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开发胶东温泉地热水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热水中阴离子的组分与温泉水类型,指出其中Ⅱ_1、Ⅱ_2:型水温高,日采水量大,矿化度高,水质复杂,相应的环境效应明显.提出地热水的大规模开采以及尾水的大量排放,对温泉周边的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土壤及地下水等方面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据现场估算,胶东14处温泉日采地热水量为4.2×10 ̄4m ̄3.目前,地热水不仅在农业、丝绸工业、淡水养殖业等方面已得到开发利用,而且胶东温泉作为旅游资源,在水疗、观赏、洗浴休闲、开展地质旅游及建立大型温泉旅游渡假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开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威海市宝泉汤温泉成因及其对断裂和地震活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海市是胶东地区温泉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而研究温泉与断裂及地震活动性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宝泉汤温泉位于市区的东部,是一种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矿化度较高的地热水,水化学分析表明,温泉水属于Cl-Na.Ca型;温泉受NW向神道口断裂和近EW向城南河断裂的控制,大气降水和海水顺着断层或断裂破碎带下渗和深循环形成温泉,地热水循环深度能达到2 022.14m;温泉水循环对断裂及围岩有弱化作用,和温泉的热能释放作用一起降低了断裂和本区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4.
即墨温泉地热是青岛地区的特色矿产资源,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然而由于长期的大量开采,地热水供需矛盾、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年份和季节即墨温泉地热水的化学组分与同位素特征,并结合地热资源调查资料和围岩地球化学与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探讨分析即墨温泉地热水的组成变化和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即墨温泉是在独特的构造部位和良好的储水条件下,由大气降水补给并经过深部循环,由大地热流和深部热交换等作用加热,并通过水岩反应淋滤盐分,最终形成矿化度较高的地下热水并沿断裂上升出露地表。随着开采量的持续上升,温泉地热区水循环速率明显增加,地热水中的Na~+和Cl~-等主要成分以及氢氧同位素组成在不同补给来源的多端元混合以及水岩相互作用下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部分地热含水层受到浅层地下水混入的影响。因此,应积极探索建立长时间序列的年际和年代际标准化水质连续观测计划,并通过水化学指标变化的模拟,为温泉地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青岛即墨温泉盆地热水沉积指示物及其标识性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野外取样和XRD测试技术,在即墨温泉盆地发现硅质沉淀物、盐华、石膏、自然硫等温泉热水沉积指示物.根据热水沉积指示物的空间分布和含量的变化,阐述温泉热水沉积指示物的标识性意义:(1) 热水沉积指示物是划分第四纪沉积物层系的依据;(2) 是温泉地下热储温度的指示剂;(3) 依据热水沉积指示物百分含量的空间变化,可圈定温泉地热中心,指导地热资源开发;(4) 是寻找地下盲温泉和古地热水活动的标志;(5) 温泉热水沉积模式对现代海底热水沉积作用、成矿作用环境的模拟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山东半岛地热场特征、区域地质构造、岩浆活动与温泉分布关系的研究以及地热水化学特征的分析,认为温泉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温泉的形成机理为深循环-地热增温,即大气降水或第四系潜水沿断裂带深循环,在正常地温梯度下吸收地球内热增温形成热水,再沿断裂破碎带上涌至地表而形成温泉。温泉水温取决于地下水循环深度,按笔者提出的经验公式推算,山东半岛14处温泉水的最小循环深度界于1503~3084m间。温泉水循环深度大致指示控泉断裂构造发育的最小深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温泉旅游发展迅速升温。文章在笔者主持的相关规划基础上,通过评价、分析鲅鱼圈“泉优海美,海泉交融” 的海滨温泉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利用条件,总结指出其开发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而提出构建合适的海滨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实施三高开发策略、加强市场管理力度、树立区域旅游形象、人才培养及温泉资源保护开发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的理论和汤山温泉、汤山热水井的地质、地热背景,南京汤山地热系统为一典型的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该系统以汤山背斜控热构造提供的大地热流为热源;以受迫对流为机制。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断裂和溶穴入渗并受迫进行深循环。在此过程中,吸取围岩热量形成地热水。在地形高差影响和相应的水力压差作用下形成环流。在巨厚页岩地层的阻隔下,地热水沿断裂带和特定层位出露形成温泉,或赋存于地下。  相似文献   

9.
即墨温泉地热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岛市即墨温泉水是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一种具特殊医疗作用的地热水。通过对即墨温泉地区在不同季节采集的温泉地热水、地下水、地表水、大气降水和近岸海水分别进行氢、氧同位素的测定。结果表明,即墨温泉水的氢、氧同位素值皆小于大气降水来源的地表水、地下水和雨水;即墨温泉地热水占δD-δ^18O相关点沿大气降水线展布表明其主要来源和补给源为大气降水,估算的循环深度约为2017.6m。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和良好的储水条件下,大气降水经深循环加热和水岩反应淋滤盐分,并沿断裂上升出露地表,形成矿化度较高的温泉。  相似文献   

