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海参和海胆的疾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参的增养殖已在我国开展起来,我国进行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人工育苗研究始于1954年,与此同时,对刺参的生态习性及放流增殖等,也进行了试验。到70年代初,河北、山东、辽宁等省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78年全国已有6省26个单位,进行了海参的人工育苗和增殖工作,研究对象不仅是单一的刺参,还有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绿刺参(Stichopus chloronotus)、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海参做为一种名贵的海产品,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据报道全世界有海参约1100种,我国发现有100  相似文献   

2.
刺参池塘养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刺参池塘养殖的研究成果。本试验在水深80cm、日换水率在3%以上、面积为3.91亩的养虾池中进行。在虾池内建造人工海参礁;往虾池投放体长5—7cm的参苗1249头和体长1cm左右的参苗2500头;不投任何饵料。经过1年半饲养,刺参有147头(约4%)长到商品规格,平均体重达179.6g,有600头平均体重达到50—120g。 本项试验的意义在于:为刺参的人工养殖开辟了新的途径,对刺参要求的环境条件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为生物净化养虾池创出了新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种内竞争与栖息地对其群体分布的影响,作者通过缩时摄像机拍摄及视频分析,研究了刺参集群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刺参在礁石栖息地的栖息时间显著高于在缸壁处的栖息时间(P 0.05),刺参对栖息地有明显偏好性;刺参在运动时并未聚集在同一栖息地,而离散分布在多处栖息地中(P 0.05);当密度增大到15头/缸(11.31头/m~2, d=1.3 m)时,刺参在栖息地内的平均聚集率和平均聚集时间比例会显著下降(P 0.05),种内竞争加剧,刺参多呈斑块状分布,在密度过高时种内竞争压力上升,刺参个体间选择分散以减少竞争。本研究查明了实验室条件下栖息地分布和种内竞争对刺参集群特征的影响,可为野外刺参增养殖与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廖玉麟 《海洋科学》1986,10(6):55-57
近几年来,我国的刺参人工育苗技术,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单位的努力下,发展很快,已有较成熟的经验;并相继召开过“刺参人工育苗技术鉴定会”。特别是1985年,黄水所在蓬菜海珍品增殖中心的192m~3的水体中,育出幼参323万头,平均单位  相似文献   

5.
海州湾前三岛海域底播刺参群体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州湾前三岛海域是中国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自然分布的最南界,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采用潜水样带法,调查了前三岛海域底播刺参群体的体质量结构及季节变动特征,结合水下观察和视频调查,比较了不同生境类型中的刺参密度。结果表明,前三岛海域刺参密度为0.4~1.33头/m2,生物量为42.69~103 g/m2,刺参群体相对稳定,群体的体质量呈现冬春季节增长、夏秋季节下降的特点。不同生境类型中的刺参密度不同,大型藻类分布的礁石区刺参密度明显大于没有藻类分布的礁石区和砂质区,上述结果为揭示岛屿海域的刺参群体特征和资源养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以刺参幼参为试验对象,在其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2、1和5g/kg的微生态制剂作为免疫增强剂,进行28天的养殖实验,研究其对育苗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态氮浓度及刺参生长、消化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8d时,微生态制剂对于刺参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态氮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P0.05);对刺参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1g/kg组幼参特定生长率最高,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组的消化酶(淀粉酶、蛋白酶)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免疫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的提高(P0.05)。该免疫增强剂添加量为5g/kg时,对降低育苗水体氨氮浓度和亚硝浓度及增强刺参幼参消化和免疫活力的效果最佳。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微生态制剂在刺参育苗与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我国原产贝类之一,自然分布于我国辽东和山东半岛等黄渤海海区,自古被誉为海珍之冠。我国皱纹盘鲍的资源调查、增养殖相关研究始于1958年,20世纪70年代突破了人工繁育技术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工种苗的试验性底播及人工养殖。鲍野生资源随着过度采捕而急剧下降,我国开始通过底播增养殖工作以恢复皱纹盘鲍的生物资源,其中底播养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生物资源恢复与增殖未能取得理想效果。20世纪90年代皱纹盘鲍杂交技术获得突破并产业化应用,推动了我国鲍养殖产业南移,目前福建养殖鲍产量已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2.7%,而北方海区底播增养殖产业受养殖周期、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冲击,以及底播越冬期间高死亡率等问题制约,已严重萎缩。自2009年起,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相关研发及产业单位合作建立皱纹盘鲍底播型海洋牧场技术研发的产学研平台,进而于2013年提出并实施了“北鲍北养”产业计划。通过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及示范,部分地区的底播皱纹盘鲍已进入商业性收获等显著进展。本文针对我国皱纹盘鲍底播增养殖产业中亟需解决问题、发展目标、可实现途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开展讨论,以期为我国皱纹盘鲍底播增养殖、原种保护、资源增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大水体高产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绒螯蟹(Eriocheur Sinensis)俗称河蟹、毛蟹,为高等甲壳动物。中华绒螯蟹适应性强,价值高,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一种极好的增养殖对象,也是水产品中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之一。中华绒螯蟹的营养成分中蛋白质为14%,脂肪为5.9%,碳水化合物为7%,每100g蟹肉中维生素含量高达5960个国际单位,热量5.6×105J。近年来,我国河蟹养殖发展较快,苗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故人工育苗的产量急需提高。中华绒螯蟹育苗共分六期(Z1,Z2,Z3,Z4,Z5及大眼幼体),1998年,河蟹大水体人工育苗在注重高科技的前提下,使Z1变态Z2的成活率达到80%以上,Z1到Z4的成活率达到66.7%,Z1到M(大眼幼体)的成活率达到31.4%,单位水体出苗量8.94×104只/m3,出池的大眼幼体单位数量为7.84×104只/500g。  相似文献   

