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18年5—6月,广东省气温偏高、降水正常、日照偏多,6次强降水过程引发严重局地洪涝,有4次大范围高温过程,初台"艾云尼"登陆湛江。强降水、高温、干旱和台风对农业、电力、民生、交通运输等造成较大影响。但端午假期的天气晴好,带旺了广东周边旅游。  相似文献   

2.
李文媛  杜尧东  陈美玲 《广东气象》2017,(4):F0002-F0002
2017年5—6月,广东省气温略偏高,降水、日照接近常年,有6次强降水过程、2次高温过程和初台"苗柏"对经济、社会、民生有较大影响。但端午假期的天气晴好,带旺了广东周边旅游。  相似文献   

3.
2021年5—6月,广东省气温历史最高,高温日数破纪录;有7次强降水过程和5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降水偏少,极端性强;日照偏多。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频发致农业、交通、电力受影响,但"五一"假期气候舒适,文旅市场复苏回暖。  相似文献   

4.
2019年9—10月,广东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多,有4次强降水过程,2次高温过程,3次冷空气过程。强降水、高温天气对农业、民生等造成影响。但中秋和国庆良好的天气带旺了周边旅游。  相似文献   

5.
强热带风暴"莲花"登陆后引发的强降水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天气形势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的变化以及风廓线等资料,对0903号强热带风暴"莲花"登陆福建省中南部沿海地区6h后引发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局地强降水进行分析,探讨了该次强降水发生的成因.结果表明:该次强降水过程是"莲花"外围云系带来的,是高低层各要素场共同配合作用的结果,强盛的暖湿西南气流为该次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有利...  相似文献   

6.
利用Himawari-8高时空分辨率红外亮温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比冷锋型和暖区型飑线个例("4·13"和"5·6")亮温特征与雷暴大风、地面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的云顶最低亮温、冷云区平均亮温差异小,但两次过程初生阶段云型不同,"4·13"与"5·6"相比,冷云顶面积较小、持续时间较短、移动速度较快;(2)"4·13"("5·6")的亮温梯度大值区主要位于冷云区东南侧(西南侧),与云团移动方向平行(垂直);两次过程雷暴大风与亮温梯度均具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亮温梯度增大超前于雷暴大风增强,可作为提前预警指标;(3)"4·13"地面强降水集中分布在低亮温区西侧,原因为风暴顶前移导致强降水与冷云区具有空间位置差异;"5·6"地面强降水则与云顶低亮温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FY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站资料以及NECP、EC高时空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2014年8月30日(简称"8.30")和9月8日(简称"9.08")南疆西部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8.30"过程发生在高压脊前西北气流内,"9.08"过程出现在低涡底部平直西风带内,两次过程中地面和低空中尺度辐合线均是短时强降水的重要影响系统;造成短时强降水的β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迅速、移动快,两次短时强降水分别产生在对流云团TBB梯度最大处和发展过程中范围最大时。两次过程在雷达回波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流风暴质心高度明显不同,"8.30"过程影响系统为高质心γ中尺度超级单体,最强回波高度6 km,具有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旋转特征;"9.08"过程影响系统为低质心γ中尺度普通单体风暴,最强回波高度2 km,雷达径向速度上两次过程边界层辐合线对对流风暴的产生和加强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分析2015年8月16—18日四川盆地持续性大暴雨过程,给出了此次大暴雨过程不同阈值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此次大暴雨过程中造成短时强降水的成因。结果表明:螺旋度的变化对短时强降水有指示作用,螺旋度等值线密集(稀疏),短时强降水增强(减弱)。水汽收支方程中,水汽通量散度项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主要的水汽来源。永川雷达反演的风场上具有明显的低空急流、低层辐合,以及局地气旋性涡旋的中小尺度环流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发生在2013年6月30日的相似大暴雨过程,发现两次过程的关键影响系统均是西南涡。"8·17"大暴雨过程低涡前部偏南暖湿急流及低涡后部东北冷流均显著,是斜压锋生类短时强降水";6·30"大暴雨过程低涡前侧偏南暖湿急流显著,暖平流建立的不稳定起了主导作用,是暖平流强迫类短时强降水。雷达特征显示"8·17"过程强反射率因子面积小,回波质心发展较高,有明显的辐合特征";6·30"过程强反射率因子面积大,回波质心发展低,并伴有中气旋活动。  相似文献   

