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台风移动与大尺度流场的关系,国内外曾作过许多研究。密勒(Miller)与摩尔(Moore)认为用700毫巴和500毫巴等压面图来预报飓风的移动比用300毫巴等压面图优越。野本正一和岡村存(1976)认为对强而大的台风的引导气流取300毫巴或以上层次,对弱而小的台风则取500毫巴或以下层次。董克勤认为500毫巴与700毫巴为最佳引导层,采用上下层做引导气流比单一层次的引导气流优越,但不一定需要采用好几层的引导气流。S.Y.M.,Tse则认为南海附近的台风活动,其引导层与台风所出现的季节、地域直接有关,并得出6—11月台风移向与700毫巴合成风场,其中8月份还与500毫巴合成风较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费亮  薛宗元  邱君瑞 《海洋学报》1982,4(5):545-554
台风路径与东亚沿海副热带纬度的流型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这地区的纬向流型总是与西行台风联系在一起的.台风的移动与500毫巴引导气流比较一致[1].但是,在实际预报中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当东亚沿海副热带地区是纬向环流时,台风未受其北侧偏东气流引导西行,而是穿越副高北上.如1973年3号台风就属于这类情况.  相似文献   

3.
对进入黄海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从大气环流形势、数值预报产品、中央台和日本的台风报、云图以及季节性海表特性等角度,分析了0205号台风威马逊移动路径和强度演变情况,对实际预报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钮学新 《海洋学报》1991,13(3):325-332
本文用波动不稳定理论,对台风和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带气旋和台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波动是不稳定状态下的惯性重力波。大气中存在深厚潮湿层和水气凝结加热可促使和加剧波动的不稳定,并有利于波动能量频散减小,因此有利于台风和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而且又能使波动移动速度减慢。基本态比容随气压的变化小于绝热分布的情况,也可导致波动不稳定,因此,对台风和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合成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热带气旋登陆后转向入海路径趋势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登陆后转向入海路径趋势随时间和登陆地点的变化分布说明热带气旋登陆后路径仍受基本气流的引导和制约;热带气旋登陆时的惯性和地转力的变化对热带气旋登陆后的路径趋势有一定影响;环境场对热带气旋登陆后转向入海路径有较大影响,尤其对流层中层流场对登陆后的热带气旋的移动仍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中国东部至黄海区域是环境场影响热带气旋登陆后转向入海路径趋势的关键区,当区域内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西风槽北撤,则热带气旋登陆后在副高南侧东风气流引导下向内陆西行至消亡,当区域内副高减弱东退,西风槽南压,则热带气旋登陆后受副高西侧偏南气流与西风槽前西南气流引导转向入海;登陆后18—36h是转向入海路径趋势受环境场影响的敏感时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51~1987年286个网格点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场及5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分析了春季西北太平洋(不含南海)热带气旋与海温场和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太平洋海温场与春季热带气旋生成数有显著的相关,并以前一年夏季和前期冬季更为明显。影响春季热带气旋生成的太平洋海温场主要有两个关键区,一个位于赤道东太平洋,为负相关:一个位于北太平洋中部,为正相关。文中还从海温对大气环流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春季热带气旋活动特多年与特少年前期及同期500hPa大气环流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利用逐步回归方法作了春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长期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200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台风)的活动特征,并对2006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量及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行分析,同时对2006年的El Ni(n)o、南方涛动现象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并用500hPa月或候平均环流形势解释了2006年的台风登陆早、登陆时间集中的原因,说明500hPa月或候平均环流形势对台风登陆预报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960~2002年盛夏在南海海域活动的热带气旋进行分析,引入模糊数学理论中的模糊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对欧洲气象中心(ECMWF)500hPa层位势高度场的格点资料进行形势分类,用计算机自动寻找最佳相似组合,进行天气形势分类,然后选取与热带气旋路径密切相关的环流场、物理量动力因子及自身特性因子,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盛夏南海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模式,结果表明该模式预报能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用与文献[1]完全相同的资料,差分格式和计算方法,对8211台风就高低层环流系统、风速的垂直切变、涡度场、散度场、垂直速度场、辐射特征、温度和稳定度场、质量通量场和纬向垂直环流圈等九个方面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发现,对这次近海台风,700-400hPa的中低层在台风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很大,各种条件有利于中低层扰动的发展,700hPa以下为对流性稳定,700-400hPa气层为对流性不稳定,这种层结分布,加上积云对流的质量通量的垂直辐散(合)在这一层最强,使700-400hPa的中层成为和周围环境交换属性最集中的一层;也使之成为台风发生发展的主要涡源和动力源,分析200hPa流场发现,台风发展到强盛阶段,这个等压面上在台风外围发展出多通道的辐散流出,这是发生和发展初期所没有的,所以对于8211台风,高层台风外围的辐散流出可能不是最初导致热带气旋发展的原因,而更可能是台风发展过程的结果,根据对南北风分量时间剖面图,中尺度垂直运动和积云对流质量通量随时间的变化以及纬向垂直环流圈随时间的变化等的分析,似乎也支持这种看法。  相似文献   

