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56年我国暖冬气候事件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冬季平均气温序列采用三分位方法确定单站暖冬阈值, 并将单站暖冬分为弱和强两个等级。以此为基础, 确定区域暖冬和全国暖冬的界定方法和等级划分标准。区域暖冬采用站点相对比例确定, 全国暖冬采用暖冬面积相对比例界定。对我国1952— 2007年的暖冬事件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南方暖冬频率高于北方, 强暖冬多发区出现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北方单站暖冬指数上升幅度大于南方, 表明北方暖冬事件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以1986年为界, 前期 (1952— 1985年) 南、北方各区域均很少出现暖冬, 南方各区暖冬频率略高于北方各区, 后期 (1986—2007年) 各区暖冬年大为增加, 北方各区增加最明显且超过了南方; 56年中, 全国性暖冬共发生15次 (年), 其中强暖冬共有5次 (年); 全国暖冬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 在有效面积不变的情况下, 暖冬面积每10年增加10%。  相似文献   

2.
分析1960~2007年间广东省汕尾遮浪海洋站冬季风强度与海表温度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暖冬现象在粤东沿海的响应,从而为南海水文气象要素、海洋灾害年预报和中长期预报提供有效依据。研究分析表明,粤东沿海冬季风强度与表层海温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暖冬现象有很好的响应,粤东沿海冬季风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缓慢减弱;表层海温年际变化逐渐上升,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呈明显上升趋势,恰好与近20年的暖冬现象相吻合;强厄尔尼诺(拉尼娜)年,粤东沿海冬季风强度异常偏弱(强);沿海表层海温异常偏高(低);海表温度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周期值;平均风速与平均海表温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冬季气温对潍坊市四类疾病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义昌  鲁丹 《山东气象》2002,22(2):21-22
用潍坊市近 5 0年的气象资料 ,揭示了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潍坊出现的暖冬现象 ;用近 1 0年的潍坊市人民医院住院处病历资料 ,初步探讨了四类疾病的变化趋势与冬季气温的关系。指出暖冬现象对某些疾病的多发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雷媛  吴尧祥 《浙江气象》2007,28(2):47-48
2007年冬季气温全省异常偏高,位居历史第2位,再次出现异常暖冬现象,促使作物生长明显提早;冬季降水全省大部略偏少,但活跃的暖湿气流和弱冷空气频繁引发大范围的大雾天气,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依据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参照单站、区域暖冬等级标准,确定了单站和区域暖冬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74—2013年巴彦淖尔市范围内9个站暖冬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a巴彦淖尔市各地冬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和暖冬指数相关系数达0.88,并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变化率分别为0.46℃/10 a和10%/10a。单站暖冬共发生20a,主要发生在1986年以后,占总次数的91.9%;各站发生频率为30%~40%,以海力素最高,乌拉特中旗最低;单站强暖冬共发生9a,各站发生频率为8%~15%,以杭锦后旗发生频率最高,海力素和乌拉特后旗最低;巴彦淖尔市区域暖冬共发生l3a,占暖冬发生年的65%;区域强暖冬年共发生4a,占区域暖冬年的30.7%。  相似文献   

6.
尤临 《贵州气象》2003,27(Z1):16-18
利用1951年以来冬季(12~2月)的平均气温资料,划分了曲靖市暖冬、冷冬年,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出现暖冬年的频数增加.暖冬年亚洲地区纬向环流较明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暖冬年份与曲靖市春季强倒春寒天气和冬春降水量都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46年山西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西省92个测站1961年~2006年冬季气温资料分析,发现暖冬和异常暖冬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限,之前频次较小,其后剧增,且2006年冬为历史最暖冬季;平均气温倾向率远高于我国近百年上升水平;经M-K检验可知,冬季在1980年代后期有一明显增温趋势,突变点在1986年,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后暖冬及异常暖冬出现频次增多的事实;随着暖冬特别是异常暖冬出现频次上升,对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20年辽宁省56个气象站冬季逐日气温数据,根据国家标准《暖冬等级》,以1990—2020年为气候值作为参考,综合采用气候倾向率、IDW、滑动t检验突变分析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辽宁省近60 a冬季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单站暖冬及区域暖冬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 a来辽宁省冬季平均气温以0.3℃/10 a的速率升高,辽宁中部和东部地区变暖趋势最为显著;20世纪90年代前的30 a属于偏冷时段,但增温效应强于后30 a,冬季平均气温在1987年前后出现了明显的由冷转暖的突变,1971年出现了相对较弱的冷暖转变;1988年后逐年单站暖冬事件的发生整体比1961—1987年出现单站暖冬事件明显增多。发生频次较高的地区分布在辽宁中部和东南部地区,为16—20次;近60 a来共有16次区域暖冬事件,21世纪后的20 a内共出现9次区域暖冬事件,占总数的60%;区域暖冬事件以准22 a和2—3 a为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9.
利用奉贤1960—2019年气温、降水、日照等地面观测资料,分析奉贤地区冬季气温、冷暖冬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冷暖冬对气象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奉贤地区60年冬季及冬季各月平均气温呈升温趋势,其中2月增温最明显,气候变暖导致奉贤地区出现暖冬频率及强度均有所增加,最低气温对冬季变暖贡献较大;奉贤冬季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由冷冬为主转为暖冬为主,1987年以来未出现强冷冬,1999年强暖冬开始出现并趋多;冬季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及当年的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冷冬年汛期降水量以正常至偏少为主,暖冬年汛期降水量以偏多至正常为主。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在空间上,变暖的区域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较为明显。在时间上,以冬季变暖最为突出。据有关资料分析:自1986年以来,我国已连续17a冬季偏暖。2001年冬(2001年11月至2002年2月)是全国近40年的第二位暖冬,是黑龙江省近70年首位暖冬。五常市2001年冬季平均气温为-9.8℃,相当于吉林省四平一带的常年气温。在空间分布上温度带北移300~400km。暖冬对人类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下面是暖冬对五常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供参考。1暖冬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在农业生产上暖冬…  相似文献   

