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水温垂直结构的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模型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98-2004年8~10月中国大陆西北太平洋柔鱼生产数据,结合对柔鱼渔场与各水层水温的分析,以作业次数为基础建立各水层水温的适应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模型,采用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odel,AMM)和几何平均法(Geometric Mean Model,GMM)建立综合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对1998-2004年8~10月的HSI值与实际作业次数、产量和单船日产量(CPUE)作比较.结果表明,8~10月,HSI>0.6时,AMM的产量和作业次数比重分别占83.4%和80.9%,CPUE均2.1 t/d以上;GMM的产量和作业次数比重分别占73.5%和69.6%,CPUE均2.3 t/d以上.2种模型比较认为,AMM模型稍优于GMM模型.同时,利用2005年8~10月生产数据及水温资料对HSI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水温垂直结构的栖息地指数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西北太平洋中心渔场和潜在渔场.  相似文献   

2.
利用栖息地适宜指数分析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根据2003—2007年秘鲁外海茎柔鱼渔获数据以及海洋环境数据[表温(SST),表温水平梯度、表层盐度(SSS)、海面高度(SSH)、叶绿素(Chl-a)浓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权重求和法和几何平均法进行栖息地适宜指数(HSI)建模分析,选择最优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权重最高的环境因子为SST,最小的为Chl-a浓度。HSI值较高的海区一般位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附近海域。经统计比较,用权重求和法计算所得HSI值好于几何平均法。利用2008年茎柔鱼生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产量和作业次数随HSI值升高而增加,权重求和法的HSI模型可用于茎柔鱼渔场的实时动态预报。分析还显示,HSI分布情况与研究海域的的海洋环境密切相关,HSI不小于0.8的海区一般处在水团交汇处。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2003-2009年1-5月和2011年1-5月西南大西洋海域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的生产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数据,利用不同权重的栖息地指数模型来预报阿根廷滑柔鱼的中心渔场。采用外包络法,利用作业次数与SST、SSH建立适应性指数(SI)模型,依据作业次数比重和产量比重来比较不同权重的算术加权模型(AWM),从而筛选出最佳模型,并对最佳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确定AWM(a=0.3,SST权重为0.3,SSH的权重为0.7)为最佳模型,当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SI)大于0.6时,作业次数的比重为93.23%,产量比重为89.28%,当HSI小于0.4时,作业次数的比重为2.12%,产量比重为3.35%。利用2011年1-5月的生产数据和环境数据对AWM(a=0.3)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HSI大于0.6的海域,各月作业次数比重均在91%以上,产量比重均在95%以上。研究表明,在阿根廷滑柔鱼渔场形成中SSH比SST更为重要,基于SST和SSH的AWM(a=0.3)能够较好地预测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中心渔场。  相似文献   

4.
鲣是大洋中重要经济种类,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中西部海域,其渔场和资源丰度易受海洋环境因子影响。根据1995-2014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船队在主要作业海域(15°S~10°N,120°E~155°W)的生产数据,结合弱、中、强拉尼娜条件下的海表温度(SST)和海面高度(SSH)数据,运用算术平均法(AM)建立基于SST和SSH的栖息地指数综合模型。结果表明,在栖息地综合指数(HIS)大于0.6的海域,各拉尼娜时期作业比重均在60%以上。利用弱拉尼娜(2005年12月-2006年3月)、中拉尼娜(2011年10月-2012年3月)和强拉尼娜(2010年6月-2011年4月)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分析认为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HSI大于0.6的海域,作业次数所占比重分别为53.9%、66.5%、63.6%。在中西太平洋区域,随着拉尼娜强度的增加,资源丰度上升,其渔场分布向东北和东南方向扩散。