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竹醋对生活污水好氧处理的强化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在生活污水好氧处理之前投加外源物质的方法 ,研究了竹醋 (Bamboo Vinegar,BV)及其主要有机成分 (乙酸 )对污水好氧处理效果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 :1当 VBV/ V污水 的比值达到1 / 1 0 6时 ,BV对污水 CODcr的去除有极显著的强化作用 :CODcr去除率比不加竹醋的对照组提高1 0 %。但是 ,BV对污水中 NH+ 4 - N,T- P的去除率没有影响。 2乙酸单独使用亦可显著提高污水CODcr去除率 ,当 V乙酸 / V污水 为 1 / 1 0 7时 ,强化效果最好 ,CODcr去除率提高 1 3%。由于乙酸具有与BV相似的作用特点 ,所以认为 BV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强化作用来自其中的乙酸。为了将 BV应用于污水处理中 ,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 BV对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处理污水的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降解以污泥水解液为碳源的反硝化出水中残留的有机物和含氮化合物,试验采用接种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序批式反应器(SBR)对污泥碳源的反硝化出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系统NH_4~+-N的平均去除率为80.3%,而总无机氮(TIN)和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并未去除,反应器中发生了NO_3~--N和NO_2~--N的积累,蛋白质的平均去除率为9.8%,三维荧光测定结果显示,出水中的酪氨酸类和色氨酸类蛋白物质分别降低6.6%和15.6%;将反硝化出水与污泥水解液混合,NH_4~+-N平均去除率提高到98.3%,TIN和S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69.1%和56.6%,糖类和蛋白质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8.61%和64.02%。经过好氧颗粒污泥的处理,反硝化出水中的TIN、糖类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所降低,实现了反硝化出水中有机物和含氮化合物的进一步去除。  相似文献   

3.
研究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脱水液中的磷酸盐(PO43-)和铵盐(NH4 )的去除方法。依据化学沉淀法的原理,含有Ca2 和Mg2 的海水加入污泥脱水液后,可以使污水中的PO43-与金属离子发生化学沉淀反应,实现污水除磷的目的。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这种方法处理污泥脱水液的工艺条件:水温20℃,海水与污水混合比例为2∶10,体系pH值为10.5,反应时间20min。经过静态处理,污泥脱水液中氨态氮(NH4 -N)的平均去除率为34%,无机磷(PO43--P)的平均去除率为95%,比不投加海水的处理提高26%,这表明投加海水有利于强化污泥脱水液的除磷效果。动态处理也有较好的效果,PO43--P和NH4 -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1%和18%。这种技术不仅除磷效果好,处理成本也较低,生成的沉淀物还可以作为肥料施用,因而是污泥脱水液除磷的有效途径,特别适用于沿海地区污水处理厂。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Cu~(2+)冲击负荷对序批式反应器(SBR)脱氮性能、脱氮速率、微生物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评价了SBR的抗Cu~(2+)冲击负荷能力。结果表明,在100 mg/L Cu~(2+)冲击24 h后,COD的去除率由92.59%下降到47.01%,NH~+_4-N的去除率由99.64%下降到45.76%。冲击停止后,SBR脱氮性能经过61天得到恢复。比耗氧速率、脱氮速率以及相关酶活性在Cu~(2+)冲击60天后恢复正常水平。Cu~(2+)冲击促进了活性氧的产生、乳酸脱氢酶的分泌,说明瞬时冲击引起了细胞氧化应激并使细胞膜受损。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在瞬时Cu~(2+)冲击下明显增加,以抑制活性氧的产生。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Cu~(2+)负荷冲击下变化显著。SBR具有一定的抗瞬时Cu~(2+)冲击负荷的能力,Cu~(2+)冲击负荷消失后能够逐渐恢复其脱氮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二价钴离子(Co(II))浓度变化对序批式反应器(SBR)性能、脱氮速率、微生物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中Co(II)浓度在0~10 mg/L时,COD和NH~+_4-N去除率分别为(92.21±1.31)%和(98.40±0.66)%。在进水Co(II)浓度为20 mg/L时,COD和NH~+_4-N去除率分别降至(81.78±0.52)%和(80.30±1.08)%。与进水未添加Co(II)时相比,活性污泥比耗氧速率、脱氮速率、脱氢酶活性和与脱氮相关的微生物酶活性在进水Co(II)浓度小于5 mg/L时略微升高,而在进水Co(II)浓度为10和20 mg/L时则明显降低。活性污泥活性氧产生量和乳酸脱氢酶释放量随进水Co(II)浓度升高而逐渐增加,表明Co(II)的存在能造成细胞氧化应激和细胞膜损伤。随着进水Co(II)浓度从0 mg/L升至20 mg/L,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逐渐降低,且活性污泥中硝化菌属(Nitrosomonas、Nitrospira)和反硝化菌属(Luteimonas、Flavobacterium、Comamonas、Thauera和Zoogloea)的相对丰度发生改变,从而影响SBR脱氮性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长期暴露条件下镀镍多壁碳纳米管(MWCNTs-Ni)对序批式反应器(SBR)性能、微生物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0 mg/L MWCNTs-Ni的长期暴露未对SBR去除有机物产生影响,而NH_4~+-N的去除率由(99.10±0.60)%明显降至(39.04±1.61)%。与进水中未加入MWCNTs-Ni时的第32天相比,活性污泥比耗氧速率(SOUR)和脱氢酶(DHA)活性在第148天时分别降低了17.43%和24.32%;而脱氮速率和与脱氮相关的微生物酶活性均降低了60%以上,从而导致SBR对氮的去除效果明显降低。