occur more frequently in the northeast North Atlantic and decrease in the mid-latitudes in th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The dominant North Atlantic storm-track region is estimated to shift northward, especially over the northern Northeast Atlantic, where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the most intense cyclones is estimated to increase. We suggest that changes in storm densities are related to changes in the upper level steering flow in the atmosphere, which are the precursor to changes in the winds and ocean waves.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气候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盘茂 《气象》2011,37(3):257-262
气候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气候学本身就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气候的科学.最近五十多年,地球气候明显地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变化的气候又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21世纪人类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及与其相伴随的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通过进一步加强气候监测,加强气候科学研究和模式研发,迅速提升气候预测能力,并通过加强建立与用户之间的伙伴关系,建立气候服务系统,从而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以适应日趋严峻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气候变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周秀杰  张桂华  郑红  潘华盛 《气象》2004,30(11):47-50
黑龙江省1980年以来气候变暖已成为事实,气候变暖导致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发生,主要表现在:①大雨暴雨次数增加;②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平均日数下降;③-3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日数明显减少;④初霜日平均后延2~5天;⑤终霜日,北部中部提前3~5天而南部延长;⑥夏季低温次数明显减少,北部减少多于南部;⑦大旱年次数增多,大涝次数北少南多,西南部地区为旱涝敏感区。  相似文献   

19.
The simulation of extreme weather indices with the INM-CM5 and INMCM4 climate models for modern climate which were developed in the Institute of Numerical Mathematics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is considered. It is shown that the INM-CM5 model improved the simulation of almost all indices concerning temperature (especially to its minimum values) and precipitation (mean total precipitation, mean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extremes and concerning consecutive dry days and consecutive wet days. At the same time, the simulation of indices connected with extreme heavy precipitation became worse. It was found that this shortcoming can be minimized by introducing the vertical mixing of horizontal wind for the large-scale condensation and deep convection.  相似文献   

20.
质量守恒律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谱模式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陈嘉滨  高学杰 《大气科学》2000,24(5):608-614
概述了在国家气侯中心气侯谱模式中,引入参考大气和大气质量守恒律,消除了原模式由于模式大气质量不守恒引起的气候漂移计算误差,改进了气候模拟,提高了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