研究表明,基于SST和SSH各强度拉尼娜时期的栖息地模型均可较好预测中西太平洋鲣渔场,并为以后拉尼娜期间中心渔场的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环境因子权重对东海鲐鱼栖息地模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易炜  郭爱  陈新军 《海洋学报》2017,39(12):90-97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栖息在西太平洋沿岸的中上层鱼类,了解其栖息地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合理开发和管理该资源。本文根据2003-2011年7-9月中国东海鲐鱼的生产数据,采用正态分布函数分别构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温梯度(gradien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GSST)和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与作业次数的适应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基于不同权重的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weighted model,AWM)分别建立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用2012年7-9月生产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7、8、9月各月最佳HSI模型的SST、STG和SSH的权重分别为0.5、0.25、0.25,0.8、0.1、0.1和0、1.0、0,利用2012年7-9月生产数据与环境数据对各月份最佳权重HSI模型进行验证,在HSI>0.6的海域,7、8、9月各月作业次数比重和产量比重分别为85.87%和92.55%,76.74%和86.69%,51.83%和56.11%。研究表明,不同月份的环境因子对鲐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程度不同,本研究为更好地预测鲐鱼栖息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栖息地指数的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渔情预报模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4?2017年5?11月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生产数据,结合同期的环境遥感数据,分别基于捕捞量和作业次数,构建日本鲭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选取海表水温、海面高度异常和叶绿素a浓度,采用一元指数回归拟合,建立各个环境变量的适应性指数模型,并利用线性规划方法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从而提高日本鲭HSI模型对渔场的预报精度。利用2018年5?11月的实际捕捞数据对模型进行预报准确率验证,在基于渔获量和作业次数构建的HSI模型中,HSI大于0.7的海域,渔获量平均占比分别为77.29%、76.79%,这表明基于不同权重环境因子的HSI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西北太平洋公海日本鲭中心渔场。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渔业资源的时空分布及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 1995~ 2 0 0 1年 6~ 11月西北太平洋海域我国鱿钓生产统计及其表温度数据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分 3个海区 (14 0°E~ 15 0°E ,15 0°E~ 165°E和 165°E~ 180°E)对柔鱼产量分布、作业渔场与表温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柔鱼产量主要分布在海区I和II ,且资源密度大 ;在海区III海域产量比重低 ,资源密度也低。 6~ 7月作业渔场广泛 ,平均日产量基本上在 1t /d以下 ;8~ 10月作业渔场集中在海区II,平均日产量基本上在 1.5t/d以上。在同一时期 ,不同海区作业渔场的最适表温有较大差异 ,并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趋势。在海区I,7~ 11月各月最适水温分别为 17~ 19℃ ,18~ 2 2℃ ,17~ 19℃ ,13~ 18℃和 10~ 14℃。在海区II ,6~ 11月各月最适水温分别为 12~ 14℃ ,14~ 17℃ ,15~ 19℃ ,14~ 18℃ ,12~ 15℃和 10~ 13℃。在海区III ,6~ 7月最适表温均为 11~ 15℃。以上结果经非参数统计的K~S检验是可信的。 3个海区柔鱼资源密度、产量分布及其作业渔场形成与各自海洋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3—2007年秘鲁外海茎柔鱼渔获数据以及海洋环境数据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权重求和法和几何平均法进行栖息地适宜指数(HSI)建模分析,选择最优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权重最高的环境因子为SST,最小的为Chl-a浓度。HSI值较高的海区一般位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附近海域。经统计比较,用权重求和法计算所得HSI值好于几何平均法。利用2008年茎柔鱼生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产量和作业次数随HSI值升高而增加,权重求和法的HSI模型可用于茎柔鱼渔场的实时动态预报。分析还显示, HSI分布情况与研究海域的的海洋环境密切相关,HSI不小于0.8的海区一般处在水团交汇处。  相似文献   

9.
