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带鱼不同出生季节的鉴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带鱼Trichiurus haumela(Porsk(?)l)的年龄鉴定中,关于耳石第一个年轮问题,国内外尚存在着争论。三栖宽(1958)认为:带鱼出生后18个月耳石形成第一个轮纹,并推测在观察到的第一个轮纹前还存在一个理论轮,在计数年龄时还应加1岁。近年的研  相似文献   

2.
李城华 《海洋学报》1998,20(4):107-113
在中国大陆沿岸6个取样床搜集了日本鳗鲡白仔鳗,191尾用于长度测定,112尾鉴定了日龄及测定了耳石半径,近中心核的标记轮直径、耳石生长轮的宽度.补充群体长度平均值从(53.4±2.2)mm到(58.1±1.7)mm,长度与补充群体的地理分布之间无内在联系.补充群体日龄从(138.2±6.7)d至(155.2±9.0)d,长江口和温州地区补充群的日龄最低,以此为中心,向高纬度和低纬度走向分布,补充群的日龄都逐渐增大,补充群出生时间从1993年8月15日至1994年1月10日.低纬度的群体补充的时间早,其出生时间也早.纬度越高,补充的时间越迟,出生时间也晚.补充群耳石半径平均值从(142.5±8.4)μm至(155.8±14.5)μm,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标记轮直径从(10.36±0.85)μm至(10.81±1.26)μm,其差异不具显著性(p>1.01).耳石生长轮平均宽度为(0.996-1.097) μm,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生长轮平均宽度以温州和长江口群体最大,以此为中心,向高纬度和低纬度分布的补充群的平均值分别逐渐减小.补充群耳石从中心至边缘生长轮宽度变化的共同点是在第90轮处平均宽度值最高.  相似文献   

3.
渤海黄盖鲽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田湘  任胜民 《海洋学报》1986,8(2):223-231
本文对渤海黄盖鲽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探讨,材料取自于1982年4月—1983年5月渤海基础调查逐月的拖网渔获物。以耳石轮纹作为年龄鉴定的依据。耳石边缘宽、窄带出现频率和耳石边缘增长率I=R-rn/rn-rn-1的周年变化表明耳石轮纹的窄带主要形成于1—3月。分析了年轮形成与性成熟及水温的关系,求出黄盖鲽体重与体长的关系为:Wt=3.20×10-5Lt2.9048;耳石半径与体长的关系为:R=5.43×10-3+1.71×10-2L-1.20×10-5L2;其生长可用Von-Ber 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Lt=L[1-e-k(t-t0)]Wt=W[1-e-k(t-t0)]2.9048其中L=418mm、W=1316g t0=-0.7475 k=0.252。拐点位置在t=3.48龄处。对生长速度、生长加速度、生长指标、相对增长率的计算反映了生长过程的变化。为了使逆算体长更符合理论值,计算了标准耳石半径和标准轮距,并据此逆算了各龄鱼的体长。  相似文献   

4.
带鱼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带鱼耳石横断面切片的显微观测和鱼体测量结果,着重分析物种数量分布中心海区的主体种群和不同季节出生群的生长特征,并对种群生长的地理差异以及年代差异与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鱼类的耳石信息分析及生活史重建——理论、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耳石(Otolith)是硬骨鱼类(Teleosts)在生长过程中沉积在内耳中的结石,主要矿物成分是CaCO3,起声音接收和平衡定向作用。其内部轮纹(日轮Daily ring或年轮Annulring)像在其他海洋动物特定钙化组织(如瓣鳃类外壳、珊瑚骨骼、多毛类颌骨、乌贼内壳、哺乳动物牙齿)中的轮纹一样随鱼  相似文献   

