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基于1999—201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东亚主要沙尘源地(蒙古国、中国新疆和内蒙古)及中国沙源地下游地区的沙尘天气频数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国是沙尘天气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且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均远高于其他区域。中国整体沙尘天气数量显著减少,新疆快速增多,内蒙古和下游地区明显减少。新疆浮尘发生频次最高,近21 a线性倾向呈明显上升趋势;内蒙古扬沙频次最高,强沙尘暴最少,4类天气均呈逐年减少趋势;我国下游地区多发浮尘和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发生次数很少,全部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1999—2004年为我国沙尘天气高发期, 2005—2019年明显减少,其中2010—2014年减少速度最快。沙尘源地对我国沙尘天气总数的贡献持续增大,从2000年初的39%增长到2015年之后的71%。作为沙尘源地,蒙古国对沙尘天气产生的作用有所增强,而内蒙古则在减弱;国内沙尘源地导致的能够影响并扩展至中国下游地区和下游国家的强沙尘天气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2.
杨哲  王宁  段有 《吉林气象》2009,(3):11-15
本文利用2002—2008年近7年吉林省50个气象站的春季沙尘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沙尘天气的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区域沙尘天气、区域浮尘天气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局地沙尘天气呈现波动起伏状态;空间分布上,区域沙尘天气西北多东南少,区域浮尘天气西南多东北少。影响吉林省产生区域沙尘天气的沙源地、移动路径与区域浮尘天气基本相同,但相同的路径产生的影响却不同。3月区域沙尘天气的出现日数与当月平均降水量呈明显的负相关;与当月平均气温关系不明显。春季沙尘日数与上半年冬季(12、1、2月)平均气温有很大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沙尘天气的数值预报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沙尘天气预报的核心问题是要理解沙尘天气形成的物理机制,并定量地描述风沙的分布、强度、输送与沉降.沙尘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涉及到大气运动与地表状况等诸多因素.作者介绍了一个以数值预报为核心、以卫星观测与地理信息系统为资料背景的沙尘天气集成预报系统,特别是其中的起沙模式.作者运用该系统预报了2002年春季的沙尘天气,并用天气观测和采样观测资料对预报效果进行了鉴定.分析表明,预报系统不仅能定性预报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而且能定量预报沙尘源地、大气中的沙尘浓度、沙尘的输送以及沉降.模式72 h的预报仍然有较高的可信度.另外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春季沙尘天气频数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地面风压场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王小玲  翟盘茂 《气象学报》2004,62(1):96-103
文中利用EOF和SVD方法分析了近半个世纪中国春季沙尘天气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近地面风速和海平面气压的关系。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春季沙尘天气发生频数近半个世纪呈减少趋势 ,2 0世纪 70年代末以前沙尘天气发生频数较多 ,70年代末开始逐渐减少 ,1997年降到最低值 ,同期中国近地面风速也呈减小趋势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春季海平面气压场与中国沙尘天气的发生频数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海平面气压在中高纬度地区降低 ,中低纬度地区升高 ,气压梯度发生改变 ,从而引起地面风速减小 ,进一步影响到沙尘天气发生频数减少  相似文献   

