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浅层工程地震折射波法是进行浅层工程地质勘察十分有效的方法.它是通过对在地面上接收来自地下界面的人工激发的地震波的分析和解释来确定地下地质信息的.它能获得连续的地下地质信息。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浅层初至折射波法地震探测,在浅海、港湾与潮间带中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青岛红岛水库的工程地质勘察实践,阐述利用浅层地震折射波法,确定基岩破碎带、基岩岩性、基岩起伏和对近代沉积的初步探讨.勘察结果表明,折射波法对于港湾工程地质研究是有效果的.文中指出该方法在港湾工程中应用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3.
在海洋声呐浮标折射波资料的速度分析处理中,采用计算机τ-ν变换,获得相似系数速度谱,以计算机直接识别折射波的速度和截距时间,并进行折射波的时-深转换,获得一维地质模型。此外,文章对东沙群岛海区声呐浮标记录的资料处理,揭示了折射波在沉积基底的传播速度、沉积基底的埋深以及该区的拉张构造特性。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海面走航式海洋电阻率探测技术对浅水条件下海底浅层气的探测能力,以舟山火山列岛海域浅层气分布区为研究区,根据电测井资料分别构建不同埋深和尺寸的气层、气囊地电模型进行正、反演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显示,海面走航式电法探测剖面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有效区分出浅层气的赋存形式,基于实测数据二次处理的电阻率变化比剖面能够有效反映层状浅层气的赋存状态及厚度、气囊尺寸的变化;当含气土与非含气土的电阻率变化比与含气层厚度值的1.2%相近时,其对应的等值线能够与含气区域良好吻合,可以有效判定含气区的底界埋深。  相似文献   

5.
折射波法地震勘探是地震勘探中最早使用的方法,由于它对探查浅层地质结构和地壳深部地质结构具有独特的能力,目前国内外仍广泛地利用它进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探和对地壳深部构造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交通、水利、建筑工程、海洋开发、河口和港湾都有大量的工程地质调查任务亟待开展.从而,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地进行浅层地质结构调查已成为迫切任务,其中对折射波地震勘探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东海陆架区中北部前第三系基底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地震、钻井资料出发,结合周边地质特征,推断东海陆架区中北部存在中生界和古生界地层。结合地震资料,正演消除了海底和新生界密度不均匀在重力场上的影响,定量反演重、磁力异常并求取了重力基底和磁性基底。重力基底的特征在东西分带的大背景下表现出“靠陆侧南北分块,靠洋侧东西分带”的特点。西湖凹陷区的磁性基底与重力基底埋深大致相同,不一致地方可能是受岩体的影响。西湖凹陷以西地区,包括海礁凸起等单元,总体出现磁性基底埋深比重力基底埋深深2km左右,初步解释为古生界地层的反映。中生界地层厚度的分布也具有东西分带和南北分块特点。西湖凹陷西缘的中生界地层厚度大,其中带中生界虽然含有一定的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但沉积岩更多,这对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有利。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南黄海西部某风电场区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大量浅层气,主要表现为连续地层反射波发生间断,反射杂乱,部分地层反射波被屏蔽且延伸到深部地层中,局部地层反射波因声速异常导致下拉,反射高频衰减迅速,分辨率降低等。该区域内未发现断层,浅层气封存较好,推测为生物成因沼气,弥散浅层气埋深最浅约5m,高压气囊顶部埋深最浅约272m,地质浅孔钻遇高压气风险小。根据浅层气的特征,对其成因、压力和灾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浅海回填区域的地震映象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映象法是近期工程物探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勘察中新出现的1种浅层地震探测方法。本文主要介绍该方法的实用方法技术与主要特点及其实际应用效果。并通过奥运工程勘察实例详细分析了该方法在复杂的浅海人工回填区域中不同的填入物与地质体在时间剖面上所展现的各种不同波形特征。  相似文献   

