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孟田湘  周彬彬 《海洋学报》1982,4(4):490-496
A.I.D.方法是数理统计中多元分析的一个分支,属于聚类分析的一种比较新的数学方法,它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气象预报、生物分类、地质调查等各个领域. 在毛虾资源数量预报的研究中,最早(1958年)辽宁省海洋水产试验场用6—9月份平均降雨量预报过辽东湾毛虾相对资源量.  相似文献   

2.
前言近年来国内外的预报实践证明:模式输出统计预报方法是制作降水客观预报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资料统计可以看出:青岛地区雨季大部分开始于6月下旬,所以本材料利用1982-1983年6月15日至8月31日的日本传真图数值预报资料来建立"0"、"1"权重回归晴雨"MOS"预报方程,然后根据该方程的预报因子为基础,作青岛市区10mm以上的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异常台风路径的不断出现,单纯的统计学方法显示了它固有的弱点;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大片洋面上的资料,也给动力学方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目前认为最有前途的预报方案是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国外曾采用“完全预报”(PPM)和模式输出统计学(MOS)两种方法把预报的高度资料引进统计预报方程,但前者导致了预报因子的“过加权”问题,后者又缺乏足够的数值预报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60~2002年盛夏在南海海域活动的热带气旋进行分析,引入模糊数学理论中的模糊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对欧洲气象中心(ECMWF)500hPa层位势高度场的格点资料进行形势分类,用计算机自动寻找最佳相似组合,进行天气形势分类,然后选取与热带气旋路径密切相关的环流场、物理量动力因子及自身特性因子,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盛夏南海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模式,结果表明该模式预报能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杨怡隆 《海洋科学》1985,9(6):36-38
七十年代以来,国际上较多的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解决土壤的分类问题。近年来,模糊聚类分析在气象、地质、农林、医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珠江口岸段海岸带海水污染各被测因子的实测值的综合资料”进行聚类分析,提出了污染区划,对于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场预报方法,一般是根据预报量之间的统计关系,进行场分解,而后用经验正交函数建立预报方程,但却很少考虑到外界因子的作用。本文尝试把影响因于引入经验正交预报方法中。在这种优选因子场预报方法中,作者不仅考虑预报量之间内部的相互关系,而且也考虑了外部因子的影响,借助于从综合因子中优选因子,可以建立对于预报数量和等级都适用的最优预报方程。提出了权重相关系数的概念。与其他相关系数之间的明显差别是,它具有场的特征。本文还介绍了水湿的盐度预报的一些实例。  相似文献   

7.
聚类分析在海洋产业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越 《海洋信息》2005,(4):18-19,17
聚类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一种方法,是将数学引入分类学形成的,比以前仅凭经验及专业知识进行分类更为科学、适用.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研究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状况是较高层次统计知识的运用,也是对数据挖掘技术的一种探索性研究.本文仅从产值的角度考虑地区海洋经济实力的状况,是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借助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对地区海洋经济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s)是在统计学习理论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处理非线性分类和非线性回归的有效方法.感潮河段洪水位是复杂的洪、潮非线性组合问题,本文尝试将SVM方法应用于感潮河段湄池站洪峰水位预报,通过选取湄池站历史洪水中分别反映上游来水和下游顶托作用的预报因子,建立湄池站洪峰水位...  相似文献   

9.
历史资料客观分析数据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小琴 《海洋预报》1997,14(4):73-78
历史资料客观分析数据库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一子课题,用了五年的时间研制并完成。它可以为海洋环境预报及预报模式研究服务,提高了海洋预报、特别是灾害性海况(海浪、风暴潮、海冰)预报的水平,它是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绍历史资料客观分析数据库的概况及研制使用过程。  相似文献   

10.
表层海水温度预报的途径目前在我国仍以统计预报为主,数值预报和数值动力统计预报尚在探索中.表层海温统计预报一般又分为单要素时间序列预报和多要素相关预报两类.这些方法各有长处和短处,因此在预报实施中,应根据各种方法的特点,互相补充,综合发布预报.我们在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预报表层海水温度场的基础上,也曾对表层海温场的多因子相关预报方法进行了多种试验.  相似文献   

11.
基于以前对热带气旋气压场和风场的研究,作者求出一种能适用于任意热带气旋风压结构且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热带气旋风速分布一般式。同时修正了宫崎正卫关于台风合成风风场的假设,将本文求出的热带气旋风速变化规律作为静止热带气旋风速,以热带气旋移行速度V,按到热带气旋中心距离r指数衰减作为大尺度的本底风场,由矢量合成原理求出另一种移行热带气旋风速分布式。新的移行热带气旋风速分布式还考虑到环境气压等因素的影响,从所计算的个例看,计算风速与实际风速较为吻合。此外,在缺乏海上风压资料的情况下,能由任一条封闭等压线的气压和矢径计算热带气旋风场分布。  相似文献   

