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东主要海水养殖鱼类繁养殖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广东省10多种主要海水养殖鱼类繁养殖技术的现状,包括:海水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饲料、病害、健康养殖和可持续发展,产业化工程和养殖技术状况等方面;并对广东省海水鱼类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战略部署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我国养殖对虾出现了大面积病害,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市鱼虾病害防治中心研制的“鱼虾救星”和“大虾新宝”是目前防治各种病毒病害的最有效新药。1“鱼虾救星”1.1功能“鱼虾救星”是由甲、乙两种复合药品和专用投施发生器组成。它能从根本上铲除病源,对防治鱼虾病毒类和寄生虫类效果显著。能立即抢救鱼、虾因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中毒缺氧造成的浮头;可净化水质,使一些有害物质转化为营养物质。使藻类正常生长,节省饵料15%左右;可防止水质污染和赤潮危害,促使生态环境迅速正常化;以…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设立在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内,该中心首期高级培训班子1996年1月15日~24日举行,为期10天。此次培训的主题是“海水养殖动物病害诊断与控制”,主要内容为:对虾养殖技术与对虾病害的关系;对虾细菌病原及病原性研究;对虾病毒病原PCR检测及实验;对虾病原免疫萤光抗体检测技术及实验以及鱼类、贝类和其它海洋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等。参加首期培训班的学员共23人,他们来自韩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学员多数具有学位。其中有8位具有博士学位和副教授职…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由海水鱼类寄生甲壳类的寄生引起的宿主鱼类的血液,生长,生理功能和行为的病理变化特点;描述了寄生虫对寄主组织和体表造成损伤和破坏所形成的组织病理特性;此外对现有的鱼类甲壳动物病的防治药物和方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鲍类微生物性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鲍类微生物性病害包括病毒性疾病、原核生物样疾病、细菌性疾病及真菌性疾病。本文就鲍类微生物病害的病原学、致病机制、组织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进展,以及相关的诊断防治研究情况进行概述,以期为今后鲍类的病害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范围内鱼类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与兴旺,长期困扰人们的鱼类病害及其防治问题愈来愈受到重视。为了更进一步解决和对付这些问题,提高鱼类抗病能力,人们除了加紧从病因和治疗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外,国外许多学者还从遗传学角度探索和研究鱼类抗病问题,以期培育具有较高抗病能力的鱼类品种。在这一方面,我国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为此,我们对国外这一领域研究文献作一编译和综述,以供大家参考。众所周知,鱼类从自然生态环境转移到养殖环境伴随着若干较大的变化,其中一些与病理条件关联紧密,如密度增加,环境质量的经常恶化,不…  相似文献   

