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引言 旱涝是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气候因素,浙江复杂的地理环境引起了本地区降水、蒸发和径流的分布差异,因此对该地区的旱涝区划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在以往的旱涝研究中,通常采用年降水总量作为局部地区旱涝的一种指标,它的标准化距平值常被用来划分旱涝的不同等级。然而由于降水有局地性和阵发性的因素,而年降水总量只是简单的反映年内各月降水量的总和,因而它对该地区的气候湿润状况往往反映地不够合理。最近黄嘉佑提出了一种能反映年内旱涝状况的年旱涝指标,并指出它比年降水总量标准化值有更多的优越性。本文采用年旱涝指数,并通过R型因子分析方法,研究浙江省旱涝的区划问题。  相似文献   

2.
秦巴山区地处内陆,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旱涝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降水80%左右集中在夏半年。冬半年降水很少,不足全年降水的20%。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3%。形成明显的冬旱。就是在多雨的夏季也有明显的干旱时段(伏旱)。图1为旬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值点聚图。可以看出,从头年11月中旬到3月中旬,旬降水量不足10mm。而夏季7月上旬达80mm左右。夏季两个高峰值间的低谷则为伏旱(7月中旬到8月下旬)。旱涝的形成是一定时段内某种大环流形势维持所造成的。所以使用月平均高度场为背景来讨论季节性的旱涝最为合适。秦巴山区旱涝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卢翔 《气象》1983,9(1):17-17
确定旱涝标准的方法很多,但仅仅用年降水量(或年降水量距平)单因子来确定旱涝标准,而不考虑地面径流、土壤渗透、年降水日数的多少及分布,所确定的旱涝与实况就有一定的出入。我们用延庆县气象站1959—1981年的资料,同时考虑年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两个因子,用一个简易的公式来确定旱涝标准。即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旱涝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99,自引:10,他引:89  
张存杰  王宝灵 《高原气象》1998,17(4):381-389
根据西北地区83个台站1961-1990年月降水量资料,对降水距平百分离,降水标准化变量和Z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怼Z指数的旱涝等级标准进行了重新确定,认为经修正后的Z指数更适合于西北地区单 站各旱涝时段的划分。  相似文献   

5.
王文玉  张强  阳伏林 《气象学报》2013,71(5):952-961
有效降水对于土壤水分的补充和农作物的生长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通常认为大于5 mm的降水即为有效降水。但是有效降水的影响因素很多,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背景条件下,最小有效降水量也会有所不同。利用2006年6月—2011年3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资料,从土壤湿度变化的角度出发,根据有效降水的定义,对甘肃榆中地区的最小有效降水量做了初步研究。通过分析该地区不同季节、温度和植被条件下不同土壤深度最小有效降水量,发现5、10、20 cm土壤层的最小有效降水量分别为4、5、8 mm。季节分布上,各层土壤最小有效降水量均为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值较为接近。高温年的最小有效降水量高于低温年的值,生长季高于非生长季。在降水超过最小有效降水量并且量级较小时,随着降水量的增大,土壤湿度增量呈指数形式增大,这时降水的转化率也较高;而当降水达到一定量级时,超过了土壤的入渗率,水分以径流的形式损失,土壤湿度增量的变化率减小,降水的转化率也趋于一定值。0—20 cm土壤层降水转化率达到70%。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9年8月8日-2010年7月8日每旬逢8观测10-50 cm 5个层次的土壤相对湿度资料,首先分析了土壤相对湿度与相邻取土时间之间的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日均空气湿度和、蒸发量等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建立了各层次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蒸发的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降水、蒸发,及土壤相对湿度、土壤湿度盈亏值的年度变化状况,8-10月由于降水少,蒸发大,土壤水分处于亏值,8-10月是怀化的土壤干季;11-翌年2月中旬,虽然降水少,但是蒸发也很少,所以土壤水分维持饱和状态;3-7月,此时期是怀化的雨季,降水充沛,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7.
