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使用1960—1980年春季的水文资料,以温度和盐度作为主要指标,根据聚类分析逼近温盐图解,结合对该海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对烟台、威海及石岛近海春季的水团结构演变及其和渔场、渔期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北黄海及青岛外海的冷水团,以及黄海暖水团的强度与位置的变动,对春季渔期的早迟以及渔场位置的变动,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浩  陈学恩  林璘 《海洋与湖沼》2019,50(6):1191-1200
本文基于现场观测资料并结合FVCOM三维海洋模式的模拟结果,研究了2010年青岛冷水团生消过程和演变机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南海域的中层冷水是青岛冷水团的雏形,于4月中旬演变为青岛冷水团,位于青岛东南外海40m以下的盐度锋面中;刻画了青岛冷水团的消亡过程:5月青岛冷水团的北部底层水并入南黄海底层冷水中,构成南黄海的西部冷中心;而南部水团面积大幅减小,温盐特征大幅上升;6月上旬,青岛冷水团完全被南黄海底层冷水吞并,青岛冷水团完全消亡;揭示了青岛-石岛近海反气旋涡、黄海冷水团锋面密度环流对青岛冷水团的作用,前者是青岛冷水团存在的动力机制,后者加剧了底层海域的水平热量交换,促使了青岛冷水团的消亡。  相似文献   

3.
黄海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种群特征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9—2002年和2007—2009年各年冬季共7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海大头鳕的种群特征及其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头鳕种群相对密度升高,优势年龄由1龄组升高到3龄组,雌性性成熟比例升高;两个调查阶段大头鳕的体长-体重关系分别为W=4.564×10-3L3.333和W=1.550×10-2L2.994;主要饵料均为甲壳类,饵料多样性指数(H′)从1.0升高到1.9,表明大头鳕生境宽度增加。大头鳕种群特征的变化可能与气候变化、黄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的变化以及渔业保护有关。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两个调查阶段的大头鳕年龄结构仍然较为简单,且其分布范围较窄,资源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需关注环境因子和捕捞压力变化对黄海大头鳕资源的影响,制定合理养护措施,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6至2007年“908”项目执行期间春夏秋冬共四个航次的CTD温盐数据,针对四个季节底层大面及大连一成山头断面温度和盐度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北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初步探讨了其消长过程,并与历史资料相比较,发现了关于北黄海冷水团的新问题。研究表明:夏季,北黄海冷水团温度和盐度与历史资料相比,低温中心位置存在东偏,但低温中心温度和盐度变化不大。春季,32.8psu高盐水舌主轴位置较冬季偏西约75km,123.5°E以东的原冬季盐度高值区的范围向北延伸的势力大减,退化为较弱的小高盐水舌冬。冬季,北黄海冷水团已经消失,黄海暖流呈舌状向北延伸。秋季,减弱的北黄海冷水团存在两个中心温度约9℃的低温中心。  相似文献   

5.
挪威的渔业管理政策长期以来保证了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50年代后期,由于鳕和平鲉幼鱼副渔获量巨大而封禁了100米以浅的虾渔场。此后在60年代中期,又由于出现零年龄级群体的鳕和黑线鳕而把渔场限制区扩大到北挪威270米以浅水域。当时拖网捕鱼避开副渔获(尤其幼鱼副渔获)的基本  相似文献   

6.
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根据2000年10月、2001年3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2011年4月和8月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仅2011年4月和8月航次测定水体和沉积物环境数据)对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相对丰度较高的为肉食者、食底泥者和滤食者。黄海大型底栖动物食底泥者和肉食者相对丰度高值出现在2011年8月航次,分别为44.88%和39.04%。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以黄海冷水团区域为参照,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肉食者主要分布在黄海冷水团边缘靠近海州湾东侧。食底泥者主要分布在黄海近岸及黄海冷水团边缘。滤食者主要分布在黄海冷水团中央区域。运用摄食多样性指数(J′FD)对黄海水域生态质量和底栖群落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海近岸海域生态质量状况较低。对2011年4月和8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底层水温度、盐度、水深和中值粒径是影响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黄海冷水团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1957—1967,1972—1973和1975—1985这24年的温、盐度资料,利用“相似系数”法分析了夏季(8月)黄海冷水团分布范围、低温中心、体积和温、盐特性的多年变化。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的分布范围具有比较明显的年间变化,强年的“相对体积”约为弱年的2.2倍。黄海冷水团的温、盐性质比较稳定,多年最大变幅分别为7.7℃和2.58‰。三个低温中心温、盐度的多年变幅,盐度以北黄海低温中心为最大(约1‰),温度以南黄海西侧低温中心最显著(3.51℃);而南黄海东侧低温中心温、盐度的变幅最小,分别为1.58℃和0.63‰。  相似文献   

