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利用岩芯、测井曲线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在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新民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浅水三角洲骨架单砂体空间发育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建立相关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泉四段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分别以分支河道和水下分支河道为骨架砂体。泉四段整体处于湖平面上升的沉积背景,浅水三角洲不断向陆退积,骨架单砂体的空间发育特征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应量的比值(A/S)是控制骨架单砂体空间发育特征的主要因素。A/S1时,发育浅水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分支河道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为侧向切叠式和垂向切叠式,平面呈连片状展布;单砂体发育规模大,平均宽度为396~463m,平均厚度为5.2~5.8m。A/S≤1时,发育浅水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分支河道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为侧向叠加式和垂向叠加式,平面呈网状展布;单砂体发育规模较大,平均宽度为308~412m,平均厚度为4.2~5.2m。A/S1时,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水下分支河道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为孤立式,平面呈枝状展布;单砂体发育规模较小,平均宽度为165~325m,平均厚度为2.4~4.0m。  相似文献   

2.
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N1ml)为黄河口凹陷BZ34油区的主力含油层段,该时期主要发育河控型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为更好地表征前缘砂体的结构特征及展布规律,以BZ34油区明下段Ⅱ油组为例,综合应用岩芯、地震属性和测井等资料,分析总结了该地区的砂体沉积类型、砂体结构及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BZ34油区明下段Ⅱ油组砂体以浅水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主;依据测井形态和叠置关系,将其砂体结构类型划分为4种:块状切叠型河道、层状叠置型河道、层状孤立型河道和指状孤立型河道;砂体结构展布特征及成因主要受古地形、沉积物供给速率、基准面旋回和古气候等因素影响。BZ34油区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具有垂向上交错叠置、平面上摆动连片的分布特征,与鄱阳湖现代河控浅水三角洲河道的沉积特征类似。该研究对BZ34油区后期部署加密调整井和剩余油挖潜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岩心微相、砂体剖面层序和砂体平面展布分析,对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整个凹陷共发育了3个三角洲垛体,其中源于张八岭隆起和建湖隆起的水系在西斜坡形成了广布型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另2个位于卞闵杨地区和在宝应地区,三角洲前缘相带分异比较明显,由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变为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相互连接,形成厚度较稳定的三角洲前缘复合体,加之临近生油层,三角洲前缘砂体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4.
高邮凹陷阜三段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岩心微相分析、砂体形态和测井剖面对比分析 ,对阜三段各亚段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 ,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在三角洲前缘发育区 ,由东北向西南方向 ,相带分异比较明显 ,由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砂坝变为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及较深水湖泊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相互连接 ,形成厚度较稳定的三角洲前缘复合体 ,储油物性较佳。  相似文献   

5.
渤海新近纪浅水三角洲沉积储层纵横向变化快、隔夹层发育,在少井条件下如何开展储层展布研究及水平井部署是海上油田开发早期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渤中A油田浅水三角洲相X沉积体为例,据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储层沉积特征,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细分成因单元,分析单砂体对应测井、地震波形特征并刻画其展布。研究区储层类型以叠置分流河道、河口坝及河道间沉积为主,结合高分辨率地层学将目的层划分为1个短期旋回、4个超短期旋回,反映了一套基准面逐渐下降至暴露环境,后基准面上升至再次湖泛的过程。根据储层沉积特征、地震响应特征和复合砂体精细构型研究,识别出复合砂体的3种接触关系,同时对X沉积体进行了单河道识别和隔夹层分布规律研究,将X沉积体细分为3期单元砂体,并总结出3种储层结构类型,结合已有水平井的生产动态特征,提出X沉积体水平井部署的4种开发模式,有效指导了开发井实施。  相似文献   