9.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在跨河大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潍河特大跨河大桥桥基工程地质探测为例,简要地阐述了用浅层地震探测方法来查明跨河大桥桥址的基岩埋深及构造特征的方法原理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宁波洋沙山近岸海域浅部地层特征与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波洋沙山近岸海域进行了浅部地层探测和浅部地层特征描述、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区地层中不良工程地质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结果表明:(1)在海底面以下约20m的剖面记录中,有3个反射界面比较清晰,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4个层组,前三层为全新世的海相沉积地层,第四层为晚更新世时期的沉积地层。(2)海底面以下地层中存在着埋藏基岩和浅层气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埋藏基岩分布区共有4处,其中3处集中分布在洋沙山沿岸,基岩顶面埋藏深度一般为8~12m,最小埋深为3~4m;另一处埋藏基岩位于平石礁以南约1900m处,其顶面埋藏深度大多超过14m,最小埋深为9m。相当一部分海域地层中含有浅层气,分布面积约占调查海区面积的25%,其东部浅层气顶面埋深一般为6~8m,而西部埋深一般达11~15m,显示出该区浅层气分布较分散,强度不大,气顶面埋得较深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海底沉积物的声学声速特性是沉积物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正确提取声学原位测量的声速对海底沉积物声学反演至关重要。分析了海底声学原位测试系统的输出子波特性,提出了基于子波提取的互相关双向极值声速提取法。在声速提取过程中,发现某些通道实测声波到达时会出现超出正常范围的异常。分析后认为异常通道的到达波相位出现180°反至现象。通过互相关数值的负极小值提取的声波到达时对互相关正极大值所获得的到达时曲线进行校正后提取声速,得到了正确的结果,说明了本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The present study considers wave scattering phenomena around a cylindrical island mounted on a general axisymmetric topography or a general submerged truncated axi-symmetric shoal based on the mild-slope equation. The method of separation of variables and Taylor series expansion are invoked to find the approximate solution to the variable water depth region which varies proportionally to an arbitrary power of radial distance. Validations against the solutions for the combined wave refraction and diffraction around a cylindrical island mounted on a paraboloidal shoal of Liu et al. in 2004 and the scattering and trapping of wave energy by a submerged truncated paraboloidal shoal of Lin and Liu in 2007 show excellent agreements as the power of radial distance being equal to two. For the solutions of wave refraction and diffraction around a cylindrical island mounted on a shoal with depth proportionally to an arbitrary power of radial distance, good agreements with Zhai et al.'s(2013) solutions are demonstrated. Since the robustness of the assumption of a general axi-symmetric geometry based on an arbitrary power variability of the radial distance, the present solution can be very conveniently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ottom topography on wave scattering and trapping patterns.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斯涅耳折射定律,将海水垂向等分成若干层,利用傅里叶步近算法,构建受声速剖面唯一控制的声线传播弯曲模型。将该模型用于模拟研究不同浅海声跃层类型对声线传播弯曲的影响,得出声线波长和轨迹长度按负跃层、无跃层、正跃层的顺序逐渐增加。并利用该模型定量研究跃层深度、跃层强度、跃层厚度三特征参量对声线传播弯曲的影响,得出负跃层强度越大、厚度越大、深度越浅,声线弯曲越大,波长越小。正跃层三特征参量对声线作用相反。  相似文献   

14.
海洋蒸发波导是重要的军事敏感要素,严重影响着海上电磁波的传播。风向、风速是决定蒸发波导强弱的重要因素,为精确模拟蒸发波导条件下的电磁波传播,准确评估预报雷达、通信等电子设备的性能,文中利用抛物线方程模型,结合粗糙度参数和蒸发波导条件下大气修正折射指数廓线模型来求解电磁波波动方程,基于电磁波传播的数值模拟结果,重点研究蒸发波导条件下风速和风向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并得到如下结论:在同一传播距离处,风速越大,海面粗糙度越大,海面电磁波传播损耗就越大;当电磁波传播方向与风向夹角为0°时,其传播路径损耗远远大于在45°或90°条件下,即顺风条件下电磁波传播损耗大于侧风。  相似文献   

15.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的地质条件有利于水合物的形成和储藏。传统的多道地震(MCS)数据难以得到精确的速度信息, 并且只能从时间域上判断地质体纵向分布。海底地震仪(OBS)是一种常用的主动源地震仪器, 可以接收到更清晰的气枪信号。相比于MCS, OBS剖面上的折射震相可以揭示较深部的地层速度信息。文章结合MCS和OBS的优势, 识别水平叠加剖面上的反射层位, 并得到初始模型; 将OBS剖面和水平叠加剖面拼合, 从而判断OBS剖面上反射震相所对应层位; 拾取OBS台站上的反射和折射震相, 使用RayInvr软件正演模拟得到水合物存在区域的二维速度模型, 解决了MCS中较为困难的时深转换问题。最终模型显示了水合物、游离气区域的埋深、厚度和速度, 以及似海底反射(BSR)下方更深部界面的深度和速度特征。  相似文献   

