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海岸带地区自然岸线具有极其重要的资源价值和独特的生态价值。一些海岸的人工岸线经过整治修复或长时间的海陆相互作用,逐渐恢复了自然海岸的形态和功能。此类岸线本该被认定为新增自然岸线并严格管控,然而长期以来新增自然岸线的认定并无技术规范或标准,致使其游离于监管边缘且仍按照普通类型人工岸线的要求进行管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岸线的严格保护和有序利用。文章将新增自然岸线分为两类,即人工岸线整治修复成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自然恢复成自然岸线,并给出了典型岸线类型的认定标准。同时,提出新增自然岸线的管理要求,为推动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岸线格局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海岸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大量人口、产业向海岸带区域聚集,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导致海岸带环境日益恶化、自然岸线严重受损、海岸带资源锐减。海岸整治修复成为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恢复海岸带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为评价人工海岸生态化改造及整治修复工作效果,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海岸生态修复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生态指标、经济指标和功能指标三方面,筛选出50项产出性指标构建人工海岸生态化改造及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力求科学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人工海岸整治修复效果,为人工海岸生态化改造及整治修复工作的检查、考核以及验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海岸建筑退缩线是科学有效保护和管理海岸线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促进我国海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文章兼顾海岸线的自然和社会等属性,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我国海岸建筑退缩线退缩距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退缩距离的计算方法,并以秦皇岛沿岸为例划定海岸建筑退缩线。研究结果表明:海岸建筑退缩线退缩距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海岸线类型、海岸线开发利用类型、海洋经济效益、防灾效果和生态环境质量5类影响因素以及16项主要指标;在确定退缩线起算基线、综合评价指标分级和退缩距离等级的基础上,海岸建筑退缩线退缩距离是随综合评价值的增大而敏感性增强的连续分段函数;在秦皇岛沿岸的27个岸段中,海岸建筑退缩线的退缩距离等级分布较广,最小和最大退缩距离分别为25 m和500 m,其中河口和基岩等岸线的退缩距离较小,旅游娱乐岸线的退缩距离基本为200~300 m,保护区岸线的退缩距离较大。  相似文献   

4.
为加强海岸线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自然岸线保有率,促进大连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总结大连市海岸线开发利用和整治修复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亟待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的典型区域和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7年大连市大陆海岸线总长度增加169km,原生自然岸线缩减378km,缩减率超过50%;2000—2007年原生自然岸线保有率由55%下降到29%,此后下降速度逐渐放缓;2010年以来大连市开展凌水湾和普兰店湾等海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自然岸线缩减、海湾和滩涂湿地面积锐减以及珍稀地质景观受损等问题;目前大连市亟待开展大潮口、金州湾南岸和普兰店湾等典型区域的海岸线整治修复,并应尽快实施《大连市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建立海岸线整治修复项目库、开展渤海海岸线整治修复专项工程以及建立围海养殖占用海岸线的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5.
海岸线是海陆分界线,定义为多年平均大潮高潮位的痕迹线,兼具海洋与陆地的空间资源管理界限功能。海岸线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其功能和价值源于所依附的海岸带。随着海岸带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海岸带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构建了以自然岸线保有率为核心的海岸线管理办法。2018年实施的浙江省地方标准《海岸线调查统计技术规范(DB33/T2106—2018)》提出了海岸线的三级分类体系,包括自然岸线、人工岸线和河口岸线3个一级类。该《规范》综合反映了海岸线的科学定义和国家需求。首先,该《规范》给出海岸线定义是"平均大潮高潮时水陆分界的痕迹线",突出了"大潮高潮位"和"痕迹线"对海岸线界定工作的指示意义。其次,该《规范》将自然岸线定义为"由海陆相互作用形成的海岸线",由此推论,人工岸线的地貌动力学功能是隔断了原有的海陆相互作用。第三,该《规范》提出了"原生自然岸线"、"自然恢复的岸线"和"整治修复的岸线"等概念,将曾经受过人类活动影响但恢复了(或拥有了)某种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岸线纳入自然岸线的统计口径。由于河口岸线是没有"水陆分界痕迹"可循的特殊类型,现有的海岸线定义未能体现河口岸线的内涵,因此我们建议将海岸线的定义扩展为"平均大潮高潮位的海陆分界痕迹线,以及河流入海口附近按一定规则人为划分的海域与陆域水体的分界线"。从海岸带地貌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海岸线的类型和变化主要受地质基底、海平面位置、沉积物供应条件和海岸动力环境等因素影响。因此,海岸线的定义和分类应该综合考虑这四个因素,而人类活动主要从海岸动力作用环境和沉积物供应条件两方面影响海岸带系统状态。  相似文献   