MWCNTs-Ni的长期暴露导致活性污泥活性氧(ROS)产生量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在第148天时分别增加了67.23%和65.33%,表明MWCNTs-Ni的长期暴露能够诱导活性污泥中微生物产生氧化应激和细胞膜损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长期暴露于10 mg/L的MWCNTs-Ni条件下,活性污泥中与硝化过程相关菌属(Nitrosomonas、Nitrosospir、Nitrospira)和与反硝化过程相关菌属(Dokdonella、Dechloromonas、Steroidobacter、Devosia、Thermomonas)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进而影响到SBR对氮的去除。该研究结果可为评价MWCNTsNi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潜在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UASB和ABR在常温下处理生活污水的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海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对海洋环境有着重要影响。通过试验,在常温条件下研究了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Reactor,简称UASB)与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简称ABR)处理生活废水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UASB与ABR对生活污水都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在HRT较长时,ABR反应器对COD和SS的去除效果优于UASB反应器;而当HRT缩短,小于12 h,UASB反应器内上升流速增加,改善了对COD的去除效果。ABR和UASB反应器对COD的去除效果都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利用臭氧氧化实现复合生物反应器污泥减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复合生物反应器,对应用臭氧氧化实现污泥减量进行了研究。2个相同的复合生物反应器平行运行,1个作为对照系统,1个作为氧化系统。反应器内装有半软性填料,投加量为10%。曝气池中悬浮污泥浓度为1 500 mg/L左右,生物膜浓度为2 000 mg/L左右。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氧化污泥比例的增加,污泥表观产率系数也随之降低,当臭氧投量为0.05 g O3/gSS,每天氧化的污泥分别为反应器内污泥的10%,20%,30%时,污泥表观产率系数分别减少28.2%,44.9%,75.8%。虽然随着污泥氧化比例的增大,氧化系统出水CODcr略有增加,但氧化系统仍能保持其生物处理能力,CODcr去除率在92%以上;2个系统之间氨氮的去除率相差不大,氧化系统的硝化能力基本没有受到臭氧氧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海洋褐藻胶生产废水的絮凝-氧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新型高效的絮凝剂Xp,对海洋褐藻胶生产废水进行絮凝,催化氧化处理试验,确定了絮凝剂Xp的最佳使用条件,催化氧化时间和氧化剂用量,结果表明,经本工艺处理后,废水中主要污染物CODcr的去除率达到83.9%,处理后的废水基本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限定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
对含牛粪、玉米秸秆、废菜叶和废纸的农村垃圾进行堆肥实验,实验分为预堆腐和蚯蚓处理2个阶段。预堆腐以EM(Effective Microorganisms)原液和有机物料腐熟剂(FU)为促腐剂,预堆腐结束后,堆料继续进行蚯蚓处理。利用聚合酶链反应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联用技术(PCR-DGGE)分析了对照组(CK)及适合蚯蚓生长繁殖的4‰FU和5‰EM组蚯蚓处理前后细菌和真菌群落中的优势菌群。结果表明:在4‰FU组、5‰EM组和CK组的细菌群落中均存在且占有优势的种群与藤黄单胞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具有较高的亲缘性;在5‰EM组出现的占优势的真菌种群与轮枝孢属具有较高的亲缘性,在CK组中出现的占优势的真菌种群与镰孢菌属和曲霉属具有较高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长期暴露条件下Cu2+对序批式反应器(SBR)性能及其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中加入10 mg·L-1的Cu2+后,在SBR运行的第16~55天,COD和NH+4-N的去除率保持稳定;在第56~75天,COD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与进水Cu2+浓度为0 mg·L-1时相比分别下降了3.88%和6.41%。浓度为10 mg·L-1的Cu2+长期作用下,活性污泥中EPS、松散附着EPS(LB-EPS)和紧密附着EPS(TB-EPS)产量及LB-EPS和TB-EPS中蛋白质(PN)含量增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10 mg·L-1 Cu2+的长期暴露导致TB-EPS中PN的C=O键、N-H键和C-O键相对含量降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结果显示在10 mg·L-1 Cu2+长期暴露条件下,LB-EPS和TB-EPS中元素Cu和O百分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将1株产油淡水微藻——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MASCC 11)分别接种到青岛市2家市政污水处理厂(STP)的尾水中,根据其生长、油脂产率和营养盐去除情况,评价了利用STP尾水培养微藻以生产富油的藻生物质同时深度净化尾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团岛污水处理厂(TD-STP)和李村河污水处理厂(LC-STP)尾水中无机氮和磷酸盐的浓度虽然远低于BG11培养基,但仍能支持微藻生长,而且以未经稀释的尾水更具优势,培养8 d后,藻生物量分别达到BG11培养基中生长微藻的65.23%和44.77%。STP尾水经稀释后处于营养盐缺乏状态,有利于藻细胞内脂质积累,但是油脂产率最大值(10.5 mg·L-1·d-1)仍出现在未经稀释的TD-STP尾水中,为未稀释LC-STP尾水的1.37倍。LC-STP尾水中微藻的油脂产率较低,可能与该处理厂接纳工业废水而在尾水中残留较多有害物质有关。在微藻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下,TD-STP和LC-STP尾水中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5%和100%;无机氮的去除率较低(分别为59.2%和45.4%),与尾水中初始N/P较高有关。上述结果表明,与接纳工业废水的污水厂相比,处理生活污水的污水厂所排尾水较适于培养产油微藻,能够实现产油微藻低耗培养与尾水深度净化相耦合。  相似文献   

13.
