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提高海洋生态效率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0—2015年沿海地区1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DEA和Tobit模型,对中国海洋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发现:2010—2015年,中国平均海洋生态效率为0.720,整体处于无效状态并呈现效率下降的趋势。从省际层面看,海洋生态效率较高的多为经济发达地区,海洋生态效率较低的多为欠发达地区。从区域层面看,海洋生态效率呈现出"长三角—环渤海—泛珠三角"递减的格局。在海洋生态效率影响因素中,人均收入和海洋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正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RD投入、海洋保护力度对海洋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影响,港口发展和区位因素对海洋生态效率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推进海洋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基于2011~2020年环渤海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Tobit模型测度环渤海地级市的海洋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并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化看, 2011~2020年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仍有较大进步空间。(2)从空间差异看,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格局由2011年高低生态效率水平相间分布的无序状态向2020年两个较高生态效率区空间上集聚的有序化发展倾向转变,但并未出现区域协同化发展趋势。(3)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表明,研究前期纯技术效率作为效率增长的单一推动力存在动力不足问题;研究后期2016~2020年,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双驱动,保证了海洋生态效率的提升。(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碳减排水平对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海洋产业结构呈显著负相关;海洋科技水平正向影响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未来要注重海洋科技发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加强地区间合作,提升海洋发展基础以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SBM模型的我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海洋强国"建设的深入实施,我国海洋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也出现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制约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亟须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提高海洋产业生态效率。文章以海水养殖排污总量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SBM模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2006—2015年我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水平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5年我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呈波动式下降趋势;沿海各地区的海洋渔业生态效率差异显著,且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沿海各地区的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水平可分为高效型、中效型和低效型3个类型,其中广东省和江苏省从中效型下降至低效型,主要原因在于其存在生态恢复滞后性。  相似文献   

4.
东北经济区是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又一经济热点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加快辽宁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文章在分析辽宁沿海港口发展现况态势的基础上,以协同优势理论为指导,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为基本思路,提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海洋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协调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使用C2NLS方法对2003—2016年中国沿海11省区市海洋生态效率进行测度,使用SDE方法对海洋生态效率的时空演进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对影响海洋生态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探索。结果表明:①海洋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距并未显著缩小,海洋生态效率的地区分布出现极化趋势。②海洋生态效率重心表现出西南向移动特征,东北—西南向的空间格局更加明显。③环境规制、海洋科技和对外开放可以有效提高海洋生态效率水平;产业结构效应不显著,可能是由于高污染行业同时具有高产出与高排放的特征导致;区位因素效应不显著;海洋生态效率与地区发展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二次型关系,与中国海洋经济整体发展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通道情况相符,部分印证了“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我国海洋科技产出,促进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融合发展,文章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06—2015年我国五大经济区域海洋科技产出的影响因素进行横向比较,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各有区域特色;通过计算各指标与海洋科技产出的综合灰色关联度,长三角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指标的关联度较低,海西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指标的关联度较低,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科研经费指标的关联度较低,长三角经济区海洋科研人才指标的关联度较低;各经济区域应结合区域发展特点,进一步提高海洋科技再投资率、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和完善海洋科技政策规划。  相似文献   

7.
海洋综合管理是集海洋空间布局规划、海域使用法制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监察执法管理、海洋公共事业服务于一体的海洋管理新模式,它不仅是沿海各级政府的重要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所在,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前沿城市,东营市是唯一全部纳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  相似文献   

8.
海洋综合管理是集海洋空间布局规划、海域使用法制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监察执法管理、海洋公共事业服务于一体的海洋管理新模式,它不仅是沿海各级政府的重要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所在,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前沿城市,东营市是唯一全部纳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  相似文献   

9.
环渤海区域海洋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我国环渤海地区在中央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下,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区域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强劲的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带动了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迅猛发展,2000-2007年仅仅7年间该区域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 272亿元跃增至9 54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该地区的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宋强敏  孙才志  盖美 《海洋通报》2019,38(5):508-518
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的SBM模型测算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生态效率值,结合Malmquist指数模型方法定量刻画效率动态演化特征,并通过VAR对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海洋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地区差异明显,盘锦市属于效率值较高城市,大连、葫芦岛市生态效率由低效率水平向高效率水平提升,营口、丹东两市效率值上升幅度相对较小,由较低效率水平向中等效率水平转变,锦州市生态效率由效率相对无效上升至较低效率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几个城市;(2)动态分析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海洋生态效率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技术效率并未发挥出显著作用,技术进步变化是效率值增长的主要动力;(3)海洋产业结构对效率的扰动以正向促进为主,海洋科技水平对海洋生态效率的扰动在正负响应之间波动,环境政策规制对海洋生态效率的响应存在一定滞后期,但产生的是正向推动作用和持续效益。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与海洋渔业的融合发展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选择2012—2019年我国11个沿海地区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的作用机理和潜在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从直接效应来看,数字经济对沿海地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其影响强度由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黄渤海地区依次减弱;从中介效应来看,沿海地区和三大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助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中介效应;就分地区样本来看,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黄渤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强度依次减弱。基于此,文章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因地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为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巨大,各地区海洋经济差异显著。文章基于多部门经济模型,对1996—2015年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变迁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进行研究,运用回归分析对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贡献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996—2005年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剧烈,2006—2015年趋于平稳。三大海洋经济区中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总体变动较大,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最小。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1996—2005年海洋第一产业贡献能力明显,2006—2015年海洋第三产业贡献能力最大,第二产业次之。  相似文献   