6.
郑庄区块山西组地层较薄,以K7和K8砂岩与上下地层分界,发育主煤层3号煤层.其沉积期处在陆表海背景下的海陆过渡演化阶段,发育了大面积的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主要沉积了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沼泽等沉积相,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相不发育.在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将山西组分为Ⅰ、Ⅱ、Ⅲ 3个砂组,进一步研究了区块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及演化规律.在山西组的演化过程中,分流河道变宽且平直,分叉减少,河口砂坝沉积逐渐消失,自下而上沉积相呈现向陆过渡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的东河砂岩体并不是简单的滨岸沉积产物,在不同地区具备独特的沉积背景,发育不同模式控制的砂体。根据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通过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田实例研究,揭示了该地区浪控滨岸砂体的沉积机制和分布样式。结果表明,东河塘地区东河砂岩沉积发育具有三角洲改造背景的浪控滨岸沉积体系,其形成源于区域上的浪控三角洲背景,海侵期遭受波浪及沿岸流的强烈改造,形成现今的滨岸沉积体系。在此基础上,将改造作用最明显的临滨带砂体按成因类型进一步分级,提出了临滨坝的三类砂体组成单元:正常滨岸沉积型、水下分流河道改造型以及河口坝改造型。同时,对其分布及演化进行了探讨,认为正常滨岸沉积的滩坝砂体整体呈相对席状平行于古海岸线分布,在局部构造较低部位形成不规则窄条带状的临滨槽沉积;三角洲前缘改造型滨岸砂体兼具原始三角洲和现代滨岸沉积的形态特征,原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自北东方向呈树枝状向海延伸;河口砂坝在原始水下河道河口处呈舌状分布;席状砂发生明显侧向迁移、以片状分布。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油田的开发效果,通过对研究区明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内微相类型、层内韵律特征、隔层分布特征、砂体的几何形态、钻遇率、孔渗特征等研究,定量或半定量表征了该区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揭示了研究区主力含油层段受沉积微相所控制,具有较强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了针对油田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庆油田属于高勘探开发油田,以岩心、钻/测井资料为基础,分析了研究区萨尔图油层组沉积相、亚相、微相的沉积特征,划分出辫状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湖相3种沉积相,同时划分出辫状三角洲平原、辫状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浅湖5种沉积亚相,以及辫状分流河道、泛滥平原、辫状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砂坝、砂滩、滨浅湖席状砂、滨浅湖泥坪12种沉积微相。根据各单井沉积相、亚相、微相的划分,分析泰康—西超地区萨尔图油层组各砂层组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在沉积相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地质特征,认为研究区存在两大有利油气区带,一是江21—杜65—来20井斜坡带,二是杜53井区。  相似文献   

10.
本次研究依据大量的钻井、露头和岩心资料,根据沉积构造、沉积层序特征及测井曲线对比分析,对姬塬地区延九段的沉积相进行研究,认为本区延九段为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沉积,且明确了沉积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研究区辫状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比较发育,还发育分流间、决口扇和沼泽沉积;三角洲前缘上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研究区储层砂体发育各种层理构造和侵蚀构造。河道砂坝储层物性好,常叠覆形成构造小高点,可形成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主体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只在研究区北端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研究区Guaduas组经历了两期湖平面的升降旋回,十几个短期旋回。由于辫状河道频繁改道,河漫滩以及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沉积形成的隔夹层分布广泛,储层的连通性变差,形成非常复杂的油水系统。储集砂体主要是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物性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河口坝砂体储层物性最好,水下分流河道次之,辫状河道最差。  相似文献   

12.
依据砂岩阴极发光、碎屑锆石形态及锆石U-Pb测年等资料,对舞阳凹陷核桃园组的物源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舞3和舞8井核二段的物源来自于舞阳凹陷的南缘隆起区,与前人认识完全不同。根据这一认识,对舞阳凹陷核桃园组沉积体系与砂体分布进行了重新编图,并提出了新的砂体展布模式。核桃园组沉积时期舞阳凹陷内部砂体展布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凹陷南部斜坡带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向凹陷内部推进距离远,分布面积大,而凹陷北部陡坡带扇三角洲砂体沿边界断裂呈小朵状分布,砂体面积小。  相似文献   

