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采用恒电位阴极极化和线性极化法研究了天然海水中不同动态条件、不同初始保护电位下,阴极保护初期碳钢表面钙质沉积层的形成规律.扫描电镜( SEM)和能谱X-射线分析(EDX)分析了保护后碳钢表面的产物.结果表明:-800 mV(vs.SCE,下同)保护电位下,在静态和动态海水中碳钢表面形成的钙质沉积层质量都较差;-900 mV保护电位下,静态海水中形成致密的钙质沉积层,动态下钙质沉积层形成困难;-1 000 mV保护电位下,静态和动态海水中都形成良好的钙质沉积层.随流速增大,阴极保护电流密度显著增大,钙质沉积层中Ca/Mg比值增加;动态条件下,较负的保护电位,有利于阴极保护初期钙质沉积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低温低溶解氧流动海水中阴极保护初期钙质层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恒电流极化、线性极化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Q235钢在低温低溶解氧流动海水中阴 极保护初期钙质层的形成情况.结果表明,在低温低氧流动条件下150~800mA/m2极化电流密度都可以达到Q235钢的最低保护电位,但钙质层难以形成,要得到致密良好的钙质层需要在阴极保护初期提高极化电流密度.低温低氧条件下钙质层的主要成分是...  相似文献   

3.
高锰铝青铜在流动海水中阴极保护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稳态动电位极化法测量了螺旋桨材料ZQAl12-8-3-2高锰铝青铜在静态和流动海水中的极化曲线,分析了其在流动海水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解析了最小保护电位、最大保护电位、最小保护电流密度等阴极保护参数,其在海水中的保护电位范围为-0.45~0.72V,最大保护电位在常规阴极保护范围内没有限制,流动海水中的最小保护电流密度比静态时增加几十倍,为海水中螺旋桨阴极保护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410不锈钢在海水中阴极极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法和恒电位极化法研究410不锈钢在天然海水和模拟闭塞液中的阴极极化行为。采用失重法研究在模拟闭塞液中、不同阴极电位下的保护效果。体式显微镜(SM)、扫描电镜(SEM)和能谱X-射线分析(EDX)用于分析阴极保护7 d后410不锈钢表面的产物。结果表明:在保护电位为-0.70~-0.90V(vs.SCE)之间,410不锈钢在海水中的腐蚀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模拟闭塞液中的保护度80%。当阴极保护电位正于-0.70 V(vs.SCE)时,局部腐蚀得不到有效的防护;负于-0.90 V(vs.SCE)就会有氢脆的危险。当保护电位为-0.90 V(vs.SCE)时,天然海水中产生的垢层主要成分是CaCO3,在模拟闭塞液中表面产生明显的锈、垢混合物,垢层的主要成分是Mg(OH)2。  相似文献   

5.
通过表面观察及电化学方法研究X80钢在含有SRB的海水溶液中阴极保护准则的适用性,测试结果表明:腐蚀控制因素为阳极控制,对金属施加阴极极化第5天降低金属腐蚀速度主要通过增大金属表面SRB的附着电阻和电荷转移电阻实现;而施加阴极极化第10天,阴极保护主要通过改变金属表面电荷转移电阻控制腐蚀速度,且阴极极化电位越大控制效果越好。无阴级保护的金属试样腐蚀产物较多且附着力差,施加阴极保护的金属试样腐蚀产物较少且附着力较强。阴极保护的确能对存在SRB的海水溶液环境中X80钢起到阴极极化作用,但极化5 d时传统的阴极保护准则中-850 mVCSE(即-770 mVSCE)电位未达到85%的保护要求,-950 mVCSE(即-870 mVSCE)电位刚刚能满足保护要求;而极化10 d时2种极化电位下保护度都有所下降且都不能满足保护要求,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实验确定其合适的阴极保护电位。  相似文献   

6.
海洋平台复杂节点阴极保护电位分布的有限元法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阴极保护电位分布是合理设计阴极保护工程的必要条件和评价阴极保护效果的重要依据。本文应用有限元素法(FEM)计算海洋平台复杂节点表面的阴极保护电位分布。在实验室通过边界条件试验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海水中被保护的I,Y,K型复杂节点电位分布情况。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吻合得很好,说明FEM能够应用于海洋平台复杂节点阴极保护电位分布的计算,所获得的边界条件合理。  相似文献   

