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6~8月分级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利用广西87个站1977~2006年6~8月逐日降水资料,研究广西分级降水雨日、降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指出,广西6~8月小雨雨日最多,暴雨雨量最大。雨日和雨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河谷地区少,山地地区多。广西30年来6~8月有效降水总雨日是不明显的增加趋势,总降雨量是明显的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5.6mm。微雨雨日数是明显的减少趋势;大雨雨日和雨量是明显的增加趋势;暴雨雨日和降雨量都是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加趋势最明显的是桂中南的平原地区。有效降水总降雨量的增加趋势主要是由于大雨、暴雨雨日的增加趋势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1961--2005年阿勒泰地区5—9月分级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站1961-2005年5—9月逐日降水资料,研究阿勒泰分级降水雨日、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指出:阿勒泰5—9月小雨雨日最多,雨量最大。雨日和雨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西部山区有效雨日和雨量最多,平原雨日多,雨量少,东部山区雨日少,雨量多。阿勒泰地区有效雨日和雨量西部、中部、南部呈不明显增加趋势,东部山区为明显增加趋势,主要由中量以上雨日和雨量的增加引起?  相似文献   

3.
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13年5—9月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阿勒泰地区暖季昼夜降水的气候统计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近53 a阿勒泰地区暖季昼夜雨量空间分布基本一致,总体表现为由山麓丘陵向河谷平原减少的特征。各站暖季昼夜雨量差和雨日差值均呈昼雨量多于夜雨量,昼雨日多于夜雨日的分布。2全地区昼、夜降雨日数的月际分布均表现为单峰式分布,峰值为7月。3全地区昼夜降水量均呈增多趋势,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夜雨量的增加速率大雨昼雨雨量,夜雨日数的减少速率小雨昼雨日数,表明该地区暖季昼夜降水的雨强增大,极端降水事件有所增加,并且这种变化在夜间表现得更为明显。4夜雨量和夜雨日数和昼雨量的年代际变化一致,均在20世纪90年代最多,70年代最少;昼雨日数在80年代最多,21世纪第一个10 a最少。暖季昼夜降水日数均在1972年发生了突变,夜雨量和昼雨量分别在1983年和1991年发生了突变。5暖季昼夜降水的Morlet小波分析表明虽然昼夜雨量和日数各自有其周期变化特征,但也有共性,目前夜雨量、夜雨日数、昼雨日数均处于偏少时期。  相似文献   

4.
利用广西87个站1977-2006年6-8月逐日降水资料,研究广西分级降水雨日、降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指出,广西6-8月小雨雨日最多,暴雨雨量最大。雨日和雨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河谷地区少,山地地区多。广西30年来6-8月有效降水总雨日是不明显的增加趋势,总降雨量是明显的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5.6mm。微雨雨日数是明显的减少趋势;大雨雨日和雨量是明显的增加趋势;暴雨雨日和降雨量都是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加趋势最明显的是桂中南的平原地区。有效降水总降雨量的增加趋势主要是由于大雨、暴雨雨日的增加趋势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10年华东地区88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突变检测等方法,研究了华东地区年、季、月雨日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年雨日和年降水量的长期趋势变化几乎相反,年雨日普遍减少(区域平均气候倾向率为-2.3d/(10a)),而年降水量除山东省外却普遍增加,反映年平均的日降水强度增加.季雨日与季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较一致,秋季最相似;春季、秋季雨日和降水量都是大范围负趋势,但雨日的负趋势比降水量的范围更广、强度更大;夏季、冬季降水量在山东省呈减少趋势,在其他地区呈增加趋势,其中长三角地区夏季及江淮流域冬季的降水增加显著,而雨日在山东和福建是负趋势,其他地区为正趋势.年雨日在山东中东部、福建北部减少最多,这些地区一年四季雨日都是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少3~5d.山东半岛年雨日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生突变,此后年雨日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中国雨日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60,自引:1,他引:60  
利用1954~2000年中国160站的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中国年、季、月雨日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指出,中国年雨日已经明显减少,而且雨日的减少比降水量的减少明显得多,平均每10年减少雨日3.8天.各季的雨日都是负趋势;季雨日平均每10年减少1天左右.夏季雨日减少最明显(统计检验最显著),秋季雨日减少最多(雨日减少天数多).雨日长期趋势变化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东北、华北、西南区的雨日减少是最多的,这些地区的雨日每10年减少7~10天.雨日的长期趋势变化与降水量的长期变化并不完全一致.雨日的负趋势与降水的负趋势比较,不但范围广,而且强度大(负趋势绝对值大).中国年降水量明显的负趋势仅位于华北(34°N~38°N,109°E~122°E),而雨日减少最多的地区是东北、华北、西南,范围比降水量大得多.季雨日的长期变化与季降水量的长期变化的差别很大.中国没有一个季节、一个测站的雨日有明显的正趋势变化,但是,降水量仅在秋季是大范围的负趋势,夏季降水量有些测站是明显正趋势,冬季降水量只是小范围的负趋势(冬季的降水量在增加),在冬季,东北仅是很小范围的降水量在减少,而雨日是大范围的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近40年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汪青春  李林  刘蓓  秦宁生  朱尽文 《气象》2005,31(3):69-72
利用青海省1961-2002年26个代表站逐日雨量资料和青海省东部地区10个站1981~2001年降水自记资料,分析近40年来青海省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结果表明:青海近年来虽然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在减少,但降水强度在增大。夏半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减少造成的;而冬半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是由于雨日增多和每个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造成的。近20年来10分钟、1小时最大降水的强度在明显增加。同时,20世纪90年代夜间出现强降水的几率多于80年代。  相似文献   

8.