9.
刺参人工苗种的放流增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刺参增殖的途径与方法,早在1974年,我所曾在青岛栈桥以西建立人工投石区。1975年秋,放流体长0.5厘米的人工参苗,经过2—3年养成达到商品规格。试验表明,这是一种增加刺参资源的积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从我省自然条件来看,适于刺参栖息的岩礁浅海达10万亩以上,除大量投石放流苗种增殖外,能否直接利用自然岩礁、石块或大叶藻、马尾藻区进行苗种放流增殖工作,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因此,1981—1983年我们在乳山县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试验区设在县  相似文献   

10.
无公害魁蚶底播增养殖稳产新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魁蚶目前底播增殖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详细叙述了通过底播海区的选择和整理、底播苗种的规格、底播时间、底播密度、方法及管理等一系列新技术的运用,使魁蚶底播增养殖达到无公害、稳产生产水平,取得了比较好的底播效果.实验结果对推动魁蚶增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栉孔扇贝胚胎超低温液氮保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薛钦昭 《海洋科学》1994,18(4):44-47
选用两种低温保护剂配方,A:10%甘油+4%葡萄糖;B:15%DMSO(二甲基亚铜)+4%葡萄糖+2%柠檬酸盐,利用微机控制生物降温仪,对栉孔扇贝胚胎进行液氮低温保存。似1℃/min由室温降温至-20℃,接着以20℃/min降温至-80℃,然后样品直接入液氮保存(-196℃),1周后,经45℃水浴解冻,栉孔扇贝胚胎(发育6d)的存活率达65.1%(A配方)和56.5%(B配方);而采用6℃/min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笔者在调研与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东方Tun属分鱼种以至不同部位的毒性强弱,讨论了河豚毒的性质,毒力及中毒机理与防治方法,同时也对河豚毒的药用价值与利用作了较简明的介绍,最后作者尚对东方Tun属分类学,中毒防治及河豚药物开发利用研究提出了一些意义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山东荣成后港泻湖沉积及其速率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荣成后港泻湖和镆铘岛周围地区的勘察及S02孔岩芯样品的粒度1、4C、有孔虫等分析资料阐明了该泻湖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其形成于冰后期最大海侵之后(约7KaB.P.),泻湖的沉积速率约为0.8mm/a。对比得出,山东半岛的泻湖一般形成于最大海侵之后的两个时期,7KaB.P.左右和5~4KaB.P.;其沉积速率大多在1mm/a左右,最大可达1.56mm/a,最小的为0.55mm/a。泻湖的沉积速率大小主要与入湖物源有关,也与相对海平面升降,沉积物的压缩性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二十碳五烯酸(EPA)是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酸,具有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刘玉军,1987;Clemons, et al.,1985)。人和动物体几乎不能合成EPA,只能从食物中获取,而海藻是不饱和脂防酸的(原始)初级生产者。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EPA含量较高,且易于养殖的小球藻 Chlorella sp-2 (李荷芳等,1999)为原料,用不同的营养液对其进行培养,分析藻体中的脂肪和EPA的含量变化,以便选择能使小球藻生长好、脂肪含量及EPA含量均高的营养条件,为开辟EPA的新来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受忠 《海洋与湖沼》1981,12(3):291-296
桡足类从卵中孵出后有一段复杂的变态过程。淡水自由生活的种类大都经过6个无节幼体期和5个桡足幼体期,然后才达成体。各期幼体在形态上互不相同。无节幼体与成体形态相差尤为悬殊。 自从Leeuwcnhoek首次发现桡足类的幼体以来,在其后的两百年间研究甚少,以致著名的分类学家M?ller不相信形态上如此相异者属于同一物种,而将无节幼体误作另一  相似文献   

