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鹏湾夜光藻赤潮的营养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鹏湾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赤潮发生要素的结构关系,利用生物种群生态学和营养动力学的原理,提出夜光藻-硅藻-营养物质三者相关的动力学模型,模型中的参数将体现海况环境的有关因素。文中利用微分方程动力系统理论对模型作出定性分析,给出赤潮发生与否的某些判别条件;并根据1991年3月1日一4月30日大鹏湾所发生的夜光藻赤潮数据分别对1次赤潮全过程和有连续3次赤潮的情形进行了有效的数值模拟,所得结果对赤潮的预测预报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1990年3月至1992年6月对南海大鹏湾盐田附近海域的夜光藻种群动态及时空分布进行了综合调查,发现夜光藻种群的出现期间一般是1-6月,数量高峰期为3-5月,种群密度的波动极为显著。调查期间共发生10次赤潮,且都发生在3月初至5月初。大鹏湾诳光藻赤潮的发生特点是赤潮的发生和消失突然,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d。  相似文献   

3.
于1990年3月-1992年6月对中国南海大鹏湾盐田附近海域的夜光藻种群动态及时空分布进行了综合调查,结果表明,夜光藻种群的出现期间一般为每年的1-6月,最早是1991年的12月,娄量高峰期为3-5月,种群密度的波动极为显著;调查期间共发生8次赤潮,且都发生在3月初至5月初;大鹏湾夜光藻赤潮的发生特点是,赤潮的发生和消失突然,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d。  相似文献   

4.
大鹏湾夜光藻赤潮发生要素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根据1990-1992年期间对大鹏湾所发生的夜光藻赤潮的大量研究资料,从气象,海况,化学,生物等4方面筛选出大鹏湾夜光藻赤潮发生环境的22种基本要素,并利用演绎结构模拟(ISM)方法,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关系,推导出大鹏湾夜光藻赤潮发生要素的整体关联结构图,从6个先后层次上层上直观地反映出赤发生的全过程。为建立赤潮发生机理的动态数学模型打下基础,且可为研制赤潮预报系统提供若干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鹏湾夜光藻种群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0年3月-1992年6月对中国南海大鹏湾盐田附近海域的夜光藻种群动态及时空分布进行综合调查。结果表明,夜光藻种群的出现期间一般为每年的1-6月,最早是1991年的12月,数量高峰期为3-5月,种群密度的波动极为显著;调查期间共发生8次赤潮,且都发生在3月初至5月初;大鹏湾夜光藻赤潮的发生特点是,赤潮的发生和消失突然,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d;调查海域夜光藻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为近岸的高于中央水域的,表面的高于底层的。  相似文献   

6.
大鹏湾夜光藻种群密度变化率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1990年3月30日-1990年6月10日期间在大鹏湾每隔2d采样一次的数据为基础,另参考黄伟建等(1992,1993,1995)、Huang等(1992)和齐雨藻等(1991)的研究结果,研究建立大鹏湾夜光藻种群密度变化率动态模型。结果表明,夜光藻种群密度变化率与其自身后期密度、可溶性无机磷浓度、温度、可溶性无机氮浓度有关;以变分方式对夜光藻种群密度变化率动态模型进行辨识,从而建立3个站位6个  相似文献   

7.
夜光藻的不等分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杞桑  李大勇 《海洋与湖沼》1994,25(2):158-161
1993年3月26日在大鹏湾进行赤潮调查时,对所采获的夜光藻进行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观察到夜光藻在无性繁殖时的一种不等分裂方式,而且在分裂过程中食物泡没有消失。认为这种分裂方式对于夜光藻种群在特定条件下的增长可能更有效和迅速。  相似文献   

8.
大鹏湾的赤潮生态仿真模型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通过海洋动力学和赤潮生物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个赤潮发生的仿真模型。模型包括水动力、扩用和生物动力学三部分,综合考虑了潮流、营养物质等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化对赤潮过程的影响,并以大鹏湾夜光藻赤潮为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型再现了赤潮发生前海水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一次明显的增高,而在赤潮发育盛期营养物质降至低谷的现象并反映了赤潮物质容易在海湾的角落等水交换不畅的地域聚集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南海大鹏湾夜光藻种群在其生态群落中的地位和功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1991年上半年南海大鹏湾盐田水域夜光菏和浮游动、植物之间的种群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在春季高峰期3月至5月初,调查海域共出现12个夜光藻和浮游动、植物高峰。其中,以发生4次赤潮的夜光藻种群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枝角类的鸟啄尖头蚤,其最高数量高达96238ind/m^3。相比之下,在夜光藻和枝角类岛啄尖头捕食压力的影响下,浮游植物的春季高峰并不显著。调查结果表明夜光藻的过度繁殖,不但对产浮游性卵的  相似文献   

