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积温指标预测杂交水稻亲本花期,由于积温的不稳定性,其精确度不能完全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而且,在积温计算方法上也不完全一致[4—6],需要进一步探讨。为此,1978—1979年以IR661、IR26、珍汕97A、二九南1号A等品种为材料进行了分期播种及人工遮光试验。 本文为1979年多点联合试验报告,但考虑到问题的实质,在阐述过程中,也联系到前两年的试验资料和结果[1—3],使结论趋向更正确,以适应农业气象服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张定琪  陶炳炎  夏桂文 《气象》1979,5(12):14-15
为了探讨杂交水稻亲本花期相遇的计算方法,我们在1977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1978年在南京气象学院和徐州、建湖、兴化、扬州、海安、句容、丹阳等气象台站组织了联合试验。对南优、汕优的一些亲本设置了分期播种试验(最早播期为4月20日,最晚为6月20日,每隔5—10天播一期,每站共播7—9期),并辅以盆栽,进行了观测研究。 过去一般多用叶龄法预测花期相遇,近年来的实践表明,由于父、母本的出叶速度、总叶片数都与生育期间的天气条件(尤其是温度)有关;而天气条件因地点、播期、年份不同有很大变化,因此叶龄指标很不稳定。本文仅对杂交水稻花期相遇的积温指标及其计算方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玉米播种下限温度指标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平  姜丽霞  王萍  季生太  朱海霞 《气象》2020,46(8):1089-1097
利用1981—2005年黑龙江省13个玉米观测站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及典型年分析法,研究玉米播种下限温度指标,并用2006—2018年观测数据及大田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对指标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地温是玉米大田播种的主要影响因子,日10 cm平均地温可以作为最低温度界限指标的指示值。日10 cm平均地温6.0℃为玉米不能播种的最低界限指标;日10 cm平均地温6.0~8.0℃为玉米可以播种的最低界限指标,少数玉米遭受低温灾害;日10 cm平均地温8.0℃为玉米安全播种的最低界限指标。  相似文献   

4.
莫建国  李云 《贵州气象》1997,21(4):18-19
1前言利用杂种优势选育新品种已成为当今世界育种的发展趋势,而其关键环节是雄性不育系的选育。近几年的有关研究表明,雄性不育系受温度影响较大。因此,研究温度对油菜雄性不育系的影响,培育理想的雄性不育系也就显得特别重要,本研究正是基于这种想法而进行的。2试验原理及方法2.1试验材料试验的油菜雄性不育系有:陕ZA1、陕2A2、陕2A3、萝甘A、欧新A2.2试验地点及方法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在油菜栽培的正季相隔15天播种。试验于1992~1993年在省农科院进行,小区株行距为25×40cm,双株留苗,顺序排列,不设重复,不同播期种植密…  相似文献   

5.
根据1982—1985年天水市南山梁家坪(浅山区)分期播种试验资料,我们得出不同播期的发育状况和产量差异,征明播种过早,冬前积温偏多,出现旺长,影响安全越冬;播种过迟,苗瘦弱,成穗率低,成熟期推迟,影响产量。因此,适时播种是小麦冬前壮苗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半冬性品种天选  相似文献   

6.
向日葵籽粒增重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承杰  蒋庆霖 《气象学报》1987,45(2):247-250
本着为向日葵生产发展提供一定气象依据的目的,白城地区农业气象试验站1982—1984年共进行了三年分期播种试验。1982年播种期是10/5,20/5,30/5,10/6,23/6五期;1983年增加了20/4,30/4两期,去掉了23/6那一期,共六期;1984年又去掉20/4那一期,仍为五期。1983和1984年为2个重复。  相似文献   

7.
通辽地区玉米分期播种试验及适时播种期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探究了播种期对气候资源利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气候变暖对玉米适宜播种期的影响。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确定通辽地区玉米适宜播种期。早播玉米与迟播玉米虽然在播种—出苗,出苗—七叶,七叶—拔节期及乳熟期—成熟期间的间隔天数及≥10℃积温差异较大,但全生育期天数及总积温差异较小;早播玉米部分生育期间隔时间增长,迟播玉米播种—出苗期间隔时间缩短。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4年6—10月夏玉米全生育期试验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LG型称重式蒸渗仪分析了在充分供水条件下陕西关中地区夏玉米全生育期最大耗水量及不同生育期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夏玉米在试验地段从播种到收获共119 d,充分供水条件下夏玉米全生育期最大耗水量599.9 mm。玉米实际蒸发蒸腾量(ET)与参考蒸散量(ET0)的逐日变化趋势倾向率除三叶—七叶期以外,其余时间段呈现出一致性;全生育期日平均ET为5.0 mm/d,抽雄—乳熟期的ET最大,占全生育期的33.2%。夏播玉米各生育期(播种—三叶、三叶—七叶、七叶—拔节、拔节—抽雄、抽雄—乳熟、乳熟—收获)作物系数分别为0.64,0.76,0.80,1.38,1.47,1.58。  相似文献   