12.
基于河口海岸水动力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建立浙江沿海天文潮与风暴潮耦合预报模式。利用该模式,对经过浙江沿海海域的台风"威马逊"进行数值计算,风暴潮增水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较好,误差基本在±20 cm以内。计算增水值与传统的调和分析法所得的增水结果相比,也较为一致。进一步对局部水动力响应的研究发现,风暴潮期间,局部地区从底到表各层水流流速均急剧增大或减小,其值达到了与天文潮流同等的数量级。当水流流向与风向相同或相近时,流速增大,相反时,则流速减小。且台风期间,各层水流流向也随风向发生改变,流态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3.
近6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成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0年台风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频数、路径和强度变化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在20世纪60年代是高峰期,70年代则是低谷期,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台风活动总体处于低谷期;台风路径主要以转向为主,在20世纪60、70年代平均路径比较偏南,而进入21世纪后平均路径比较偏北;强度在20世纪50、60年代总体较强,后25年总体较弱;西北太平洋台风异常偏多时,西北太平洋副高弱且位置偏东,太平洋海温分布呈"拉尼娜"特征;台风异常偏少时,副高强且位置偏西,太平洋海温分布呈"厄尔尼诺"特征。  相似文献   

14.
With the global wanning and sea level rising,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tha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endency of typhoon occurrenc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The defenses code against typhoon attacks for nuclear power plant should be calibrated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threat of typhoon disaster and severe consequen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abilistic approach of definitions about "probable maximum typhoon" and "probable maximum storm surge" in nuclear safety regulations of China and has made some design code calibrations by use of a newly proposed Double Layer Nested Multi-objective Probability Model (DLNMPM).  相似文献   

15.
0407号台风"蒲公英"路径突然北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珊  何小宁  凌士兵 《台湾海峡》2005,24(4):448-454
本文主要从天气学的角度分析0407号台风“蒲公英”在巴士海峡上空突然北折的原因,发现双台风相互作用牵制了“蒲公英”,增加了台风路径北折的突然性,而其南侧高压环流的发展对台风路径北折有决定性作用.扩大传统中双台风发生作用的距离,将两个台风之间可以直接、半直接或间接作用的概念引入日常预报中。  相似文献   

16.
Time series changes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chlorophyll a (Chl a), nutrients (PO4, NO3), and sea winds, which correlated with the passage of Typhoon Shanshan in the East/Japan Sea (EJS), are illustrated using satellite data for Chl a, SST, sea winds, and in situ data for nutrients and water temperature. The sea-surface cooling (SSC) effect by the passage of the typhoon was higher at stations nearer to the center compared to stations further from the center. The SSC effect at stations in the colder water region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typhoon’s track) was higher than at stations in the Tsushima Warm Current regi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typhoon). The SSC effect continued for approximately 10 days after the passage of the typhoon. The Chl a concentration at all stations increased after the passage of the typhoon. This increase continued for a period of approximately 10 days, but the duration period at each station varied with distance from the typhoon center. Changes in Chl concentrations at stations within a 2° distance on both sides from the typhoon’s center were higher than that at other stations. The changes in Chl a by the passage of the typhoon were measured at approximately 0.3–1.0 mg/m3 along the moving path of the typhoon. Phosphate and nitrate changes were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water temperature changes;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passage of the typhoon. Like the changes in SST, changes in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typhoon’s track were higher compared to those at the center and the right side.  相似文献   

17.
“海棠”台风在弱环境场引导气流中,受台湾东南面生成的次生低压的吸引作用,产生了打转效应.台风形成的不对称结构影响其移向和降水分布,路径突转时极易产生短时强降水.食指状和“人”字形的外螺旋雨带、螺旋雨带最大回波强度区的移动与台风前进方向一致.在台风停滞打转期间台风上下层的正负速度中心极值有一个调整过程,螺旋雨带都很接近同心圆,是台风风力最大的时候.多普勒雷达提供的风廓线产品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垂直风场的连续变化,同时也给台风定位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再论台风波浪的波型及其与海岸工程设计波浪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实测台风波浪资料对台风影响过程中固定点波浪能量集中度的变化和有效波陡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华南近岸浅水区台风波浪的波型与台风中心位置的统计关系,并进一步阐明了台风过程中固定点出现较大台风波浪的波型是风浪以及用于海岸工程设计的台风波浪亦为风浪的结论。文中还讨论了台风波浪波型对海岸工程建设中的设计波高、周期等要素取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0205号台风“威马逊”于7月初沿海北上影响浙江舟山。影响浙江舟山时台风中心气压仍有940hPa,在历史同期是少见的。本文初步分析认为,台风在北上过程中强度保持不变的原因是由于台风本身结构规则、尺度大,强而大的台风环流提供了广泛的辐合流入。台风外围深厚的暖湿水汽输送带为台风强度的维持提供了水汽和能量,台风强度维持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关,高层辐散同时加剧了低层辐合。涡度场的对称分布,使水汽和能量向台风中心旋转,旋转风动能得以维持。弱的垂直切变和暖洋面的存在也是台风强度维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利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ment Mission)卫星15 a降雨数据,研究了西北太平洋非台风与台风降雨日变化。对于非台风降雨,其日变化信号最大值出现在上午06∶00,在下午15∶00时存在一较小的极大值。统计台风中心500 km内的平均降雨,发现其存在明显日变化信号,最大值出现在03∶00~09∶00之间,降雨量与日变化均大于非台风降雨;同时,台风增强及快速增强均在03∶00~08∶00之间发生次数较其他时间更多。从2002年台风“海神”的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出,云系内部强对流的面积在06∶00时明显大于18∶00时,这与降雨日变化的模态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