10.
李平  洪阿实 《台湾海峡》1991,10(3):252-257
本文首次报道了闽赣地区部分温泉水的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文中对本区温泉的成因及补给来源也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温泉的δ~(18)O和δD值与大气降水线一致,表明它们是大气降水的深循环成因,但厦门杏林湾温泉水源于海水,而漳州温来混入了海水。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海洋四号》87—88两个航次CC—48和CC(c)—9两岩心的钙质超微化石。共鉴定出7属13种。CC—48岩心自上而下可分为3个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其中组合3和2分别相当于NN2和NN3带;CC(c)—9孔722cm以下的钙质超微化石属于一个组合,大致相当于NN3—4带。两孔所见最老沉积皆为早中新世。同时根据CC(c)—9孔NN3—4带中广泛见有Discoaster exilis化石,认为在该区其地史分布可下延至NN3带(最迟不晚于NN4带)。并结合CaCO_3含量、溶解指数及丰度变化,在早中新世钙质软泥沉积中识别出两个较强的溶蚀期,认为是南极底层水强烈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缘新生代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南海北缘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全面揭示南海北缘形成演化及与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南海北缘新生代裂陷过程显示出明显的多幕性和旋转性的特点。在从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下,东、西段裂陷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西部裂陷活动及海侵时间明显早于东部,裂陷中心由西向东呈雁列式扩展。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裂陷活动应是东亚陆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延续,始新世中、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导致裂陷中心南移,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效应是南海中央海盆扩张方向顺时针旋转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87年5~6月中日合作对黄东海域进行综合调查的溶解氧资料,讨论了该海区溶解氧垂直结构及氧最大值分布。指出在南黄海北部、中部及东海北部和中部的中层存在明显的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它总是和冷水同存。并对氧最大值及垂直结构同温跃层及冷暖水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长江口北支CY孔47个样品的重金属Cr、Cu、Pb和Zn的数据分析,采用单因子污染参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长江口北支CY孔沉积物的质量状况。定量确定了长江口北支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主要污染因子和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从环境演变角度探讨了长江口北支沉积物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风险和单个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长江口北支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与沉积环境演变关系密切,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沉积环境特点,形成不同的沉积物环境状况。就气候演变而言,从层1至层7,气候依次为热暖潮湿→暖热湿润→温和略干→温暖湿润→温暖稍温→温而略干→温暖湿润,对应的重金属含量变化依次按低→高→减少→增多→减少→减少→显著增大的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15.
黄海和东海分界线附近水文、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和探讨了黄、东海交界海域32.3°N断面化学水文学精细化特征的季节性演替, 结果显示: 化学、水文学要素的空间区域化分布与该断面上环流场的布局及其季节转换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水团配置对各要素含量及分布起着控制性作用; 冬、春和秋季, 在黄海西部沿岸流影响范围内出现的浊度和悬浮物浓度高值区多与营养盐浓度高值区和pH低值区相共存, 可能是受东海北部气旋式涡旋所产生的辐聚效应的影响, 此高值区中的悬浮物趋于向该海域的底层冷涡区沉积, 夏季此特征则不明显, 从而证实该海域悬浮物沉积作用具有“冬强夏弱”的特征; 夏季123.5°—124.25°E范围海域内存在海水下沉现象, 上层水体中的长江冲淡水可被携带至下层, 导致在夏季长江冲淡水东北向扩展过程中一部分冲淡水从其主体中分离出来; 夏季台湾暖流的阻隔作用使得悬浮物的影响范围远没有长江冲淡水的大, 促使水体和物质输运发生分离。同时, 根据水文和化学各要素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 初步勾勒出了32.3°N断面4季的水团配置状况, 并通过分析东海北部冷水域典型站位的温、盐度垂直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该冷水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青岛市后海岸滩建设开发改造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一些重大项目实行了动态管理,从而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工程质量,减少了工程投资,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多快好省的建设目标。依据参与该动态管理的实践,介绍了就工程实行动态管理及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南四湖的形成及水环境演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重力活塞取样器在南四湖的独山湖和微山湖分别采取了两个湖底沉积剖面的样品。通过对湖底沉积物高分辨率的粒度、矿物、磁化率、有机碳、色素等环境指标和沉积年代学的综合研究 ,结合研究区的历史文献资料 ,探讨了南四湖形成近 2 5ka以来的水环境演变过程。研究表明 ,南四湖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 4个阶段 :初时 ,湖区为古泗水及其沿岸平原 ;西汉时期古泗水中下游段形成分散的湖沼地 ;唐—明代受黄河夺泗入淮和开挖京杭运河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湖沼扩张、合并 ;清同治 1 1年黄河大决于东明后 ,先后出现的南阳、昭阳、独山、微山四湖合并为统一的南四湖。  相似文献   

18.
我们于1978—1980年对黄海南部近海区春季(4—6月)的盐度分布预报试验研究,得出两种比较适用于本海区的盐度预报方法。文中简要介绍了这两种统计预报方法,并对影响本海区盐度变化的显著因子及预报误差进行了分析。预报试验的结果是:预报的总体平均绝对误差为0.44‰,预报相对误差为25%,预报总体偏差为-0.16‰,预报误差小于0.5‰的站数占总站数的72%,预报趋势和实测资料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安徽淮北平原更新世—上新世地层划分及第四纪下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区更新统自上而下有茆塘、潘集、桃园三个哺乳动物群,分别与萨拉乌苏、周口店、泥河湾(狭义)动物群相当。通过古地磁、热释光、氨基酸、铀系法测年,并结合气候地层对比,上、中、下更新统底界可分别定为0.13、0.7、1.8Ma左右。上新统/中新统的分界线与地中海地区的Piacenzian/Messinian分界线基本一致,其年龄在4.5Ma左右。  相似文献   

20.
辽东湾北部晚新生代的古植被与古气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辽东湾北部沿岸滩海地区LH10-1-1、海12等9口井的孢粉分析及研究,初步建立了该区晚新生代孢粉组合及古植被、古气候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