利用营口1951~1997年避日(20-20时)资料对营口夏季降水量与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关系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营口夏季降水量的多少与不同等虹降水日数关系比较密切,相关系数均在0.86以上。均能通过0.01检验;不同等越降水日数的多少也能间接反映出夏季旱涝情况;分析了典型旱涝年各个等赶降水日数的频次;讨论了≥50.0mm降水日数与夏季旱涝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杨万春 《广东气象》2004,(1):18-19,15
选取曲江前期冬季、初春3月的冷暖指数和降水旱涝指数,以及预报年前一年的前汛期旱涝指数序列,作为前期预报因子,试用"综合评判"模型作曲江前汛期旱涝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9.
降水量是重要的预报要素之一,长期的降水预测更是能提前预测旱涝分布情况,为国民经济规划提供依据。但目前为止,长期的降水预测仍缺少客观的预报方法。为此,尝试利用非线性预测模型来预测旬降水量,并将该模型应用于福建平潭,分别用与原始数据的差值、与原始数据的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以及符号显著性检验方法,讨论了包含外强迫因子的平稳性模型与不包含外强迫因子的非线性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包含外强迫因子的模型第一步预测结果与原始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73,不包含外强迫因子的模型第一步预测结果与原始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则为0.47。无论是从与原始数据的差值及相关系数,还是均方根误差等方面,外强迫模型都是优于平稳性模型,并且通过符号检验方法可看出两种模型存在差异性,这也说明加入外强迫因子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测技巧,外强迫因子与状态变量在预测中扮演同等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利用山东省12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54—2013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对全省降水情况进行分析,将平均降水量值较为一致的站点结合地理分布特征,把山东省划分为鲁西北黄泛平原、鲁中山区、山东半岛丘陵、鲁西南平原、鲁东南平原5个气候区。通过各气候区代表台站资料,计算出逐年降水Z指数,发现近60a鲁西南、鲁东南及山东半岛易涝易旱,并易发生等级较高的旱涝灾害。运用趋势系数法、M—K趋势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各气候区降水Z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突变特征及周期特征,得出近60a5个气候区逐年Z值均呈减少趋势,鲁西北、山东半岛、鲁东南降水Z指数突变时间均在1979年前后。鲁中降水Z指数存在16a左右的年代际旱涝变化周期,鲁西北在1970年代中期之前存在9a左右的年代际旱涝变化周期,山东半岛存在的年代际旱涝变化周期则以12a为主,鲁西南在1974年之前的周期以8a为主,鲁东南在1980年代之前的周期为12a左右,之后周期加长。  相似文献   

11.
The day-to-day monitoring of the 2011 severe drought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ry/wet condition has a larg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Decision-makers need to know the onset, duration, and intensity of drought, and require droughts be monitored at a daily to weekly scale. However, previous tools cannot monitor drought well at this short timescale. The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 has been found dissatisfactory in monitoring because of its complexity and numerous limitations.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 always asks for a timescale, and precipitation is averaged over the period of the scale. Because of this, the SPI cannot be used for short scales, e.g., several days, and what it tells is the overall drought situation of the period. The weighted average of precipitation (WAP) developed by Lu (Geophys Res Lett 36:L12707, 2009) overcomes the deficiency of the SPI; it does not require a timescale, and can provide the drought (and flood) extent of each day. Therefore, the WAP can monitor drought at scales from daily to weekly, monthly, and any longer scale, and is really “flexible and versatile for all timescales”. In this study, the standardized WAP (SWAP) is used to monitor the 2011 drought over China. Drought swept the country during the year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from east to west. In spring, a once-in-a-fifty-year drought occurred over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the southern region, causing serious shortage of drinking water for people and livestock, as well as tremendous losses in agriculture and the shipping indust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SWAP, with its monthly mean plots, can well reproduce the seasonal shift of the 2011 drought across the country. The animation of daily plots demonstrates that the SWAP would have been able to monitor the day-to-day variation of the spring drought around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t can provide the details of the drought, such as when the drought emerged over the region, how long it maintained there (though drought area may move back and forth with extension and contraction of the area), and when the drought relieved over the basin.  相似文献   

12.