11.
首次利用气候模式作了跨年度的针对冬季和春季气候异常形势的预测试验.预测结果显示,今冬的气候特点为,我国北方降水正常,南方略偏多,气温在我国全境基本为正常,因此,不会出现暖冬现象,而欧亚大陆北部则为明显的暖冬.预测结果还表明,明春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降水正常,其他地区略多,全国气温均较正常,因此,明春的沙尘暴形势如常,不会出现超出常年的春季沙尘暴形势.但由于近些年的气候变化趋势使然,明春的沙尘暴仍可能在局部时空段内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35年的地面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新疆80年代暖冬出现的频率较高,而正常冬季及冷冬出现的频率较低。同时对80年代冬季所发生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与80年代前冷空气活动作了比较发现:80年代暖冬的频繁出现是与80年代冬季冷空气活动的次数明显减少及强度减弱相关联。在此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对80年代冬季环流形势进行分析得出冷暖冬的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近百年气温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媛  孙彭龄 《气象》2001,27(10):17-19
利用浙江省近百年气温等级资料,分析全省冬季、夏季和全年气温变化,发现浙江省年气温变化总趋势与北半球、全国比较一致,但年气温上升、下降的时间比北半球、全国年气温变化有滞后现象。冬季最低气温升高,是暖冬的主要特征,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天数明显减少,是凉夏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气象信息处理龙眼"冲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暖冬和春季高温干旱天气的出现极易造成龙眼“冲梢”。本文通过利用茂名市气象台发布的准确气象信息,科学处理龙眼“冲梢”现象,加强科学管理,为确保了龙眼丰产稳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1956-2005年中国暖冬和冬季温度变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利用全国565个台站1956-2005年冬季平均温度资料,将多年温度变化划分为偏暖、偏冷和正常三类等概率气候事件,由此给出了一个新的暖冬指数和暖冬的定义。结果表明:暖冬指数与中国冬季温度的变暖趋势相一致,并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变率分别为10%/10 a和0.4℃/10 a。近50 a暖冬事件共计发生13次,其中近85%的暖冬发生在1986年以后。受年际尺度变化的影响,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暖冬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和华南南部,而东北、内蒙古及中部大部分地区为冷冬或正常。  相似文献   

16.
南京地区50年冬夏气温特征分析和演变趋势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通过对南京 50年夏季和冬季气温特征的分析 ,得出南京盛夏酷暑高温年 ,在 80年代到 90年代正在减少 ;而冬季 ,暖冬年则频频出现。表明世界性气候变暖 ,反映在南京 ,则是冬季的冷冬年出现机率的显著下降和气温的明显升高。但其变暖的程度尚未打破 50年代前期曾出现过暖冬年的月平均气温距平极值。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在对63a(1951—2013年)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冷暖冬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夏季北大西洋海温变化对研究区域冬季气温的影响,结果显示:夏季北大西洋中部海温偏低,冬季北半球欧亚遥相关模态EU1多处于正位相,模态大气活动高压中心位于西伯利亚地区,高压活动中心偏东南的低压中心覆盖蒙古高原,欧亚中高纬地区西风带减弱,极涡易在亚洲扇区向南扩张,带来极地的冷空气。同时,蒙古高原气压偏低,西伯利亚高压增强,极地冷空气活动增强,引起降温,造成冷冬。否则,当夏季北大西洋关键区海温偏高时,随后易发生暖冬现象。夏季北大西洋关键区海温可考虑作为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冷暖冬预测的一个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冬季平均气温序列订正及其气候评价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凯  周月华  高媛 《气象科技》2015,43(4):697-703
在湖北省76个气象台站中,确定参考站22个,订正站31个,采用一元回归订正法,构建各订正站1961—2013年冬季月平均气温订正序列,从统计学和订正误差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将订正结果应用于湖北省冬季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单站评价订正前后差异明显;全省和分区订正前后基本一致,分区中订正前后冬季类型的不一致次数呈增多趋势;台站冬季类型变化明显,由冷冬向暖冬转变,冷冬减少变弱,暖冬增加变强。  相似文献   

19.
塔城地区近4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近40年地面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本地区近40年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是:近40年来气温在起伏波动中上升,其中有两个气温较低期和两个气温较高期。从70年代开始本地区气温呈持续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以冬季最为明显,而夏季气温只略有升高;并用500hPa 平均图简要分析暖冬和非暖冬的环流差异。  相似文献   

20.
南京地区50年冬季夏气温特征分析和演变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曾奎 《气象科学》2000,20(3):309-316
通过对南京50年夏季和冬季气温特征的分析,得出南京盛夏酷暑高温年,在80年代到90年代正在减少;而冬季,暖冬年则频频出现。表明世界性气候变暖,反映在南京,则是冬季的冷冬年出现机率的显著下降和气温的明显升高。但其变暖的程度尚未打破50年代前期曾出现过暖冬年的月平均气温距平极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