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为提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底综合探测能力,介绍一种采用多子阵海底自动检测—子空间拟合的信号参数估计技术的高精度测深侧扫声纳系统。该系统安装于载人潜水器的两侧,能够测量海底的微地形地貌以及海底和水中的目标,同时获得探测区域高分辨率的地形图和地貌图。通过介绍该高精度测深侧扫系统的工作原理、技术指标及系统组成,结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获得的高分辨率地形地貌数据,对该系统在载人潜水器中的应用和海底地形地貌探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海底输油管道分布广泛,文章重点从渤海湾海底地形地貌、沉积物类型、水动力条件、海底冲淤变化等自然环境因素的角度,半定量化计算研究区海底输油管道溢油风险评估指标,划分不同区域海底管道的溢油风险等级。并以埕岛油田一条海底输油管道为例,根据实际调查资料核实该海底输油管道状况,分析其溢油风险。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内伶仃洋水下地形地貌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江口海底管线、跨海大桥及港口码头堤坝等近岸海底工程构筑越来越多,为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使用数字测深仪、多波束水深测量系统和旁侧声纳扫描系统,对珠江口内伶仃岛以北水域(内伶仃洋)的水下地形地貌进行了调查。利用调查资料,分析了内伶仃洋的水下地形地貌特征,认为内伶仃洋水下格局总体上呈三滩两槽分布,发展趋势处于不断的淤浅和萎缩,但人为作用已对水下地形地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破坏了水下生态环境,应加强水域综合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4.
台湾岛西南海域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地形地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深数据和ROV近海底影像资料,对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的海底地形地貌和冷泉系统的海底表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船载多波束数据而言,近海底多波束测深系统所获得的数据能更高精度地反映冷泉区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是研究冷泉系统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基于ROV近海底观测影像资料,福尔摩沙海脊冷泉系统整体表现为局部被化能自养生物群落覆盖并有流体喷口零星分布的巨大自生碳酸盐岩岩丘,海底表征主要包括形态各异的自生碳酸盐岩结壳或岩体、化能自养生物群落、流体喷口、还原性沉积物等几种形式。研究表明,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与冷泉系统海底表征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并且该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受控于出露于海底的自生碳酸盐岩的形态特征及规模。首次揭示了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地形地貌特征与其海底表征之间的响应关系,以期为后续的冷泉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支持。  相似文献   

5.
大鹏湾海洋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2001年,我局在大鹏湾深圳海域开展了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综合调查研究,结合实测的海底地形地貌背景,根据潜在的海底地质灾害因素和海底工程地质条件等资料及水化学有害因子分析,综合研究了大鹏湾海域的海洋地质环境;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大鹏湾的海洋地质环境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的综合评价;为大鹏湾的海洋开发工程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带海底滑坡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海底滑坡在陆架坡折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影响海底滑坡发育的因素,以最新采集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了地貌分析和地震解释技术,通过对滑坡的地貌形态特征及地震响应特征进行详细刻画,在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带新近纪地层中识别出多处海底滑坡,明确了其分布范围并建立了滑坡发育的地质模式。分析认为,珠江口盆地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流体活动的综合作用是导致研究区海底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海底滑坡发源于海底峡谷的朔源侵蚀,向上陆坡扩展并终止于陆架坡折带。  相似文献   

7.
荔湾3-1气田海底管道深水段地质灾害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船载多波束测深、浅地层剖面和深水浅层高分辨多道地震剖面等数据资料,以我国第一个深水气田—荔湾3-1气田海底管道路由区深水段(200m)为研究区,划分海底地形地貌分区,识别可能危害海底管道的地质灾害类型,分析其特征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海底峡谷、海底滑坡和滑塌、古珊瑚礁、海底沙波和大波痕、海底陡坎、断崖和陡坡、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等。其中,海底滑坡和滑塌在上陆坡和峡谷谷壁上十分发育,海底滑坡(滑塌)、古珊瑚礁和沙波(沙丘)等影响和威胁着海底管道的铺设与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8.
