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共附生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海洋的特殊生境使海洋生物具有与陆生生物不同的生理性状,并产生许多结构新颖,作用特殊的活性物质,许多海洋微生物与海洋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处于共生,共栖,寄生或附生的关系中,迄今为止,已从这些共附生微生物中发现了许多具有不同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包括毒素,抗生素,抗肿瘤活性物质,酶类。色素等。并有许多已具有工业化生产价值。本文主要介绍海洋共附生微生物的共附生机制及其产生的活性物质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海洋生物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近十几年来,人们从海洋甲壳动物等无脊椎动物中不断发现新的起生理作用等的活性物质,包括高血糖肽激素、速激肽相关肽等等。作者介绍这2种肽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海洋无脊椎动物抗氧化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无脊椎动物是重要的经济水产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者。抗氧化酶系统在其环境适应性以及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海洋无脊椎动物主要抗氧化酶类的种类、结构、环境适应性、酶学、基因和蛋白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今后海洋无脊椎动物抗氧化酶的相关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肖湘  周樱  王风平 《海洋学报》2003,25(1):138-142
几丁质是海洋中居首位的多糖物质,它是虾、蟹壳的主要成分,同时广泛存在于昆虫外骨骼及真菌的细胞壁中.许多生物包括植物、细菌、真菌和一些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都能够产生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其中细菌利用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作为生活所需碳源和氮源.从生态角度来看,几丁质酶在自然界几丁质循环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对环境的适应,多种微生物都带有完整的几丁质酶系.  相似文献   

5.
水产养殖生态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养殖生态学是研究水生经济生物及其养殖生产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养殖系统(模式)构建和管理的学问。其是水产养殖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起源于1950年代,是水产养殖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方向包括养殖生物个体生态学、养殖水体环境管理、水产养殖系统生态学、水产养殖生产活动与养殖环境的相互作用、水产养殖生态经济学、生态防病等。其特色主要是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养殖水体的多功能性、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应用性和学科交叉性。  相似文献   

6.
姜玉香 《海洋科学》1988,12(6):67-68
无脊椎动物或脊椎动物对外源物质伤害的防御机理,概括地说是对入侵异己物质的识别和反应。无脊椎动物不存在B或T淋巴细胞系统,在体液因子中也没有免疫球蛋白存在。因此,无脊椎动物的防御系统有别于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7.
河豚毒素的分布及动物对它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河豚毒素在各种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体内或体表)和微生物中的分布,分析了不同动物对河豚毒素的拮抗作用的方式和机理,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抗菌肽和抗菌肽基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物在生存过程中,不停地同快速繁殖的病原微生物作斗争。高等哺乳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巧妙而又复杂的免疫系统,它包括参与免疫应答的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对于种类繁多的无脊椎动物,其免疫系统远没有哺乳动物的复杂,它们的免疫机制还不甚清楚。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抗菌肽在无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无脊椎动物没有B或T淋巴细胞,体液因子中也没有免疫球蛋白存在,在消灭入侵的细菌时,抗菌肽是绝对重要的,溶菌酶只是起清扫的作用[1]。目前,在从昆虫到哺乳动物中发现了多类在起源上无关的抗菌肽,…  相似文献   

9.
FOXL2是脊椎动物的雌性决定基因,在多种无脊椎动物中也被认为是雌性决定与分化的关键基因,但其在无脊椎动物中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晰。本文利用Clontech酵母双杂交系统筛查虾夷扇贝FOXL2的相互作用蛋白。研究首先构建诱饵质粒pGBKT7-FOXL2,并检测诱饵蛋白的毒性及自激活活性,结果显示诱饵蛋白对酵母菌株无毒,也无自激活活性。利用该诱饵质粒,本研究从虾夷扇贝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筛选得到17个阳性克隆,测序验证得到12个读码框正确的阳性克隆,它们来自4种蛋白:COP9信号复合体亚基5、钠/钾ATP酶β3、哺乳动物室管膜相关蛋白1和胰脂肪酶相关蛋白2。研究进一步将诱饵质粒与4种蛋白的猎物质粒进行共转化验证,结果均为阳性,表明这4种蛋白与虾夷扇贝FOXL2都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本文为研究FOXL2在无脊椎动物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细胞系的构建在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动物(如昆虫)不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海洋无脊椎动物细胞研究仍停留在原代培养水平,没有建立起克隆化的永生细胞系。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海洋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的研究进展,还介绍了一个基本原理,即海洋无脊椎动物永生细胞系的建立,可以通过捕获细胞的干性而实现。捕获细胞干性的第一条途径是利用转录因子等直接由体细胞制备海洋动物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第二条途径是获取海洋动物的成体干细胞(ASC)。这些细胞在维持机体活性、再生、无性克隆、体内增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当培养条件正确时,海洋无脊椎动物iPS细胞和ASC将会保持其原始状态,利用干细胞自我复制的固有能力、不分化地进行增殖而形成永生细胞系。  相似文献   