9.
稻茬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茬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试验于2008—2009年度在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宿迁点)进行,试验共设计4种播种方式和3个播种量水平,研究分析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及气象条件对稻茬冬小麦生长发育、抗逆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和播种量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生产实际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播种方式,播种量水平以每亩20万株左右基本苗较理想。在粳稻收获较晚,冬小麦无法适期播种时,可以采取稻田套播方式,播种量要适当增加;籼稻腾茬早的,可以选择收获后7 d左右人工撒播或条播;在茬口和气候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水稻收获后2 d左右进行冬小麦播种。条播能更充分的利用光温水等气候资源。  相似文献   

10.
章淇 《气象》1981,7(6):44-44
全国杂交稻气象科研协作组为了研究杂交稻秋季冷害指标及其变化规律(课题Ⅰ)和杂交稻制种花期相遇的积温稳定性问题(课题Ⅱ)而于1979—1980年组织的联合地理分期播种试验已经结束。于今年4月5—9日在漳州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上对以上两项试验的结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稻茬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试验于2008—2009年度在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宿迁点)进行,试验共设计4种播种方式和3个播种量水平,研究分析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及气象条件对稻茬冬小麦生长发育、抗逆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和播种量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生产实际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播种方式,播种量水平以每亩20万株左右基本苗较理想。在粳稻收获较晚,冬小麦无法适期播种时,可以采取稻田套播方式,播种量要适当增加;籼稻腾茬早的,可以选择收获后7 d左右人工撒播或条播;在茬口和气候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水稻收获后2 d左右进行冬小麦播种。条播能更充分的利用光温水等气候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玉米播种期水分胁迫及补水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利用盆栽方式在玉米播种—出苗期开展水分胁迫及复水控制对比试验,分析播种日土壤相对湿度、播种后补水时间和补水量对辽西地区玉米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出苗率随播种日土壤相对湿度的降低,干旱持续时间的增加和补水量的减少而减小。播种后无补水,当播种日土壤相对湿度w播种为60%—70%时,出苗率达100%; w播种为50%—55%时,出苗率达66. 7—77. 8%; w播种为30%—45%时,出苗率为0。w播种为35%—45%时,持续5—20 d干旱,补水20 mm,出苗率为66. 7%—100%,较补水10 mm的出苗率为0%—77. 8%。w播种为35%—45%时,需在10—20 d内补水,所需补水量随补水时土壤相对湿度的减小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春旱频发地区确定玉米播种后最迟补水时间和补水量下限提供有效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各专项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分别对蓖麻的合理整枝、科学灌水、适宜播种期和收获期等几个实用增产技术进行了探讨。即对技术的气象效应和科学依据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生产上可直接应用的具体建议。吉林省白城地区和内蒙东部是我国最大的蓖麻生产基地,同属一个气候区,蓖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为了给生产上找出有效、群众容易掌握的管理技术,白城气象局1990—1992年在进行蓖麻分期播种试验的同时,每年还有若干同时播的小区,分别进行去主桃、留5桃、7桃、9桃的整枝处理。1991年并于各整枝处理区的生长后期进行了一次二分之一株高处田间小气候(温、湿、光照)调查。还在若干同时播的小区上。在不同阶段干旱时进行人工灌溉处理。并依据分期播种资料专门对蓖麻的适宜播种期和终止收获期进行了探讨。1990年的分期播种是4月25日至5月25日,每隔5天播一期,共七期。整枝和水分区是4月25日。播种;1991年是4月11日至5月11日,每隔5天播一期共七期,水分区是4月21日,整枝区4月26日;1992年是4月15日至5月15日每隔5天播一期共七期,整枝和水分区是4月20日。分期播种区和水分区三年全生育期每十天进行一次10—  相似文献   

