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骨骼说的话     
那颜 《海洋世界》2012,(10):50-53
为什么鲸类长得很大,磷虾却长不大?为什么同为软体动物,乌贼跑得快,砗磲却跑不动?为什么不是骨头越硬,"拳头"也就越硬呢?……且听——骨骼是为生物体提供支持作用的生命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支撑。作为一种支撑系统,骨骼的存在能使生物体的结构更符合力学原理。由于海洋提供了浮力支撑,海洋动物的骨骼结构没有陆地动物那么坚固。从化学成分组成来看,骨骼可分为以无机矿物碳酸钙、磷酸钙和硅质为主的骨骼和有机质、  相似文献   

2.
声波与水生生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交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已成为科技发展的鲜明趋势,尤其是与生物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发展更是显示出广阔的前景[1]。近年来,声波对水生生物影响与作用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生物界和声学界的重视和兴趣。本文介绍国内外一些学者研究声波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与作用及其应用的若干成果。1 声波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与作用1.1 超声波对鱼卵孵化的影响水生生物的特性阻抗(密度与声速的乘积)与水的特性阻抗相接近,因此,超声波对生物体活组织具有相当强的穿透力。生物体活组织能够吸收透入到它内部的超声波高频振动能量而产生出各种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3.
化学污染,气候变化和养殖导致的遗传变化是影响水生生物的重要环境胁迫因素,会使生物种群的适应和竞争能力等健康指数降低。生物体发育的稳定性作为环境胁迫对生物健康指数的标志之一,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生物发育的稳定性通常以生物不对称变异(即:与生物对称性的偏差)表示。与不对称的生物相比,具有对称性的生物个体通常生长较快、繁殖力强、存活率也高;不适宜环境往往导致生物体不对称性变异程度增加。主要就生物不对称性变异的原理、实际测定中的问题及该方法在水生生物研究中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童国庆 《海洋世界》2012,(10):54-55
最近,来自英国南极考察队、国家海洋学中心、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墨尔本大学和新加坡大学的科学家们完成了一项新的研究。他们分析了贝类生物样本的甲壳厚度和骨骼大小。这些贝类生物样本分为4种类型,生活在从热带到极地地区12种不同的环境。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要更清楚地了解物种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并且对这些动物如何能更好地适应海洋酸度增加做出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海洋酸度的增加会影响贝类生物和其他鱼类骨架的大小和重量,而贝类生物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2009年4月从天津临港工业区周围海域获得的生物样品进行了测试,研究了该区生物体内DDTs和HCHs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生物体中DDTs的含量相对较高,范围为1.15~25.79 ng.g-1(湿质量),HCHs含量较低,范围为0~7.86 ng.g-1(湿质量).异...  相似文献   

6.
于2003年采集大亚湾海域28个鱼类等生物样品和1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其中滴滴涕(DDTs)、六六六(HCHs)和氯丹(CHLs)各组分的含量以及脂含量和δ15N,δ13C同位素值,重点研究了大亚湾沉积物和生物体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污染现状及其生物积累规律.大亚湾海域鱼类DDTs,HCHs和CHLs平均含量分别为57.1±52.9,0.30±0.18和0.87±0.35ng/g(湿重);与其他海区相比,该海域生物体中DDTs的含量相对较高,HCHs和CHLs较低;表层沉积物中高的p,p'-DDT含量及较低的(DDE+DDD)/DDT比值(平均为0.56,<1),均显示仍有新的DDTs源输入;OCPs在生物累积中表现出脂溶性的特征,生物体内脂含量越高,其OCPs含量也越高;δ15N,δ13C同位素的研究结果显示肉食性生物比植食性生物更易累积OCPs;大亚湾海域OCPs的生物-沉积物累积系数(BSAF)与有机物的亲脂性程度即辛醇-水比值(KOW)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对珊瑚骨骼的侵蚀作用相对肉眼可见的大型生物侵蚀更加隐蔽, 研究也相对稀少, 国内更是空白。本文对采自涠洲岛、大亚湾以及西沙琛航岛的滨珊瑚骨骼切片在扫描电镜下开展微生物侵蚀研究。在涠洲岛和大亚湾的滨珊瑚骨骼切片中存在微生物侵蚀形成的“橘色条带”, 可能与当地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而琛航岛的样品中则没有类似的条带。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这些“橘色条带”为内生藻Ostreobium quekettii, 是一种热带珊瑚礁区常见的侵蚀微生物。O. quekettii侵蚀的珊瑚骨骼结构被破坏, 其厚度减小, 孔隙率提高了1.54%至6.76%、抗压强度下降了27.1%至51.2%, 使得珊瑚骨骼变得更加“疏松”, 且在整个骨骼次表面形成了一层“骨质疏松层”。该种侵蚀微生物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 使珊瑚更容易被大型生物侵蚀, 而大型生物侵蚀又会进一步促进微生物侵蚀, 该“正反馈效应”正好解释了在富营养化的南海北部发现的珊瑚骨骼内侵蚀加剧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具有高毒性、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及长距离迁移性等特性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1].它可通过空气、水、土壤、食物链进行广泛传播,甚至能经母乳传递给婴儿[2].无论是在空气、水体、土壤、生物体中,还是在南极、北极都发现了POPs的存在[3].大量研究表明POPs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具有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效应[4],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例如:POPs对人的脑[5]、听力[6],免疫[7]、生殖[8]、神经[9]等系统均有损害作用,POPs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荣成湾近岸海域14种经济生物体为研究对象,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对其体内Cu、Pb、Zn、Cd、Cr、Hg和As等7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SFI)和金属污染指数法(MPI)对重金属污染程度和食用安全质量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以日摄食量(DI)和目标危害系数(THQ)为考量指标,评估了人体摄食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4种经济生物体重金属平均含量ZnCuCrAsPbCdHg,7种重金属含量在14种经济生物体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比海洋生物质量国家标准,14种经济生物体中Pb与部分贝类生物体中Zn和Cr稍有超标,8种经济生物体中总As和1种生物体中Pb含量超出人体消费卫生标准。人体暴露风险评估表明,红螺、三疣梭子蟹、星鳗、高眼鲽和棒锥螺中Pb和As的THQ大于1,摄食其有潜在的非致癌健康风险。综合研究结果提示,在人体正常摄食海产品水平下,不存在大的食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0.
多型异源物质抗性机制(multixenobiotic resistance mechanism,MXR)是在水生生物中广泛存在的1种对外源毒性物质的重要防御机制,其分子基础与哺乳动物细胞系的多药抗性机制非常相似,ABC(ATP 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超家族中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参与并介导了该抗性机制。本文从P糖蛋白活性和组织分布,P糖蛋白的诱导和抑制,P糖蛋白的表达和调控,多型异源物质抗性机制中P糖蛋白的可能作用模式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异源物质存在条件下水生生物多型异源物质抗性机制中P糖蛋白的研究现状。大量研究表明,多型异源物质抗性机制是水生生物体的一个重要细胞防御机制。P糖蛋白作为能量依赖性的外排泵,通过水解ATP或与ATP结合将广谱的异源物质(如毒素、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泵出胞外或促进异源物质在特定的细胞或细胞器内滞留或隔离,从而防止异源物质与细胞内的靶分子结合,降低异源物质对细胞造成的伤害,提高生物体的抗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