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褐稻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我省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后期生长威胁甚大。农业观察研究指出,褐稻虱发育进度与温度关系甚为密切,摸清褐稻虱各虫态历期与温度的关系,利用温度进行褐稻虱发育期的预报,对掌握防治适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褐稻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我省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后期生长威胁甚大。褐稻虱发育进度与气象关系甚为密切。利用气温进行褐稻虱发育期的预报,对掌握防治适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农业部门有关褐稻虱各虫态平均历期与温度的饲养观察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求出回归方程式和其在测报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稻曲病属于典型的"气象型"病害,为了提前预报出适宜稻曲病发生的气象等级与提供足够的防治准备时间,根据中长期天气预报原理,充分考虑大气环流和太平洋海温对区域气象条件影响的滞后性,利用近40 a的江苏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资料,采用空间拓扑原理和最优相关普查等统计方法,挑选出了对综合稻曲病指数影响最显著的预报因子,并通过滑动平均和主成分识别等检验方法确保预报因子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最终分别建立了基于大气环流因子和基于海温因子的综合稻曲病指数长期预报模型。经过检验,两种模型的模拟效果均理想,能提前一个月预报出综合稻曲病指数以及对应的发病气象等级。  相似文献   

4.
前言纹枯病是我省水稻常发性病害,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矮杆宽叶和杂交稻等感病品种的推广,发生为害损失日趋严重,已成为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在我省,一般早稻重于晚稻,单季晚稻重于双季晚稻,早稻以绿肥田早稻发病最重;春花田早稻次之;晚稻以杂交系列品种发病较重。由于感病品种栽培面积大,晚稻发病有日趋加重的趋势。稻株受害后,秕谷大量增加,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一成左右,严重的可高达五成以上。据农业部门  相似文献   

5.
9809台风结合冷空气共同影响,使得晚稻倒伏出现生理失水,发生不同程度的青枯卷叶枯杆现象,直接影响产量。本文通过各种类型晚稻的调查、统计,分析出现枯杆死稻和减产原因,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徐思俭 《四川气象》1996,16(2):31-32
中稻稻桩处农田小气候观测试验徐思俭(宜宾地区气象局邮编644007)通过有水田的林间与裸露,有水田与无水田等不同条件距泥面30厘米稻柱高度处进行的温湿对比观测,找出其小气候差异。证明未收或延迟收割的水稻植株有遮光降温保温,改善小气候条件的显著作用。为...  相似文献   

7.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江汉平原开展早稻、晚稻、中稻、虾稻和再生稻5种稻作类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试验,研究不同稻作模式下稻田CH4和N2O排放特征、总增温潜势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准确评估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CH4排放集中在水稻前期淹水阶段,排放峰值最高为虾稻(85.7 mg·m-2·h-1),较其他稻作模式高71.7%~191.5%。N2O排放峰值主要出现于中期晒田和施肥阶段,排放峰值最高为再生稻(1100.7 μg·m-2·h-1),较其他稻作模式高16.8%~654.9%。CH4累积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稻、再生稻、早稻、晚稻、中稻;N2O累积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再生稻、早稻、晚稻、中稻、虾稻;总增温潜势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稻、再生稻、早稻、晚稻、中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稻、早稻、再生稻、晚稻、中稻。CH4排放占比为82.9%~99.0%,稻虾田高排放主要原因为持续淹水时间长、秸秆还田和饲料投入,探究该模式CH4减排举措最为关键;中稻由于水旱轮作,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最低,可作为低碳减排的主要稻作类型。  相似文献   

8.
藤县早稻防寒育秧方法研究李辉华(藤县气象局543300)藤县位于桂东南,北回归线横贯其间,双季稻安全生育期70%保证率为195—211天。早稻一般习惯于惊蛰前后播种,清明前后插秧。晚稻则在立秋前插秧。但往往由于倒春寒天气造成烂秧,推迟了早稻插秧季节,...  相似文献   

9.
前言稻纵卷叶螟蛾对我县水稻危害极大。1964年开始在本地发生局部危害,1966年以后发展成为多世代危害本县水稻的主要虫害。它不仅啃食水稻的叶肉,同时在叶片上卷苞作茧,严重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理机能和光合作用,造成水稻的大量减产。据本县植物病虫观测站的有关记载,本  相似文献   

