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促进长三角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化发展和各城市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文章以长三角地区1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3个评价指标的7个变量,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评价2014年各城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并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其中上海市和宁波市处于领先水平,温州市较合理,杭州市等4个城市一般,南通市等4个城市较不合理;各城市应根据自身优势,打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分别在"上游"科研环节、"中游"承接环节和"下游"市场环节发挥作用,开展区域一体化合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拉动海洋经济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文章在对产业集群、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影响因素、促进效应、空间组织模式等3个方面初步探索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并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的促进效应进行重点分析,认为存在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和协同效应等直接效应以及自我强化效应、累积效应和适应性预期效应等间接效应,对这些效应的原理进行深入探讨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3.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培育和发展我国新时代新动能以及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文章从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培育路径及发展对策等方面对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有关部门在新阶段、新征程和新起点上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进而有效发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支撑性和保障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构建包括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科技人才和政府支持4个维度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赋权,结合TOPSIS评价法对我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2009—2013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进行评价,并分别运用K-均值聚类、核密度估计和障碍度评价公式对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评价结果进行分类、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2009—2011年各地支撑条件水平集中分布在中低值区域,2012年开始支撑条件水平显著提高,支撑条件的两极分化现象经历先逐渐加剧后有所缓和的过程;分维度来看,不同维度的支撑条件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不同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差异比较明显,但海洋科技专利数量是其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我国海洋科技产出,促进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融合发展,文章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06—2015年我国五大经济区域海洋科技产出的影响因素进行横向比较,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各有区域特色;通过计算各指标与海洋科技产出的综合灰色关联度,长三角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指标的关联度较低,海西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指标的关联度较低,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科研经费指标的关联度较低,长三角经济区海洋科研人才指标的关联度较低;各经济区域应结合区域发展特点,进一步提高海洋科技再投资率、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和完善海洋科技政策规划。  相似文献   

6.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沿海城市经济系统、海洋生态环境系统与游艇旅游业系统三者间的耦合协调作用机理;构建耦合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并基于改进的熵值法,对沿海16个游艇旅游发展重点城市三者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探讨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海城市经济、海洋生态环境和游艇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并不高,可进一步分为城市经济滞后型、生态环境滞后型和游艇旅游业滞后型三种制约类型;区域内三大系统耦合度较高,但耦合协调度较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系统内部各因素间相互关联。鉴于此,提出游艇城市应因地制宜,协调开发与保护关系,深化产业融合等建议,以促进三大系统较高层次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促进其区域经济发展,文章根据2001—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福建省海洋经济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海洋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海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并趋于稳定,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和优化;福建省海洋经济对全国、福建省和福建省沿海城市经济的贡献逐步扩大,平均贡献率分别为0.87%、25.6%和30.45%;福建省海洋经济在GDP、产业结构和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效应均较强,对区域经济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福建省应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主要抓手,具体包括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建立健全陆海统筹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根据宁德市发展现状以及海西战略发展需求,宁德市提出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力争至2015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750亿元,2020年增加值达1 800亿元,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现代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三大海洋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业和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设五大基地,构建一环、一带、四大海洋经济聚集区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9.
