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尔卑斯(山脉)试验(ALPEX)是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的一部份,它是由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WMO)确定和批准的。 1976年5月4—7日在南斯拉夫圣斯特凡召开了关于气流爬山和绕山的国际会议,会上建议在阿尔卑斯进行一次区域性的野外试验。同年6月全球大气研究计划联合组织委员会。GARP(JOC)通过了GARP的山脉子计划,而且成立了阿尔卑斯试验工作组。接着ICSU和WMO通过了山脉子计划1977年10月在意大利威尼斯召开了GARP山脉子计划第一次计划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在基本气流无切变和有切变的情况下地形对低伟大气大尺度定常运动的影响。从赤道β平面的线性化正压原始方程出发,求得一个解析形式的地形影响函数。对它的分析表明:大气的受迫运动不仅取决于越过山脉的基本气流的方向,而且还与山脉所处的纬度以及山脉的尺度有关。当适度的西风越过山脉时,会在背风侧形成地形槽。在线性模式中,基本气流的东西风切变对地形强迫波的经向伸展范围起限制作用。利用本文的模式,对东南亚近赤道地区的气压场和流场进行模拟,其结果与观测事实定性一致。最后,本文还讨论了越赤道气流通道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内华达是个干旱州,人口主要聚居于沿内华达中部山脉背风坡西处。它所依赖的水源是山区冬季积雪,到春天积雪融化流入几条江河,同时也补充了地下水。人们认为:通过人工影响天气增加山区积雪是一个既重要,而又可能的技术途径。由于内华达西部位于山脉的背风坡,同山峰的迎风坡(西坡和顶部)对比降水明显  相似文献   

4.
山脉力矩是大气轴向角动量变化的主要外部因子之一,是研究地球运动和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变量。利用NCEP/NCAR第一套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48—2011年的全球山脉力矩,定量分析了全球山脉力矩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地球自转速率(以日长表示)的关系。研究表明,近64年山脉力矩变化最为显著的地区集中在青藏高原和南美的安第斯山脉,青藏高原东西两侧的山脉力矩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滞后相关分析显示,全球山脉力矩与日长的相关系数在日长滞后5年时达到最大(滞后相关系数为-0.482),而南美安第斯山和青藏高原的山脉力矩则分别于日长滞后2年和9年时达到最大(滞后相关系数分别为-0.461和-0.689),因此山脉力矩的变化早于日长变化。从年代际变化看,全球积分的山脉力矩和南亚高压强度指数趋势上基本一致,可以作为表征天气、气候变化的一个强信号。  相似文献   

5.
巩贺  朱琳  黄玫 《气象学报》2017,75(3):471-480
山脉力矩是地球与大气角动量交换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深刻地理解全球的大气环流变化,比较了NCEP再分析数据、欧洲中心中尺度天气预报的ECMWF再分析数据和NASA的MERRA再分析数据计算的1979-2012年的全球山脉力矩的时、空分布及其年际变化。研究发现三套数据计算的山脉力矩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均显示北半球的青藏高原、落基山脉以及南半球的安第斯山脉是对全球山脉力矩贡献最大的三个区域。NCEP再分析数据计算的山脉力矩空间差异和多年变化标准差明显高于其他两套数据,其在纬向上的积分廓线与其他两套数据也差异较大,但是全球积分以后其平均值与标准差与其他两套数据基本一致,而且其在欧亚、南美和北美区域的积分与其他两套数据也没有明显差别,因此,NCEP再分析数据适用于大尺度的山脉力矩模拟。在研究空间尺度较小的山脉力矩变化时,建议优先考虑ECMWF和MERRA再分析数据。三套数据对北美地区山脉力矩计算的一致性较高,其次是欧亚地区,对南美区域山脉力矩计算的一致性则较差,表明北美地区气象数据质量要高于亚洲,南美洲气象数据质量较差。欧亚地球山脉力矩与大西洋-欧洲环流有很强的相关,北美山脉力矩与太平洋区极涡面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地形降水试验和背风回流降水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子良 《气象》2006,32(5):10-15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模式)研究了湿气流过山脉地形和地形降水的产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形降水是水汽、气流和地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小山脉地形降水主要发生在山脉的迎风坡,表现出典型的迎风降水和背风雨影特征。而回流降水天气是湿气流过大的山脉地形的产物,大的山脉地形有利于风切变临界层的产生,地形降水并不只是简单的上坡降水,还有背风回流和背风波降水机制。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冷锋在移动过程中,遇到孤立的山脉时,由于地形影响而产生地形锢囚锋.我国的浙闽山地、祁连山等地区都能见到这种现象.国外,在高加索、阿尔卑斯山等地也能观测到类似的地形锢囚锋.但是,上述地区几种地形锢囚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冷锋遇到山脉时,受山脉阻挡,冷锋中段停滞,山脉两端冷锋受冷空气的推动绕山而  相似文献   