7.
中国黄海近岸海域污染分区调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海洋污染是海岸带经济系统与海域环境系统相互耦合的产物。其防治必须海陆一体,将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本文在阐述近岸海域污染链式发生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模糊聚类,将中国黄海近岸地区分成五个区域类型,提出海陆一体,分区调控等近岸海域污染动态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姚海静  韩高尚  高迎莉 《海洋科学》2020,44(10):133-142
疫苗是一种针对特定疾病并改善免疫者免疫力的生物制剂。疫苗能刺激免疫者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提高免疫者的抗病能力,达到免疫保护的效果。浸泡免疫是鱼类特有的免疫接种方法,该方法能简化人工操作、减少工作强度、降低鱼体应激、刺激鱼体的黏膜系统,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免疫工作。正确的疫苗使用有助于提高疫苗的效果。作者对鱼类黏膜免疫机制、鱼类疫苗浸泡免疫方式、浸泡免疫策略优化的方法、浸泡免疫面临的问题以及浸泡免疫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综述,以期为鱼类病害防治和鱼体免疫增强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青岛近岸水域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4年春、秋季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应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分析了青岛近岸水域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的时空变化。青岛近岸水域春季鱼类群落分类多样性指数△、分类差异指数△*分别为58.63,72.83,秋季分别为56.03,73.98。春季等级多样性指数△^+为73.58,接近于黄海鱼类主名录的理论平均值77.7,而秋季等级多样性指数△^+为67.74。显著低于黄海鱼类主名录的理论平均值。春季,青岛近岸水域鱼类种类组成分类学范围较宽,大多数种类属于鲈形目、鼬形目、鲱形目、鲽形目和鳗鲡目,还有较少鳐形目的软骨鱼类。与春季相比,秋季大多数种类属于鲈形目、鼬形目、鲱形目、仙鱼目、鲽形目和鳗鲡目,但鲈形目平均种类数较春季多。春、秋季分类差异变异指数∧^+都接近于黄海鱼类主名录理论平均值。等级多样性指数△^+在春、秋季均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空间变异,部分站位等级多样性指数△^+偏低主要是其鱼类种类不同程度地集中在鲈形目、鼬形目和鲱形目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渤海湾近岸污染对远近岸海域微生态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渤海湾不同离岸距离的6个站位采集表层海水,进行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合环境、空间因素探究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存在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如氮营养盐在近岸高于远岸;细菌α-多样性在不同站位间差异不显著,但仍显示在近岸相对较高;细菌群落结构随离岸距离变化显著,γ-变形菌和拟杆菌在近岸显著富集,且与氮营养盐的含量有关;蓝细菌在远岸显著富集,且与氨氮、透明度、电导率有关;邻体矩阵主坐标单独解释部分对群落结构变异的贡献率最大(38.1%),说明可能存在尚未测量但具有空间结构的环境变量影响群落空间分布;结合功能预测的结果推测近岸区域的富营养与烃类污染等可能影响群落变化。本文从环境和空间影响两方面探讨了渤海湾不同离岸距离的海域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为研究渤海湾海洋生态及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岸海域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复合带,防治其污染应该是社会、经济的、管理的综合防治。本文分析了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的机理,并就调控的目标、切入点、动力、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构筑了海陆一体化调控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名贵的海产鱼类,也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大规模增养殖的经济鱼种之一。目前随着牙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养殖中各种病害的爆发也相继增多、由此给养殖业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科学家们研究出了各种防病、治病方法。其中,通过接种疫苗对鱼类病害进行免疫防治被认为是最重要、有效和绿色环保的方法之一,许多针对鱼类病原的灭活、减毒和基因工程疫苗相继研制成功,这些疫苗的应用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提高鱼类的抗病性,减少发病率。作者利用制备鳗弧菌灭活疫苗对牙鲆进行注射免疫的方法,从而观察牙鲆外周血细胞吞噬活性的变化,探讨了鱼类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保护机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海洋生物声学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已在军事和生产上得到应用,取得了效果。海洋动物发声是海洋环境噪声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声纳系统的水下背景干扰源,尤其是在近岸海区,往往不可忽视。所以,研究海洋动物发声,除了在海洋生物学的研究中有明显的重要性外,对进一步了解海洋环境噪声的产生原因、变化规律及其物理机理,以及在声纳设计等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已有报道,人们曾观測到鼓虾、石首鱼类、海胆、殆贝、藤壶、鲸等海洋动物集群发出的声音,往往造成很强的海洋噪声源。这些生物机体噪声通常还具有季节性或周日性的变化。有关海洋生物机体发声的观测和信号分析研究,国外虽有一些报道,但仅限于某些海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岸海区的发声生物在100种以上,其中不少种类具有集群大、发声强的特点。石首鱼科鱼类是我国近岸海区主要的海洋发声鱼类,约占我国海洋发声鱼类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其主要发声器官为鳔和邻近的鼓肌,当鼓肌收縮时压迫内脏,使鳔壁共振发出声音。他们在上述某些海区集群发出的声音,有时在海面也能清晰听到。 本文主要对过去多年来我国渤海、黄海、东海近岸海区,某些集群大、发声强、具有代表性的石首科鱼的现场观测资料作了分析和阐述,其中包括集群发声的声学特征,以及随时间、地点的変化。  相似文献   

