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铸飘 《广东气象》2012,34(6):16-19
根据韶关地区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5~2011年共47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韶关地区近47年春季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前3个特征向量占总方差的94.38%,基本上反映了韶关地区春季降水空间分布场的主要特征,其中第1模态为总体一致型,第2模态为南-北差异型,第3模态为东南-中-西北差异型。韶关春季降水空间分布可分为3个区,即南部区:新丰、翁源;中部区:乳源、曲江、仁化、始兴和南雄;北部区:乐昌,分区略呈西南-东北走向。EOF分解的空间场第1模态时间系数能基本反映原场随时间的演变趋势,其时间系数Morlet小波分析显示韶关地区春季降水年际变化明显,主要存在2~3年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2.
刘铸飘 《广东气象》2013,35(1):32-36
根据韶关地区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5-2011年共47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韶关地区近47年春季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前3个特征向量占总方差的94.38%,基本上反映了韶关地区春季降水空间分布场的主要特征,其中第1模态为总体一致型,第2模态为南-北差异型,第3模态为东南-中-西北差异型.韶关春季降水空间分布可分为3个区即南部区:新丰、翁源;中部区:乳源、曲江、仁化、始兴和南雄;北部区:乐昌,分区略呈西南-东北走向.EOF分解的空间场第1模态时间系数能基本反映原场随时间的演变趋势,其时间系数Morlet小波分析显示韶关地区春季降水年际变化明显,主要存在2~3年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暖的显著性检验以及温度场和降水场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用近百年来全球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两次全球性气候突然变暖现象,并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对其进行突变检验.分析表明,温度场和降水场的经验正交分解函数的主分量(EOF1),能够很好地表征相应变量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突变空间分布型的主要特征,因而用温度资料的EOF1讨论了两次突然变暖的全球空间和时间分布特点.在全球两次突然变暖的同时也发生了相应的降水空间分布型突变.对比分析表明,两次变暖事件的基本特征并不相同,说明引起两次突变的物理机制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近50a降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EOF方法对贵州省46个气象观测站47a(1961-01-2007-12)的月、季降水量距平场的时空分布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降水量场的空间分布主要以全省一致型为主;冬季降水量场的空间分布具有大尺度特征;夏季降水量场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比冬季大.夏季降水量场空间分布变化的显著周期为10a左右,冬季降水量场空间分布变化的显著周期为3a,而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场空间分布则无显著周期存在.  相似文献   

5.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副热带高压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EOF时空分解、小波频牢分解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交叉互补方法,建立夏季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预测模型,用以描绘和表述副热带高压形势场的形态和变化。首先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将NCEP/NCAR再分析资料500 hPa位势高度场序列分解为彼此正交的特征向量及其对应时间系数,随后提取前15个主要特征向龟的时间系数(方差贡献96.2%),采用小波分解方法将其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带通信号,再利用LS-SVM方法建立各分量信号的预测模型,最后通过小波时频分量重构和EOF时空重构,得到500hPa位势高度场的预测结果以及副热带高压形势场的预测。通过对预测模型的试验情况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基于上述思想提出的算法模型能较为准确地描述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形态分布并预测1~7 d的副热带高压活动,对10~15 d的副热带高压活动预测结果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自然正交函数(EOF),分析了西北黄土高原地区5—9月逐月降水频数场、降水量场的特征,指出:①降水频数比实测降水量空间分布更均匀,时间变化较稳定,更具统计保守性的变量;②自然正交函数对原变量场拟合较好,前三个主要分量的方差  相似文献   

7.
一次暴雨过程的EOF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铭  安洁  朱敏 《大气科学》2007,31(2):321-328
在用21层η坐标细网格模式对1998年7月21~22日发生在武汉地区的一次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数值模拟的基础上, 利用较高时空分辨的模式输出结果对暴雨过程做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分析)尝试。结果表明:EOF第1主分量的空间分布代表典型的暴雨环境背景场的低值系统;EOF第2主分量的空间分布与人字形切变线(西部为冷式切变,东部为暖式切变)相联系,是影响这次暴雨的重要形势场;利用相轨线分析方法发现,暴雨过程中EOF第1主分量和EOF第2主分量的时间系数在暴雨临近阶段,两者正相关,激发暴雨,在暴雨后期两者负相关,促使这次暴雨趋于减弱结束。  相似文献   