5.
陕西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雷向杰  胡春娟  田武文  郭菊娥 《气象》2003,29(12):38-40
利用1971~2000年30年陕西94个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根据中国气象局《沙尘天气预警业务服务暂行规定》中的有关规定对陕西沙尘天气及其所包含的沙尘暴、扬沙、浮尘三种天气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分别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影响做简单论述。分析结果表明:陕西沙尘天气北部多南部少,沙尘暴主要出现在陕北;陕北北部沙尘天气以扬沙为最多,陕北南部、关中、陕南以浮尘为最多;陕西沙尘天气冬春季多,夏秋季较少,尤以4月最多,9月最少;陕西沙尘天气30年来呈减少趋势,其中,沙尘暴减少趋势最明显,浮尘减少趋势较小。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起沙近地层动力学阈值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沙尘暴探测与监测试验站2008年和2009年春季沙尘和近地层观测资料,研究了不同沙尘天气条件下沙尘浓度随摩擦速度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不同天气(晴天、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入射短波辐射和净辐射的演变,并利用两层高度沙尘浓度差,区分局地起沙和非局地起沙,有效地避免了沙尘水平输送引起的起沙阈值的低估。结果表明,起沙前,摩擦速度和沙尘浓度数值都较低;临近起沙阶段,摩擦速度迅速增大而沙尘浓度基本保持不变;起沙时,摩擦速度数值较高,沙尘浓度迅速增大;沙尘天气减弱阶段,沙尘浓度随摩擦速度近似呈线性减小。科尔沁沙地春季临界起沙摩擦速度u*t和临界起沙风速ut分别为0.62m.s-1和9.5m.s-1,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的起沙阈值依次略有增加。与晴天天气相比,沙尘天气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和净辐射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应用Micaps所提供的各类资料,从天气实况、大气环流形势演变诸方面,对2004—2006年3月8—12日内蒙古地区的天气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该时间段内均有明显的天气过程出现,伴随不同程度的大风、沙尘、降水及降温天气。分析表明:2004年大风范围最广、最强,沙尘出现时间最早、覆盖面积最大,降温相对不强;2005年主要以降温为主,降温时间短、强度大,出现了大面积寒潮天气;2006年沙尘天气最强,尤其9日达到了强沙尘暴天气的标准,降温幅度也比较大,但持续时间相对长,大风主要集中在西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利用1971—2008年柯坪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及周边气象站的气候整编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沙尘天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沙尘天气以浮尘为主,扬沙次之,沙尘暴最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每年3—9月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时段;浮尘年日数近38 a来无明显变化,沙尘暴和扬沙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沙尘天气总体分布自东向西逐渐增多。沙尘天气与当地降水量和大风的关系密切,降水偏多的年份,沙尘天气偏少,在吹偏西北风时易出现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9.
周祥龙 《气象科学》2010,30(2):234-238
中国是沙尘天气频发、观测记录历史悠久的国家,有关沙尘天气术语经过不断的演变,日趋完善、规范。根据2003年修订出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6年发布的"沙尘暴天气监测规范"(GB/T20479—2006)、"沙尘暴天气等级"(GB/T20480—2006)等国家标准,发现在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中,有关沙尘天气术语定义存在互为掣肘的现象,对此展开分析和讨论,并对相关术语提出了一致的定义,为推动国家标准的应用和今后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敦煌春季沙尘天气过程中某些参量和影响因子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5,自引:12,他引:13  
利用中日合作"风送沙尘的形成、输送机制及其对气候与环境影响(ADEC)的研究"项目敦煌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2001年和2002年春季沙尘天气过程中两个沙尘参量———沙尘浓度指数(DCI)和粒子数浓度(N(d))的变化以及摩擦速度(u )和风速(u)与地面风蚀起沙的关系。结果表明:可用DCI=0.2作为扬沙、浮尘等一般沙尘天气的临界值,DCI=0.4作为沙尘暴天气的临界值;沙地和农田上起沙的临界摩擦速度分别约为0.5m·s-1和0.3m·s-1,临界风速分别约为7m·s-1和3m·s-1。农田和沙地起沙临界摩擦速度的差异,导致绿洲站沙尘天气发生的频数比沙漠站大;与地面起沙量有关的总沙尘粒子数浓度N(d>0.5μm)近似与u2 成比例。  相似文献   

11.
应用CINRAD/CC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资料分析了天山北部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对沙尘天气的分布、回波强度和面积的变化以及相应天气背景、气象要素变化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卫星资料、加密实况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4月下旬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的成因,并对热力、动力及不稳定层结等条件作了物理量诊断,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贝加尔湖阻塞高压、高空冷涡及蒙古气旋是造成此次大范围沙尘天气的有利环流形势,其中蒙古气旋是关键影响系统;干暖舌位置对于沙尘落区有一定指示意义,沙尘暴落区与干暖舌的位置及移动方向一致;高空急流的发展演变与此次沙尘天气密切相关,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高空急流入口右侧,高空急流加强东移南压对应着沙尘天气东扩南压加强;螺旋度反映出沙尘暴过程中气旋区旋转上升明显,且螺旋度大值区后倾;理查逊数下降并维持低值、风垂直切变增大,大气层结不稳定,易激发沙尘暴发生和向下游传输。  相似文献   