16.
浅层地震在复杂断裂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拟建中的潍河特大桥地处沂沭大断裂边缘。区内断裂发育,构造复杂,直接会影响大桥基础的稳定性,因而查清区内断裂带的准确位置与分布是大桥工程的关键。探测应用浅层地震折射波方法和选用追逐与相遇观测系统和大小排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准确地查明了区内断裂的准确位置和特征,与钻井资料对比,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7.
畸形波传播速度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畸形波的传播速度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参数之一。研究畸形波的传播速度有助于深入和全面了解畸形波的生成机理及其演化过程,另外还可以用于畸形波的预报。针对现有关于畸形波传播速度计算方法(高阶Stokes波理论近似估算,Hilbert变换和两固定点的距离除以畸形波的波峰经过两点所用时间)的不准确性和局限性,使用32个测点描述畸形波波峰沿波浪水槽的运动轨迹,再用回归分析法估算波峰运动轨迹与时间的相关关系,从而计算出畸形波的传播速度。基于288组物理模拟畸形波和364组数值模拟畸形波传播速度的计算结果,使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畸形波传播速度的半经验半理论计算公式,同时还分析了畸形波传播速度的强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海洋多道地震数据建模和成像是获取洋壳速度和构造信息的重要手段。海水层的存在使得多道地震拖缆接收到的折射波走时信息仅仅存在于较远的炮检距, 近炮检距被强振幅海底反射波覆盖, 制约了走时数据拾取和反演效果。本文基于波动方程的Kirchhoff积分法, 成功实现了多道地震数据向下延拓, 获取到了更大炮检距区间的初至折射波走时拾取, 并将其应用于洋中脊新生洋壳2A/2B层的合成多道地震数据走时反演。比较向下延拓前后的走时拾取范围及走时反演结果表明, 向下延拓法能够保持地震波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不变, 在共炮集数据的更大炮检距范围内进行初至折射走时拾取, 从而增加反演的数据选择和浅层射线覆盖, 反演结果能更加准确地分辨出洋壳2A/2B层界面, 并得到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准确的速度结构剖面。  相似文献   

19.
短排列多道反射地震接收缆较短,无水鸟、磁罗经、尾标等定位定深设备,给常规数据处理带来诸如观测系统定义等棘手问题;另外,无定深设备会造成接收缆不同接收段的沉放深度不同,破坏反射数据理论双曲线时距曲线关系。针对短排列多道反射地震数据,本文充分利用现场导航数据,计算实际激发点轨迹,再通过反距离比线性插值算法计算检波点的轨迹坐标,获得整个排列的实际观测系统参数。对因沉放深度不一致造成的扭曲时距曲线反射波,文中利用理论双曲线先计算共中心点道集的理论反射波位置,再推算排列中各接收道不同沉放深度处的静校正量,通过静校正拟合运算,消除接收排列非一致深度引起的反射波同相轴扭曲现象。将上述处理方法应用于南极海域短排列多道反射地震数据,最终获得了高分辨率叠加剖面,为后续地质解释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0.
Large Eddy Simulation for Wave Breaking in the Surf Zo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paper, (he large eddy simulation method is used combined with the marker and cell method to study the wave propagation or shoaling and breaking process. As wave propagates into shallow water, the shoaling leads lo the increase of wave height, and then at a certain position, the wave will be breaking. The breaking wave is a powerful agent for generating turbulenc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st of the fluid dynamic processes throughout the surf zone, such as transformation of wave energy, generation of near-shore current and diffusion of materials. So a proper numerical model for describing the turbulence effect is needed. In this paper, a revised Smagorinsky subgrid-scale mode!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turbulence effect. The present study reveals that the coefficient of the Smagorinsky model for wave propagation or breaking simulation may be taken as a varying function of the water depth and distance away from the wave breaking point. The large eddy simulation model presented in this pa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