8.
宝鸡地区位于关中西部,全区有川道、高原、丘陵、山脉四类地形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和北部为六盘山的延脉,纵横贯穿。较大的山脉,西部有关山山脉,北部有千山山脉,拔海850~1800米,最高处为2412米,多为荒山秃岭。植被特点是:林少,灌木丛和杂草较多。水土流失严重。这种自然条件和植被特点,是诱发冰雹的主要原因。每年春末夏初,随着夏季风的增强,冰雹就开始活动,几乎年  相似文献   

9.
如果南极冰不融化的话,任何人永远都不会看到甘布尔采夫山脉(Gamburtsev Mountain Range)。这座山脉号称南极的阿尔卑斯,几百万年以来一直被覆盖在南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文献〔1〕的继续,着重讨论用五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所模拟的青藏高原和洛矶山脉对该地区夏季流场的日变化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的差异。 分析结果表明,大地形对风场的日变化具有很明显的影响,影响的大小与地形的水平和垂直尺度成正比,青藏高原的影响比洛矶山明显。白天低层流场向山脉辐合的趋势加强,高层则辐散的气流加强,其轴线与山脉的走向大致平行。大地形附近存在明显的山谷风现象,其范围和强度与地形成正比,不同地形所产生的山谷风有相互作用,弱者常为强者所掩盖。山脉的存在使陆地上的上升运动在白天更为强盛,而在海洋上则使下沉区加强。高大的青藏高原,可使其四周的下沉加强区不仅在海上出现,也出现于山脉的邻近地区。北半球山脉南部的季风垂直环流圈有明显的日变化,日变化的振辐与地形尺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刘裕禄  杜其成  黄勇 《气象》2017,43(2):181-188
应用黄山地区191个地面自动观测站资料,统计分析了201 5年发生在黄山地区短时强降雨时空分布。统计发现:发生短时强降雨过程次数在午后及傍晚(14和18时)时段中明显增多;黄山山脉及其附近是短时强降雨多发生的中心地带,发生短时强降雨次数分布与山脉形态一致、和地形高度相关,短时强降雨与地形关系密切。分别利用三个典型个例分析了山脉地形动力阻拦和热力对短时强降雨的增幅作用,结果表明:(1)山脉地形迎风坡处因地形抬升速度与地面辐合线相配合降雨增强,水汽收支方法诊断计算降雨增量可达6成;(2)锋面过境山脉时垂直扰动增强水平位温梯度增大锋生,在背风坡处地面涡度、上升运动增强,导致降水增幅;(3)山脉西南区域因地面感热通量差异形成热低压,在该区域增暖增湿,大气不稳定增强,受冷平流影响形成强对流天气,导致山区降水增幅。  相似文献   

12.
一次鄂西地区暴雨过程中地形敏感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WRF模式中提供的不同平滑地形方案对2007年5月30-31日发生在湖北西部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利用WRF模式进行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地形平滑方案与降水的时空分布有很大的相关性,地形越接近实际地形,降水的时空分布越接近实况;地形高度对降水的强度及落区影响较大,随着山脉地形高度的增加,迎风坡和背风坡的2个降水中心带有远离山脉的趋势,当山脉高度达到一定高度以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两个降水中心带又有靠近山脉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五台山及邻近地区强对流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云川  田利庆  赵亚民 《气象》1999,25(9):45-48
讨论了五台山和邻近平原地区雷暴和冰雹的时空分布。指出五台山是强对流天气的多发区。提出了对流风暴越过山脉的4种情况:(1)在太行山脉的西侧停滞,减弱或消失。(2)对流云 的中上部越过山脉演变为中高云。(3)原有的对流云图越山后冲击出新对流云图。(4)对流云图正面越过山脉,形成下坡风暴 。  相似文献   

14.
运用地面观测资料和FY-2C卫星资料对2006年9月3日夏季祁连山区一次由地形引发的强雷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00hPa高空图上,祁连山到青海省海西州一带为新疆高压与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切变线,切变线东段几乎沿着山脉的走势,南侧即祁连山南坡为偏西南风,北侧即祁连山北坡为偏北风,南北两侧均爬坡抬升,汇合于山脉上空,这正是切变线东段与山脉走势几乎一致的原因,突显祁连山脉地形因素对切变线形成的贡献。从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出,祁连山的南北各有强对流云团发展,从这两个云系的发展过程可以明显地看出,祁连山脉所起的作用,对于由北向南移动的对流云团,从16时开始从山脉北侧向南爬升,垂直速度得到加强,云团发展壮大,20时整体跃上山脉,与南坡的对流云团溶汇后发展到最强,21时开始向南下坡,云系消散减弱,云顶塌缩非常明显。由以上的结果可以认为这次的强雷暴天气是山脉南北两侧的这两个强对流云系在地形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以在广西沿海登陆的超强台风"威马逊"为研究对象。针对沿海山脉—十万大山,基于区域数值模式WRF3.4.1,开展敏感性数值试验。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台风移动的路径及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十万大山山脉的存在有利于中低层的南北风在山脉周围抬升,而地形抬升作用是导致沿海发生强降水的有利条件之一。移除十万大山地形后,台风中心位置偏西,大气环流的改变使山脉周围水汽辐合减弱,此外,偏南气流由于没有地形的阻挡,因此向北发展,而地形造成的中低层抬升作用也随之消失。水汽辐合的减弱及地形抬升作用的消失共同导致十万大山周围降水减少,最大减幅可达到40mm。  相似文献   