14.
养殖扇贝大面积死亡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养殖扇贝大面积死亡的主要原因:养殖量超过了养殖容量,种质退化,赤潮,富营养化,极端的理论环境,疾病等。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了合理规划养殖面积及密度,推行贝类健康养殖技术;进行扇贝选育种;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病害防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鳚亚目鱼类是鲈形目中较大的一个亚目,现知全世界有127属,700余种(Nelson,1994)。目前还不断有新种发现,多数为海洋鱼类,世界性分布。 鳚亚目鱼类大多体型较小,对它们的研究也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这一类群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入,其种类、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特点正逐渐为研究者所揭示。其中有些种类由于在海洋生态学、环境生物学和渔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吸引着许多鱼类学家和生态学家的注意和对其进行研究(Kotrschal,1992;Springer,1993;Stepien,1993)。 印度-西太平洋是鳚亚目鱼类种类最多的海区之一,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此领域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日本学者Masuda等(1984)总结了日本沿岸鳚亚目鱼类有86属212种,菲律宾已知有36属80余种(Herre,1953)。中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适合于鳚亚目鱼类栖息的生境相当广泛,种类也相当丰富。作者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标本和文献资料,经初步分析得出中国海区现有鳚亚目鱼类33属78种。  相似文献   

16.
山东沿海近岸水域,据近几年的初步调查,大约栖息有130余种的鱼类。其中常见的有毒鱼类约十五种,分隶9个科,兹就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鱼毒性质等方面作一扼要报道。有毒鱼类就其施毒的方式来说,可以区分为主动毒素鱼类和被动毒素鱼类。主动毒素的鱼类,除具有产生毒物的腺体结构外,都有一个较为发达的刺伤结构的棘,作为施毒器官以供给毒液。这种毒物一般都不稳定,可被加热和胃液迅速破坏,是一种非作用于肠胃的外毒素,通常均为大分子结构。这类有毒鱼类常称为有毒腺的鱼类或棘毒鱼类(venomous or acanthotoxic fishes)。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初冷事件对南海北部夏季浮游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初,我国南方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冰冻极端天气过程。通过对2007年8月和2008年8月南海北部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研究了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结果表明,与2007年8月相比2008年8月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有很大的下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群落被分为近岸和远海两大类群。浮游动物近岸类群和远岸类群的分界点在不同的时间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外海水向近岸的入侵所致。与2007年8月相比,2008年8月浮游动物优势种发生了很大的演替,主要是因为四种浮游动物优势种亚强真哲水蚤、异尾宽水蚤、锥形宽水蚤和小哲水蚤丰度急剧下降所致。相反,水母类和海樽类丰富有很大的升高,其原因可能是2008年春季极端低温导致的鱼类大量死亡所致。与远岸浮游动物群落相比,近岸浮游动物群落变化更剧烈,这说明近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南海北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与2008年初的冷事件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有益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近二十年来,水产养班业尤几人却水鱼虾贝等养殖业发展迅速,似龙,随着排约化1种;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近岸海水的污染日趋严重,养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爆发性病害频繁发生,给整个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比如,在我国,近年来由于病害造成对虾养殖业严重滑坡,对虾产量由1992年20万odsl“降到1994年的5.5万吨,仅占25%。I_l-6b’,C报道的病原微生物有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支4jJ:体、藻类、真菌及原生动物等。为了防治病害发生,长期以来大量使用抗生素、漂白粉,TilJLrC化学药物等,在抑制病害发生的lldlll,细…  相似文献   

19.
东山湾鱼类食物网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分析了东山湾85种经济鱼类的食物关系,结果表明,东山湾鱼类的食性类型可分为: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食性;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等6种,这些鱼类可分为4个营养级:(1)杂食性鱼类;(2)低级肉食性鱼类;(3)中级肉食性鱼类;(4)高级肉食性鱼类,其中低级肉食性鱼类占优势。东山湾 鱼类食物网的能量流动可简要归纳为6种途径,小公  相似文献   

20.
梅童鱼的群体发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重要的海洋生物噪声现象是海洋生物的群体发声。这些声音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是某些地区海洋环境噪声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海洋动物发声中,鱼类发声是很主要的。如石首鱼类,国外俗称鼓鱼或鸣鱼,以能发出明显的声音而著称。在我国沿海近岸石首鱼类分布很广,其中尤以大黄鱼群体发声最为强烈,其他如黄姑鱼、(鱼免)鱼、毛鲿鱼等石首鱼类也有明显的群体发声现象。梅童鱼属是我国石首鱼类中常见的一种小鱼,体长一般为80—160毫米,其分布范围较窄,一般限于中国沿海。在南海近岸海区,每年春、夏之间梅童鱼生殖季节,大量个体鱼发出的群体声所造成的噪声是这一地区海洋环境噪声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