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新世以来亚洲七个主要河口三角洲的生长极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河流入海泥沙在河口及其邻近区域不断堆积而逐渐形成的河口三角洲存在地貌学意义的生长极限。针对入海泥沙显著减少的背景,依据概念几何模型刻画了亚洲7个主要河口三角洲的发育规模,并探讨其滞留指数、临界输沙率和生长极限。结果表明:河口三角洲的规模与沉积物入海通量显著正相关;全新世期间,各河流均有超过一半的泥沙向外海逃逸;目前各河流入海泥沙通量低于保持其陆上面积的临界输沙率;在无海岸防护工程前提下,未来长江、珠江、红河、湄公河和印度河的三角洲平原面积和体积都将较目前大幅度减少,而伊洛瓦底江和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将增加。基于概念几何模型刻画河口三角洲的系统行为对其地貌演化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资料和实例,证明了鸭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类开发活动已经对河口地貌的演变产生了影响;阐述了近期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影响,提出了协调鸭绿江三角洲地区人地关系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泻湖型海湾内经常出现的湾中岛的形成机理,应用水平二维潮流、泥沙输移和地形演变耦合模型,对具有典型的沙坝泻湖地貌形态的水东湾的湾中岛的形成和演化进行了数值模拟,成功地模拟出了涨潮三角洲(大洲岛)的形成过程,计算结果与实际地貌形态总体符合。模型中分别考虑了全沙输沙和推移质输沙两种输沙情况。结果表明,水东湾湾中岛是由涨潮流引起的泻湖内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是一种涨潮三角洲的地貌形态;全沙输沙模式比推移质输沙模式更适合这一地形演化过程的模拟。模拟结果也再现了湾中岛在25 a期间的地形变化过程,这一研究结果为通过计算数值模拟来研究一般海湾的地貌形态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提供了实际算例。  相似文献   

4.
苏北古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分别对古黄河三角洲在江苏滨海平原的地貌变化、变化速率及沉积特征等进行了论述。黄河三角洲发育可分为:全新世古黄河河口三角洲、最大海侵山前河口扇三角洲、喇叭口填充河口三角洲、分流入海串珠状河口三角洲、全流入海鸟嘴状河口三角洲、三角洲蚀退6个阶段。 从苏北古黄河三角洲发育特征可得出以下结论:1.在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漫长历史中,随河流本身来水来沙和人工作用,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其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阶段性,随泥沙沉积形成了不同的河口三角洲模式;3.河流入海河口沉积的不同模式,在同一条河流中可以转换模式。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滦河是北方大河之一,河水每年携带大量泥沙入海。不但在河口形成三角洲,而且也影响周围较大海域的含沙量和海底地貌。因此调查研究滦河的径流量、含沙量和输沙量;调查研究滦河口附近海域的输沙状况,对于了解滦河口地貌的形成、演变以及开发利用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采自鸭绿江口主汊道的5个柱状样的210Pb和137Cs测年以及粒度参数的分析,并与前期合作研究的西汊道及西岸潮滩的4个柱状样沉积物的测年和粒度研究成果进行比对,探讨了流域来水来沙、河口沉积与海岸发育之间的耦合效应及鸭绿江河口地貌演化的新证据。结果表明:鸭绿江口主汊道存在河流和潮流两种沉积作用,不同时期动力作用不同;以潮流作用为主的沉积时段,其沉积特征与西汊道及西岸潮滩的一致;主汊道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与西汊道和西岸潮滩的物质来源存在差异。鸭绿江口的主汊道、西汊道及邻近海岸的沉积记录对环境变化、人类活动、流域大洪水等事件均存在响应,响应的时间基本同步,具有耦合效应。沉积记录中存在5个明显的“事件信号”,其中1960年最为重要,是鸭绿江河口地貌发生巨变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书海拾贝     
<正>黄河河口钓口河流路亚三角洲岸滩演变与抗冲性试验李九发,时连强,应铭,李为华著海洋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大量实测资料、实验数据为基础,对黄河河口钓口河亚三角洲发育及岸滩蚀退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内容分为7个部分,主要内容为:河口来水来沙条件,钓口河亚三角洲岸滩发育过程,近岸水域潮汐、潮流、波浪、含沙量、沉积物特性,亚三角洲岸滩地形剖面形态和冲刷蚀退过程,原型土抗冲性试验和冲淤演变  相似文献   

