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C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双PRF工作模式下经常在正(负)速度区出现负(正)速度杂点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雷达资料的使用.为了提升雷达径向速度资料的质量,提出了一种对C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双PRF工作模式下径向速度正负速度混淆区(速度混淆区,下同)的识别和处理方法,并以CINRAD/CC雷达资料为例,分析了识别和处理方法的效果.利用哈尔滨和牡丹江雷达2010年夏季部分时段观测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速度混淆区内径向速度值的跳动幅度约为雷达双PRF模式最大不模糊速度值.利用径向速度资料中各点与周围8点径向速度平均差值的分布规律和区域内正、负速度平均值的差值规律,能够正确识别速度混淆区,速度模糊区边界能够得到保留;以速度混淆区各点为中心,通过统计各点邻域内非速度混淆点的正、负速度点个数占非速度混淆点总数的比例,再将最大比例对应的径向速度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点的径向速度替代值,能够消除并修正原始资料中的速度混淆区;对比原始资料,处理后资料中的速度混淆区被消除,资料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径向速度的模糊问题是制约新一代天气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应用的关键问题,且影响制约速度退模糊效果好坏的因素比较多。利用上海站和舟山站雷达资料,分析WSR-88D天气雷达和国内新一代天气雷达(SA、SB)径向速度资料质量上的差异,同时利用南京站、广州站及承德站雷达资料,详细说明信噪比对新一代天气雷达(SA、CB)径向速度质量的影响。从理论分析和个例资料的分析中发现:SA(SB)雷达相对于WSR-88D雷达而言,径向速度值跳跃性较大;同时,信噪比与径向速度质量及速度模糊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信噪比越大,径向速度差值相对越小,则径向速度跳跃性较小,径向速度资料质量相对较好,发生速度模糊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信噪比越小,径向速度差值相对越大,则径向速度跳跃性较大,径向速度资料质量相对较差,发生速度模糊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3.
多普勒天气雷达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介绍了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原理及测速能力,并介绍了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资料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OIQC技术在雷达反演VAD廓线资料退模糊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朱立娟  龚建东 《高原气象》2006,25(5):862-869
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强风速天气条件下经常出现的速度模糊误差,严重限制了风场信息的广泛应用,如反演VAD廓线等。本文将最优插值客观分析质量控制技术(OIQC),应用于雷达反演VAD廓线资料中速度模糊的质量控制。对用于反演VAD风廓线的那些格点圈层上的资料,以简化的多变量统计插值技术(Cressman插值),为被检查的资料提供一个对比分析的参考值,从而确定折叠次数,修正模糊速度。根据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的特点,水平方向采用非各向同性的单变量背景场误差协方差函数,垂直方向协方差函数取为高斯型。修正模糊速度后运用VAD技术得到水平风的垂直廓线。对强龙卷天气过程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OIQC技术应用于雷达资料质量控制,无需引入外界风场,有能力修正模糊速度。结合VAD方法,可以从存在严重折叠的雷达资料中反演出较为准确的风廓线。  相似文献   

5.
利用荆州市气象局可移动式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场资料和速度场资料,对2002年7月22~23日发生在荆州市的一次切变线大暴雨的天气形势、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多普勒雷达回波的强度场和速度场资料不仅能较好地判断暴雨的发生、发展,还能较好地分析暴雨形式下的空间风场结构,为暴雨的预报提供极为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消除噪音和速度模糊、进行水平风场的反演并检验是正确使用和充分利用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的前提.对2005年8月山东烟台多普勒雷达探测到的0509号台风"麦莎"的存在速度模糊的径向速度资料首先进行噪音和速度模糊消除处理,检验结果表明对资料的退模糊处理是成功的;其次进行了水平风场的反演,并对反演的风场从雷达径向速度的特征、大尺度环境风场特征、与卫星云图云带的对比和以台风中心为圆心计算的径向风垂直剖面特征等方面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利用单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得到的水平风场能够清晰地给出登陆热带气旋内部存在的中小尺度系统,及其水平和垂直结构,并表明与台风外围雨带强降水区域相对应的是明显的中尺度水平风场的切变与辐合区.反演风场也可以为进一步利用单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分析和研究登陆台风内部的中尺度结构提供高分辨率的可靠的分析资料.同时证明,使用的退速度模糊方法能够有效地应用于较完整资料的速度模糊的自动消除,以及VAP方法对于中小尺度风场分析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佳木斯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06年6月15~16日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使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探测暴雨的方法,揭示出影响这次暴雨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在新一代天气雷达速度图上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一代天气雷达测速定标精度检查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新一代天气雷达速度测量原理介绍,阐述了速度模糊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当前几种退速度模糊方法,并比较了这几种方法的特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介绍了新一代天气雷达测速定标检查时理论计算速度值的方法和速度模糊时显示的实际速度值计算方法。为确保雷达采集的数据尤其速度场资料的可靠性,各厂家采用了不同的定标和检查方法,通过对各厂家速度定标和检查方法的分析与比较,指出了各自的特点和需注意问题,为新一代天气雷达技术保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三、PROFS观测系统 1、雷达 PROFS使用三部雷达回波拼图和多普勒速度资料。(1) NCAR(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10cm天气多普勒雷达CP—2是1983年加入系统的,每五分钟提供一次低仰角反射率和径向多普勒速度资料,量程600m—260km(反射率),径向速度量程为1200m—150km,方位角精度为1°(反射率)和2°(多普勒速度)。使用一台DEC PDP—11/24进行资料预处理和通讯管理,通讯速率为0.56Mbps,实际达到0.25Mbps。   相似文献   

