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由2,2—双(羟甲基)—1,3—丙二醇开始,经溴代,磷酰氯化,和酰基化等步骤,合成三种新的2,2—双(溴甲基)—1,3—丙二醇和多溴代酚的环状磷酸酯,即:5,5—双(溴甲基)—1,3—二氧—2—磷酰基—2—(2,4,6—三溴苯氧基)环已烷;5,5—双(溴甲基)—1,3—二氧—2—磷酰基—2—(2,3,4,5,6—五溴苯氧基)环已烷;双[5,5—双(溴甲基)—1,3—二氧—2—磷酰基]—2—(2,3,5,6—四溴苯氧基)环已烷。通过对产物元素分析,IR和质子NMR测定,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2.
探讨Ba2+离子搀杂对(Ca0.5Sr0.5)5(PO4)3Cl:Eu2+和(Ca0.4Sr0.6)5(PO4)3Cl:Eu2+量子发光效率的影响。当用Ba2+离子代替Ca2+或Sr2+离子进入晶体时,Eu2+离子的发光特性发生改变:发射峰的峰值降低,热猝灭的温度升高。并采用位型坐标理论给予解释。根据晶体的结构特征,对占据两个不等当晶体学位置的Eu2+离子发光中心之间的能量传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空间因子分析与沉积地球化学旋回元素组合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5月,引用地矿部“七五”东北太平洋CCA121柱状沉积物的8个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利用空间因子分析方法确定两种周期度(D1=65cm,D2=105cm)内的沉积地球化学旋回元素组合,并据此探讨多金属结核成矿与物源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与小尺度周期(D1=65cm)对应的元素组合:Ud1(Mn,Co,Cu,Al2O3,SiO2和Ud2(Fe,Ca,Co,Cu)与大尺度周期对应的元素组合为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东部CC48孔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样品于1988年采自太平洋东部CC48孔。通过对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发现:(1)各种类型深海沉积物的稀土含量有所差别,以稀土元素总量而论,深海粘土>硅质软泥>硅钙质软泥>钙质软泥;沉积物中的自生矿物、硅质生物成因的非晶质SiO2及碎屑矿物对稀土元素起富集作用,而生物CaCO3则起分散作用。(2)稀土元素含量随深度发生变化。为地层划分提供了依据,应用元素地层学方法将岩芯分成5个层段。  相似文献   

5.
应用动态灰色模型(GM)的灰色关联分析(GIA)为单道扫描(SCS)电感偶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OES)选择内标(ISTD)。经发射强度序列的GIA计算和关联度序列优化后,Ge 219.87 被指定为内标。应用内标法和无内标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标样GB07232 的各元素的分析结果的相对百分误差范围分别为:0.8% ~7.5% 和2.5% ~17.5% 。变更系数(CV)范围分别为:0.7% ~2.9% 和2.0% ~5.8% 。对内标选择与平均关联度的关系,Ge 219.87 特征的某些具体问题及统计相关分析与灰色关联分析在内标选择计算中的不可替代性问题,亦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改性膨润土对赤潮落种及海水中DRP,COD的去除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室研究了不同条件制备的改性膨润土对赤潮生物及海水中DRP,COD的去除效应,结果表明,改性膨润土有效Al为1.5%时去除效应最好,经Na2SO4,Al2(SO4)3改性的膨润土在pH=5.5时去除效应最佳,改性膨润土的去除效率随Al/SO4比值增加而增加,改性膨润土添加絮凝剂醋甲壳质和Ca(OH)2提高了去除功效。  相似文献   

7.
报导合成了四种新的单取代苯甲酸多溴代芳酯:4-溴苯甲酸-2',4',6'-三溴苯酯,双(4-溴苯甲酸)-2',3',5',6'-四溴-1',4'-苯二酯,双(4-羟基苯甲酸)-2',3'5',6'-四溴-1',4'-苯二酯和双(2-羟基苯甲酸)-2',3',5',6'-四溴-1',4'-苯二酯。  相似文献   

