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季繁殖期两茬贻贝苗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以来,我国贻贝养殖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针对苗源供应不足的情况,有关单位相继开展了开发自然苗场及人工育苗的研究。为了充分发挥育苗设施的作用,当前贻贝人工育苗一般是从三方面进行研究的:(1)提高单位育苗水体的产量;(2)增大海上养育幼苗的保苗效果;(3)争取一年培育多茬苗。对于培育多茬苗,过去我们已成功地培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浙江省及省内主要海水养殖区的自身污染状况,文章利用2005—2021年《浙江省渔业经济统计资料》及《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中部分养殖品种的产污系数等数据对浙江省海水养殖活动产生的污染量进行初步评估,并经过换算将不同种类的污染物统一用等标污染负荷表示。同时对浙江省主要沿海城市产生等标污染负荷情况及海水养殖产量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结果显示,2005—2021年浙江省海水养殖等标污染负荷量累计超过70亿m3/a。总体趋势为先波动上升,然后连续上升。等标污染负荷最高地区是宁波市,污染负荷量累积达271 769.2万m3/a,其次分别为台州市、舟山市和温州市。从品种角度来看,贝类产生等标污染负荷最高;从养殖方式来看,筏式养殖和底播产生等标污染负荷最高。时空演化分析表明,浙江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与海水养殖产量变化基本同步,等标污染负荷与海水养殖产量都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3.
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其中CO2的贡献率达60 %,贝类养殖具有碳沉积作用。依据农业部渔业局编制的《中国渔业统计年签》,以2001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产量计算贝类捕获和养殖的碳沉积能力,并评估其碳沉积潜力;计算牡蛎、蛤、扇贝与贻贝四种贝壳单位面积的碳沉积能力并与森林、珊瑚礁的碳沉积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对我国浅海贝类养殖所具有的碳沉积能力进行评估,以了解贝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可为争取国家碳份额的合法权益提供基础数据。分析表明我国近十年贝类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并有增加的趋势,其中海水养殖贝类约占87.34 %。贝类养殖和捕获总产量的碳沉积和海水养殖产量的碳沉积量分别为58.57、51.15万吨/年,碳沉积能力分别相当于122.28、106.78万公顷的造林,可分别减少大气CO2增加量的0.0125 %、0.0109 %。牡蛎、蛤、扇贝与贻贝的单位面积碳沉积速率分别为1.573、0.388、0.301、1.039吨碳/(公顷?年);牡蛎和贻贝高于森林的碳沉积能力0.479吨碳/(公顷?年);但低于珊瑚礁的碳沉积能力1.8吨碳/(公顷?年)。我国贝类淡、海水养殖产量可分别创造约268.4万元/年、12,711.2万元/年的碳权商机。  相似文献   

4.
中国贝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其中CO2的贡献率达60%,贝类养殖具有碳沉积作用。依据农业部渔业局编制的《中国渔业统计年签》,以2001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产量计算贝类捕获和养殖的碳沉积能力,并评估其碳沉积潜力;计算牡蛎、蛤、扇贝与贻贝4种贝壳单位面积的碳沉积能力并与森林、珊瑚礁的碳沉积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表明中国近10年贝类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t以上,并有增加的趋势,其中海水养殖贝类约占87.34%。贝类养殖和捕获总产量的碳沉积和海水养殖产量的碳沉积量分别为58.57、51.15万t/a,碳沉积能力分别相当于122.28、106.78万ha的造林,可分别减少大气CO2增加量的0.0125%、0.0109%。牡蛎、蛤、扇贝与贻贝的单位面积碳沉积速率分别为1.573、0.388、0.301、1.039t碳/(ha·a);牡蛎和贻贝高于森林的碳沉积能力0.479t碳/(ha·a);但低于珊瑚礁的碳沉积能力1.8t碳/(ha·a)。中国贝类淡、海水养殖产量可分别创造约268.4万元/a、12 711.2万元/a的碳权商机。  相似文献   

5.
贻贝养殖,在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广泛开展。贻贝人工育苗是解决贻贝养殖苗种的途径之一,尤其在自然苗缺乏的地区,或是为了选择优良品种出发,更有其重要意义。我们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于1972—1974年期间,在胶南县海水养殖场进行了贻贝生产性人工育苗试验。以后又在青岛进行了一些培养条件的研究。通过几年的工作,对于育苗的一些重要环节,尤其对于提高室内水池培养到附着阶段的成活率,和探索下海后掉苗的原因,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人工育苗生产初具规模。现将主要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6.
廖玉麟 《海洋科学》1986,10(6):55-57
近几年来,我国的刺参人工育苗技术,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单位的努力下,发展很快,已有较成熟的经验;并相继召开过“刺参人工育苗技术鉴定会”。特别是1985年,黄水所在蓬菜海珍品增殖中心的192m~3的水体中,育出幼参323万头,平均单位  相似文献   