10.
暴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辐合风场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大范围强降水时,其多普勒速度回波特征既不同于单纯的暖(冷)平流的特征(S或反S形)也不同于纯粹的大尺度辐合(散)运动特征(弓状), 而是暖(冷)平流和辐合(散) 两种运动相结合的风场(称之为复合风场)所产生的多普勒速度特征.应用天津塘沽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改进的EVAD 技术,分析2005年8月16日发生在海河流域的一次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降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果表明:(1)当低层出现暖平流和辐合运动相结合的复合风场特征时,即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场产品表现为自雷达中心开始,在同一距离圈上,一侧的零速度线弯向正速度区的顺转程度明显大于另一侧的零速度线弯向负速度区的顺转程度,即负速度区面积大于正速度区的面积时,降水就增强或维持.(2)当低层出现暖平流和辐散运动相结合的复合风场特征时,对应降水减弱或停止.这种对雷达速度场的辐合辐散分析将对大范围强降水的形成、发展、维持和消散具有很好的临近预报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最大风速变化特征及再现期极值估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鹿翠华 《气象科技》2010,38(3):399-402
利用枣庄市1971~2008年各月10 min最大风速资料,对枣庄最大风速统计分析。发现38年中枣庄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和全年的最大风速都呈下降趋势,年最大风速以每10年1.47 m/s的幅度下降,冬季下降最快,达到每10年降低1.67 m/s,夏季、秋季降低幅度很接近,都小于年平均最大风速降幅,春季最大风速下降最慢,且最大风速极值主要出现在春季。枣庄各月最大风速变化曲线呈递减的"两峰两谷"形。用柯尔莫哥洛夫方法对耿贝尔分布函数进行拟合优度的检验,其显著水平达到0.05,因此利用耿贝尔分布函数估算出枣庄未来若干年的最大风速极值,以满足生产建设规划与设计中对最大风速极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孟津县历史极大风速推算及其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孟津县2006-2008年自动气象站风资料建立由2 min平均风速、10 min平均风速推算极大风速的拟合方程,根据方程由孟津县气象观测站1959-1982年2 min定时风速和1983-1992年2月10 min平均风速,推算出极大风速,从而建立了可用于研究使用的长时间序列的孟津县年极大风速序列值。通过分析孟津县...  相似文献   

13.
An analysis of velocity statistics and spectra measured above a wind-tunnel forest model is reported. Several measurement stations downstream of the forest edg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it is observed that, while the mean velocity profile adjusts quickly to the new canopy boundary condition, the turbulence lags behind and shows a continuous penetration towards the free stream along the canopy model. The statistical profiles illustrate this growth and do not collapse when plotted as a function of the vertical coordinate. However, when the statistics are plotted as function of the local mean velocity (normalized with a characteristic velocity scale), they do collapse, independently of the streamwise position and freestream velocity. A new scaling for the spectra of all three velocity component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velocity variance and integral time scale. This normalization improves the collapse of the spectra compared to existing scalings adopted in atmospheric measurements, and allows the determination of a universal function that provides the velocity spectrum. Furthermore, a comparison of the proposed scaling laws for two different canopy densities is shown, demonstrating that the vertical velocity variance is the most sensible statistical quantit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nopy roughness.  相似文献   