基于1959-2016年峨眉山、峨眉市、乐山市及夹江县气象站逐日降水数据和1964-2016年6-9月逐时降水数据,应用统计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降水量、雨日和降水频次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年代降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随海拔具有一定差异性,高海拔峨眉山趋势更明显。峨眉山与其周边地区年降水量和年雨日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显著减少,且峨眉山年雨日比其周边地区减少更快。汛期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降水量、雨日变化均强于其年代和年降水量、雨日变化,较其他时段更突出;高海拔峨眉山冬季、秋季和夏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显著,而周边地区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四季雨日都呈减少趋势,但峨眉山减少程度大于其周边地区。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月降水量和雨日都呈减少趋势,但峨眉山更明显。峨眉山降水量日变化呈单峰单谷结构,而峨眉市则在清晨出现次峰值,两地夜雨特征突出,夜间降水量远大于白天,且两地降水量峰值出现时间都存在提前的变化特征;峨眉山小时降水频次最大值出现时间存在提前的变化特征,但峨眉市相反,具有延后的变化特征。在全球气候变暖下,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气候响应主要为降水减少,高海拔地区降水减少的趋势大于低海拔地区。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这种区域气候响应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可能与区域温度响应与水汽状况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长江源区5个气象站46a的地面降水和高空露点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降水和高空水汽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6a来,长江源区不同雨量等级的雨日和雨日平均雨量在夏半年呈减少趋势,冬半年呈明显增多趋势,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增大;年际间降水量不稳定,年变化趋势不明显;夏、秋季降水量变化呈微弱减少趋势,而冬、春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春季增幅较大,冬季增湿趋势明显,冬、春季降水量均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了由少向多的突变;长江源区气候在波动性变暖变干过程中,自1986年起出现了气候转向暖湿的信号,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变暖并由此引起的海洋蒸发和陆地蒸散加强,地气水分循环加快,空中水汽输送加强。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近45a5~9月日降水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祁连山地区17个测站1960~2004年5~9月逐日降水资料,统计逐年5~9月不同量级的雨日数及对应的降水量,进而得到各站小雨和中雨以上日降水雨强,用区域平均值来代表祁连山地区整体的不同降水量级雨日数和雨强,用线性趋势系数及5阶主值函数分析不同量级降水日数和雨强的变化趋势。用墨西哥帽状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分析其周期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5~9月降水量与不同量级的雨日数的气候平均分布具有地理分布上的相似性,无论年降水量还是不同量级的雨日数,同纬度地区西侧明显多于东侧,祁连山东段多于西段,等值线呈西北—东南走向。近45a,祁连山地区小雨日数呈下降趋势,中雨以上降水日数则呈上升趋势,而小雨雨强与中雨以上降水的雨强均呈增强态势,不同量级降水日数与雨强的共同作用使得5~9月降水量与总雨日数呈相反变化趋势,即5~9月降水量呈上升趋势,而总雨日数呈微弱下降趋势。小波分析发现,祁连山地区小雨日数有5a左右的变化周期,而中雨以上降水日数的周期变化较小雨日数周期变化明显复杂。  相似文献   

11.