8.
黄海冷水团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t957—1967,1972—1973和1975—1985这24年的温、盐度资料,利用“相似系数”法分析了夏季(8月)黄海冷水团分布范围、低温中心、体积和温、盐特性的多年变化。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的分布范围具有比较明显的年间变化,强年的“相对体积”约为弱年的2.2倍。黄海冷水团的温、盐性质比较稳定,多年最大变幅分别为7.7℃和2.58‰。三个低温中心温、盐度的多年变幅,盐度以北黄海低温中心为最大(约1‰),温度以南黄海西侧低温中心最显著(3.51℃);而南黄海东侧低温中心温、盐度的变幅最小,分别为1.58℃和0.63‰。  相似文献   

9.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当前针对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秘鲁海域,针对赤道海域茎柔鱼特定种群小型群体资源分布及其渔场环境特征研究较少。根据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茎柔鱼生物学数据,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生产和环境数据,运用胴长-体重关系拟合、地统计插值、广义可加模型(GAM)探究其资源分布及渔场环境状况。结果表明: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胴长范围为136~407 mm,体重范围为117~1557 g;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各月渔获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2月渔获量最高;CPUE曲线除2月增加外,总体呈下降趋势;渔场集中分布于0°~3°S、105°W~114°W海域,不同月份渔场重心经向变化明显;渔场最适SST范围是24.5~25.5 °C,最适Chl-a范围是0.16~0.20 mg/m3,月份是影响茎柔鱼CPUE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该海域茎柔鱼渔获主要为小型群体;小型群体生长发育期(2–3月)对渔场分布有重要影响,生长发育期前茎柔鱼集群度高,生长发育期后逐渐分散活动;单一影响因子与茎柔鱼CPUE相关性不显著,综合考虑其他环境因素及其交互影响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余为  陈新军 《海洋学报》2017,39(11):97-105
光合有效辐射(PAR)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因此对海洋鱼类的资源丰度和空间分布产生潜在影响。本文根据2006-2015年1-12月中国鱿钓科学技术组提供的秘鲁外海茎柔鱼捕捞数据和光合有效辐射卫星遥感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表征资源丰度,以CPUE的纬度重心表征渔场空间分布,评估了东南太平洋秘鲁海域光合有效辐射对茎柔鱼资源变动的影响。结果发现,茎柔鱼渔场的产量、捕捞努力量、CPUE和PAR呈现明显的月间变化,其中CPUE和PAR月间变化规律表现为1-6月降低,7-12月增加的趋势。相关分析法表明,CPUE与PAR呈正相关关系,7月和8月相关性显著,而其余月份相关性不显著。依据频率分布法估算了各月适宜和最适PAR范围,各月最适PAR范围占渔场总面积比例与CPUE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推测茎柔鱼资源丰度可能由各月适宜PAR面积大小决定;同时,最适PAR纬度与CPUE纬度重心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茎柔鱼渔场的空间分布受最适PAR纬度的显著影响。此外,拉尼娜年份茎柔鱼适宜PAR面积要显著高于厄尔尼诺年份。研究表明,茎柔鱼资源丰度和空间分布受光合有效辐射的显著影响,其调控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北黄海冷水团温、盐多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76~1999年的海洋调查资料,主要研究了北黄海冷水团温、盐的多年变化特征,并结合该时间区间内黄河径流量及海洋站的气温、风速等资料探讨影响北黄海冷水团温、盐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北黄海冷水团在这24 a间温度稍呈上升趋势(0.005℃/a),盐度升降趋势则不明显.其温度主要受冬季气温影响,黑潮现象会使温度变异.盐度主要受黄海暖流、渤海热通量、海域冬季大风的共同作用;黄河径流量可能不是影响北黄海冷水团盐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但其径流量的大幅度变化也会影响北黄海冷水团的盐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周孔霖  孙松  张芳 《海洋与湖沼》2016,47(5):971-976
春末是黄海冷水团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度夏种群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华哲水蚤C5期桡足类幼体(简称C5期)的油脂积累程度关系到种群能否顺利度夏。本文从呼吸率、油囊体积以及种群组成等角度,对春末黄海冷水团内外以及冷水团区表、底层的中华哲水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5月底黄海冷水团初步形成,此时冷水团区中华哲水蚤C4和C5期幼体丰度占总体的62%—93%,种群处于度夏前的准备阶段。冷水团区C5期的平均呼吸率是近岸C5期的68%,同时冷水团底层C5期的油囊体积百分数是近岸种群的2.4倍。由此推测,冷水团区次表层较厚的温跃层(19—25m,0.3—0.5°C/m)以及冷水团的低温环境有利于C5期幼体降低呼吸消耗,进而增加油脂的积累。此外,冷水团区表、底层C5期的呼吸率相近,但底层C5期油囊体积百分数为表层的1.9—4.2倍,积累大量油脂的C5期偏向在冷水团底部活动。  相似文献   