2004年北太平洋柔鱼钓产量分析及作业渔场与表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5—11月我国鱿钓船在北太平洋生产数据,结合表温资料,按经纬度1°×1°的格式,利用Marineexplorer4.0软件作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7月在160°E以东海域作业,产量较低;8—10月在150°—160°E海域作业,为生产作业的产量高峰期,占总产量的62.5%;11月在150oE以西海域作业,产量也较低。在150°E以西海域CPUE最高,150°—160°E中部海域次之,160°E以东海域最低。作业渔场的适宜表温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各月适宜表温分别为:5月12℃~14℃;6月15℃~16℃;7月14℃~16℃;8月18℃~19℃;9月16℃~17℃;10月15℃~16℃;11月12℃~13℃。K-S检验表明,上述表温可作为寻找中心渔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基于海表温度和海面高度的东太平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东太平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渔场预报技术研究,建立基于多环境因子渔场预报模型,将对该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根据2009~2011年东太平洋海域(20°N~35°S、85°W~155°W)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表温(SST)和海面高度(SSH)的数据,运用一元非线性回归方法,以渔获量为适应性指数,按季度分别建立了基于SST和SSH的大眼金枪鱼栖息地适应性指数,采用算术平均法获得基于SST和SSH环境因子的栖息地指数综合模型,并用2012年各月实际作业渔场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大眼金枪鱼渔场多分布在SST为24~29℃、SSH为0.4~0.8 m的海域。指数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因子适应性曲线(P0.05)。基于栖息地指数的2012年大眼金枪鱼中心渔场预报准确性平均达63%,可为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寻找中心渔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西北太平洋柔鱼丰度的灰色灾变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为短生命周期的头足类,其资源丰度极易受海洋环境变化影响,年间波动较大。根据1995?2017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生产统计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作为资源丰度指数,运用灰色灾变预测方法对上、下限灾变年份建立GM(1, 1)模型,预测未来灾变年份。结果显示,以GLM模型标准化CPUE建立的下限灾变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5.32%,上限灾变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19%,模型精度检验等级均为Ⅰ级。研究认为,下一个资源丰年(CPUE大于2.39 t/(船·a))将出现在2021年,资源歉年(CPUE小于2.13 t/(船·a))将出现在2027年;太平洋年代际涛动与El Ni?o-La Ni?a事件是驱使柔鱼丰度大幅度波动的重要因素。该预测结果可为西北太平洋鱿钓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雪  陈新军  余为 《海洋学报》2017,39(6):55-61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头足类之一,科学预测柔鱼资源丰度有利于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结合1998-2008年北太平洋柔鱼生产统计数据和产卵场环境及其气候因子,使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灰色预测建模的方法,对产卵期内(1-4月)影响柔鱼冬春生群体资源丰度(CPUE)的产卵场环境以及气候指标进行分析,并建立柔鱼冬春生群体资源丰度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产卵期内影响柔鱼冬春生群体资源丰度的因子依次是:3月份产卵场平均海表面温度SST(averag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1月份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指数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 index),4月份Niño3.4指标和4月份平均叶绿素浓度Chl a(average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灰色预报模型分析表明,基于3月份SST、1月份PDO和4月份Chl a的GM(1,4)模型有着较好的预测效果,其预测准确率在80%以上,可用于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群体资源丰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the squid jigging fisheries from China,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 targeted the west winter-spring cohort of neon flying squid(Ommastrephes bartramii) from August to November since the 1970 s. This squid is a short-lived ecological opportunist with a life-span of about one year,and its population is labile and recruitment variability is driven by the environment or climate change. This variability provides a challenge for ones to forecast the key habitats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The catch data of O. bartramii from Chinese squid jigging fishery and the satellite-deriv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data are used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from August to November of 1998 to 2004, the SST preferences of O.bartramii corresponding to high values of catch per fishing day(CPUE) are determined and monthly potential habitats are predicted using a histogram analysis of the SST data. The possible changes in the potential habitats of O. bartramii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are estimated under four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based on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AR4)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e., 0.5, 1, 2 and 4°C increases in the SST because of the climate change. The results reveal an obvious poleward shift of the potential habitats of O. bartramii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98-2016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及其渔场(35°~45°N,140°~165°E)的海洋遥感环境数据,包括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异常和叶绿素浓度,采用基于渔场环境的方法标准化西北太平洋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结果表明:柔鱼高频次作业的海表温度范围为10.2~22.2℃(96.05%),海面高度异常范围为-15.9~28.2 cm(97.91%),叶绿素浓度范围为0.0~1.0 mg/m3(96.69%)。名义CPUE和基于环境因子的标准化CPUE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由于柔鱼作业方式高度集中,有效捕捞努力量远低于名义捕捞努力量,以及考虑环境因子影响效应,名义CPUE均低于标准化CPUE。在深入理解鱿钓渔业和其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基于渔场环境因子准化后的CPUE更具代表性,建议在以后的柔鱼资源评估与管理中使用基于渔场环境因子的标准化CP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