14.
关于杂交水稻制种积温指标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南优和汕优系统的杂交水稻,其父本生育期比母本长达30—50天之久。在制种上为了达到父、母本同时开花,提高制种产量的目的,必须在播种前预测父、母本的花期,以具体确定父、母本的播种差期。研究表明,用有效积温方法预报杂交水稻亲本花期一般比用叶龄法和生育期天数法较为可靠。但是,由于有效积温数值  相似文献   

15.
引进24种优良牧草在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不同播种季节、不同播种密度及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的小区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春季播种比夏季播种更有利于各种牧草的生长发育和提高牧草的越冬成活率,临冬寄籽播种对部分禾本科牧草是可行的且其生长第一年比春季播种生长当年有更优异的表现;不同播种密度在种植当年对牧草覆盖度和产量有明显影响,而对发育期和生长高度的影响不大,在种植第二年这种影响趋于减弱。通过对各种牧草生长发育状况的观测和分析,比较其在越冬性能和产量方面的表现,并在地理气候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确定了9种适宜在本地部分地区推广种植的草种(品种)。  相似文献   

16.
《气象》1977,3(1):10-10
几年来,抚顺地区进行早田套作油菜试验,取得了玉米、油菜双丰收。旱田套作油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适时早播 油菜苗期有较强抗寒能力,可立足适时早播。一般当气温稳定在零度左右,土壤化冻在5—10厘米的条件下,就可播种。抚顺市、县在3月15—25日播种比较合适。适时早播能早出苗,早收  相似文献   

17.
我区历年秋玉米是利用畬地来种植,为了避免秋旱的影响,一般是在大暑前后、立秋前播种。而立秋后八月下旬利用有灌溉条件的畬地和稻田来种秋玉米(以下简称晚田玉米)很少见,笔者根据玉米比水稻耐寒,和我区秋后气候温凉、光照充足的特点,设想种植晚秋田玉米,在水肥管理较好的情况下,可能获得较好的收成,因此,从1977年至1981年连续进行了五年晚秋田玉米的栽培试验观察,取得了初步的结果。这对于改革耕作制度,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粮食产量是有意义的。 一、试验情况 对于晚秋田玉米的试验观察,1977—1979年是在本站进行小面积的试验,发现每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产量是由作物生长发育的特征,气象条件,和栽培技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分期播种试验资料,找出影响桂朝二号产量的主要因子,为进一步做产量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一、资料来源 采用我站1980—1982年早稻品种桂朝二号分期播种试验资料,每年自2月8日至3月20日每隔10天播种一期,共15个播期,每期在五叶一心达80%时移植,由于试验都在同一块大田,地力均匀,试验小区设有三个重复,发育期观测和产量分析采用统一方法,插植规格及水肥管理基本相同,所以对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辽西地区春玉米各发育阶段生长状况及最终产量的评价方法,基于2011—2015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的玉米分期播种试验,利用锦州地区气象观测数据、玉米发育期数据和玉米各发育阶段地上生物量及产量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锦州地区玉米不同发育阶段实际蒸散量与地上气象生物量和气象产量的相关关系,并建立玉米各发育期生长状况及最终产量评估模型。结果表明:2011—2015年锦州地区玉米各发育阶段实际蒸散量与地上气象生物量和气象产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播种—七叶阶段二者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播种—拔节、播种—抽雄、播种—乳熟和播种—成熟阶段二者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建立的玉米各发育期生长状况及产量评估模型的预报准确率为77.8%—94.5%。辽西地区玉米正常生长全生育期水分供应的下限为333.2 mm,其中播种—七叶、七叶—拔节、拔节—抽雄、抽雄—乳熟和乳熟—成熟阶段水分供应的下限分别为49.9 mm、23.3 mm、83.4 mm、118.9 mm、57.7 mm。玉米各发育阶段干旱对产量影响的程度由重至轻依次为:拔节—抽雄抽雄—乳熟七叶—拔节播种—七叶乳熟—成熟。本文基于玉米实际蒸散建立的辽西地区春玉米生物量及产量评估方法,可以满足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服务的需求,在实际业务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摸索我社小麦适宜播期,三年来,我们组织部分试验队连续进行了小麦播期试验。试验是根据本地区过去小麦播种习惯安排的。头一年从九月上旬到下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