干旱指数在山西逐日监测中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在逐日监测中往往会出现干旱突然加重的现象,这是由于某时段内每日降水量对当前干旱的发展贡献是等权重的。本文基于线性递减非等权重的方法对CI进行了修正,同时对加权降水量(WAP)进行了标准化(Standard WAP Index,SWI)。以山西为例,通过对比CI修正前后,即CI和CI_new(CI修正后),与SPI和SWI在不连续加重现象(UED)的总体分布、典型事例干旱演变特征以及与土壤湿度相关性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4种干旱指数对山西逐日干旱演变的监测能力。结果表明:1)CI_new出现UED的次数较CI有了明显下降,SWI出现UED的次数也比SPI有了大幅的减少,且SWI在这4种指数中是出现UED次数最少的指数;2)CI_new和SWI较CI和SPI与同期土壤湿度的相关性均有所提高,表明修正后的CI_new和SWI更加符合土壤湿度的变化,更能反映土壤干旱的演变规律。针对干旱发展过程中不连续加重的现象,通过非等权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该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基于湖北省近61年71个国家站逐日降水数据,本文利用降水异常指数Z和线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区降水特征及与旱涝关系,得出结论如下:(1)湖北省年均降水自北向南递增,山区冬夏季雨日相当,降水量鄂西山区>鄂东山区>江汉平原>汉江河谷;(2)雨日随等级减小,大等级降水多发生于鄂东南。鄂西北暴雨占比最小,鄂西南各等级降水相当,江汉平原及以东地区中雨及以上量级降水贡献率较大;(3)年均雨日呈衰减趋势,降水量相反,而山地平原夏季雨日贡献率增加。小等级降水比例减小,年代际变化中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而降水量“中间偏多,两端偏少”;(4)雨日对降水量的贡献率远高于降水强度。典型涝(旱)年降水距平百分率随降水等级增大,说明暴雨的距平变化可基本反映旱涝年。  相似文献   

14.
基于湖北省1961—2020年71个国家站逐日降水数据,利用降水异常指数Z和线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区降水特征及与旱涝关系,结果表明:(1)湖北省年均降水自北向南递增,山区冬夏季雨日相当,降水量鄂西山区>鄂东山区>江汉平原>汉江河谷;(2)雨日随等级减小,大等级降水多发生于鄂东南。鄂西北暴雨占比最小,鄂西南各等级降水相当,江汉平原及以东地区中雨及以上量级降水贡献率较大;(3)年均雨日呈衰减趋势,降水量相反,而山地平原夏季雨日贡献率增加。小等级降水比例减小,年代际变化中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而降水量“中间偏多,两端偏少”;(4)雨日对降水量的贡献率远高于降水强度。暴雨的距平变化可基本反映旱涝年。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四川省雅安市195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和1969~2000年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东侧雅安地区4个典型旱年和4个典型涝年的降水量、降水频率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雅安旱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为1242.9mm,涝年的平均年降水量比旱年多1010mm。旱年汛期降水量占旱年降水总量的70.4%,涝年汛期降水量超出旱年一倍,且占涝年降水总量的81.1%。旱、涝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且涝年的季节差异更加显著;雨强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相似,夏季达到最大,且旱、涝年年雨强和汛期雨强的差异很明显;旱、涝年之间的雨日差异要小的多,季节差异也不突出。旱、涝年降水量和雨日的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月份不同,旱年降水量7月最多、1月最少,而涝年降水量8月最多、12月最少。另外,旱、涝年白天、夜间的月降水量和月雨日最大值出现时间不同,并且不同降水强度,旱、涝年降水量和雨日的逐月变化也有较大差异;旱、涝年降水日变化与夜雨特征都突出,但夜间降水量和频次远远大于白天。旱、涝年降水量和频次的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时间有差异,旱年最大小时降水量在01时,最小在14时。涝年夜间小时降水量为双峰结构,最大小时降水量在23时,另一最大值在03时,最小在16时。旱年和涝年最大小时降水频次均出现在00时,最小分别出现在14时和15时。并且,降水量和频次从谷值到峰值的增加速率超过了从峰值到谷值的衰减速率;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其夜间降水量越容易出现多峰值的波动,且旱、涝年夜间降水量和频次的差值也越明显。其中,旱年中雨和大雨降水量和频次高于涝年,但涝年暴雨降水量和频次远高于旱年。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20年江西省逐日降水资料,基于Z指数分析确定了适用于江西省的旱涝指标。运用M-K检验、小波分析和EOF等方法分析了江西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1—2020年江西省降水量年际变化大,20世纪90年代出现突变,但未出现显著的持续增加或减少。