7.
贻贝(Mytilus edulis L.)是一种冷水性双壳类软体动物,它在我国沿岸分布的南限是胶州湾,但仅见于港内码头及船底上,且数量不多。 1958年青岛市水产局、原青岛市海水养殖场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曾一起自大连和烟台移贻贝苗至青岛试养,次年养殖架上也曾有少量幼苗附着,但未能大量繁殖起来。1971年后胶南县海水养殖试验场及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等先后进行数十亩乃至数百亩移苗养殖,附苗量虽有所增长,但直至1974年仍缺乏生产意义。这种情况引起我们的思考:胶州湾贻贝苗源能否大量发展?它的限制因素是什么? 1972年至1973年,我们与烟台地区海水养殖试验场等单位曾对烟台沿岸贻贝苗源进行调查研究,确认当时烟台苗种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附着基不足,其次是亲贝不足,据此试验成功了“废旧草绠采苗法”。之后,随着采苗器材的增加及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烟台芝罘湾已发展成为一个较好的苗场,通常可供万亩以上生产用苗。这个经验对我们开发胶州湾的苗源很有启发。 1975年胶南县在胶州湾大力推广“废旧草绠采苗法”,收割海带后保留废旧海带架两万台采贻贝苗, 1976年进一步扩大贻贝养殖面积,继续留绠采苗。我们在青岛市水产局及胶南县水产局等单位的协助下,于1975年9月及1976年8-9月,对胶州湾内及湾口(青岛前海)留绠采苗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些调查资料即为本文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自从对虾工厂化育苗成功之后,我国对虾养殖事业发展很快,但单位面积产量仍然偏低,有少数单位虽然达到500kg/亩以上,但很不稳定。近几年来不少国家进行对虾高密度养殖试验,有的亩产1500kg以上。为了探索中国对虾稳产、高产、高效益的高密度养殖技术,我们于1987年在山东省胶州市营海渔业公司对虾育苗场利用4个育苗池进行对虾高密度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年10月25日通过专家们的技术验收,4个试验池,总面积为78.43m~2,平均产虾1.98kg╱m~2,折合亩产1322kg。其中较好的3号池,单产2.80kg/m~2,折合亩产1868.3kg,对虾平均体长11.77cm,体重19.03g。专家们认为,该实验在国内属首次试验成功,创国内单位面积养虾最高记录,为我国的对虾养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大连的海水贝类养殖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养殖的主要海水贝类为贻贝、扇贝、鲍鱼、魁蚶、牡蛎,文章主要探讨大连市这五种海水贝类从20世纪70~80年代到2000年间的养殖状况及产量变化,并根据产量变化总结出大连市海水贝类养殖的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循环水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对大西洋鲑(Salmo salar)养殖效果的影响。试验设置6 kg/m~3,9 kg/m~3,12 kg/m~3,15 kg/m~3,18 kg/m~3共5个养殖密度,采用同来源、同批次、体重均为1.56±0.05 kg/尾的大西洋鲑幼鱼,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220d。通过分析不同养殖密度对出池均重、特定生长率、成活率、淘汰率、雄性发育率、饵料系数、饵料效率与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佳放养密度。结果表明,大西洋鲑的不同放养密度对养殖效果有显著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大西洋鲑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过高的放养密度会显著抑制大西洋鲑的生长,并显著影响成活率和淘汰率(P0.05),而对雄性发育率则无显著影响(P0.05)。当放养密度超过12 kg/m~3时,鱼体出池均重、特定生长率均急剧减小,成活率急剧降低。放养密度的增加,还会加大饵料系数、降低饵料效率(P0.05)。当放养密度为12-18 kg/m~3时,商品鱼净产量最高,且各组无显著差异。综合各指标评价,在所试验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放养密度为12 kg/m~3左右时,可获得最佳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贻贝的繁殖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胶州湾为我国北方沿岸较大的内湾,面积辽阔,风浪较小,近岸毗连青岛市区,水质肥沃,底质多为泥沙,适于筏式养殖。湾内除原已广泛养殖海带外,1971—1972年胶南县沿湾有关公社及青岛第二海水养殖场等单位开始移苗养殖贻贝,效果良好,养殖范围逐年有所扩大。 随着贻贝养殖数量不断增多,海中设置的海带及贻贝养殖浮筏上都发现有贻贝苗附着。开始数量虽然较少,但有连年增多的良好趋势。考虑到该湾贻贝苗源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1987年2月20日—3月16日,我们利用珠海市水产研究所60m~3室外鱼类产卵孵化池进行“中国对虾全露天池高密度育苗试验”,育出0.9—1.4cm虾苗803.4万尾。平均每m~3水体  相似文献   

13.
由山东省日照县水产研究所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合作承担的河蟹工厂化育苗研究,今年4至5月份在日照县石臼所取得了显著进展。该项研究共进行了两批试验,在总水体约120立方的7个室内水泥池中,第一批全人工培育出1280万只中华绒螯蟹苗,平均出苗率为10.7万只/米~3;在同样条件下,第二批又培育出蟹苗1508万只,平均出苗率为12.7万只/米~3,最高一池出  相似文献   