1960-2012年陕西降水变化特征及可能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艳  王钊  董妍  董自鹏  李星敏  陈闯 《高原气象》2016,(4):1050-1059
利用陕西82个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的2.5°×2.5°再分析资料以及MODIS卫星的气溶胶产品,分析了1960-2012年陕西雨季和全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大气可降水量和气溶胶对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陕西雨季、全年雨量和降雨日数均呈南多北少分布,年总雨量和降雨日数均呈下降趋势,雨季总雨量呈增加趋势,而降雨日数呈降低趋势,雨季雨强增加,降水向雨季集中;陕西全年和雨季小雨雨量和降雨日数均呈现下降趋势,雨季10 mm以上的降水量和降雨日数均呈增加趋势,增加站点占所选站点的75.6%,雨季降水的增加主要是10 mm以上降水量的贡献。陕西全年总雨量的减少可能与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减少有关。全年和雨季5 mm以下降水量的减少应该与气溶胶对降水的抑制有关,雨季10 mm以上降水量增加与气溶胶对降水的促进作用有关。分析表明当AOD≥0.4时,雨季气溶胶对降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总之,陕西全年小雨的减少以及雨季10 mm以上降水量增多,雨量向雨季集中应该与近几十年陕西气溶胶增加、气溶胶类型的转变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绍兴市1961-2009年逐日降水资料,使用一元线性回归、奇异谱分析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绍兴市年、季、月降水和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旱涝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近49 a绍兴市年降水量呈弱的线性增加趋势,其中夏、冬季降水量上升趋势显著,年降水量主要表现为准4 a高频振荡;在年降水量线性增加的同时,年雨日表现为弱的线性减少趋势,其中春、秋季雨日减少显著;年雨日减少主要体现在弱降水天数减少上,强降水天数则呈弱的增加趋势;年雨量和年雨日分别在2003年、2002年前后发生突变.近49年绍兴市出现大范围季节性早涝的频率约为76%,且1985年之后其发生频次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利用陕西省陕南、关中54个气象站50a(1961—2010年)观测的日降水资料,分析小区域降水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区域年降水以减少为主,减少程度西部大于东部,宁强、华山和略阳雨量减少最多。(2)夏季降水以增加为主,减少站集中在秦岭山上和区域西部,降水向夏季集中倾向明显。(3)日雨量<5mm小雨,年雨量和雨日数减少趋势明显,雨日数减少站占96%,镇安、丹凤、高陵减少最多;雨量≥50mm暴雨,年雨量和雨日数增加趋势明显,集中在夏季,镇巴、紫阳、镇坪夏季暴雨日数增加最多。即小雨减少暴雨增多,暴雨灾害趋于严重。(4)在降水变化中地形等局地作用明显,是天气预报和研究气候变化应该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近40年来甘肃省降水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4,自引:10,他引:24  
林纾  陆登荣 《高原气象》2004,23(6):898-904
利用1960—2003年甘肃省59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甘肃省四季和年降水量及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均年降水量和雨日的空间分布非常相似。河西和白银市的年降水量的趋势系数为正,省内其它地区为负;河西大部和甘南部分地区的年雨日的趋势系数为正,省内其它地区为负。线性倾向估计的结果表明,年降水量线性倾向值的零线基本以黄河为界,河西在增加,河东在减少,减少最明显的区域在徽县和康县盆地;雨日增加主要在河西西部偏南地区、沿祁连山的大部分地区及临夏以及甘南等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中部和陇东南的雨日在减少。雨日增多的地方降水量也在增加,反之亦然。全省年降水量和年雨日在1990年代均为低谷,而在21世纪初又都有上升趋势。降水量突变在1990年代中期;雨日突变河西在1960年代后期,河东在197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中期。冬季降水量及雨日表现全省性大范围的增加趋势,秋季降水量及雨日亦呈全省性减少趋势;而春、夏季的降水量及雨日变化趋势则是地区性的。  相似文献   

15.