8.
金属离子对牙鲆仔鱼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静水生物实验法进行了Zn、Cu、Pb、Cd金属离子对海洋底栖鱼类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仔鱼的成活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u(2+)、Cd(2+)、Zn(2+)、Pb(2+)对牙鲆仔鱼24hLC(50)分别为1.14、1.51、4.68、5.89mg/dm3.48hLC(50)分别为0.14、0.83、0.99、3.47mg/dm3.72hLC(50)分别为0.06、0.36、0.71、0.93mg/dm3.96hLC(50)分别为0.02、0.14、0.43、0.53mg/dm3.Cu(2+)对牙鲆仔鱼的毒性最大,Pb(2+)的毒性最小.4种金属离子对仔鱼的毒性顺序依次为:Cu(2+)>Cd(2+)>Zn(2+)>Pb(2+).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本区第一“暗绿色硬粘土层”的硅铝率在2.80~3.37之间,说明该层已经发生了较强的土壤化作用,可以确定为古土壤。古土壤层土体样品与胶体样品的化学全量分析结果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只能用胶体样品来研究古土壤特征。在古土壤中,SiO2、Al2O3、MgO、TiO2、K2O相对积聚,而Fe2O3、CaO、MnO、Na2O、P2O5相对淋溶。在剖面上,SiO2/(MgO+CaO)的分子比值变化规律表明气候逐渐湿润  相似文献   

10.
1997年5月,一大批来自比利时(根特大学海洋地质中心)、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和一个石油公司)和俄罗斯(莫斯科大学ЮHECKO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中心)的海洋地质学家在“Бепьисик”号船的考察中揭露了大面积被沉积物覆盖的珊瑚礁(HennetJ.P....  相似文献   

11.
砗磲科(Tridacnidae)的种类全部生活在热带浅水珊瑚礁。它们只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动物区系区。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沙群岛获得许多砗磲科的标本;1975年作者参加西沙群岛的考察,又特别注意观察、采集这类动物,得到较多的标本和资料。 砗磲科是双売类中一群高度特化的种类,它的外套膜大、很发达,有大量的单细胞藻虫黄藻(Zooxanthellae)与之共生;外套膜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玻璃体(hyaline organ),它们能聚合光线使虫黄藻大量繁殖作为自身养料的一部分,这一过程 Yonge(1936)取名叫“耕殖”(farm),这种蛤一藻的特殊关系叫互惠共生(Symbiotic mutualism)。 砗磲科贝壳方位的辨识与正常双壳类相反,这是由于它与虫黄藻共生的特殊关系导致外套膜面积增加,以致使这类动物生活时原来在背面的壳顶、铰合部和韧带朝下成为腹面;原来的腹面由于植物耕殖组织(plant farming tissue)的发达而移到背面,也即贝壳的自由端朝上。动物体的软体部也有少量“逆转”,前闭売肌消失,前收足肌移到后面;后闭壳肌和后收足肌相邻移到贝壳中央;足和足丝从贝壳铰合部的对应端——腹斜面的足丝孔伸出,直接在底面固着。 为了叙述方便,确定砗磲科贝壳方位时按以下方法:把壳顶朝下,铰合部与手持者相对,这样铰合部的末端是前端、相反的一方是后端;贝売的游离端朝上为背部,壳顶和足丝孔朝下为腹部,在手持者左面为左売,右面为右売。 根据 Rosewater(1965)的意见砗磲科全世界只有6种,这6种在我国西沙群岛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12.
有关水母类、浮游贝类及被囊类的垂直分布,迄今国内的报道还不多,只有陈清潮等(1978)在南海西沙、中沙群岛周围海域进行过一些调査工作。但国外早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研究资料很多, Bigelow and Sear(1937), Leloup and Hentschel(1938),Totton(1954), Alvarino(1967),Pugh(1974)等对水母类都有较详细的报道;对浮游贝类和被囊类,Stubbing(1938), Tesch(1946), Thompson(1948), Swell(1953), Wormelle(1962)等也作了一些工作。 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态学问题,所涉及的因素很多(Bense,1964; Leloup and Hentschel,1938; Moore,Owre, Jones and Dow,1953)。本文仅就我们现有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 本文系根据1978年5月27日-7月3日“金星”号在东经123°-129°,北纬26°30′一32°30′,水深大于80m的测站,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垂直分层采集(层次为0-50m,50-100m,100-250m,250-500m,500-1000m,1000-2000m)所获得的78份浮游生物样品,分析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3.
在多参数样品群的对比分类中,端元相关法的实质是先确定尽可能少的几个特征端元,再把各样品分别与这几个端元加以对比,以避免逐一对比各对样品之间的相关程度。 基于双端元模式的A-B相关法已有讨论。本文进而讨论三端元模式以及在多端元模式下确定三个端元的方法。 文中用X表示向量X的模;用Q(X,Y)表示向量X和Y间的夹角的余弦(Q因子),有时也用Qxy表之。  相似文献   