16.
中南半岛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3B42RT和3G68 PR 1998-2005年8 a的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南半岛地区夏季(6-8月)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个夏季,中南半岛西侧沿海和长山山脉西侧迎风坡为降水大值区和降水日方差大值区.陆地上平原地区和远海海面降水主要出现在16-19LST(local standard time);沿海海面在07-10LST达到降水最大值.降水在白天由沿海分别向内陆和远海海面传播;夜间,降水从远海海面向沿海地区回传,但没有发现内陆向沿海地区回传.长山山脉西侧迎风坡的一南一北两个区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降水日变化特征,其原因与降水的传播有关.01-04LST,降水大值区出现在泰国湾东部沿海,并向中南半岛岛内传播,16-19LST在长山山脉西南侧形成降水大值区,之后降水进一步沿山脉向西北传播,并于次日01-04LST传到长山山脉西北侧区域,通过降水的这种传播特征从而导致长山山脉迎风坡一侧不同的降水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吴国雄 《气象学报》1988,46(2):142-153
本文介绍一两层准地转的球面长波谱模式(LWM)。它包括非绝热加热、地表摩擦和山脉分布。试验表明,由于引进瞬变涡旋输送特征参数化,LWM较低阶谱模式(LOM)有显著改进。它除具有LOM经济简明的优点外,还更合理地描述大气的能量循环和角动量平衡,更准确地模拟纬向西风和定常波。因而适于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文献数值试验的基础上,利用P-σ混合坐标系五层原始方程模式,在不同水汽含量和地形条件下对1979年7月一次实际季风环流转变过程进一步进行了对比数值试验。讨论了与水汽条件有关的大气湿过程和山脉对印度西南季风中断向活跃转变过程的影响。试验范围是0°—180°E、22.5°—57.5°N,初始场取自FGGE—Ⅲ_b网格点资料。 试验结果表明:在非绝热因子中湿空气的非绝热过程起主要作用,它是西南季风中断结束后迅速出现季风活跃环流的主要机制。山脉的存在也有利于出现季风活跃环流和增加印度地区的季风降水。若在数值试验中削减大气里的水份含量或去掉山脉地形后,模拟结果与正常水汽和有山情况下的非绝热试验结果(接近实况)差异较大,尤其是削减水汽含量后,印度季风环流继续保持初始场中季风中断时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卫星资料揭示的中尺度地形对南海夏季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海明  何金海  谢尚平 《大气科学》2007,31(5):1021-1031
利用一组高分辨率的卫星观测资料, 研究了中尺度地形, 特别是中南半岛长山山脉对南海夏季区域气候的影响。分析表明, 当夏季暖湿、不稳定的西南季风接近长山山脉时, 由于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在山脉的迎风一侧形成强降水区, 而在山脉的背风一侧、南海西部则形成无降水区或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区域。另外, 盛行的西南季风气流绕过长山山脉的南端, 在越南东南沿海明显形成一支边界层低空急流。这支低空急流通过其引起的蒸发冷却和沿岸上翻流在其北侧形成一片冷海水区, 该冷水区的形成反过来又对其上的热带对流活动产生影响。研究还表明, 南海中部夏季降水分布呈现东多、西少东西向分布不均匀特征, 而降水这种东西向分布不均匀形成可能与中南半岛上中尺度地形的作用有关, 严重低估中尺度地形的影响可能是造成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南海季风夏季降水时存在严重误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通山位于鄂东南,境内山丘盆地交错,岭谷平行相间。自南向北地势由高到低,两条山脉横穿东西,其中南部为幕阜山脉,北部为大幕山脉。幕阜山脉平均海拔高度在800米左右,主峰在通山南面的老鸦尖,高达1656米。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影响,使得这里雨量充沛,暴雨灾害频繁,九宫山的年平均降雨量多达1976毫米,主要降水集中在5—6月。因此,做好汛期暴雨预报服务具有很大意义。 暴雨是一种强对流天气,它发生在特定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由持续发展的中小尺度系统造成。如何进一步做好县站的暴雨预报,我们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