9.
由于强降水而引发的洪涝是辽宁的主要灾害之一,做好强降水预报是做好洪涝预报的基础。中期预报以其较长的时效性,愈来禽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3~6天中期预报时效内准确预报强降水已成为可能。据统计,在综合考虑全省平均及分片平均候累积降水量的前提下,1961-1994年夏季辽宁省共发生强降水过程43次、较强降水过程40次。强降水过程不同于干旱过程,强降水过程一般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发生较强降水或强降水过程往往决定于候内一次降水过程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常规观测站和卫星、雷达等资料,对1619号"艾利"、1720号"卡努"和1822号"山竹"3个南海秋季台风在宁波沿海造成的强降水和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过程分别由台风本体倒槽、近地层风辐合和强对流主导,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宁波沿海区域,台风外围东南气流提供远距离持续充沛的水汽输送,低层弱冷空气渗透大幅提高降水效率;高的整层比湿积分、不稳定大气层结和高对流能量条件均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强降水发生时,宁波沿海低层存在比湿和水汽通量散度辐合高值区,850 hPa强的东南风水汽输送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3次过程大风成因不同,"艾利"由台风倒槽低压大风主导,"卡努"为冷高压与近海低压间梯度堆积造成,而"山竹"为强对流雷雨大风。  相似文献   

11.
2010年陕西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0年8月陕西100个测站降水资料、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资料及NCEP/NCAR的1°×1°逐6h分析资料,对2010年8月陕西两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水汽条件、热力和动力学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对稳定的环流背景下,高空冷涡、低层切变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200hPa西风急流和急流轴右侧高空辐散演变对两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发展有一定指示意义;两次过程水汽主要来源于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暖湿气流,低层偏东气流是强降水持续的主要因素;两次过程冷空气影  相似文献   

12.
基于WRF数值预报模式,对2011年梅雨期6月9—10日和14—15日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次暴雨过程(分别简称"6·10"过程和"6·14"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重点对比分析了暴雨期间西南涡的活动与高低空急流耦合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南涡的活动和高低空急流耦合配置与暴雨活动关系密切,是造成两次暴雨过程范围和强度差异的重要因素。2)"6·10"过程中,一个浅薄的西南涡系统受青藏高原浅槽东移北缩减弱影响,向东北方向移动,同时西南低空急流位置偏北,导致暴雨区位置偏北;"6·14"过程中,一个深厚的西南涡系统受高空浅槽东移发展加深影响,沿长江缓慢东移,伴随西南低空急流位置偏南,降水缓慢向东移动,导致暴雨区位置偏南。3)两次过程的强降水中心均位于高低空急流耦合区,"6·10"过程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的高低空急流耦合区范围偏小且强度偏弱,因此辐合上升运动偏弱,不利于形成大范围的强降水;"6·14"过程中,在长江下游地区形成大范围高低空急流耦合的环流形势,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配合充足的水汽供应,最终形成大范围强降水。  相似文献   

13.
刘煦  马艳  凌艺  江敦双  万夫敬 《气象科技》2019,47(5):818-82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6—27日(简称"05·26"过程)和2014年5月10—11日(简称"05·10"过程)青岛的两次气旋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05·26"过程强降水开始前850hPa相对湿度大,降水持续时间长,"05·10"过程强降水开始前850hPa相对湿度小,且具有明显的短时强降水的特征。较好的低层风速、湿度条件,持续较长的上升运动以及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是"05·26"过程降水时间长,累计雨量大的主要原因。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以及强的垂直上升速度则是"05·10"过程产生短时强降水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求不同天气影响系统和垂直风切变下中小尺度系统造成的城市短时强降水过程的预报预警特征,以2007年8月2日和2008年7月11日发生在郑州市的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为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河南省区域自动站、雷达探测资料等,对其大尺度环境条件和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露点锋为触发机制的强降水超级单体和以锋区造成边界层辐合线为触发机制的混合性降水回波,虽然其雷达回波表现形式不同,但在地面中小尺度系统的作用下,都产生了1~2 h雨量达100 mm·h-1左右的短时强降水;地面辐合中心和高温高湿中心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动力抬升、热力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条件;不同的0—6 km和0—2 km高度垂直风切变导致不同的对流回波形式,产生相同强度的短时强降水;短时强降水的降水效率不仅与云中降水粒子的大小有关,还与其数密度有关,即降水强度既与降水回波强度有关,也与其降水云中的滴谱分布有关;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属于强对流型和热带降水型。结合地面加密站观测资料中小尺度分析与雷达探测产品分析,可对此类短时强降水发生提前预警。  相似文献   