10.
“红宝石”稻为遗传工程稻3号的别称,因米色红润而得名。既可做中稻,又可做双季晚稻栽培。属一级保健型优质未,经济效益较好。1995年从湖南农业大学引进,在宁冈县试种0.3公顷,1996年在原地又续种0.3公顷,现将生育期间的气候条件及其经济性状简要介绍如下,供生产和服务参考。1立地条件“红宝石”稻试种地段为四周空旷开阔的冲积平原,地下水位小于2米,座北朝南,排灌方便,土质中壤,肥力中上,海拔高度约250米,种植制度为稻、油一年两熟,前茬作物是油菜。2主要生育期1995年“红宝石”稻在宁冈试种,5月8日浸种,5月10田种为破胸…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稻生育期的生态规律及其区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总结水稻生育期生态规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水稻发育速度的优化模式。该模式综合考虑了温度和日长对水稻发育速度的影响,经回代检验,预报效果良好。以模式为仿制,用全国主要稻区165站1951 ̄1980年的光温资料求算早、中、晚稻的生育期,并绘出生育期的日数的距平百分率空间分布图,据图分析我国水稻生育期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解释其生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白叶枯病是危害晚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禾苗受害一般减产2—3成,严重的有五成以上,甚至颗粒无收。一九七九年田阳县晚稻白叶枯病发生面积达二万六千四百零三亩,占晚稻种植面积的17.3%,特别是杂交晚稻感病多,损失大。以四州公社为例,共种植杂交晚稻六千二百八十亩,其中三千一百五十二亩发病,占种植面积50.1%。为了探寻杂交晚稻白叶枯病发生规律,现对田阳县农业局和田州公社推广站作的大田调查结合气象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1 引言 纹枯病是盘锦稻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轻者可造成稻株叶鞘和叶片的提早枯死,影响谷粒灌浆,形成大量秕谷,减产达6%~10%,重者使水稻不能正常抽穗倒伏,甚至腐烂枯死,可减产30%~50%。 2 纹枯病发生历史及现状  相似文献   

14.
川西高原水稻种植面积集中于凉山州,海拔1800m及以上高寒稻区,水稻采用地膜覆盖移栽技术,在大田营养生产期地温增温效应十分显著,促使水稻农艺性状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分蘖力,增加了穗粒数,达到了显著增产的目地。  相似文献   

15.
2003年我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特征及其灾变大气背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我国稻纵卷叶螟的灾变造成了水稻的明显减产.本文以GIS为平台,对2003年我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大气环流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3年我国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特重.(2)850 hPa大气环流形势对稻纵卷叶螟的迁飞和降落有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3)850 hPa风场上的盛行偏南风对稻纵卷叶螟北迁有利,925 hPa风场上的盛行偏北风对南迁有利,这两个高度上的风向反气旋式切变对害虫迁入和降落十分有利.(4)迁飞路径上的降水对稻纵卷叶螟的降落有迫降作用,但南迁过程中降水作用明显小于北迁.  相似文献   

16.
川西高原水稻种植面积集中于凉山州,海拔1800m及以上高寒稻区,水稻采用地膜覆盖移裁技术,在大田营养生产期地温增温效应十分显著,促使水稻农艺性状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分蘖力,增加了穗粒数,达到了显著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绪言本省耕地面积2700多万亩,水田面积约占80%,双季连作稻面积约占水稻面积的90%。七十年代以来,麦——稻——稻面积约占40%。早稻面积1700~1800万亩左右,晚稻面积1900~2000万亩上下。解放后,我省粮食亩产翻了二番,主要是双季连作稻的推广及其产量的不断提高的结果。因此,在我省粮食生产中,提高连作稻的产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光、热、水资源丰富,水热基本同步。发展不同品种搭配的连作稻种植制度,对于充分合理利用我省的气候资源,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寒露风是我区晚稻生产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受寒露风危害的晚稻,轻者减产,重者颗粒无收。如何有效地避过寒露风,提高晚稻产量,这是当前生产的一个重要课题。 据研究,寒露风(常规秈稻品种,连续三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1℃或最低气温低于16℃的低温(干冷或湿冷)天气)对晚稻的影响,主要是在齐穗前后的扬花授粉阶段。这就是说,晚稻能在寒露风到来前齐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冷害是世界上具有普遍性的一个农业气象灾害,各国都在开展对它的研究。我国南方稻区复种指数较高,秋季冷害是其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近年来,杂交稻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提高产量的一项重大措施。但是,它对不良温度环境的抗逆性较常规稻为差,因此其产量常随各地、各年天气的变化而有较大的波动。这就更增加了研究水稻冷害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自1939年明峰(Akemine)和星加(Hoshika)用32个水稻品种的14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低温是诱导水稻不育性的主要气象因子以来,国  相似文献   

20.
气候条件与病虫害生命活动关系密切,是决定病虫害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属螟蛾科,是危害水稻的世界性害虫之一。研究表明,其暴发原因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分析气候变化影响下该虫适生区的变化。利用稻纵卷叶螟地理分布信息和环境数据,借助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 Ent)和Arc GIS,评估稻纵卷叶螟"当前时段"的分布状态,预测2020年时段稻纵卷叶螟在我国的风险区变化。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在中国的极高风险区为上海、浙江大部、江苏南部、安徽大部、湖北中东部、湖南东部、四川西南部、广西中部等地;高风险区为贵州、广东、福建、江西、重庆、广西大部。2020年时段A1b情景下极高风险区在中国分布范围变化不大,高风险区面积变化亦不明显;A2a情景下分布范围变化显著,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省极高风险区面积大幅度减少,高风险区面积显著增加;B2a排放情景下风险区变化情况与A2a情景类似,极高风险区面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