14.
水平风作用下雨滴水平速度的数值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雨滴在水平风作用下的水平移动情况,在分析水平风作用下雨滴受力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曳力系数与雷诺数对应关系的研究,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别对海平面大气条件和不同大气条件下雨滴水平运动速度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当有水平风作用时,雨滴的水平运动速度不等于风的速度,而是随雨滴直径和水平风速的变化而变化;在水平风作用下,雨滴的水平移动速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小于15 s)达到一个稳定的值;在水平风速相同的情况下,气压越高、温度越低,雨滴达到平衡时的水平移动末速度相对越大,反之则越小.这些结论对基于图像采集原理的光学降水自动观测仪器进行雨滴图像拼合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邱粲  王栋成  李娟  曹洁  董旭光 《山东气象》2017,37(4):91-100
基于风廓线雷达数据产品的垂直速度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站2014年分钟降雨记录,采用多项式非线性拟合方法,探讨了各季节特征高度层垂直速度与地面降雨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场次降雨过程的分钟数据分析了垂直速度阈值对降雨开始、结束时间以及降雨强度的指示性。结果表明,垂直速度能够反映雨滴的下落速度特征,综合各个高度层来看,700 m高度层垂直速度与小时雨量回归方程拟合优度较为稳定,其他高度层在不同季节拟合优度差别略大;垂直速度的大小虽不能完全定量地预报降雨强度,但对于整个过程的雨强波动变化有着明显的指示性作用,700 m高度层垂直速度对于降雨的预报指示效果最为稳定。垂直速度对降水的指示性可用于灾害性天气,如暴雨、冰雹、降雪等的预警及临近预报,其阈值的确定受降水相态、降水类型、气温、湿度、湍流等影响,且并非唯一指标。  相似文献   

16.
孙济良  陈喜军  孙秀艳 《气象》1994,20(4):15-19
风速是风能计算中十分重要的气象因子,它是一种随机变量。能反映各地区风速特点的一个重要形式是风速分布模型,该文提出一种通用性强的新的风速分布模型,它随模式参数的变动而改变模型结构,以适应各地区风速分布特征,具有普遍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re exists a cross coupling between vertical heat turbulent transport and vertical velocity by using linear thermodynamics. This result asserts that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heat turbulent transport flux is composed of both the transport of the vertical potential temperature gradient and the coupling transport of the vertical velocity. In this paper, the coupling effect of vertical velocity on vertical heat turbulent transportation is validated by using observed data from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to determine cross coupling coefficients, and a series of significant properties of turbulent transportation are opened out. These properties indicate that the cross coupling coefficient is a logarithm function of the dimensionless vertical velocity and dimensionless height, and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friction velocity u*, but also to the coupling roughness height zW0 and the coupling temperature TW0 of the vertical velocity. In addition, the function relations suggest that only when the vertical velocity magnitude conforms to the limitation |W/u*|≠1, and is above the level zW0, then the vertical velocity leads to the cross coupling effect on the vertical heat turbulent transport flux. The cross coupling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ide a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turbulent K closure theory and the Monin-Obukhov similarity theory.  相似文献   

18.
The group velocity used in meteorology in the last 30 years was derived in terms of conservation of wave energy or crests in wave propagation. The conservation principle is a necessary but not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deriving the mathematical form of group velocity, because it cannot specify a unique direction in which wave energy or crests propagate. The derived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is available only for isotropic waves. But for anisotropic waves, the traditional group velocity may have no a definite direction, because it varies with rotation of coordinates. For these reasons, it cannot be considered as a general expression of group velocity. A ray defined by using this group velocity may not be the trajectory of a reference point in an anisotropic wave train. The more general and precise expression of group velocity which is applicable for both isotropic and anisotropic waves and is independent of coordinates will be derived following the displacement of not only a wave envelope phase but also a wave reference point on the phase.  相似文献   

19.
多普勒速度模糊的切向消除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多普勒速度模糊在速度随方位角分布廓线(切向廓线)上的特征,提出了切向消除速度模糊的技术。其主要步骤是:1.通过消除切向廓线上的孤立点将切向廓线分为缺测段,模糊段和非模糊段;2.按速度切向分布的连续性逐段进行模糊判别和修正;3.以切向廓线的拟合简谐曲线为参照,消除廓线上的模糊点;4.在各距离段内按速度径向分布的连续性进行模糊判别和修正。文中还提出了用切向廓线的拟合简谐曲线的振幅与速度绝对值的平均值之比值的大小来检验速度模糊是否已被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