8.
统计降尺度方法集合预估华东气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丽军 《高原气象》2010,29(2):392-402
利用共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逐步线性回归相结合的统计降尺度方法,研究了1月和7月华东地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70—2100年未来月平均温度变化情景的集合预估。同时采用850 hPa温度场、850 hPa位势高度和温度的联合场以及海平面气压和850 hPa温度的联合场作为预报因子变量场,对于两个场联合的预报因子变量场,采用的是两个变量场空间联合的EOF分解的方法。同时通过改变统计降尺度过程中输入的预报因子变量场、预报因子变量取值的区域,以及输入逐步线性回归方程的主分量个数共建立27种统计降尺度模型,并把它们应用于2种全球气候模式(GCMs):Echam5和HadCM3 IPCC AR4 20C3M和A1b情景,从而每个站点均生成1950—2099年(HadCM3)或1951—2100年(Echam5)1月和7月共54个IPCC TR4 A1b温度变化情景,然后对54种预估情景进行集合分析。多个温度变化情景的集合预估采用它们的中位数来表示。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条件下,多个统计降尺度结果的集合预报如采用箱线图的中位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统计降尺度方法的模拟性能;(2)2070—2100年1月和7月未来气温情景相比当前气候条件的增温约3~4℃,7月与1月相比不确定性增大。  相似文献   

9.
宋正山  杨辉 《大气科学》2001,25(3):401-410
利用NCEP/NCAR1980~1997年夏季月平均风场及同时期我国160个测站月平均降水资料,讨论了运用向量经验正交展开(EOF)方法得到的流场月距平主要模态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主要模态与中国夏季降水(雨型)的相关分布,指出EOFl及EOF2模态与中国夏季降水最主要分布型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用小波变换方法对主要模态的时间系数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各模态的多时间尺度性质,发现3~6年周期振荡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0.
运用热带海温资料、500hPa高度场等建立气候场,对此气候场均取前6个因子,共建立1248个因子的物理因子场。将粤中西部10个县(市)前汛期和后汛期降水量场进行EOF分解,得出前四个主分量;分别用这四个主分量与1248个气候场主分量因子进行相关计算,最后选取10个因子进入逐步回归方程,对前四个主分量进行预测,从而可以预测肇庆市前、后汛期降水的空间分布;再经过反算拟合,得出前、后汛期降水量的预报结果。检验表明,这种方法可以预测区域未来的降水空间分布与降水量,预报效果较好;物理意义上,可以揭示多个气候背景场的空间分布与某区域气候场的空间分布之间的联系,为小区域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气象场序列几种插补方案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 E O F S的主分量回归( P C R)、 E O F S迭代法( I E O F)和基于主分量典型相关的典型变量回归( C V R)3 种不同的统计插补计算方案,对同一区域同一种气象要素序列进行缺测资料的插补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方案插补精度都与参数选择有关,无论缺测站点空间分布类型如何,当缺测点数小于 60 % 时,3 种方案均有较好效果,以 C V R 最佳,且随缺测年数增长, C V R 优势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动力延伸预报产品在广西月尺度降水滚动预测中的释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88个站全年各旬月尺度降水距平百分率作自然正交展开(EOF分解),选取累积方差贡献接近75%的前几个主成分为预报量.利用1982年至今的国家气候中心月动力延伸集合预报资料或回算实验资料,从月尺度平均500hPa位势高度、700hPaU、V向水平风速延伸预报场中选取初选预报因子,并运用EOF分解构建成综合预报因子,分别选取其中与各个预报分量相关程度高的主成分建立预报方程,滚动制作广西月尺度降水量预报.91个独立样本试验和实际应用证明,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A spectral analysis of Iberian Peninsula monthly rainfal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ummary A spectral analysis of Iberian Peninsula monthly rainfall series was carried out. The data set consists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records from 40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 over 74 years (1919–1992). The stations are representative of most of the Iberian Peninsula. The rainfall series were analyzed spatially by mean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temporally by means of the Multi-Taper Method (MTM) of spectral analysis of by Monte-Carlo 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MCSSA). The PCA gave six dominant modes of variation which explain 75% of the variance with each component affecting a different region of the Peninsula. The spectral analysis showed 7 year oscillations for the dominant pattern and 2.7 and 16 years for the third pattern. The 7-year oscillation seems to be related to other climatic oscillations recorded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hile the 2.7-year oscillation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ENSO phenomenon. Received July 18, 2000 Revised April 19, 2001  相似文献   