14.
李宏宇  陈波 《海洋科学》1990,14(6):63-64
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地方和单位开始对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的水池养殖、亲虾人工越冬和人工育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进展。为了探索日本对虾采用网箱养殖的可行性,我们于1988年7月初开始进行了网箱养殖日本对虾的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网箱单位面积产量达2.6lkg/m~2,养殖成活率为55.2%。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北部沿海,大部分海区水质贫瘠,养殖贻贝(Mytilus edulis)单产较低,这给发展贻贝养殖带来某些困难。为了探索这类海区的生产潜力,1977年7月至1978年9月,我们选择山东胶南县(氵贡)口湾泊里公社海带养殖场,作为高产试验田进行试验。多年来,群众在这一海区养殖贻贝产量都较低,亩产仅有3,000—4,000斤(4台架子为1亩,每台50米长)。在进行小面积试验(4亩)的同时,我们亦搞大面积养殖,在45亩海面上,平均亩产净贻贝9,984斤,比原来群众养殖(以4,000斤/亩为基准)增产149.6%。从1977年9月包苗到1978年3月收获,生长期为了个月。试验了不同水层、包苗日期、包苗数量、不同长度的养殖苗绳对增产的关系,对贻贝生长、性腺发育、风浪和水温对产卵的关系,也进行了定期测定和检查。  相似文献   

16.
1965年世界海水养殖产量仅35万吨,1980年猛增到451万吨,1985年海水养殖产量估计已超过800万吨。1983年世界大麻哈鱼产量为69.4万吨,其中天然捕捞产量为67.1万吨(占96.5%),养殖产量为2.3万吨(占3.5%);但到1986年,大麻哈鱼产量上升到71.6万吨,而养殖产量则增至5.6万吨,占总产量的8.3%。计划到1990年,大麻哈鱼养殖产量将增至10.7万吨,那时将  相似文献   

17.
吴奕 《海洋信息》2001,(1):26-26
乐清湾40余万亩浅海滩涂,业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聚宝盆。据乐清市水产主管部门统计,1999年该市海水养殖向积已达11.4万亩,海水养殖产景达5.6421万吨,养殖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3强,全市从事海水养殖的劳力达2.73万人,渔民劳均收入2.75万元,海水养殖已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沿海渔民勤劳致富的好门路。 乐清湾系我国著名的大海湾之一,是我国海水养殖的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后,乐清湾海水养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经多年努力,养殖品种增至30余种,鱼、虾、蟹、贝、藻齐全。尤其  相似文献   

18.
海洋真菌广泛参与近海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同时与海洋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贝类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生物, 为深入了解海洋真菌与贝类养殖的潜在关系, 选择厚壳贻贝养殖区海水及8种组织真菌为研究对象, 利用荧光定量PCR以及ITS rDNA高通量测序解析养殖厚壳贻贝各组织及所处海水环境的真菌群落丰度和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厚壳贻贝养殖区内和边缘海域的真菌丰度显著高于养殖区外围海域; 从贻贝养殖区和组织中共获得1 409个OTUs, 其中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 在海水真菌群落为优势纲; 而在贻贝组织中, 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 足20.13%、肾脏14.72%)、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 鳃2.89%、后闭壳肌1.92%、血淋巴1.36%)、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 性腺3.59%、足1.57%)和伞菌纲(Agaricomycetes, 性腺3.09%、消化腺2.71%、鳃2.50%)占据优势地位。多样性分析显示厚壳贻贝和海水间真菌群落存在显著性差异; Bray-Curtis相似距离分析显示贻贝真菌群落与养殖区内海水更为相似, 而与边缘和外围海水差距较大。厚壳贻贝不同组织间、不同区域海水间的Beta多样性差异主要来自物种替换; 贻贝与海水间真菌Beta多样性的差异主要来自丰富度差异。综上所述, 厚壳贻贝体内真菌具有组织差异性, 并且养殖活动改变了养殖区海水的真菌群落。研究结果将为贝类真菌资源、贝类-真菌相互作用及生态影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长岛碳汇渔业的发展和国家公园的建设,文章首次核算长岛海域养殖贝藻类的碳汇数据,综合评估长岛海水养殖的碳汇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长岛海水养殖具有一定的碳汇能力,2016—2020年长岛海域养殖贝藻类的平均碳汇量为2.94万t,其中贝类尤其是扇贝的碳汇量显著高于藻类;养殖结构和养殖产量是长岛海水养殖碳汇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养殖产量又受养殖规模、环境、方式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未来长岛发展碳汇渔业应进一步优化海水养殖结构、建立海水养殖碳汇核算体系以及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亲蚕强化营养促熟培育和精心挑选亲蚕,集中同步产卵,缩短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的时间,提高受精卵的质量;按照♀:♂=3:1配比产卵,孵化密度为1500~1800万粒/m~3,孵化率达80%以上。本试验经60 d培育,在1200 m~2的培育面积中育出5~6 cm沙蚕幼体2812万尾,单位面积出苗量为2.34万尾/m~2,底栖后至出池成活率为50%,平均产量约1250 kg/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