海水冲厕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晓杰  周利 《海岸工程》2005,24(4):100-106
利用海水冲厕是缓解沿海城市淡水紧缺的有效措施之一,文章简要介绍了海水冲厕污水的生化、自然生物和物化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有传统活性污泥法、SBR工艺、稳定塘、絮凝法强化一极处理技术.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相出了它们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低温废水处理效果,筛选:和鉴定具有显著低温生活污水降解作用的南极微生物,并对其低温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0~5℃时。南极低温酋群对有机物的降解率显著高于中温菌的去除率,南极耐冷菌对NH3-N及TP均有一定的去除率。从南极低温茼群中筛选到5株蛋白质降解功能菌,4株脂肪降解功能菌,1株淀粉降解功能菌,2株烷烃降解功能菌和1株芳香烃降解菌,并通过16SrDNA序列对它们进行了鉴定,明确其菌属。这为寻求解决低温环境中废水处理的有效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青岛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成分分析及利用方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青岛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对三座典型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进行采样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污泥偏碱性(pH=8.68-8.81),含水率较高(70%-83%);污泥中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丰富;污泥中重金属和B的含量较低,均符合国家〈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这种污泥进行卫生填埋时,不仅浪费资源,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施工难度大,渗滤液无法有效处理等问题。污泥焚烧则会产生含有致癌物的烟气,且处理成本昂贵。最为适宜的污泥利用方式是堆肥后作为林地、花卉的肥料。对于处理生活污水产生的污泥,则应首先提取细胞蛋白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其余部分再作为肥料。  相似文献   

16.
红色无硫细菌处理高浓度鱼品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城市生活污水的沉降污泥中分离出三株红色无硫细菌,经鉴定R1为胶质红假单胞菌(Rhodopscudomonas gelatinosa),R2为沼泽红假单胞菌(R palustris)、RS-1为红螺属(Rhodosprillum)的一种。R1与R2均为兼性需氧和兼性光能利用菌,RS-1为专性厌氧光合菌。作者提出了它们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和最适生长条件,最后确定R1、R2是较有利用前途的优势种类。作者利用上述分离的菌株对高浓度的鱼品废水进行了净化处理试验,得出R1对CODcr的去除率约为65%,R2的去除率为74%以上。二者混合使用可提高至87%。作者还发现废水中的非光合性杂生菌有助于提高光合细菌的净化力。  相似文献   

17.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与市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文婕  蔡邦肖 《海洋技术学报》2007,26(4):126-130,137
膜生物反应器(MBR)作为一项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运行管理简单等特点,在水处理领域包括自来水供给保障和污水处理回用中得到了迅速发展。文中从技术发展和市场开发两方面对MBR的现状作了扼要评论,通过历史进展的回顾,着重分析了影响MBR发展的一些关键因数,展望了MBR在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A major source of nutrient load to periodically hypoxic Manila Bay is the urban nutrient waste water flow from humans and industries to surface water. In Manila alone,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s as high as 19,137 people/km2. A model based on a global point source model by Morée et al. (2013)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to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emissions which was then used in a water transport model to estimate the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loads to Manila Bay. Seven scenarios for 2050 were tested, with varying degrees and amounts for extent of sewage treatment, and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were also included. In scenario 1, the sewage connection and treatment remains the same as 2010; in scenario 2, sewage connection is improved but the treatment is the same; in scenario 3, the sewage connection as well as treatment is improved (70% tertiary); and in scenario 4, a more realistic situation of 70% primary treatment achieved with 100% connection to pipes is tested. Scenarios 5, 6, and 7 have the same parameters as 1, 2, and 3 respectively, but with 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 per province reduced to half of what was used in 1, 2, and 3. In all scenario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N and P loads was observed (varying from 27% to 469% relative to 2010 values). This was found even in scenario 3 where 70% of the waste water undergoes tertiary treatment which removes 80% N and 90% P. However, the lowest increase in N and P load into the bay was achieved in scenarios 5 to 7 where population growth rate is reduced to half of 2010 valu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side from improving sewage treatment, the continued increase of the human population in Manila at current growth rates will be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N and P load into Manila B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