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钦州湾由于湾内外特殊的海洋动力、泥沙来源和地形地貌条件,导致海湾悬浮泥沙特性存在较大差异。通过2007年和2010年钦州湾13个站位的实测悬浮泥沙含沙量数据,总结了钦州湾的泥沙来源,分析了钦州湾悬浮泥沙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移趋势和输沙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钦州湾泥沙主要来自河流输沙、海向来沙及岸滩侵蚀;水体含沙量最大值空间分布整体表现出"外湾内湾湾颈"的特点,平均值由内湾到外湾逐渐减小;水体垂向平均含沙量最大值出现层位不同,内湾表底层平均含沙量趋于一致,但中层略大,而外湾由表层至底层存在渐进变化;潮流强度、地形特征及泥沙来源是影响悬浮泥沙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悬浮泥沙输运主要受潮流控制,输沙强度呈"湾颈外湾内湾"特点,总体输沙趋势由湾顶向湾外、沿落潮流由北向南输运。  相似文献   

2.
钦州湾由于湾内外特殊的海洋动力、泥沙来源和地形地貌条件,导致海湾悬浮泥沙特性存在较大差异。通过2007年和2010年钦州湾13个站位的实测悬浮泥沙含沙量数据,总结了钦州湾的泥沙来源,分析了钦州湾悬浮泥沙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移趋势和输沙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钦州湾泥沙主要来自河流输沙、海向来沙及岸滩侵蚀;水体含沙量最大值空间分布整体表现出"外湾>内湾>湾颈"的特点,平均值由内湾到外湾逐渐减小;水体垂向平均含沙量最大值出现层位不同,内湾表底层平均含沙量趋于一致,但中层略大,而外湾由表层至底层存在渐进变化;潮流强度、地形特征及泥沙来源是影响悬浮泥沙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悬浮泥沙输运主要受潮流控制,输沙强度呈"湾颈>外湾>内湾"特点,总体输沙趋势由湾顶向湾外、沿落潮流由北向南输运。  相似文献   

3.
钦州保税港区填海造地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潮流数值模拟、海图对比、输沙率计算等方法,从潮流场、冲淤环境及纳潮量三个方面,分析了钦州保税港区填海工程造成的影响.结论认为:填海工程建成后,工程区西侧和东侧流速增加0~0.2 m/s,由工程区边界向外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南侧流速减小0~ 0.25 m/s左右;工程区西侧主导流向受深槽地形控制,变化幅度较小,而东侧和南侧由于新增岸线改变了原有流场方向,流向变化明显;填海工程没有改变东槽主导潮流方向和悬沙向外海输移路径,工程造成东槽流速增加,利于泥沙的起动搬运,使深槽部位推移质泥沙由淤积变为轻微侵蚀,对航道保持稳定有利;工程建设后钦州湾湾体纳潮量减少了3 934.38×104m3,占钦州湾海域总纳潮量的2%左右.  相似文献   

4.
围填海累积效应对钦州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图资料和卫星影像,确定了钦州湾2004年与2019年两个历史时期的岸线与水深。基于无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海洋模型建立高精度的水动力模型,分析了近15年来围填海工程的累积效应对钦州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与岸线的改变使得钦州湾外湾潮汐振幅减小、茅尾海内潮汐振幅增加;潮流场改变明显,外湾中部流速普遍增加,围填区域潮流减弱明显,但潮流性质未改变,依然为落潮占优;钦州湾纳潮量有所减小,主要发生在外湾区域;而余流减弱,并且出现涡旋,这不利于水体的向外扩散。通过染色实验发现,钦州湾水体半交换周期在有无径流的情况下都明显增长,且在围填海区域水交换能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5.
广西钦州湾海域海床稳定性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钦州湾龙门站与近海区钓鱼台站长年历史观测资料和2003年7月的6个站点全潮观测资料,阐述了钦州湾的表层沉积物分布和钦州外湾典型位置沉积物组成状况,并结合钦州电厂建设规划,通过海床稳定性的概念和稳定性指标的计算方法,研究钦州电厂取排水工程附近海域及钦州外湾在潮流和波浪作用下的海床稳定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稳定性理论能够反映实际,是可靠的,可以进一步作为钦州电厂相关模拟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FVCOM的钦州湾三维潮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模式,建立钦州湾三维潮流数值模型来重现钦州湾的潮位和潮流变化状况.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得到了较以往更为精细的钦州湾K1、O1、M2、S2分潮的同潮图,潮汐最大振幅分别为112、96、50和15cm;最大可能流速的分布基本与等深线一致,龙门港附近最大可能潮流流速可达200cm·s-1;钦州湾的外湾口海域开阔,一般为旋转流,近岸海区及水道、河口等多为往复流,K1和M2分潮流椭圆长轴的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旋转方向均为顺时针,流速极值出现在龙门港区.由潮余流场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钦州湾西槽和中槽的西侧区域是其主要的出水通道,东槽和中槽的东侧区域则是主要的进水通道.  相似文献   