13.
渤海沿岸流季节变化对青岛冷水团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岛冷水团位于青岛外海海域,具有独特的温盐结构和生消规律,对近海水文和周围渔场有重要的影响。利用世界海洋数据库(WOD2013)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开放航次的黄海断面观测资料,及ROMS区域海洋模式,对青岛冷水团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冷水团3月初现,4月形成,5月达到鼎盛,6、7月逐渐与黄海冷水团融合,8月开始衰减至10月消亡。渤海沿岸流秋冬季为北风驱动的正压流,其携带的山东半岛北岸的低温水为青岛冷水团的形成提供水源;春夏季为冷水团密度环流,输运到青岛冷水团和黄海西侧冷水团之间的低温水促进了两水团的融合,加快青岛冷水团的消亡。  相似文献   

14.
春季北黄海西部冷水团强度的年际差异及其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北黄海西部的烟威渔场,在渔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鱼虾集群条件和渔场位置的变化,受北黄海冷水团的强弱影响很大。尤其是春季,是冷水团形成的初期,水体不稳定,其影响就更为明显。在冷水团强度强的年份,鱼群活动偏向近岸,垂直活动较差;在冷水团强度弱的年份,鱼群分散,垂直活动明显。所以,摸清冷水团强度的变化,对了解春季  相似文献   