13.
以苏丹L盆地G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储层为例,结合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总结出综合预测砂岩储层的方法。在井震结合划分和建立五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相分析井点沉积微相,并根据三维地震反演数据体和地震属性,从剖面和平面上分析井间砂体分布特征;其次,综合井点信息和平面砂体分布认识,分析各砂组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编制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最后,通过测井相、地震反演成果和地震属性相结合,对砂岩储层进行定量预测,编制砂体平面展布图,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区域沉积环境、岩心描述、岩心室内外分析化验资料、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分析基础上,结合渤海海域中南部晚第三纪沉积模式,通过河流相—曲流河和湖相—三角洲沉积、浅水三角洲沉积特点及相标志与渤中28-2南油田群的实际资料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渤中28-2南油田群明化镇组下段中部沉积了一套湖相浅水三角洲,浅水三角洲的形状主要以鸟足状浅水三角洲为主,它区别于曲流河沉积,也不同于典型的三角洲沉积。平面上是曲流河沉积向前伸入水下湖相的延伸,仍以河道沉积为主,表现出湖盆面积小、水体浅、能量弱、波浪及岸流作用小、无潮汐作用、湖水密度小等沉积特征。该认识对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涠西南凹陷南斜坡晚始新世流一段时期发育自南向北推进的扇三角洲沉积,而内部多期朵叶体又具有纵向叠置、横向连片的特点,从其沉积内幕的复杂性和岩性圈闭难识别、难预测的特点入手,从层序约束下的砂体雕刻、复杂储层预测以及油气地质意义方面对该区细致剖析,逐一寻找垂向相序变化规律、优质储层的展布规律、油气富集规律,从而提升该区的整体评价价值。研究得出,该区流一段下部可细分为两个四级层序,共识别出5期三角洲朵叶体,13套纵横叠置的单砂体,而沉积水动力条件应是导致其非均质性强、物性差异的根本原因。结合油气成藏认识,首次提出自北向南三排构造的不同成藏主控因素和研究方向,对该区隐蔽圈闭的预测和精细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进一步夯实了涠西南增储稳产的信念。  相似文献   

16.
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综合7口取心井岩心、镜下薄片和分析测试资料,400口井测井资料以及工区地震资料,在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和确定沉积相类型的基础上,划分沉积微相,刻画不同沉积微相发育特征,同时分析了沉积微相对开发的影响。通过岩性、层理构造、泥岩颜色、化石特征和粒度概率曲线等相标志,确定研究区目的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物源呈北西-南东和南北向,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沙坝、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水下分流河道间泥和前缘席状砂等5种沉积微相。储层以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沉积为主。自底部的单层yII36b至顶部的单层yI11a,目的层整体上为向上逐渐变粗的反旋回特征。河道宽200~300m,长度可达数百米,砂体数量多,规模小。受水下分流河道的频繁分流改道,砂体相互切叠,储层非均质性强烈。蒸汽驱热采时应该充分考虑单砂体沉积微相空间组合模式和平面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观察岩心,结合测井、录井资料,运用沉积学方法,分析研究了西江24-3油田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识别出研究区整体上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确定了8种沉积微相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的沉积时期各沉积微相的组合特征和平面分布特征,指出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等砂体为...  相似文献   

18.
通过侏罗纪3个阶段的古地貌和区域古地貌演化的分析,进一步展示了构造活动对古地理的控制作用。认为古地貌形态特征、上覆沉积环境、油气运移通道、砂体展布特征等都是油气藏不可缺少的控制因素。该区域内侏罗系河道砂体、三角洲砂体是与古地貌有关的圈闭可能分布的地区。总结出侏罗纪沉积前后古地貌恢复工作及探讨古地貌对后期油气藏关系对于寻找侏罗系油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储层沉积学理论,利用岩心、测井曲线、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松辽盆地大安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特征及演化。通过对泥岩颜色、生物化石、沉积构造、储层岩石学特征、特殊矿物及沉积背景等分析,确定研究区葡萄花油层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前浅水三角洲沉积和浅湖—半深湖沉积。其中,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可进一步细分为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支河道间湾、河口坝和远砂坝5种微相。并对研究区沉积相进行了单井岩心相分析、测井相分析、连井相对比和平面沉积微相研究。大安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三角洲为先进积后退积:葡萄花8—4小层(P8—P4)时期,为湖盆萎缩、三角洲进积的阶段;葡萄花4—0小层(P4—P0)时期,则为湖盆扩张、三角洲退积的过程。物源来自北西方向的白城水系。  相似文献   

20.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结合岩心、测井等资料,通过岩相类型、粒度分析、测井相分析等对沉积相标志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该区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中,分流河道、心滩、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分支间湾、前缘席状砂、河口坝等7种微相较为发育.对不同的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该区沉积相模式,为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