近48年西南地区降水量和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60-2007年西南地区97个观测站点的日降水量资料,研究分析了西南地区年、季节的降水量和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降水量分布整体呈"东多西少"的分布形态,高值区位于四川盆地的雅安地区和滇西南区,且这两个地区也是四季中降水最多的。年雨日、春季雨日和秋季雨日呈东北—西南向的"偏少—偏多—偏少"型分布,夏季雨日呈"西多东少"型分布,冬季与夏季分布相反。近48年西南地区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弱的减少趋势,春、冬季的降水量呈增多趋势,而夏、秋季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且夏季降水量存在着明显的准16年周期变化。雨日的季节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类似,夏季雨日呈明显的准17年周期变化。另外,中雨日和小雨日呈明显减少趋势,但暴雨日、大雨日均呈增加趋势,极端降水天气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近40年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青海26个代表1961~2002年逐日雨量资料和青海东部地区10个站1981~2001年降水自记资料,分析近40a来青海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近年来虽然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在减少,但降水强度在增大。夏半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减少造成的;而冬半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是由于降雪日数增多和每次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造成的。近20a来十分钟、一小时最大降水的强度在明显增加。同时90年代夜间出现强降水的机率多于80年代,白天则少于80年代。因此从降水的强度变化和强降水出现时间变化来看,今后防止洪涝灾害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相似文献   

17.
采用15个常规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数据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包括年和各季节的总降水量和降水日数,不同降水级别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近50年内,北京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年降水强度均呈下降趋势;各季节中,夏季的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春季降水日数略有增加,夏季略有减少;降水强度在春季增大和夏季减小趋势明显;小雨雨量变化不明显,中雨雨量呈增加趋势,大雨和暴雨雨量呈明显降低趋势;小雨降雨日数略呈减小趋势,中雨降水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呈较明显降低趋势;小雨降水强度略呈上升趋势,而大雨和暴雨的降水强度呈明显的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黄河流域降水量及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黄河流域143个测站降水量和雨日资料,分析了黄河流域年、季降水和雨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和年雨日空间分布特征均呈北少南多。(2)年降水量和年雨日变化趋势相一致,二者均呈减少趋势,年降水量负趋势的测站数达81.8%,年雨日负趋势达88.8%,即年雨日较年降水的减少趋势更显著。(3)在季节变化方面,除冬季外,春、夏和秋季的降水量和雨日都是负趋势,特别是秋季减少最显著。四季降水量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的负趋势站数从多到少依次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雨日则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4)流域年降水和年雨日一致突变点为1985-1986年,其降水量及雨日减少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发生了变化,1986年以前黄河流域降水和雨日偏多是由于季风较强,使水汽得到有效输送和河套西北部的风向辐合造成的,而突变后降水和雨日减少与季风偏弱、缺乏有效的水汽输送和蒙古至河套的反气旋环流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1~2011年5~9月伊宁市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伊宁近21a降雨特征。结果表明,21a来伊宁雨日年际变化较为明显,后10a和前10a相比,中雨、大雨和暴雨日数均出现增加,但小雨日数明显减少导致总雨日出现了减少。小雨过程发生最多的时段是7月中旬,中雨和大雨过程最多时段同在5月下旬。前半夜为中雨、大雨、暴雨过程最易发生时段,后半夜为小雨过程最易发生时段。逐小时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呈现较为一致的日变化特征,夜雨多且雨量集中。伊宁的降水主要以短时性降水(1~4h)为主,多发生在前半夜至后半夜,1h降水频次最多的是量级≤1mm的降水,但1.1~3mm量级的降水贡献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5—2018年125个国家级台站小时降水观测数据研究云南小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年总降水量、不同持续时间降水量、极端强降水量及降水日变化空间分布差异很大。年降水量自西北向南增加,雨强自北向南增强,降水时长西部大于东部、南部略大于北部,年降水量受降水时长和雨强共同影响,降水时长影响最强,雨强影响较弱,这种特征在滇西北最突出,但滇东北的降水量与雨强相关更好。云南大部夜雨量多于昼雨量,滇东北和北部边缘夜雨特征最显著;降水日变化特征在云南北部为夜间单峰,西部边缘为清晨单峰,中部为夜间与午后峰值相当的双峰,南部也为夜间和午后双峰,但南部不同区域间主峰和次峰出现时间不同。云南南部降水贡献以短、中历时降水为主,北部则以长、超长历时降水为主。云南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自西北向东南增加;年发生站次数具有增加趋势,日变化特征为显著单峰,多在傍晚至入夜出现,且极端短时强降水更易在凌晨出现。这些小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低纬高原地区的降水特征。由于低值天气系统多影响低纬高原中北部,热带天气系统多影响南部,且低纬高原地形复杂,局地热力条件差异明显,这些因素造成该区域小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