7.
钦州湾近似于一个葫芦海湾。它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外湾、内湾、湾颈。外湾是钦州湾的主体部分,指湾口至湾颈的区域;湾颈指龙门港附近;内湾指茅尾海一带。其中外湾湾口处最宽,可达28公里。湾颈处最窄,狭窄处仅1.3公里。内湾宽约13—18公里。整个海湾平均水深约10米。  相似文献   

8.
沙埕港湾口断面潮流及余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沙埕港湾口断面的连续走航观测资料,成功构建了沿走航断面的10个站点的连续海流序列,并分析了潮流、余流、潮通量等水文要素。分析结果表明,沙埕港湾口水道潮流类型为正规半日潮流,涨潮最先出现在中下层而落潮最先出现在上层,涨(落)潮转流相差约为30min。水道内潮流为往复流,M2和S2分潮流流速较大,倾角基本沿水道主轴方向。沙埕港湾口断面余流呈2层结构,10m以浅基本为东南向余流流出湾口,核心位于湾口断面南侧。10m以深多为西北向流入湾内,入流核心位于湾口断面中部的底层区域。对潮通量的计算表明,通过湾口进入沙埕港的潮通量约为1.63×108m3。  相似文献   

9.
应用遥感技术分析钦州湾悬沙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文  黎广钊 《海洋通报》2002,21(6):47-51
依据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所接收的MSS、TM资料,得到钦州湾海区表层悬沙分布的解译图,分析钦州湾及湾外海区水流流场特征,悬沙的分布及输移扩散特征,并就潮流、径流等水动力对湾内悬沙运动、滩槽冲淤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钦州湾内水动力因素主要是径流、潮流、余流和风浪。内湾以径流、潮流影响为主;外湾以潮流、风浪影响为主。而且随季节有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说夏季大于冬季。悬沙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悬沙浓度仅是夏季的十分之一;夏.冬季节悬沙平面分布形势相反,夏季以湾口、湾顶悬沙浓度较高,在0.05公斤/米~3以上。钦州湾悬沙输送方向与余流方向一致,终年向外输沙,夏季大于冬季。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80年代以来水下地形数据和遥感影像资料, 综合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 分析了钦州湾近期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滩槽平面变化和冲淤演变特征, 从动力地貌角度对演变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 内湾茅尾海近期整体淤积, 2m等深线以浅的高滩淤积强度显著大于其他水域, 局部槽道由于人工采砂和潮流动力增强而出现冲刷。外湾整体以淤积为主, 但强度小于内湾, 滩和槽的冲淤特征差异显著, 西航道、中水道和边滩淤积, 中滩和东航道冲刷。高强度人类活动前后钦州湾涨、落潮量分别减少约4.59%和4.04%, 潮流动力减弱, 导致茅尾海不断淤积; 外湾中部岸线向海大幅推进, 使得中滩涨落潮流流势集中, 潮流速普遍增加0.1~0.2m·s -1, 是中滩大范围冲刷的主要原因; 东航道浚深后, 中槽涨落潮流向东航道产生归槽, 导致潮流动力减弱, 中槽萎缩。水平Kelvin数变化表明, 人类活动对外湾东航道和中水道的影响最大, 东航道稳定性增强, 中水道持续萎缩; 西航道受到影响较小, 稳定性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2.
湄洲湾是福建省中部沿海的港湾,湾内三面为大陆所环抱,湾口朝向东南进入台湾海峡。该湾呈西北向深入内陆约18nmile,湾口有湄洲岛作为屏障和标志,使整个湾口分成文甲口门(北口宽约0.65nmile)和剑屿-鹅尾山口门(南口,宽约5.61nmile)两个口门,距湾口约5nmile的盘屿、大竹等岛屿及距湾口约12nmile的屿、横屿等岛屿为湾内两道屏障,再往内为内沃。屿和横屿间水面宽约0.51nmile,水深约20m,它和北端肖厝-秀屿及南端峰尾-西亭深槽相连接,是该湾的主航道(图1)。该湾航道宽阔水…  相似文献   