14.
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11种,其中10种属于刚毛藻属Cladophora,1种属于硬毛藻属Chactomorpha。它们在本地区均为新记录。其中有6种在我国是首次报道。 本文所用标本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分类组赴西沙群岛调查队的郑树栋等同志于1957,1958,1975和1976年采集的。全部标本共14号。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在我国西沙群岛采集的标本写成。共有标本70个,经鉴定为9种,分隶于5属。其中有四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口海区沉积物柱样中碳酸盐组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1989年5月在黄河口海区采集4个沉积物柱状样,以原子吸收法测定其碳酸盐组分中Ca,Mg,Fe,Na,Mn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含量分布基本遵循“元素粒度控制律”,即沉积物粒度细时,元素含量超于富集。结果还证明,受黄河水影响越大,沉积物碳酸盐Mn/Fe比值越高,可以以此判断沉积物受黄河水影响的程度;CaCO3含量亦存在类似现象。相关分析表明,碳酸盐组分中Mn含量与CaCO3含量相关较好,而Fe与  相似文献   

17.
图们江口水中Zn,Cd,Pb,Cu的形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防吸附物理涂汞电极反问极谱对图们江口、东海及日本海水中Zn,Cd,Pb,Cu进行了形式分析,其不稳定态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9,0.071,0.039,0.69ug/L(占总量的15~27%),分布较为均匀,证实了痕量金属离子(自由离子及不稳定络离子的均匀分布规律。有机结合态Zn,Cd及Pb(10~30%)和颗粒态Zn,Cu和Cu(15~40%)的较高含量位于长江口、东海及图们江口。  相似文献   

18.
由于采挖贝壳、城市建设和修建养殖池,位于河北省黄骅古贝壳堤自然保护区内沿海岸的岐口—狼驼子贝壳堤已经不复存在,挽救已经不可能。山东省境内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内,在贝壳堤几十米后修建了养殖池。养殖池防护堤阻挡潮水向后漫溢,波浪作用在此增强。在波浪作用下贝壳堤已经遭到破坏(贝壳堤变低,贝壳堤前向海一侧受到侵蚀,将贝壳堤下伏层暴露出来)。如果要挽救这里的贝壳堤必须拆除贝壳堤后面的养殖池。  相似文献   

19.
从藻类化石的垂直分布探讨杭州西湖的演变历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94年春在杭州西湖东北面,西面及湖中心小瀛洲3个钻孔共取了70号岩芯样,经浮选,筛选,以显微镜检鉴定化石藻种,并分析其垂直分布,从而探讨西湖的形成历史,西湖自晚更新世以来的6个化石藻带由下而上依次为:轮藻带,微藻带,微红金颗藻-近缘针杆藻-条纹小环藻带,圆筛藻带,圆筛藻-近缘针杆藻-微红金颗藻桥穹藻-异极藻-短缝藻带和水花束丝藻带,从而反映了西湖的6个发育时期,淡水古湖沼期,淡咸水过渡期,海  相似文献   

20.
马蹄螺总科(Trochacea)是西沙群岛海产软体动物中产量最大、产值最高的一个总科;同时,它的种类也很多,在海贝区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西沙群岛的马蹄螺总科以往共已记录24种,分求于12属3科。 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在西沙群岛采到的马蹄螺总科135号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共増补8种,其中3种为中国海域首次记录。除研究整理了主要异名,对前人工作做了一些修订外,并对前人所报道的仅有名录的12种增补了描述和地理分布,同时对前人描述的种类进行了再描述。 前人已在西沙群岛报道,我所尚未采到的种类有: Turbo marmoratus Linné,T.cornutus Solander,T.coronatus Gmelin, Astraea haematrage( Menke)。前3种系熊大仁(1949)报道,有图有描述,但T. coronatus描述欠细,无法确定其种名;前2种特别是经济价值较高的T. marmoratus,虽然我所一直未曾采到,因图、文均明,故予列入。第4种系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等(1974)报道,因无图无描述而无法确定,故未列入。 总计,本文共描记30种,分隶于14属4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