15.
北黄海冷水团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6—2007年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CTD数据,对北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及其消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冷水团特征开始出现,6℃冷水占据了调查区域的1/3,冷水团中心的盐度值大于32 psu.成山头以东的高盐水舌主轴从冬季的124°E西移至123.3°E处;夏季,北黄海冷水团特征最为明显,核心温度约6℃,盐度高于32 psu,盘踞在50 m等深线以深的深槽中,温、盐呈现明显的双峰结构.与前人的结果相比,本文低温中心的位置偏东;秋季,北黄海冷水团强度减弱,但仍存在2个低温中心,并且高盐中心位于38.5°N,122.5°E附近;在垂直方向上,冷水团与上层水之间以温跃层为分界:温跃层春季时形成,位于20~30m;夏季达到最强,跃层在10~20m;秋季减弱,跃层深度降至30~40m;至冬季温跃层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6.
秋季南黄海水文特征及海水的混合与交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6年10月中韩合作调查获得的CTD资料,分析探讨了南黄海秋季跃层的分布特征及垂直混合状况,同时对黄海冷水团的垂向混合进行了初步探讨.还利用改进后的逐步聚类分析法划分了表、底层水团,确定了各水团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和PH值4要素的平均特征值,并根据各水团的特性和温度、盐度的平面分布特征,重点探讨了黄海水与沿岸水及东海水的混合和交换.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78—1980年渤海及北黄海70个测站的表、底层温、盐资料,用预先给定控制临界值的聚类方法,在该海域划分出5个水团。分析结果表明。1.渤黄海暧水团在冬季为高盐特征,夏季为中盐性质;其分布范围在冬—春季较小而夏—秋季较大。2.渤海水团为中温中盐性质:其温、盐度变化较小而冬—春季范围较大。3.黄海冷水团是一个高盐水团,它在5个水团中保守性最强,而从5月至8月范围较大。4.渤海沿岸水是一个不稳定的水团,其盐度较低,温度变化较小,春季和秋季范围较大而夏季和冬季较小。5.江河冲淡水是温度变化较大的低盐水,其范围夏季大而冬季小。水团的分布,在地理位置上是从该海区之东向西,一层套一层,而各水团在不同季节有自己的模式。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水团消长变化和渔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DAPI荧光染色技术, 进行了2007年6月和2008年7月黄海底栖异养细菌的丰度和生物量及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2007年底栖细菌的丰度为(1.13±0.39)×109cells/cm3, 生物量为(49.63±17.26)?gC/cm3; 2008年底栖细菌的现存量较2007年低了约43%。南黄海的底栖细菌现存量较北黄海分别低8%(2007年)和13%(2008年), 而中央冷水团则较其外围区域高约10%和37%, 在南黄海呈现中央冷水区域高于近岸的分布特点, 而在北黄海则正相反。统计分析表明, 2007年北黄海底栖细菌丰度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南黄海细菌丰度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及底层水盐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2008年北黄海细菌丰度与环境因子未见明显的相关性, 在南黄海则与底层水的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显示浒苔暴发可能对底栖细菌产生了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9.
黄海底栖纤毛虫的群落结构与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定量蛋白银染色(Ludox-QPS)方法,对2010年7月和11月获自黄海海域沉积物中的底栖纤毛虫进行了群落结构研究,并结合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月浒苔暴发期间,纤毛虫现存量以北黄海、南黄海近岸和长江口外海域较高,南黄海离岸站位较低;11月的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均明显高于7月,南黄海近岸站位的丰度和生物量较高,且向外海随水深增大呈减少的趋势。11月丰度和生物量前三位的类群与7月一致,前口类丰度所占比例最高,核残迹类生物量所占比例最高。肉食性纤毛虫均是两个月份的最优势摄食类群。11月纤毛虫的物种数、Margalef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均高于7月,且均以南黄海近岸海域较高,而离岸海域较低;纤毛虫丰度、生物量、物种数、Margalef和香农-威纳指数与底层水温度和沉积物中值粒径呈显著正相关。冷水团对底栖纤毛虫群落结构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且是多个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两个月份纤毛虫群落间的Jaccard相似系数值高于单个月份南北黄海和冷水团内外的系数值,表明黄海底栖纤毛虫的物种组成在季节间的差异可能小于不同海域之间的差异。7月南黄海近岸较高的纤毛虫现存量和多样性表明,浒苔的死亡和降解可能通过级联效应促进了近岸站位纤毛虫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资源分布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年6月~2007年4月黄海南部和东海底拖网监测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2个海域小黄鱼资源密度指数(CPUE)分布、环境因子特征、CPUE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资源密度指数分布除了秋季分布有显著差异之外(t′_((33))=2.69,P=0.011),其余季节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春季:t′_((43))=1.68,P=0.104;夏季:t′_((60))=0.31,P=0.756 7;冬季:t′_((43))=1.74,P=0.089);夏季的底层盐度分布和水深分布没有明显差异,在其他季节,黄海南部和东海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和水深分布等环境特征的差异明显,均达到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水平;资源密度与环境因子回归分析和AIC模型选择中,2个海域夏季的小黄鱼资源密度受到有显著性影响的环境因子数最多,而冬季受到有显著性影响的环境因子最少.综合推断,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具有不同空间分布特征和环境分布特征,2个海域的小黄鱼分属于不同种群,但在2个海域交界处有混栖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