10.
电影中的风     
马晓惠 《海洋世界》2012,(10):47-49
灾难片问世之后,人们在影院里便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天灾的威力。在感官接受大片刺激的同时,心中也会生出这样的疑问:灾难片真的靠谱吗?台风"蓝鲸"本该擦过我国奔日本而去,不想它先是受到西北气流的挤压转回外海,再做了一回环绕运动,在洋流作用下以更猛烈之势冲向我国,最后在"老镇"正面登陆。——国产灾难片《超强台风》疑问:台风行进的过程中会发生多次转向,是这样吗?回答:是的。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运动时就像"叶子被水流带动",行进路线主要受大尺度的引导气流影响。在南北纬20度附近,热带气旋主要被副热带高压的引导气流引导而向西移。具体表现为: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会被引导至加勒比海及北美洲;在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会被引导到太平洋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卫星云图资料制作热带气旋预报路径的一种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台风生成后在云场中移动的环境条件,引入一个环境作用于台风中心的热力梯度力方向,用该热力梯度力方向与当前台风的移动方向相结合,研究台风移动过程的变化规律,寻找一种简易可行的台风路径预报方法.经过多年实践,本文揭示出台风中心未来沿着当前移动方向与环境作用于台风中心的热力方向合成移动的基本规律:当前台风中心移向与前方晴空区中轴线相交时,台风沿着当前移向前进到与阻挡轴线相交点相距4个纬距的位置时便发生偏转,逐渐与阻挡轴线走向趋于一致;若当前台风中心距相交点的距离小于或等于4个纬距时,则从当前位置发生偏转.文中利用以上规律研制出台风移向变化方程和移动轨迹方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了台风流场与台风运动的关系,在实际预报中考虑地形摩擦改变的流场对台风移动的影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The daily weather maps of the 850 hPa level and the monthly mean wind maps of tropical regions published by ECMWF are utilized to study the cross-eguatorial currents. It is found out that there are 3 branches of the cross-equatorial current in the area between the east coast of Africa and the West Pacific. The effect of the cross-equatorial current originnated from the north coast of Australia on the typhoon genesi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region is very important.  相似文献   

14.
2008年3月6日至2008年4月9日, 在南海北部外陆架与陆坡上的沙波区进行了海底流速的连续观测,观测结果表明潮流与海流较弱,但时有流速达30—77cm.s-1的海底强流发生。强流方向与南海北部内波传播方向相对应,多分布在偏NW向与偏SE向。偏SE向流强于偏NW向流,与内波在传播方向上的下坡流大于上坡流的特征一致。对流速序列进行了旋转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高于M2分潮的频率中,众多的振荡分量具有内波流性质,说明阵发性强流为内波所致。采用观测流速计算了沙波的移动速度,计算结果得出强流能起动海底泥沙,由于NW向传播(上坡方向)的内波导致了SE向(下坡方向)的净流动,沙波偏SE向移动,但沙波移动速度不大,小型沙波移动速度小于1.6m.a-1。采用潮流、风暴潮耦合模型计算了强台风驱动的海底流速过程,表明潮流、风暴潮耦合也能移动海底沙波,但沙波移动方向与台风路径相关,不一定为SE向,且移动距离更小,潮流、风暴潮耦合不是沙波移动的主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5.
Diurnal wind (DW) and nonlinear interaction between inertial and tidal currents near the Xisha Island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during the passage of Typhoon Conson (2010) are investigated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and a damped slab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he DWs, which are dominated by clockwise wind components, are prominent at our observational site. The DWs increase after the passage of the typhoon from 1 to about 4 m/s,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decrease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aused by the passage of the typhoon. Kinetic energy spectra and bicoherence methods reveal nonlinear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inertial currents and the 2MK3 tidal constituent at our observational site. The slab damped model reproduces the inertial currents successfully induced by the total observed winds, and it is shown that the inertial currents induced by DWs are positively proportional to the DWs speed. Even though the observed inertial currents are distinct, the proportion of inertial currents induced by DWs to those induced by the total observed winds is just 0.7%/4% before/after the passage of typhoon. This shows that the inertial currents induced by the DWs are unimportant near the Xisha Islands during the typhoon season.  相似文献   

16.
Ocean current forecasting is still in explorative stage of study. In the study, we face some problems that have not been met before. The solving of these problems has become fundamental premise for realizing the ocean current forecasting. In the present paper are discussed in depth the physical essence for such basic problems as the predictability of ocean current, the predictable currents, the dynamical basis for studying respectively the tidal current and circulation, the necessity of boundary model, the models on regions with different scales and their link. The foundations and pla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re demonstrated. Finally a set of operational numerical forecasting system for ocean current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0月产生的台风海燕引起了温台沿海较高潮位。本文通过对台风与冷高压共同作用机制的探讨,主要从沿海梯度风的变化分析这次风暴潮造成的高水位,从而为秋季冷空气影响期间的风暴潮预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8.
0716号超强台风“罗莎”是建国以来登陆浙闽交界最晚的一个台风.它经我国台湾岛东北侧打一个圈后登岛,然后在台湾海峡北上,于浙闽交界处登陆,沿温州海岸线缓慢北上后再次入海.“罗莎”的特殊路径一方面与台风附近物理量场分布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背景有关.本文分析发现0716号超强台风“罗莎”登陆大陆前后,其附近中低层的物理量场分布对移动路径有密切关系;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提供的很多物理量如温度、湿度、垂直速度等热力和动力要素对台风未来移动的路径有指示作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演变趋势对台风的短时移动路径预报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9914号台风风暴潮、巨浪特点分析及其预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介绍了1999年14号台凤造成闽南沿海地区灾害概况,分析了台风、暴潮、巨浪的特点,阐述了本台对台风暴潮巨浪监测预报服务情况,说明加强海洋灾害预报预报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用一个水平二维模式对近海风暴流进行数值研究。选用西行、北上和西行转向三个模式台风路径。发现在台风后部沿轨迹右侧留有强的、稳定的、与台风同方向的“尾流”。在“尾流”右侧还伴有一个绕“水堆”的顺时针方向的涡旋。试验证实台风过境后主要增水区位于台风路径右侧。并指出海洋对缓慢移动的台风的响应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