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洋学研究》1989,(4):20-29
海上布设的9条地震测线(为综合地球物理测线,包括重力、地磁和水深测量等)中,SO49-17、18、20、22、23、25为主测线,走向北西—南东;其余测线为联络测线,走向近东西向。上述测线穿越了南海北部陆坡,中、西沙和深海盆(图1—1)。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浅海大陆架占120万平方公里以上.1960年以来,地质矿产部在中国近海大陆架地区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其中包括海底重力观测与船舷重力观测、航空磁测与海洋磁测、地震反射多次复盖观测和回声测深.在大陆架以外的海域则完成了一些路线测量.所有这些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工作都使综合卫星导航系统(精度为±100米)结合无线电定位系统(精度达±10米左右),进行观测位置的测定.应该指出,在某些海区,例如,在南海北缘陆架区和南部深海盆地内,还与美国拉蒙特-多尔蒂海洋研究所联合进行了双船折射观测,研究地壳深部结构,以及海底热流测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1981年6—8月间,由本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及东海分局联合使用《实验2》号调查船对南海东北部海区所做的地球物理测量资料整理、分析而成。 使用仪器是国产CHHK-2型海空核子旋进式磁力仪,配备美制双频道卫星导航仪及完整的测深系统。 有效磁测剖面为2323公里(主测线2719公里,联络测线604公里,图1)。实测数据经过正常地磁场、地磁日变化场及船体磁方位三项改正。  相似文献   

4.
地质矿产部《海洋四号》调查船于1990年10月25日远航南极南大洋,参加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已圆满完成任务,于5月3日回到广州,它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海洋四号》调查船,在南极南大洋海区取得了地球物理剖面1.7万测线公里,做了地质站位43个,分别是原设计的166%和215%。在南极南设德兰群岛进行了地球物理调查,完成了339个地质点。返回途中还在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域进行了海洋地球物理综合考察,特别是在号称世界第二海沟的汤加海沟进行的地质和地形调查,是迄今中国人  相似文献   

5.
1979年12月至198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和美利坚合众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所合作,在南海中部和北部进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用地震声纳浮标系统在北部陆坡下部测得了异常上地慢(259V36处),那里水深2.3公里,地壳厚7.48公里,地幔顶部的部波速度为7.68公里/秒.本文试图利用已采集的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反射地震、地震声纳浮标、测深、重力、磁力等)对这里的地壳结构和上地幔特征进行剖析,并探讨可能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许时耕  谷继成 《海洋学报》1982,4(3):335-345
1976年3月至1978年10月,国家海洋局“向阳红05”号海洋调查船(14,000吨)对太平洋中部海域先后进行了四次远洋综合科学调查,为研究该海域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水文、气象、生物、化学资料,并在南纬11°41'.2,西经178°20'.5处新发现了一个水深仅32米的珊瑚礁滩——“向阳礁”.四次远洋调查共完成的重力、水深测线总长为57,492公里.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地壳的深地震地质结构探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1993年5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与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南海北部共同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测量实验,本文介绍了其中的海底地震仪海上资料采用,室内资料处理,根据资料的初步处理解释结果,文中分析了测区的地壳地质结构。  相似文献   

8.
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Web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查询和分发进行了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设计了南海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系统的整体结构、数据库结构以及系统的详细功能模块,并且运用ArcIMS技术实现了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的共享和发布,使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库,实现了建立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的目的.为用户发布和获取南海海洋数据提供了更为直观、快捷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南海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 研究其张裂-破裂机制, 开展共轭陆缘对比, 我们在南沙地块礼乐西海槽附近的洋陆转换带上完成了OBS2019-2测线的探测工作。相较于北部陆缘, 南部陆缘已有的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OBS)测线较少, 对深部地壳结构的研究也较少, 因此OBS2019-2测线就尤为重要。文章重点阐述了OBS2019-2测线的数据处理工作, 包括UKOOA文件制作、数据格式转换、位置校正、单个台站综合地震记录剖面的生成等, 然后在剖面图中对各类深部震相(Pg、PcP、PmP、Pn)进行识别追踪, 并建立初步的模型; 使用Rayinvr软件进行走时试算工作, 验证了震相识别的准确性。处理结果显示OBS2019-2测线的深部震相清晰, 最远震相可以连续追踪到120km以外, 数据整体质量良好, 能为后续速度建模和构造解释等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1993年在勘探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中,坚持“油气并举,拿储最,向气倾斜”的勘探方针,在钻探石油天然气中又有新的发现。 该公司通过采集石油地震测线19000多公里,处理石油地震资料27000多公里,解释地震资料74000多公里,钻探石油天然气勘探井7口等一系列工作,新发现石油地质构造和  相似文献   

11.
南海海盆扩张成因质疑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从板块构造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等角度,结合南海中央海盆及其周边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对南海“扩张成因”模式提出质疑.认为南海“扩张成因说”不能成立,其中的几个核心问题是:(1)数学理论模型的边界参数选取存在多解性,其结果与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不符或相去甚远;(2)无法解释海盆区地球物理探测和研究所表明的地壳结构及岩性特征,也无法解释海盆区的断裂分布和岩浆活动特征;(3)地球动力学诸方面难以支持南海“扩张成因说”成立;(4)南海海盆周边不存在与南海“扩张成因”相关的相互强烈作用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构造特征;(5)南海海盆不具备大规模扩张的空间.南海“扩张成因说”已严重阻碍对南海和周边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和发展,应该放弃.  相似文献   