10.
南海大鹏湾海洋卡盾藻赤潮发生的环境背景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根据1991年2-3月,大鹏湾盐田水域的理化、水文、气象、海况的动态变化和大鹏湾底泥中发现海洋卡盾藻孢囊的事实,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并提出了1991年3月20-21日发生在大鹏湾盐田水域的海洋卡盾藻赤潮形成过程和机理。分析结果认为,此次赤潮应从3月7-10日的水温急升而引发的孢囊一齐萌芽开始,此后在东南风引起的表层风海流作用下,营养细胞逐渐在湾西北部的盐田水域聚集,而16-19日水 营养盐和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11.
南海大鹏湾夜光藻种群生态及其赤潮成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分析了1990年3月--1992年6月南海大鹏湾夜光藻种妲民环境因子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夜光藻的生存水温的高限可达28.6℃左右,但其最适不温范围为20-22℃而适温范围可扩到16-25℃。所以,每年夏季高温季节,大鹏湾的夜光藻因无法忍受高温(30℃)而自然死亡,秋季再由外洋海流将其营养细胞带回。夜光藻的最适盐度应在29-33之间,但盐度线般与夜光藻的咱群变动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不过暴雨或梅  相似文献   

12.
南海大鹏湾海洋褐胞藻赤潮及其成因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于1991年3月20-21日在大鹏湾首次发生海洋褐胞藻赤潮。对此分析了赤潮发生前后海洋环境因素的变化及其与赤潮的关系;以风速,气压,盐度,温度,磷酸盐,硝酸盐,铵盐,铁离子等8项指标为基础,改变参数组合,对采自1991年3-5月特定站位(So)的各样方进行聚类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在盐度为31-32和水温为20℃的适宜条件下,铁离子和风速是形成本次赤潮的主要环境要素;大量营养盐尤其是硝酸盐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吴瑞贞  林端  马毅 《台湾海峡》2007,26(4):590-595
本文根据1980~2004年的南海历次夜光藻赤潮事件资料,对这些赤潮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赤潮持续时间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夜光藻赤潮在1996年后被其它种类赤潮所更替的现象,并初步探讨其原因;统计、分析了夜光藻赤潮发生前后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范围和演变特征,提出了南海夜光藻赤潮的适温范围.  相似文献   

14.
从长江口1990年6月的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营养盐含量变化可见,由于潮汐的作用,观测水域各营养盐要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周日波动特征,其中,NO3-N在一个潮周期内变化幅度可达1倍以上。赤潮发生时表层水体NO3-N,PO4-P和SiO3-Si值都呈下降趋势,降幅最大的PO4-P达3倍上;N/P值则急剧上升,峰值为450。随着赤潮肖亡,NO3-N,NO2-N和SiO3-Si浓度很快恢复正常,N  相似文献   

15.
夜光藻的营养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饵料,外界营养条件和离子变动的角度研究了夜光藻的营养动力学。结果表明,夜光藻与基饵料之间存在类似米氏方程的定量关系,外界离子变动可以影响夜光藻的重量活动,并提出了夜光藻赤潮形成的生化聚集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1991年5月5—6日在广东大鹏湾盐田附近水域发生的多纹膝沟藻Gonyaulax polygramma赤潮。对多纹膝沟藻样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阐述了赤潮发生过程中本种的数量变动。利用该次调查和1990年同期资料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多纹膝沟藻赤潮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风暴潮过后秦皇岛海域两次赤潮过程浮标数据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2016年7月22日-8月12日水质自动监测浮标数据,对秦皇岛近岸海域两次赤潮的诱因进行分析。第一次赤潮由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引发,赤潮期间Chl a浓度最高达到38.84μg/L,平均水温为26℃,盐度在15.9~29.1之间大幅度波动;第二次赤潮由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oldi)和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引起,赤潮期间Chl a浓度最高达到35.12μg/L,水温较赤潮发生前升高2℃。研究结果表明,风暴潮为夜光藻赤潮的重要诱因,温盐变化也影响着赤潮生物种类的演替。  相似文献   

18.
浙江马鞍列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0年5月和11月在马鞍列岛附近海域进行两次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80种,隶属于36属。春季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6.4×104个/m3,最高达208.6×104个/m3,优势种为夜光藻和角藻;秋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7440.4×104个/m3,最高达20761.2×104个/m3,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其丰度已达到赤潮发生的临界状态。由富营养化综合指数分析表明,5月该水域未处于富营养化,而11月则完全处于富营养化状况。该水域春秋两季均存在多种赤潮生物。  相似文献   

19.
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是典型的赤潮生物,在世界多个海域形成过大面积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一定的威胁。夜光藻赤潮的发生不仅受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其有性繁殖的方式在赤潮发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从连云港海域分离获得一株夜光藻,利用自行设计的饵料藻投喂装置,以天然海水为培养基,在温度20~25℃范围内实现了夜光藻的室内长期培养,并观察记录了夜光藻配子发生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夜光藻不同生长阶段培养体系中配子母细胞与营养细胞密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显示夜光藻的有性繁殖发生与种群丰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夜光藻有性繁殖的认识,有助于阐明其种群增长模式,并深入理解其赤潮暴发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甲藻赤潮及其毒素的产生机制及夜光藻氮代谢途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依据80-90年代国内外有关资料,从甲藻分类、甲藻室内培养、甲藻毒素及其生物合成上方面,综合评述甲藻赤潮及其毒素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作者自己的研究结果,对夜光藻赤潮的生产与调控机理模型提出一种理论假说,这一假说的验证将为全面阐明夜光藻生活史及赤潮成因和机理提供分子水平的框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