13.
基于非结构三角形网格、干-湿判别技术和有限体积法的FVCOM(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model)海洋数值模式,建立了厦门湾及其周边海域高分辨率(30 m)的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型.模拟结果同该海域2个验潮站和4个连续海流站的观测资料符合良好,较好地反映了厦门湾及其周边海域潮汐、潮流运动的变化状况和分布特征,并给出了M2、S2、K1、O1共4个主要分潮的同潮图、表层潮流椭圆、最大可能潮流流速及表、底层潮余流分布.厦门湾及其周边海域属正规半日潮类型,4个分潮的最大潮汐振幅分别为200、65、36、29 cm,厦门湾内外迟角差分别为20°、25°、18°、10°;镇海角至围头角连线东南侧湾口区为逆时针旋转的驻波,西北侧湾内为前进潮波.湾内潮流属正规半日潮流,湾口区潮流以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流运动为主,湾内各水道为往复潮流,椭圆长轴与水道走向一致,4个分潮流表层最大流速分别为201、51、34、25 cm/s;九龙江口区3条港道内的流速以南港最大;表层余流大于底层余流,二者水平分布形态基本一致,都为北进南出.  相似文献   

14.
广东流沙湾4个测站2个周日潮流观测的准调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水深为4.4~17.0 m的流沙湾4个测站2个周日潮流观测获得的表、中、底层的潮流资料进行了分析,分别计算了4个测站O1、K1、M2、S2、M4、MS4共6个主要分潮的潮流调和常数,并给出了各观测站位在各层的潮流椭圆要素.计算结果表明:流沙湾主要为日潮流海区,其中湾外为规则日潮流,湾内为不规则日潮流;湾外主要分潮流的北分量一般大于东分量,而湾内主要分潮流的北分量一般小于东分量.观测期间余流的流向主要呈西北向,最大余流流速出现在湾内地形突然收窄处,且在湾内中层余流流速要大于表、底层余流流速.整个海区潮流的可能最大流速表层在57~107 cm/s之间,中层在53~106 cm/s之间,底层在34~98 cm/s之间.流沙湾湾外潮流主要为顺时针的旋转流运动,湾内为带有旋转流的往复流运动.  相似文献   

15.
杭州湾的沉积结构与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漏斗状的地形、强劲的潮流和长江入海泥沙的输入是制约杭州湾沉积作用的主要因素。根据沉积结构特征可将杭州湾划分为五种不同的沉积环境:东部湾底、西部湾底、庵东浅滩、近岸深槽和水下沙脊。杭州湾内潮流脊发育不好的原因在于没有足够的粗屑物质。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潮汐通道地貌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胶州湾属基岩海湾型潮汐通道,湾口内、外发育较为典型的涨、落潮流三角洲,地貌体系较为完整。总的说来,胶州湾涨潮流占优势,但涨、落潮优势流路平面分异明显:落潮流三角洲中央以落潮优势流为主,两侧涨潮流占优势;涨潮流三角洲中部以涨潮优势流为主,两侧落潮流占优势,涨、落潮优势流在内、外汊道口之间发生交叉。由于水流的非正向入射,潮汐通道地貌体系不对称,潮流三角洲在湾内东侧发育、在湾外东北侧发育。  相似文献   

17.
钦州湾潮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94年5月和11—12月两个航次的调查及近年有关海湾的海流观测资料,分析了钦州湾的潮流特征,观测资料来自分布于该海湾东中西三个航道及相关区域的8个测站。钦州湾涨落潮流特征: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东部最大涨落潮流速小于西部:夏季落潮流总是大于冬季:龙门水道附近的流速最大,而其余区域的流速相对较小。外湾(钦州湾)余流,是气旋式环流:水体东进而西出。从湾内来的泥沙和污染物质,主要从西部进入外海;中、东槽是主要“进水”通道,外海低泥沙含量、少污染物质的清洁水从这里潮流而上。因此,与西部相比,东部盐度高,水质清洁,底质重金属含量少。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定性定量提供大蚝养殖区环境健康状况咨询,使用联合评价法对钦州湾大蚝养殖育苗区、育肥区、育成区环境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钦州湾养殖育成区、育肥区、育苗区的综合评价值为0.62、0.75、1.03,对应环境健康状况分别为良好、良好、不合格。健康状况呈现出由东南外湾的育成区向西北内湾的育苗区方向递减趋势,各养殖海区环境健康状况优先次序为:育成区、育肥区、育苗区。②制约钦州湾养殖区环境健康状况既有共性制约因素石油类,其环境健康状况均为不合格;也有特性制约因子COD、活性磷酸盐。其中,育苗区内COD单因素评价指标值变化范围1.34~2.21,对应健康状况为差,海域大多位于海湾内、外湾交界处以及河海口交汇处,而处于外湾的育肥区、育成区则处于海湾开阔的海域受到COD影响则较小。育肥区内活性磷酸盐单因素评价指标值对应健康状况也存在不合格和差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