8.
波浪是塑造黄河三角洲河口与海岸地貌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基于Delft3D模型耦合水动力与泥沙输运模块,模拟了黄河不同入海水沙条件下的表层悬沙浓度的分布变化,通过悬沙浓度差异值(Di值)定量研究了黄河清水沟流路现行河口与废弃河口之间的海洋动力差异,进而揭示了潮流与波浪在不同时期黄河三角洲地貌演变中的塑造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不同入海泥沙条件下,废弃河口及其近岸区域Di值普遍较高且为正值;但现行河口近岸的Di值分布普遍为负值。在废弃河口波浪使已沉积的粉砂、黏土起动、再悬浮,由潮流将其搬离海岸,从而使海岸发生蚀退;但现行河口由于大量黄河粉砂、黏土快速输入,潮流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其全部搬离河口,进而使河口及两侧海岸向海淤进。比较而言,波浪在废弃河口及海岸的地貌作用较强,在现行河口相对较弱。这些研究结果对了解黄河三角洲动力地貌演变机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海水浴场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溺水事故,文章以潮汐汊道及其沙滩的动力地貌结构和发育演变为基础,研究青岛市灵山湾城市阳台海水浴场沙滩的安全风险和动力机制,并提出风险防范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河口潮汐汊道落潮流三角洲的潮汐水道延伸至沙滩滩面,高潮时淹没,落急时水流集中,形成流向外海的高速水流,极易引发海水浴场安全事故;区域落潮流与汊道落潮流相叠加、落潮流三角洲阻挡沿岸输沙造成下游局部岸段侵蚀以及沿岸输沙变化导致水道迁移摆动等因素进一步加大潮汐汊道附近沙滩的安全风险;安全风险最大的地点位于沿岸输沙下游与区域落潮流流向一致的潮汐水道末端附近沙滩,且该位置不稳定,随波浪场发生年际和季节变化;在潮汐汊道沙滩岸段设置海水浴场前应研究其动力地貌和发育演变,划分危险区和安全区,浴场设置后定期监测并确定危险区的位置,并在沙滩安全维护和质量评价等方面将潮汐汊道作为重要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0.
磨刀门拦门沙区域近期地貌演变和航道整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近几年的水文和地形实测资料,研究了磨刀门拦门沙区域近期的动力和地貌演变特点.近期地貌演变的主要特点为:深槽外移扩展,一主一支分汊明显;拦门沙内坡冲刷外移,外坡变化不大,纵向宽度变窄;拦门沙西区淤积,拦门沙中心区和拦门沙东区冲刷;地貌轴线总体向南和西南方向偏转.从水动力和地貌演变的角度来看,磨刀门拦门沙区域航道整治应关注下列问题:1)注意河口性质的变化,着重解决径流输沙,波流共同输沙这两个主要问题;2)在工程布置中,应与口门外动力场的特点和地貌演变的总体趋势相适应,以建设双导堤为宜;3)西汊、东汊均是可选择的航线,从综合因素考虑宜选择西汊;4)注重河口分汊的自然规律,注意保护东支汊;5)注意稳定拦门沙中心区.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前沿潮滩对来沙锐减和海面上升的响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长江口前沿潮滩是上海市土地的重要来源,也是2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所在,其冲淤演变趋势与上述命运休戚相关。根据1970年代以来的地形资料,计算了河口口门地区潮滩面积在不同时期的自然增长速率;建立了潮滩面积增长速率同河流供沙条件之间的回归关系;探讨了河流来沙锐减和海平面上升共同作用下潮滩的冲淤趋势。结果表明:(1)近30a大通站输沙率和含沙量分别下降26%和31%,而河口前沿潮滩面积增长速率下降73%;(2)潮滩冲淤转换临界输沙率Qs和含沙量C(大通站)分别为2.6×108t/a和0.25g/L左右;(3)由于三峡工程等的影响,长江的输沙率和含沙量将下降到上述临界值之下,加之海平面的加速上升,今后几十年研究区潮滩将遭受侵蚀。  相似文献   

12.
黄河河口演变 Ⅱ.河口水文特征及泥沙淤积分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黄河河口三角洲的演变过程是在特定的黄河水、沙条件及海域水动力诸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研究黄河河口水、沙条件及其海域诸水文要素变化过程,是认识三角洲演变的重要依据。而三角洲上各条流路的演变和泥沙淤积分布又是黄河特定的水沙条件、海域动力条件、地貌特征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华南海岸动力地貌体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华南海岸动力地貌可分为河口三角洲体系、溺谷体系、岬角-海湾体系、沙坝-澙湖体系、潮滩体系、珊瑚礁碟形沙岛-洼地体系、海峡冲刷槽-潮流三角洲体系等七类.本文将扼要阐述各类体系的外动力过程、侵蚀与堆积地貌及其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扬子大三角洲发育于南黄海及东海北部堆积型大陆架上,它是大河(主要是长江,其次是黄河)输沙和边缘海季风波浪与潮流动力,经过长时期、多阶段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巨大三角洲复合体系,其分布范围之广、地貌发育之复杂举世罕见。查明该三角洲体系的分布和组成结构,将  相似文献   