15.
承德市两次局地性短时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  王丛梅  高峰  高艳春  王万筠  胡赛安  吴显春 《气象》2017,43(12):1507-1516
2014年6月17日和7月15日,同样在冷涡系统影响下,河北省承德市区先后出现了两次局地性短时暴雨天气过程(小时雨强分别为39.6和66.1 mm·h~(-1),最大10 min雨强分别为15和18 mm)。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5~10 min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数据、卫星云图数据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两次短时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钟级降水观测显示,"6·17暴雨"过程10 min雨量随时间表现为持续时间分别约为半小时的双峰型分布;"7·15暴雨"过程降水呈单峰型,持续时间不足1 h;两场局地暴雨是在高空冷涡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其触发系统均为地面中尺度辐合中心(辐合线),降水峰值与东南风或风速增大相关联,6 m·s~(-1)的东南风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卫星资料显示,"6·17暴雨"过程直接影响系统为β中尺度对流系统,强降水与TBB低值区对应,"7·15暴雨"强降水对流系统则表现为γ中尺度,与TBB大梯度区对应。"6·17暴雨"过程对应水平尺度近20 km,生命史约半小时,回波强度达65 dBz对流单体回波的合并增强。"7·15暴雨"过程则表现为多个水平尺度不足5 km,生命史不到1 h,回波强度达55 dBz的对流单体回波依次经过承德市区,因"列车效应"造成。两次降水过程中逆风区的出现时间都与强降水时段有很好的配合,且逆风区的持续时间越长,产生的降水强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16.
应用实测气象资料,结合卫星云图与多普勒雷达图像分析,对2007年7月19日到8月2日云南少有的7次强降水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的西南急流是重要的影响系统,西南急流的维持为持续性强降水过程提供了水汽、动量和不稳定能量的快速传递,高原切变线与西南急流的有利配置,是7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持续性强降水出现在500hPa水汽通量大值区和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卫星云图上切变云带和副高外围云带在云南汇合,切变云带和副高外围云带维持、加强的过程与强降水落区的时空分布对应较好.多普勒速度图上零速度线长时间维持"S"型,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说明高层有持续的暖平流.高低层不同性质的气流配合,有利于强降水产生.  相似文献   

17.
1 实况简介1995年6月3日,受北方冷空气和中层切变线影响,我省东部上饶地区出现了强降水过程;≥30毫米/小时强降水18站次;≥50毫米/6小时有9站次;≥100毫米/24小时有9站次。  相似文献   

18.
李博  吕桂恒  高飞  刘飞  郭文明 《气象科技》2022,50(5):702-712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鲁西南2020年7月22日(简称“7〖DK〗·22”过程)和8月6—7日(简称“8〖DK〗·6”过程)两次区域性大暴雨及伴随的短时强降水形成机制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DK〗·22”过程是一次地面气旋降水过程,大暴雨主要出现在气旋中心至移向右前部的倒槽内,短时强降水是对流不稳定触发后,惯性不稳定的增强造成。“8〖DK〗·6”过程是一次副高边缘暖区降水过程,大暴雨主要出现在低空急流的前端、地面辐合线附近,短时强降水由对流不稳定的触发和释放造成。“7〖DK〗·22”过程暖湿急流较强,水汽通量散度和动力条件显著强于“8〖DK〗·6”过程,超低空强辐合区、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大值区、水平动能大值区边缘的强锋生区以及湿位涡MPV大值区边缘的|MPV2|小值区对短时强降水的出现区域指示较好。两次过程分析均表明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厚湿区的配合对短时强降水的出现时间指示较好。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FY-2G云图TBB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以及库尔勒探空和多普勒雷达资料,采用25点平滑算子的滤波方法,对2016年8月23—24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下简称巴州)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其发生、发展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支急流"的有利配置以及700 h Pa中尺度气旋性辐合的形成对强降水区内垂直运动的发展和水汽的辐合上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配合低层高温高湿、中层干冷空气侵入、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等条件直接诱导了此次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强对流发生前,低层水汽饱和、对流不稳定层结、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和强的温度垂直递减率为强对流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潜势条件;此次强降水的雷达回波具有较明显的强回波低质心结构特征,降水效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导致过程累积降水较大。库尔勒及周边地区的短时强降水主要由弓型回波在缓慢东移过程中断裂分散成的多个γ尺度的对流单体造成。  相似文献   

20.
根据平塘县历史山洪灾害情况统计,在1979—2012年内平塘县有11次由于强降水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平塘县县城地形特殊,防洪能力低,一旦出现强降水容易造成城市内涝。简述11次强降水过程中较为典型的防洪抗涝的气象服务,目的是为防御或降低由于强降水而造成城市内涝的灾害。该文利用ECMWF逐日6 h再分析资料对这11次强降水天气形势做简析,首先从低层天气形势分析归类,大致可分为西南低涡型、急流型、冷暖空气交汇型和切变型4类,其中冷暖空气交汇型有4次,占总次数的36%,切变型27%,西南低涡和急流型为19%,分析各类型中的物理量,提高对本地强降水天气形势的了解,以期提高对本地强降水的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