14.
几种亚洲季风指数与中国夏季主要雨型的关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采用EOF方法分析了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特征 ,其第一 (EOF1 )和第二 (EOF2 )特征向量及其时间序列 (EOF1 - T、EOF2 T)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夏季 1 (或 3)类和 2类主要雨型的空间和时间分布 ;进一步建立了EOF1、EOF2及其对应的时间序列EOF1 - T、EOF2- T与季风指数的关联 ,以及中国夏季主要雨型与季风指数直接的关联。结果表明 :各季风指数都对中国夏季的 1类雨型有较好的反映能力 ,都对 2类雨型无反映能力 ,仅学者施能定义的指数对 3类雨型有一定的反映能力。  相似文献   

15.
马音  陈文  冯瑞权 《大气科学》2012,36(2):397-410
基于我国160站59年(1951~2009年)的月降水观测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资料,对我国东部(100°E以东,15°N~40°N)梅雨期(6月和7月)降水的时空变化特...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is study shows that precipitation over the United States has two time scales of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at about 37 days and 24 days. The results are derived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a combination of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SSA), and multi-channel 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MSSA) to over 10 years of gridded daily precipitation records. Both oscillations have largest amplitude during the cold season. The 37-day oscillation has larger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s are most significant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The 37-day oscillation has opposite phases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United States, while the 24-day oscillation has the same phases. These intraseasonal time scale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previously revealed mid-trop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that oscillate at similar time scales. Received February 7, 2000 Revised October 20, 2000  相似文献   

17.
平流层30 hPa月平均高度场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杨静  钱永甫 《高原气象》2005,24(2):152-159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对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中1958—1997年共40年,30hPa月平均高度和月平均风场进行了分析,讨论了40年平流层的主要特征向量和相应时间系数的变化特征,发现高度场的EOF第一模态具有很好的空间整体性和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平流层中,北半球冬季为一较大的环极冷低压,夏季为一以整个半球为规模的环极暖高压。并以1月和7月代表冬、夏季,选取1月和7月的40年资料作为时间序列,用EOF分析了冬、夏季不同的空问振荡型的特征,运用小波分析方法考察了其年际及年代际变化周期。并据此定义了不同的振荡型指数,为以后分析平流层要素场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We address the issue of whether the Arctic (AO), and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s (NAO) are inseparable, forming an annular mod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is annular mode is the lead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of hemispheric sea level pressure (SLP) data, explaining the largest amount of its variability. We examine whether the NAO and AO are inseparable spatial modes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using rotat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PCA), a methodology that identifies simple and unique patterns of spatial dataset variability. RPCA of the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SLP fields from 1946-1998 reveal NAO and AO-like patterns, occurring as separate regional teleconnections form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principal components respectively. The RPCA-based NAO dipole pattern is like that observed in many prior studies, while the AO-like pattern exhibits high SLP variability over the Kara and Laptev seas. During winter however, and in annual analyses, a distinct AO-like pattern is not obtained and the two patterns may be inseparable using commonly accepted RPCA methods. The RPCA-based AO-like mode is significantly linked to north-central Siberian seasonal air temperatures and to the prevailing direction of motion of the underlying Arctic Ocean in summer, suggesting that the non-winter AO-like pattern, as a stand alone teleconnection separate from the NAO,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high-latitude climate and ocean variability. The winter NAO/AO inseparability is discussed as a possible effect of a shared winter storm track between the northeastern Atlantic and the Arctic.  相似文献   

19.
一种预测高温危害天气的统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自然正交分解方法,分析了华北及渭河流域冬麦区冬小麦灌浆乳熟期高温危害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主分量分析倒筛选和调整复相关系数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预测高温危害天气的最佳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主分量分析在区域性气候分型中应用的统计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分量分析在大气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对其应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的研究则比较欠缺.本文对主分量分析的三种方法,即非旋转主分量、正交旋转的方差极大法和斜交旋转的Harris-Kaiser Case ⅡB~TB法,在区域气候分型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计算分析和精度拟合,同时进行了区域分割和Monte-Carlo模拟的统计试验.结果表明,非旋转主分量的分型拟合精度不佳,两种旋转主分量方法的效果很好,其中正交旋转又优于斜交旋转.区域范围的变化对旋转主分量方法的分型结果影响不大,对非旋转主分量分析的影响较大.样本大小的变化对主分量分析的各种方法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