15.
基于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鸭绿江口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的来源和沉积环境,对不同断面43个点位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采样分析,通过对沉积物的分类和粒度参数的计算,探讨了沉积物类型和粒度参数的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鸭绿江河口地区的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极少量黏土质粉砂,其中砂的分布范围最广;鸭绿江河口地区表层沉积物来源具有多元性和空间差异性,以河流径流输砂为主体,同时也有浅海表层沉积物的向陆运动,其中鸭绿江下游地区沉积物来源主要为河流输送,中水道、西水道、辽东浅滩的沉积物来源既有河流输送又有浅海表层沉积物的向陆运动;河口不同区域的沉积环境不同,既有河流径流影响又有海洋潮汐和波浪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鸭绿江河口系统演变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6.
当河口三角洲逐渐向海洋伸展时,必定会对河口附近的海洋进行改造,从而改变口外海滨某些海洋要素,据此可作为河海界线的判断标准,即在常态状况下,某些要素的改变,是否已经改变了口外海滨本来的属性,如果已经改变,应界定为河流,如仍以海洋属性(包括动力、海水理化性质、沉积、地形等)为主,则仍界定为海洋.河口是河流和海洋相互连接的枢纽地带,在这里主要动力有径流(河流属性)、潮汐、海流和波浪(海洋属性)等.在它们的作用下,通过泥沙运移,塑造各种地貌形态,反过来,地貌形态又改变了水动力的属性.从河口地貌学的角度,河口可以分为3部分,即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近口段是在原来的口外海滨或河口段,经历三角洲外伸,沙洲并岸,河槽束狭,河槽成型、加深等阶段,逐渐形成的.从近口段的演化过程看出,该段属于河流.口外海滨段虽然受到河流影响,但是其仍然表现为海洋属性,因此,属于海洋无可置疑.河口段介于近口段和口外海滨段之间,该区段受径流和潮流的共同作用而造成自然要素的不连续,这种不连续表现在河口形态,底床形态,潮汐特征,水团(盐度、絮凝体)、浊度及沉积物特性等方面.河口形态的变化比较直观.潮波从外海传入河口口门后,因受到地形的影响而改变,包括潮汐性质、潮差,甚至变形破碎形成涌潮.所以在河海界线上,潮波变形造成的最大潮差、最大流速、乃至潮波破碎形成涌潮的位置具有一定意义.河口段存在最大浊度带,其内界与最大絮凝体位置相当.根据我国现行定义的海陆界线为平均大潮高潮位线,从平面上看河海界线时,沉积相是一个重要指标,即只有出现三角洲平原相时,才说明河口对海洋改造已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7.
黄河河口三角洲海岸的发育及其对上游河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志德 《海洋与湖沼》1980,11(3):211-219
河口三角洲河床演变的特点主要是泥沙在河口区堆积而造成的河口延伸。各河口的河流及海洋条件差别很大,河口延伸的情况也迥异。河流输沙量小的河口三角洲,其延伸速度很慢,往往要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才能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多沙的河口三角洲,情况则大为不同。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及长江都是入海沙量较大的河流,  相似文献   

18.
研究发现,北仑河口的泥沙主要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北仑河及其周边小河径流挟沙;二是潮流和波浪联合作用掀沙。径流挟沙比潮流和波浪掀沙大。夏季汛期,由径流带入的泥沙大部分在航道附近落淤,形成河口大片浅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沿河用水逐年增多,河流输沙显著减少。而受潮流影响的主航道,偏向中国一侧,在上游供沙少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河底冲刷,造成河口北冲西淤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正>扬子大三角洲发育于南黄海及东海北部堆积型大陆架上,它是大河(主要是长江,其次是黄河)输沙和边缘海季风波浪与潮流动力,经过长时期、多阶段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巨大三角洲复合体系,其分布范围之广、地貌发育之复杂举世罕见。查明该三角洲体系的分布和组成结构,将是我国对海洋地质地貌科学的重要贡献。目前我国沿海开发正加速进行,逐步由海岸向近海扩展。查明扬子大三角  相似文献   

20.
九龙江河口湾泥沙运移特点与沉积动力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研究了九龙江河口湾的泥沙动物特点与沉积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泥沙主要来地河流输沙和潮流输沙;潮流输沙星明显大于河流输沙星;涨潮输沙星通常大于落潮输沙量;潮流输沙在枯水期尤为显著,而河流输沙则集中在洪水期。(2)底沙推移运动主要发生在水道床面,系局部冲刷所致;推移质输沙表现为沙洲推移,沙嘴延伸或水下沙体游移,研究发现,在涨潮流占优势的鸡屿北水道有反向,推移质输输沙的迹象。(3)自6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