13.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环境库茨涅兹理论构建广东沿海经济带主要海洋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的线性回归模型,探索海洋环境随经济增长的变化规律,并采用熵变方程法进一步描述海洋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经济带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增长速度快,但海洋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其中珠三角是海洋污染物排放的主体区域;广东沿海经济带海洋环境与经济增长的EKC曲线因主要海洋污染物类别和地区的差异而呈现线型、"倒U"型、"N"型和"倒N"型等不同形式,整体海洋环境污染与人均GDP的拟合趋势表现为单调递增的线性变化,海洋环境污染程度随经济增长而显著加剧;广东沿海经济带海洋环境与经济增长处于严重不协调状态,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质量的变化方向相反;亟须优化调整广东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分工布局,强化海洋环境保护制度保障,构建和完善海洋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4.
河海区域是大江、大河与海洋的交汇之处,是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区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海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然而,在河海区域开发利用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管理政出多门,执法各自为政;产业布局失衡,生态环境恶化;围海造地无序,采沙挖沙失控;海上走私猖獗,治安纠纷不断等.众所周知,我国在河海区域管理上实行各行业部门分散管理的行政体制,一个部门在制定相关管理法规或条例时,缺少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商,没有形成综合统一的管理体系,以致在执法管理中出现土地、水利、海洋、环保、渔政、交通等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局面.由此所发生的各种问题和引起的各种纠纷,以及随之而来的有关河海界线划分的争议,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所提出的"打破管理上各自为政的局面,构建统一协调的河海区域管理体系,组建集中统一的多功能多专业联合执法队伍"设想,符合我国河海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实现资源与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地区影响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五十年来中国沿岸海平面变化总的呈上升趋势,年变率平均为1.4mm/a,中国沿岸地形复杂,未来海平面上升可能影响的主要脆弱区为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其可能受害区域估计达35000km^2。影响中国沿岸相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有:近代地壳垂直运动和地面沉降,台风和风暴潮,海岸侵蚀和海咸水入侵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海区域古菌群落结构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菌作为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传递的重要贡献者,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目前绝大多数的古菌尚未获得纯培养,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古菌参与甚至主导了海洋生源要素循环的关键过程。本文介绍了目前研究海洋古菌多样性的主要手段,包括:荧光定量PCR、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宏组学以及单细胞测序等技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近海不同区域(包括辽河口、黄河口、渤海、南北黄海、长江口、东海北部、珠江口以及南海区域)海水及沉积物中的古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研究表明我国近海地区的主要古菌类群为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乌斯古菌门(Woesearchaeota)和深古菌门(Bathyarchaeota)等,其生物地理学分布主要受到环境因子和距离因素的影响,且在河口和近海海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国边缘海生态系统中古菌群落及其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长三角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促进区域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文章采用Pearson关联模型,选取2014年长三角地区11个沿海城市的代表性数据,分别计算和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好,但存在增速较缓和区域不平衡等问题;与长三角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极强相关和强相关的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支撑力度2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长三角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应优先考虑经济和科技较发达的城市,并逐渐带动和辐射其他沿海城市和周边内陆城市,促进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明晰中国海洋经济动力因素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特征,本文从技术、资本和劳动力三方面出发,引入PVAR模型与GIS技术,分析2005-2015年度我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动力因素与海洋经济空间响应格局分布。结果表明:整体上,全国涉海就业率与技术进步短期内无法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从长期来看,涉海就业率的增加、海洋科技成果转换与海洋资本存量的逐渐增多,对海洋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但后劲不足;从部分来看,受海洋技术进步、海洋劳动投入正向影响作用的地区多集中于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海洋资本存量影响较大地区多集中于除河北外的环渤海地区,部分沿海省份海洋经济产值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对海洋技术、海洋劳动、海洋资本的需求日益增加;各沿海省份三大海洋经济动力因素发展均不协调。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中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将海洋环境规制划分为命令控制型和经济激励型两类,对比分析了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海洋环境规制对海洋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从沿海地区整体来看,命令控制型和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海洋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均显著为正;在试点城市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优于非试点城市;在环渤海地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海洋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显著为正,经济激励型不显著;在长三角地区,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海洋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显著为正,命令控制型不显著。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制定差异化的环境规制、加大政府对研发资金的支持等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