7.
丁慧 《海洋科学》2013,37(6):73-76
研究了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 ORP)对海水中碳钢腐蚀电化学特征的影响,应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法探讨了 ORP 与碳钢腐蚀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水的 ORP 参数对碳钢腐蚀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 O2/OH?电对的作用占主导,其他电对如 Fe3+/Fe2+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海水 ORP 的增大,其氧化能力越强,碳钢腐蚀电流增大,腐蚀速度加快。水质相对稳定的开放性大洋海水中,可以考虑海水氧化还原电位在碳钢腐蚀速度预测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胡舸  向斌  张胜涛 《海洋科学》2007,31(12):34-37
海洋钢结构阴极保护电场的数值模拟仿真和计算是当前海洋腐蚀、阴极保护研究和工程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海底管线的腐蚀状态就必须准确测定管线表面的电位分布,而实际测量中深海管线表面电位分布难以直接测量。构建了海水中钢管线的阴极保护数学模型,采用以边界元法为基础的数值计算方法,利用Matlab开发了均匀电解质中电位分布的计算软件,实测中通过对腐蚀电场海水区域环境电场的测量,就可实现不接触测量管线表面电位的目的。最后通过海洋实测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证明了基于Matlab的数值仿真计算引入阴极保护设计中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网纹藤壶覆盖面积分别为35%,75%和100%的碳钢试样,在藤壶去除前、后的自然腐蚀电位和阴极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的变化,研究了网纹藤壶覆盖面积对碳钢腐蚀的影响;并以线性极化法研究了附有网纹藤壶试样的瞬时腐蚀率与浸挂时间的关系。随着试样表面网纹藤壶覆盖面积的增大,碳钢在海水中的自然腐蚀电位正移、极化阻力增大、腐蚀速度减缓。附有网纹藤壶的试样,其瞬时腐蚀率随浸海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几种海洋附着生物对海洋用钢影响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化学仪器进行自然腐蚀电位、线性极化和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的测定,来研究微生物粘液膜和大型附着生物的藤壶、牡蛎、苔藓虫、蜾赢蜚及藻类的覆盖层对碳钢、低合金钢等海洋用钢腐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浸海初期(10天左右)试样表面形成的微生物粘液膜具有某一程度的保护作用,尔后随着浸海时间的延长,保护作用减小,腐蚀率变大;几种大型附着生物覆盖层的保护作用大小的顺序如下:蜾赢蜚>藤壶>藻类>苔藓虫>牡蛎。  相似文献   

11.
根据相似论和因次分析,用钢丝来模拟实际海底管道.通过实验,研究了牺牲阳极及被保护钢丝的极化性能,从而得到了在阴极保护中进行数值计算的边界条件;对于从实验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证明确定的边界条件是合理的,可以将建立的数学模型用于实际海底管道的阴极保护设计.  相似文献   

12.
海洋钢结构阴极保护初始极化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海洋钢结构阴极保护中的初期极化问题,介绍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并通过建立模型,与传统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既可保证防护效果,又可节约大量阳极材料,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于1989-1990年在室内条件下,用牺牲阳极保护浸泡于海水中的多种钢筋凝土试件测试不同试件中钢筋极化与阳极布局、涂层质量,涂层厚度及试件浸水情况的关系。结果表明,牺牲阳极能有效地保护全浸海水中的混凝土试件,对间断浸淋海水的试件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改善阳极安装工艺,保护作用可望提高;电偶电流在各阴阳极上的分布将随涂层质量,涂层厚度和试件浸水情况不同而异,回路中电阻和电极极化情况是影响电流分布的  相似文献   

14.
于1989年9月开始,在山东省胜利油田胜利设计院化学研究室,对A3钢的保护参数进行研究。实验介质为现场采集的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含悬浮泥沙的新鲜海水。实验在动水(1.5m/s),静水和动静水交替三种模拟状态下进行。控制保护电位为-800,-900,-1000mV(Ag/AgCl),研究在上述状态下和不同电位下的保护度,最大冲击保护电流密度及稳定的保护电流密度。结果表明,在三种保护电位下,A3钢的保护度都在90%以上,可以达到防腐目的。在不同的模拟状态下,保护电流密度变化较大,其稳定值在动水状态下为2000-2500 mA/m2,在静水状态下为85 – 120 mA/m2,在动静水交替下为70 - 400 mA/m2。最大冲击保护电流密度(动水状态,保护电位为-1000 mV)接近30 A/m2。  相似文献   

15.
大电流密度下阴极产物膜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内和现场不同大电流密度下形成阴极产物膜,通过观察膜的形貌、厚度、强度、分析成份,对其进行电位衰变试验、阴极极化试验、生锈试验及维持保护电流试验,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涂层和阴极保护联合防腐时涂层破损、剥落处阴极产物膜的形成,及其对电流密度、保护电位的影响作了探讨。本文还对阴极产物膜的应用价值,以及在阴极保护中应用的可能性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Platforms Ⅰ and Ⅱ are steel structures located in offshore areas southeast of the Zhujiang(Pearl) River Delta,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n about 110 m water depth. The jackets, with aluminum sacrificial anodes for cathodic protection (CP) of the immersed zone, were launched in March 1995. In May 1996 a CP survey showed that, after almost one year of service, a low polarization level had been achieved and some extended unprotected zones existed, mainly in the deepest part of the Platform Ⅱ. Further to this, a joint activity was decided in order to assess the need of a possible retrofitting of the CP systems. The results of the activity carried out are dealt with, including technical and economical comparisons amongst several retrofitting options, both with sacrificial anodes and with impressed current systems. The adopted solution is illustrated and data are reported on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presently achieved.  相似文献   

17.
海洋平台阴极保护监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自行研制的海洋平台阴极保护监测系统,它由双电极电位测量探头,牺牲阳极输出电流测量探头,信号传输电缆系统和微机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并结合近10a其在南海北部近海石油开发区的应用和运行状况,对阴极保护监测系统的性能,作用及意义进行了系统论述,以期为进一步的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