江西省干旱、雨涝事件存在准20 a主周期,从90年代开始偏涝年份明显增多,且雨涝呈增强的趋势。江西省旱涝主要存在4种空间分布型,分别为全区型、北涝(旱)南旱(涝)型、西涝(旱)东旱(涝)型、中心涝(旱)南北旱(涝)型,累计贡献率为83.61%。Z指数作为表征江西省旱涝指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干旱气候对青海地表水资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近38年青海省主要河流径流量及其流域降水、气温的变化趋势,研究了干旱气候对青海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陆河多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混合补给型河流,外流河多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青海地表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其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后尤为明显;气温和降水是影响青海地表水资源的主要气候因子,其中气温升高加剧了流域蒸发量的增大和干旱影响,减少了地表径流量;而90年代以来降水量的减少特别是汛期降水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径流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8.
不同时间尺度下气象旱涝强度评估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逐日气象干旱指数,构建了可以反映某一时段内气象旱涝强度的标准化阶段气象旱涝强度指数 (staged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tensity index, ISD) 和阶段气象旱涝时间分布状态的标准化阶段气象旱涝空间分布差异指数 (staged meteorological drought discrepancy index, ISDD)。以构建昆明月尺度的ISD和ISDD为例说明了阶段气象旱涝指数的构建方法,通过对不同时段降水距平百分率、ISD, ISDD和标准降水指数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ISP) 的对比分析,结合降水及逐日气象干旱指数 (multi-scal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IMSP) 的演变,验证了ISD和ISDD的有效性。对于任一站点的不同时间尺度,两个指数可以在日尺度到年尺度乃至更大的时间尺度上进行计算,通过Boltzmann函数来构建ISD和ISDD的方法具有很好的拓展应用性,其他气象干旱指数也可以采用该方法来构建阶段干旱指数。  相似文献   

19.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修正及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在用加权降水量 (WAP) 改进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基础上,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IC) 进行了修正,定义为ICW。通过对比指数修正前后在干旱频率、年干旱强度和干旱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加重、以及与同期土壤湿度相关性的差异,分析了ICW在修正后的改进效果及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修正前后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多年干旱频率和年干旱强度两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ICW减少了干旱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加重现象,且与同期土壤湿度有更好的相关性,即ICW比IC更加接近实际干旱的演变规律,ICW比IC更适合在西南地区实时干旱监测业务中使用。然而,由于该研究未对IC中的相对湿润度指数进行修正,而相对湿润度指数的突变同样可以导致不连续加重的出现,因此,ICW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连续加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农业旱涝指标及在江淮地区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提出了一个可业务应用的农业旱涝监测预警气象指标———累积湿润指数。该指标以相对湿润度指数为基础, 用作物需水量取代参考作物蒸散量, 并考虑前期旱涝程度对当前旱涝状况的累积影响, 具有农业意义。为方便农业气象业务应用, 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的简化方法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 用气温资料对简化式进行校准, 将误差减小到可满足应用要求; 通过求算不同区域农田作物系数的加权平均值, 得到宏观农田作物需水量, 并确定了该指标分区域的旬旱涝等级标准。该指标用于旱涝监测, 与土壤墒情的定性符合率为80%~90%, 定量符合率为60%~70%, 在旬时间尺度比土壤墒情指标更符合旱涝实况; 用于下一旬旱涝预警, 尽管受到中期降水量预报准确度影响, 但由于含有前期旱涝实况信息, 预警趋势大体正确, 提高了旱涝预警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