6.
分析生态文明背景下围填海区域人工海岸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淤泥质人工海岸空间特点,总结提出了生态岸线整治修复技术、仿自然化处理设计、景观构建适宜性、人工海岸生态系统等生态化建设基础理论,并以天津永定新河口综合整治修复工程为例,重点阐述了人工海岸生态化建设过程中生态系统和景观构建的方法要点和具体思路。结果表明:在人工海岸生态化建设和生态空间构建中,岸堤浅滩清淤、仿自然化处理,有助于提升人工海岸生态属性;改良土壤盐渍化,移植耐盐碱植被,促进形成人工海岸复层植物群落;设计生态廊道,建设生态防护带,增加海洋生物数量,构建人工海岸生态环境体系,优化人工海岸生态景观格局。以“陆海统筹”理念进行人工海岸生态化建设,可提高人工海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海岸生态景观,为人工海岸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立足自然资源管理视角,针对海岸线分类中的自然岸线、人工岸线和其他岸线,分析了其位置界定的原则和方法。以往对于海岸线提取方法的研究,大多是基于遥感影像,结合潮汐模型或数字高程模型,重点依据其空间形态和位置分布特征进行提取,并未过多考虑岸线管理现状情况。近年来,随着近海海域开发利用强度的加大,围填海工程以及海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对岸线变迁的影响愈加明显,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类型海岸线位置的界定重新进行梳理。结合海岸线修测工作实践,提出了作者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以期对海岸线界定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邵超  毋瑾超  王建庆  林浩 《海洋科学》2019,43(10):126-133
文章概述宁波市海岛海岸线的地理位置、岸线类型、开发现状等基本情况,分析了海岛海岸线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保护等级和功能用途将全市海岛海岸线进行分类并探讨针对性管控要求,提出统一空间性资源规划体系、制定市级海岛海岸线规划、规范海岸线利用项目管理、实现监视监测网络全覆盖和修复海岛海岸带自然风貌的策略建议,以期为海岛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遥感解译与现场踏勘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珠海市海岸线分类及开发利用现状研究。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提取岸线数据,对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生物岸线、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岸线、人工岸线等岸线类型进行解译标志建立,并对岸线进行分类与统计;根据岸线分类统计结果与现场踏勘情况,对珠海市海岸线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珠海市大陆海岸线长257.48km,其中自然岸线仅占岸线总长的17.49%,岸线开发利用强度较大且利用方式粗放,近岸海域生态压力增大,同时由于围填海导致大陆与海岛相连,海岛属性发生改变。文章最后提出加强自然岸线保护与修复、优化利用人工岸线、开展岸线动态监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以期增强珠海市海岸线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落实自然岸线保有率,为珠海市海岸带相关规划研究和海域管理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工海岸为实施沿海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空间保障,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出现了破坏生态、影响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人工海岸的生态化建设效果评价,对了解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效果、科学评估全国及各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明确了具有自然海岸生态功能的人工海岸的内涵,构建了人工海岸生态化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评价单元、范围及评价标准等内容,初步形成了一套人工海岸的生态化建设效果评价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可为管理部门及时掌握人工海岸的生态化建设效果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岸侵蚀治理和海岸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强海滩和海岸侵蚀的研究,组织建筑用砂资源的调查,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或制定海岸环境保护法以便制止不合理的采砂和保护沿岸单位和居民的合法权益,使出现环境问题后的赔偿有确定保证,防止人工海岩进一步扩大,发展偏僻海岸地区的发候旅游,让沿岩居民能从保护海岩中得到实际利益,以便使我国海岸侵蚀治理和海岸保护达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我国海岸带灾害类型划分及灾害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海岸带灾害越来越成为制约海岸带-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带-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成灾主导因素(自然变异因素,人为作用和影响因素)占优的原则,对我国海岸带灾害进行了系统分类。通过对风暴潮和赤潮这两类重要灾害的分析,发现对于人为因素主导或参与的海岸带灾害的减灾,关键在于合理规范人类行为,保护和改善本已十分脆弱的海岸带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对于自然因素主导的灾害,则力求在海岸带开发中合理规划建设,加强监测、预测、预报、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做到未雨绸缪。类型划分是灾害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而建立海岸带灾害信息系统则是从更高的层次对灾害信息进行处理、管理和使用,基于此提出旨在海岸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岸带灾害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英国的斯珀恩角 ( Spurn Head)是由冰川侵蚀物形成的一个长 4.5km的砂砾石海岬 ,位于亨伯 ( Humber)河口。本文研究了海岬及其后面潮坪的沉积物、地形及海岸防护工程的近岸动力的影响。通过对风的数据分析 ,对波浪变浅和反射进行了模拟。通过海岬在不同气候情况下的反映 ,对河口处及潮坪区进行了海岸动力学研究 ,对海滩及潮坪的地质形态和沉积物作了评价。结果显示 ,仅仅由崖侵蚀形成的沿岸输沙的 6%是沿着海岬运输 ,主要是由波浪从北或东北部带来的 ,运移至海岬尖端砂砾石岸。中砂被东南波带过尖端在海岬内侧形成一个小区域的潮沙波。从…  相似文献   

15.
16.
海滨环境孕育了各式各样的生物地貌,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海滨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与地貌组分之间双向作用得以实现。特别是在现代海岸发育进程中,生物地貌塑造者对局地地貌产生的微弱作用,可以在宏观尺度上对海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海滨生物地貌作用的主要机制和类型、海滨环境不同生物地貌作用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并对研究海滨环境生物地貌作用的方法、探索生物地貌格局的多尺度成因、递归的循环过程规律以及海滨生物过程与非生物干扰及过程的相互联系等领域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当前,海滨生物过程和动力-沉积-地貌过程之间的双向研究已成为认识和利用生物海岸对全球变化响应和反馈作用的关键,今后还需要对不同生物地貌作用的耦合、海滨生物地貌过程的生物作用模拟以及海滨生物地貌过程的演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与防护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过去每年平均有lO亿多吨泥沙入海,淤积塑造了黄河三角洲,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水沙锐减甚至断流干河,造成海岸严重蚀退。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目前海岸蚀退的3种状况;推荐采用水力插板柱坝新技术建设防潮堤;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工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Coastal erosion and contro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oastal erosion is a problem at many coastal sites caused by natural effects as well as human activi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astal cell concept to deal with coastal erosion by identifying and analysingthe sediment volumes accumulated in large-scale and small-scale coastal cells at various sites. Mechanisms causing chronic erosion and episodic erosion related to coastal variability are identified and discussed. The effectiveness of soft and hard remedial measures for sandy beaches are assessed based on laboratory, field and modelling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