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是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2005-2019年中国沿海11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而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海洋科技创新在该影响机制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从沿海地区整体来看,金融发展显著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从分区域来看,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在环渤海地区不显著,而在长三角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显著;海洋科技创新在金融发展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未来应加快完善海洋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以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为科学合理评价区域海洋科技发展水平,进一步促进区域海洋经济增长,文章以东部海洋经济圈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综合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海洋科技发展等因素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综合指标包括海洋科技支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海洋科技投入3个主要素及其11个指标,2006—2015年东部海洋经济圈各地海洋科技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且差距较小;除政府支持力度外,海洋科技发展水平、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工业污染程度等变量均与海洋生产总值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海洋科技发展水平为正相关;未来应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减少区域壁垒制约以及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与海洋渔业的融合发展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选择2012—2019年我国11个沿海地区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的作用机理和潜在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从直接效应来看,数字经济对沿海地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其影响强度由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黄渤海地区依次减弱;从中介效应来看,沿海地区和三大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助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中介效应;就分地区样本来看,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黄渤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强度依次减弱。基于此,文章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因地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为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沿海各地区必须加快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努力提高海洋生态效率。文章从技术异质性视角出发,按地理位置分布将沿海11个地区划分为三大区域,基于共同前沿下的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对各沿海地区2006—2015年的海洋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各组区域下海洋生态效率的差异性、变动趋势以及改善潜力。结果表明:共同前沿下海洋生态效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多年均值分别为0.899、0.841和0.703,如果采用潜在最优生产技术,各区域平均还有10.1%、15.9%和29.7%的效率提升空间。总的来说,我国沿海各地区的海洋生态效率除辽宁较低之外,整体都较高。管理无效和技术无效是导致地区海洋生态效率损失的两大来源,环渤海经济区的技术无效和管理无效皆有,管理无效相对更严重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正逐渐由技术无效向管理无效转变;而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无效呈上升趋势,管理无效却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明晰中国海洋经济动力因素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特征,本文从技术、资本和劳动力三方面出发,引入PVAR模型与GIS技术,分析2005-2015年度我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动力因素与海洋经济空间响应格局分布。结果表明:整体上,全国涉海就业率与技术进步短期内无法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从长期来看,涉海就业率的增加、海洋科技成果转换与海洋资本存量的逐渐增多,对海洋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但后劲不足;从部分来看,受海洋技术进步、海洋劳动投入正向影响作用的地区多集中于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海洋资本存量影响较大地区多集中于除河北外的环渤海地区,部分沿海省份海洋经济产值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对海洋技术、海洋劳动、海洋资本的需求日益增加;各沿海省份三大海洋经济动力因素发展均不协调。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一体化不只是陆域的一体化,还应包括海域的范围。为找出影响长三角海洋资源环境状况的主要因素及一体化治理的重点领域,从而丰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本文基于对长三角各沿海城市2009-2018年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核算,通过静态面板与动态面板的综合分析,研究了人类行为活动对长三角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城市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增加,相同类别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变化相近;2)各城市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比值相对稳定,但不同城市相同类别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占比不同;3)长三角地区海洋资源环境的整体状况仍需改进;4)废水直排入海、工业废气排放、海水养殖、围填海等活动对区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较大影响;5)不同人类活动对区域海洋资源环境的影响机制不同,作用方向也不相同。据此,提出建议:1)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水平,同时注重海洋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作用;2)从废水排放、废水直排入海、工业废气排放、海洋捕捞、围填海等影响区域海洋资源环境状况的主要因素入手,使治理工作精准化;3)不同城市应实施差异化治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巨大,各地区海洋经济差异显著。文章基于多部门经济模型,对1996—2015年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变迁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进行研究,运用回归分析对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贡献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996—2005年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剧烈,2006—2015年趋于平稳。三大海洋经济区中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总体变动较大,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最小。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1996—2005年海洋第一产业贡献能力明显,2006—2015年海洋第三产业贡献能力最大,第二产业次之。  相似文献   

16.
海洋产业结构是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并引入增长率指数、区域结构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力效果指数,对辽宁沿海经济带6市2009—2018年海洋产业结构和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产业结构整体较好,但在海洋产业内部,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综合竞争力较低;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第二产业中占比重较小;海洋第三产业已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主导产业,发展优势明显。辽宁沿海经济带还需更加注重产业发展的合理配置,力图能将各产业间发展形成协调互补的可持续发展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产业结构,同理海洋产业的增值原动力也来源于海洋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是一个区域的发展根本,对相应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使其更加合理,才能保持海洋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江苏省近几年的四大海洋支柱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江苏省独特的海洋经济状况,为江苏的海洋支柱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将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洋交通业、海洋渔业这4个支柱产业继续深挖潜力,提升竞争力,让良好的产业基础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中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将海洋环境规制划分为命令控制型和经济激励型两类,对比分析了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海洋环境规制对海洋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从沿海地区整体来看,命令控制型和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海洋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均显著为正;在试点城市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优于非试点城市;在环渤海地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海洋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显著为正,经济激励型不显著;在长三角地区,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海洋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显著为正,命令控制型不显著。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制定差异化的环境规制、加大政府对研发资金的支持等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安全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因此量化区域生态风险能够有效地对高风险地区进行防范,同时更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InVEST模型测算黄河三角洲区域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生态系统碳存储、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物理量,根据测算结果构建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对黄河三角洲生态风险进行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弱化,在建设用地、水域等区域最为明显。2)1990—2020年黄河三角洲区域碳存储整体呈现内陆高沿海低的空间格局,生境质量空间波动范围增大,土壤保持能力降低。3)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风险有上升趋势。沿海水域及建设用地区域受风险概率较大,而林草地等植被覆盖区域生态风险低。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