13.
锡林郭勒盟春季沙尘暴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锡林郭勒地区沙尘暴高发季节15个气象站1961-2008年春季(3-5月)的气象资料为数据源,分析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气象因子对锡盟春季沙尘暴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次与大风、前期降水量等气象因子有关;另外,沙尘暴的发生与蒙古气旋这一特定的天气系统间存在一致的变化趋势。掌握沙尘暴分布规律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在预报和监测沙尘暴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夏季沙尘暴的气候特征表明,夏季是甘肃省沙尘暴的次多发季节,主要集中在民勤、鼎新、金塔。通过对一次罕见的甘肃省夏季强沙尘暴天气分析发现:高空小槽、切变线、热低压是引发夏季沙尘暴的主要天气系统,而春季沙尘暴一般是大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夏季沙尘暴发生前期高空急流反映并不明显,急流风速的突然加大和沙尘暴几乎同时发生,这是夏季沙尘暴预报的难点之一;沙尘暴发生前8~12 h的螺旋度场对沙尘暴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正值越大,沙尘暴越强,但当沙尘暴与强降水同时发生时,沙尘暴区螺旋度值明显小于强降水中心螺旋度值。  相似文献   

15.
青岛地区沙尘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青岛市7个站1961-2004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青岛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按照沙尘的源地和起因,将青岛地区的沙尘天气大体分为外地漂移型、本地生成型以及外地漂移在本地加强型.  相似文献   

16.
塔城地区沙尘天气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61-2005年塔城地区9个气象站地面实测资料,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塔城地区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 沙尘天气高发区位于沙湾、乌苏一带,次高值中心位于额敏,沙尘日数与大风日数、降水量空间分布呈反向分布的特点;2) 年均沙尘暴日数为3.8 d,主要发生在4-9月;3) 沙尘日数呈减少的趋势,其中沙尘暴日数以1.0 d/10a的速率显著减少,大风日数以10.5 d/10a的速率显著减少;4) 沙尘暴、扬沙、浮尘日数分别在1993、1992、1973年发生了显著减少的突变;5) 近半个世纪来新疆的冷空气活动强度和频率有所减弱(小),而大风日数的显著减少是沙尘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对2006年3月26—27日发生在锡林郭勒盟大部地区的特强沙尘暴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发现:本次过程受蒙古副气旋的影响,特强沙尘暴出现在气旋中心轴线附近和轴线偏南的地区;26日夜间蒙古副气旋东移受北路冷空气补充后,进一步发展在东北形成冷涡,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地区出现明显的降雪;乌拉盖开发区出现大雪,东乌珠穆沁旗出现雪暴。  相似文献   

18.
塔额盆地大风、沙尘天气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塔额盆地1961-2005年45a间的大风、沙尘、降水等相关气象资料,对盆地内大风、沙尘天气的分布、强度变化、影响范围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盆地内大风、沙尘天气形成的天气气候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塔额盆地沙尘天气一是受地形影响明显,沙尘和强沙尘天气过程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即盆地西部多于东部,并由高纬向低纬渐强;二是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特点,强沙尘天气的频发周期约为20a左右,沙尘天气春末至夏季最盛,冬季最少;三是与降水和大风的关系密切,降水偏多的年份,沙尘天气偏少,偏东大风引起沙尘天气发生的概率最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锡林郭勒盟12个站50a(1960—2009年)的降水量、蒸发量、平均气温、沙尘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分析,得出锡盟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气候趋势一致,呈波动上升。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连续干旱,导致了锡林郭勒草原1966年成为沙尘暴发生最多的年份,出现了20世纪60、70年代的沙尘暴高发期。进入21世纪,锡林郭勒草原又经历了1999—2002年连续4年的严重干旱,出现了2001—2002连续两年的沙尘暴高发期,强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往年。而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又会造成草地植被稀疏、土壤沙化严重,使得农牧业生产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