16.
汞、锌、铅对黑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耀  陈超 《海洋科学》1988,12(3):54-57
本文就汞、锌、铅3种重金属对黑鲷胚胎(包括前期仔鱼)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并与铜对黑鲷胚胎发育的影响作了比较。黑鲷卵和前期仔鱼对上述4种重金属的敏感顺序是:汞〉铜〉锌〉铅。初孵仔鱼对汞及胚孔封闭前的发育卵对铜较其它发育阶段更为敏感。初孵仔鱼和脊椎形成前的卵对锌、铅都比较敏感,但大大低于对铜和汞的敏感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在脊椎形成后至孵化前的胚胎发育期间,卵对4种重金属的敏感性都远较胚胎发育的其它阶段低。汞、铅对黑鲷的胚胎发育有较明显的迟滞效应。高浓度的锌和铅引起大量初孵仔鱼的畸变,而在含汞海水中,在胚胎直至前期仔鱼的发育期间无畸变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99年10月至2000年9月对广东柘林湾每月一次的监测结果,分析了柘林湾海域氮磷的分布特征和来源,并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法评价了增养殖区的营养水平。结果表明:柘林湾海域氮磷的分布特征表现为西、北部海区大于东、南部海区,近岸高于离岸的基本格局,其主要来源为陆源排污和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目前,柘林湾整个海区处于严重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5种红树植物对Cu、Zn、Pb积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表明红树植物对重金属具有一定的吸附功能。本研究选取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择不同年龄阶段的5种不同红树植物,分别是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秋茄(Kandelia obovata)、角果木(Ceriops tagal)、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树龄阶段的红树植物组织(根、枝、叶)及其林下土壤样品的采集,分析测定样品中重金属元素Cu、Zn、Pb的含量,从而计算红树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分析不同红树植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大小。结果表明:不同的植物类型及不同植物生长期对重金属吸附功能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大龄角果木表现为最大,小龄角果木次之,而中龄桐花树最小。不同植物组织中大龄角果木的根部对Cu的吸附能力最大,最小的是大龄木榄叶;对Zn的吸附能力最大的是小龄海莲枝,最小的是大龄木榄根;大龄角果木枝对Pb的吸附系数最大,中龄木榄根最小。总体而言,5种红树植物对重金属(Cu、Zn、Pb)的总吸附能力大小表现为:角果木>海莲>秋茄>桐花树>木榄,其中富集系数最大的角果木总值为5.8869,最小的木榄总值为2.4342。  相似文献   

19.
Chlorinity, salinity, alkalinity and conductivity ratio at 15℃ have been determined for the Zhujiang (Pearl River) Estuary, and tome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chemical factors have been derived. These measurements form a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bydrochemical states of thil estuary.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1975和1980年在西沙群岛调查采集时获得的新资料共报道滨螺科五种,分隶于2属、3亚属,并对以前发表的一种种名作了修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