6.
池沼公鱼耳石日轮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89年3-8月,从辽阳汤河水库捕取成熟的池沼公鱼,获得人工授精卵。用压片法光镜下连续观察胚胎发育后期和前仔鱼期耳石轮纹的形成,并采集已知月龄的幼、成鱼耳石,制片镜检轮纹数量和排列。结果表明,仔鱼在印黄接近吸收完并开始摄食外界食物时,即孵出后第6d至第7d形成第1个轮纹,之后每天一轮,这些轮纹就是日轮;日轮间距呈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与鱼体生长发育及生态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带鱼Trichiurus haumela(Forsk■l)广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种群较为复杂,国内外学者已进行过多次研究,但仍需进一步探讨。我们曾在研究中国沿海带鱼的耳石与鱼体相对生长的地理变异的基础上,将中国沿海带鱼划分为四个地理种群,即:渤海-黄海种群:东海北部种群;东海南部-粤东种群及南海种群。本文是对东海南部-粤东种群作进一步的研究。主要依据鱼群各项相对生长指标的差异对栖息于台湾浅滩海域的带鱼种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4年6月和10-11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采集的168尾秋刀鱼样本,基于耳石微结构并结合基础生物学数据,鉴定了秋刀鱼的日龄,推算了孵化日期,并建立了生长模型和生长率。研究发现:耳石微结构从核心到透明区边缘,轮纹宽度由宽至窄,亮度由暗至明,标记轮多分布在透明区。日龄范围为204~549 d,优势日龄组为231~290 d和381~470 d,日龄最小个体体长207 mm,体质量39 g,日龄最大个体体长291 mm,体质量131 g。孵化日期为2012年12月至2014年4月,孵化高峰期出现在1-3月和8-10月,初步推算秋刀鱼主要分为春生群和秋生群产卵群体。体长和体质量生长模型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体长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别为0.224 mm/d和0.000 88,绝对生长率随着日龄增加而减小。体质量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别为0.293 g/d和0.003 25,最大绝对生长率(0.504 mm/d)和最大相对生长率(0.004 86)出现在351~400 d。  相似文献   

9.
日本鳗鲡早期阶段耳石日生长轮形成的周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0年4月从江苏太湖搜集日本鳗鲡亲鱼暂养在天津滨海虾场8t玻璃钢水槽中,经人工催熟催产后孵出仔鳗,对孵出仔鳗连续取样;于1989年4月在长江口采集白仔鳗,观察和比较二者的耳石生长轮形成。结果表明,(1)人工繁殖仔鳗耳石第一个生长轮是在孵出后第一天形成的,轮纹形成具有24h周期性;仔鳗孵出后生长天数与生长轮数关系的回归方程以y=0.23+0.91x表示,其中,x为孵出后的天数,y为生长轮数;在人工繁殖仔鳗耳石上没有观察到“孵化标记”轮。(2)白仔鳗耳石中心核与“孵化标记”轮之间存在日生长轮。(3)人工繁殖仔鳗与白仔鳗耳石中心核同第一个生长轮比较表明,前者小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鱼类的耳石信息分析及生活史重建——理论、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石(Otolith)是硬骨鱼类(Teleosts)在生长过程中沉积在内耳中的结石,主要矿物成分是CaCO3起声音接收和平衡定向作用。其内部轮纹(日轮Daily ring或年轮Annul ring)像在其他海洋动物特定钙化组织(如瓣鰓类外壳、珊瑚骨骼、多毛类颌骨、乌贼内壳、哺乳动物牙齿)中的轮纹一样随鱼类的发育而生长,并沉积着现场水环境中的主要化学元素。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其轮纹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相当稳定,记录了鱼类个体生活过程中丰富的生物物理化学环境信息,所以,耳石信息分析可以揭示鱼类的生活史及其所经历的环境变化。在目前,耳石信息分析的应用涵盖了鱼类生态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如鱼类的孵化和早期发育生长、产卵场和产卵期判定、仔鱼的运输过程(Larval transportation、年龄鉴定与种群鉴定(Age determination & population discrimination)、个体迁移(Migration)等。近年来,随着相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种揭示鱼类生活史、生活史重建(Recastruction of life history)以及海洋环境域变(Regime shift)的关键技术,也是国际上渔业科学和海洋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过去10年内三次国际鱼类耳石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1993 Maryland-USA,Secor et al,1995a,1998- Bergen-Norway Fossum et al,2000;2004- Townsville Australia Begg et al,2005)大大推进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年龄鉴定与验证、显微结构分析(Microstructure)和微化学分析(Microchemistry)(Stevenson et al.,1992 ;Secor et al..1995a, Fossum et.al, 2000; Campana 1999, 2001; Elsdon et al, 2003a, b;Begg et al, 2005 )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