11.
C型凝集素作为凝集素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在无脊椎动物中有着丰富的多样性,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本研究从采集于东北太平洋深海热液区胡安·德富卡洋脊的管状蠕虫Ridgeia piscesae中克隆获得了一种新型C型凝集素基因RPCL。该基因与已报道的凝集素的相似性都很低,并且三维结构预测有异于传统凝集素,提示其可能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性质。进一步的原核表达成功实现了 RPCL的异源重组表达,通过透析复性获得了大量可溶性蛋白,为其相关功能性质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外源凝集素是非免疫起源的热敏蛋白质或糖蛋白,由于其多价构型及对持定细胞多糖具结合亲和力,它们选择凝集某些细胞(包括脊椎动物血球及一些病原微生物)和沉淀某些复杂碳水化合物;其凝集活动常被单糖所抑制,有的却需某些二糖、三糖或多糖。外源凝集素分离自广泛的低等和较高等的生物。一些地区水产养殖业受挫,因素较多,但对发病机理认识之缺乏和调动养殖对象本身防病积极性之不足,是其重要原因。外源凝集素可在诸如凝集外来细胞,调理作用等的防御活动中扮演识别因子,协助一些生理活性物发挥作用,参与吞噬、胞囊、凝固、止血及创伤修复等作用。在生物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医学和食品科技上有广泛用途。迄今外源凝集素的许多性能并未全清,在自然界中的精细生理作用仍是个谜。本文论述外源凝集素的定义、性能及用途,以提请有关人士重视。  相似文献   

13.
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往往能产生结构新颖、功能多样的活性物质,海洋微生物作为活性物质的新来源,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综述了近几年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抗肿瘤、抗心血管病、免疫调节剂、抗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现状及相关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展示出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巨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FITC‐conjugated lectin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probes for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dinoflagellate species isolated from New Zealand coastal waters. In particular the binding (fluorescence) of peanut (PNA) lectin differentiated G. mikimotoi from Gymnodinium sp. (Waimangu) and G. pulchellum and the non‐binding of Helix pomatia (HPA) and wheat germ (WGA) lectins discriminated between G. mikimotoi and the other Gymnodinium species tested. G. breve (Florida) was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New Zealand isolates by binding with soy bean (SBA) lectin. Ulex europeus (UEA) distinguished the toxic species Alexandrium minutum from the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but non‐toxic, Cachonina hallii. Two strains of Prorocentrum lima (Spain and Rangaunu) were not differentiated by the lectins, but P. lima was differentiated from P. compressum.  相似文献   

15.
海洋真菌及其生物活性物质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海洋微生物种类繁多,是筛选新药的丰富资源宝库。近些年来,作为海洋微生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海洋真菌正成为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详细概述了海洋真菌的定义、分布、海洋真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其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多样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海绵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独特的摄食、滤食系统使其体内体表富集了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够产生多种结构新颖的生物活性物质,对海绵共附生微生物的研究正在成为开发海洋药物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按化合物的生源途径及其结构类型简要介绍近几年来海绵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海洋微生物因长期适应特殊的生存环境而进化出特殊的代谢途径, 从而产生大量结构新颖、功能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 使海洋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成为海洋新药开发的研究热点。文章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和视角, 从海洋真菌和海洋细菌天然产物研究现状、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人工合成、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评估以及成药性评价等方面进行概述, 分析了当前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状况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补体系统在体液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连接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枢纽。本研究基于前期转录组RNA-Seq数据检索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补体样组分,并对其结构域及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刺激后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68条补体样成分unigene,分别编码14个含C1q结构域蛋白、14个凝集素蛋白、4个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12个丝氨酸蛋白酶、10个含硫酯键蛋白、1个末端补体分子C6、5个补体受体、1个补体因子及7个纤胶凝蛋白;结构域分析表明,马氏珠母贝补体样组分均含有相应的保守结构域,与其他贝类补体组分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达量分析表明,经溶藻弧菌刺激后, 68条补体样组分unigene中共有21条unigene表达上调,其中12条为模式识别受体unigene。结合牡蛎等贝类补体组分的研究结果,推测贝类已形成一个含有多种补体组分的原始补体系统,且可能以凝集素途径或替代途径行使补体的生物学功能。以上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马氏珠母贝及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免疫防御机制、探讨补体系统的进化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海洋真菌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微生物种类繁多,是筛选新药的丰富资源宝库。陆地真菌是仅次于放线菌的多产抗生素的微生物类群,而海洋真菌正在成为海洋药源微生物研究的新热点。海洋真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并将成为海洋药物的重要来源。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阐述了海洋真菌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20.
A manipulative caging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wild fish and motile epibenthic invertebrates on the benthic system influenced by an open water fish farm.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e sediment were measured as indicators of the ecological benthic status. The combination of wild fish and currents notably lowered aquaculture waste sedimentation below the fish farm. The limited waste sedimentation rate could have limited the scavenger and predation activity of wild fish on the benthos, whose role may be taken over by motile epibenthic invertebrates.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motile epibenthic invertebrates with the sediment differed from that observed with fish. The motile epibenthic invertebrates led to more reduced conditions with lower redox valu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number of species of macrofaunal benthic assemblages and significantly modified macrofaunal benthic assemblages. Therefore, epibenthic invertebrates do not seem to have an ameliorative effect on the benthic status produced by fish farming. Since the effects of epibenthic species on the benthic system can greatly vary according to their identity, further experiments should be perform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rivers that influence the epibenthic species identity that modulate the benthic system affected by fish farm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