海底地貌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基于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1 000 km2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利用GeoFrame综合解释平台、Surfer三维成图等技术,对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现今海底地貌进行精细刻画。研究结果表明:(1)琼东南盆地下陆坡带主要发育水道(大型水道C1和冲沟-朵体复合体G1—G3)、周期阶坎以及滑坡体系3类典型地貌单元。(2)水道C1宽深比31.5~232,主要由陆坡水道运输的碎屑物质冲刷而成,冲沟-朵体复合体G1—G3末端可见明显朵体发育;同时,可在水道和滑坡体系内识别到周期阶坎;研究区处于陆坡滑塌的体部-趾部区域,广泛发育挤压脊、舌状体等沉积构造。(3)推测认为研究区海底地貌主要由上陆坡滑坡引起,在物源与海平面升降的加持下,形成如今的综合型地貌。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研究区各类综合调查数据,识别地质灾害类型,编制海底灾害地质图;建立由地震烈度区划指标、海底灾害地质类指标、海底地貌类指标、海底沉积物类型指标组成的评价因素集,建立与评价因素集匹配的评语集。运用模糊信息化及贴近度分析等综合性方法获得评价因子对风险影响程度的隶属度值,以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间权重值。运用模糊数学原理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6′×6′为网格大小,对冲绳海槽中段及附近海域海底900个评价单元进行模糊综合运算及评价,并绘制了海底稳定性区划图。以期今后为该区资源的开发、防灾减灾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DGPS的工作原理及海底地形地要幅测量系统的分类,着重介绍了Seabeam2112多波束海底地形地貌条幅测量系统的技术性能和SercelDGPS在Sabeam2112海底地形地貌条幅测量系统参数调试和精度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海底滑坡广泛发育于海底陆坡上,是改变海底地形地貌的主导因素,也是大陆坡上沉积物往深海盆地搬运的重要方式。利用神狐海域针对水合物储集层做过特殊处理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首先根据剖面的地震响应特征对该区域海底滑坡的后壁、侧壁以及滑坡内部构造进行识别、分析和解释,其次根据海底及海底以下不同反射时间的时间切片对该区域海底滑坡的整体形态以及空间展布等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最后结合流体聚集区频谱分析结果以及滑坡分布与流体活动带的对应关系,分析了该区域海底滑坡与流体活动的相关性,推断了该区域海底滑坡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峡老铁山水道动力地貌及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铁山水道位于渤海海峡北部,由南部冲刷槽、北部冲刷槽和中部隆起带等三个侵蚀地貌单元构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对老铁山水道的动力条件、海底地貌、沉积物组成、峡道效应及地貌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研究区海底地貌剖面图、沉积物组成和水道动力系统可为拟议中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提供动力沉积学和动力地貌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主要进行海底地形水深三角网重网格化技术研究,通过调整水深数据密度来解决水深点过采样或不足采样的问题,最终实现对水深三角网模型的曲面重构优化。实验证明,本方法在保留海底地形地貌特征的基础上明显改善了水深三角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莱州湾东部沙波地貌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2009年海底地形地貌调查资料,对莱州湾东部海底沙波的分布和形成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发现:该地区发育大面积海底沙波地形,沙波主要为二维直线型沙波,陡峭度为0.001,对称指数为1.2,对称指数较好。沙波的形成和海底坡度以及水深有密切关系,在平坦海底易于形成,且与水深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莱州湾东部沙波是10m等深线的古海...  相似文献   

15.
琼东南盆地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对深水沉积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西部,其深水区是重要的油气勘探新领域。利用琼东南盆地高密度的多道地震资料,阐明了琼东南盆地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分析了盆地内深水沉积体的类型、特征、形成机制和空间展布,探讨了地形地貌对深水沉积的控制作用,对深入理解深水沉积过程,尤其是该区深水油气储层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海底地形总体可以划分为陆架、陆坡和深海平原。在该地形地貌控制下,研究区内主要发育6种深水沉积体:浊流沉积、陆坡峡谷充填、滑塌沉积、滑移沉积、沉积物波和碎屑流沉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沉积体的空间发育部位和规模与陆坡的坡度有关。地形坡度通过控制重力流流体的流态产生各类型重力流沉积,进而控制了陆坡体系的调整过程。研究结果还表明,由于地形坡度的变化,重力流流态会发生相应变化,并进而导致各种类型重力流沉积在其形成过程中发生相互转化,其一般转化顺序通常为滑塌-碎屑流-浊流。  相似文献   

16.
2006—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了1∶100万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项目,采用深水多波束、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多道地震、重力、磁力、热流、地质取样、浅地层钻探等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手段,对海南岛幅内的海底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晚第四纪地层及沉积环境、海底热流、断裂构造及岩浆活动、深部地壳结构、灾害地质以及矿产资源等分布特征开展了调查与研究。本图幅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在南海北部发现了新的海底峡谷群,对地理实体进行了命名,划分了海底地貌单元;(2)分析了海底表层及柱状沉积物类型、矿物和地球化学等分布特征;(3)建立了图幅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框架,并对沉积环境及古气候演变进行了综合分析;(4)开展了重力、磁力、地震资料的联合反演,分析了深部地壳结构特征;(5)图幅内存在滑坡、泥底辟、埋藏古河道等灾害地质现象,对灾害地质的成因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6)开展了图幅内的石油与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重砂矿物、建筑用砂等矿产资源远景区的划分及预测;(7)编制了地形图、地貌图、地质图、构造图、矿产图和环境地质因素图等基础性成果图件以及系列辅助性地质地球物理图件。海南岛幅调查与编图项目的顺利完成为我国全面开展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海洋调查技术的发展和海洋研究的深入,基于深潜器平台的近海底调查在海洋调查与研究中的综合应用日趋常态。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介绍了搭载于"发现"号缆控水下机器人(remotely operatedvehicle,ROV)的近海底综合声学调查系统及其在台西南冷泉区的应用实例。基于"发现"号ROV平台的近海底综合声学调查系统主要由R2Sonic2024多波束测深系统,模块一体化的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系统和水下综合定位与导航系统构成。该系统的配置极大地扩展和完善了"发现"号ROV的近海底调查能力,实现了近海底多波束、侧扫和浅剖等声学数据的同步采集和快速融合处理。基于本套系统在南海冷泉区的综合应用,本文对其工作流程进行了介绍,并对所获得一系列成果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近海底综合探测系统的应用为南海冷泉区的识别、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分析以及空间规模量化研究等内容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本套系统的配置和成功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我国的近海底调查和作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乐东–陵水凹陷新近系岩性圈闭成为南海海域勘探的热点,发现了多个大气田,且已发现的岩性圈闭均与海底扇、浊积水道密切相关,为了获得更多天然气发现,提高岩性圈闭的勘探成功率,应加强海底扇识别及沉积模式研究。本次研究基于乐东–陵水凹陷的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以经典层序地层学为指导,从钻井取心入手,综合运用测井、FMI成像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了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海底扇的岩相、沉积构造、测井相及地震相特征。梅山组海底扇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发育块状构造、小型交错层理和冲刷面,结合粒度、C-M图分析认为其为浊流沉积,后期受牵引流改造。在梅山组地层内识别出三种类型海底扇:水道化型、盆底扇型、底流改造型海底扇,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期次,各期海底扇形成演化、主物源方向受古地貌影响由陵水凹陷向乐东凹陷迁移,扇体规模逐渐变大。综合考虑坡折带、相对海平面变化、三角洲物源供给对沉积的控制,建立了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源–沟–坡–扇"的海底扇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近海地形地貌调查项目获取的水深、侧扫声纳及浅层剖面数据,结合渤海海域历史资料和前人相关工作、研究成果,对渤海地貌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在一些重点区域通过最新调查资料和历史资料的对比,描述了地貌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编绘了渤海海底地貌类型图,并从地质构造、海平面变化、河流和海流等水动力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几个方面对影响渤海海底地貌发育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1997年2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广州二海海洋勘察公司对北部湾南部东方1-1气田海底管线路由区海水及沉积物腐蚀性因子调查的资料,概述了该海区电阻率、溶解氧、Fe^3 /Fe^2 、Eh、有机质等腐蚀因子的特征。对腐蚀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调查区海水腐蚀情况与临近海区海水接近,各站表层海土腐蚀性偏向于较强级,从而提出了防腐蚀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