12.
1984年夏季台湾浅滩周围海域水团的多维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李立  李达  洪启明 《海洋学报》1990,12(5):562-570
本文应用多维模糊聚类方法分析了1984年8月台湾浅滩周围海域海水的7个海洋学参数,进而讨论了该海域水团的划分及海水的交汇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研究海域的主要海水类型为南海陆架水,内斜上升冷水及粤东上升流水,此外,在外斜一带还有一支上升冷水.南海陆架水属浅海混合水团,主要分布于上层,其影响只达东山-台湾浅滩一线.内斜上升冷水位于浅滩北侧,从东向西楔入研究海区,可能源于黑潮.粤东上升流水则位于粤东近海下层,观测期间影响海峡南部的主要是从台湾浅滩以东海域进入海峡的黑潮或南海(海盆)水.  相似文献   

13.
关于黄海的潮混合和浅水锋现象,中国和韩国的学者已有一些报道(赵保仁,1987a,b;赵保仁等,1992;Lie,H-J.,1989)。卫星图片和有关水文观测资料表明,夏季,黄海的浅水锋主要分布在苏北浅滩外侧、山东半岛的成山角一石岛近海、渤海海峡、西朝鲜湾和江华湾湾口附近及朝鲜半岛西南部近海。 为了深入了解黄海苏北浅滩外侧浅水锋的分布和水文结构,我们于1990年7月29日至8月1日对该区域进行了一次水文和水化学的专项调査。本文根据这次调查所得的水文资料,对苏北浅滩外侧的海面冷水和浅水锋的分布特征以及锋区的环流结构进行简要论述。 苏北近海的浅水锋常出现在苏北浅滩外侧的陡坡附近(赵保仁,1987a)。本次调查在这一区域设了5个断面,32个大面站和1个连续站。锋区附近的最小站距约4海里(5′经距)左右。调査区域的水深分布和站位如图1所示。这一海区的地形分布特点是海底坡度较大,34°10′N以北海底陡坡在30-40m等深线之间,34°10′N线以南海底陡坡在20-30m等深线之间,陡坡处坡度达4×10-3左右。此外,在122°10''E线附近,还有一向北伸展的沙脊。观测结果表明,苏北浅滩外侧浅水锋现象与地形特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渤海,黄海,东海的地球物理调查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三十年来渤海、黄海和东海的地球物理工作发展的过程.地质系统在上述海区约九十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累计获得了各种地球物理资料近六十八万公里,发现了我国东部海域一系列含油气盆地,为我国海上油气勘探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折射方法在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潮汕坳陷是中生界地层为主的沉积坳陷,被认为是南海油气勘探的重要勘探领域.潮汕坳陷已有丰富的多道反射地震资料,但是由于多次波干扰严重,获取的反射波速度精度低.潮汕坳陷多道反射地震资料中包含丰富的折射波数据,但是很少人重视多道地震记录中的折射波信息并利用他.在此我们通过编写处理程序拾取了折射层的地震速度.试验测线所在海区的水深在600-800m,测线的最大偏移距为6 250m.测线所测的第三系地震折射波速度为2.0-2.5km·s-1,与潮汕坳陷其他地方的第三系地震波速度基本相等.但是潮汕坳陷西南部中生界的地震折射波速度在3.5-4.2km·s-1,低于潮汕坳陷中东部中生界的地震波速度(4.0-5.0km·s-1),预示潮汕坳陷西南部油气储集物性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白云凹陷地球物理场及深部结构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最具代表性的第三系深水陆坡沉积区。以穿过白云凹陷中部的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14s)为研究基础,采用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法分析了该区地球物理场特征,根据重力异常平面等值线勾画了白云凹陷的形态,并提取该测线相对应的重磁剖面数据,利用重磁资料和地震剖面进行了综合反演。以深剖面地震资料建立了地质模型,利用所得的重力数据进行了研究深部结构的正演拟合,实测与计算值拟合较好,支持中生代俯冲洋壳存在的观点;同时结合地震资料对深部结构进行了分析,该区莫霍面由陆向海抬升,呈阶梯状变化,地壳厚度逐渐减薄,具有大陆边缘陆壳向洋壳过渡的特征。根据地质模型还进行了变密度综合反演拟合来分析基底岩性特征,该区基底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部分为变质岩和基性火山岩,岩石密度由陆向洋逐渐减小,磁性体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17.
在系统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过程中,荷兰广泛使用了各种地球物理调查方法,并在方法选用、测线部署、资料处理和图件编制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对中荷两国的做法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对今后在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中如何开展地球物理调查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在钻探前对水合物赋存带进行识别和深度预测,可以为钻探井位的选取及井深的规划提供直接的数据支持.在我国南海北部二维地震数据的基础上,以速度为主要判别依据,以波阻抗反演为佐证,识别水合物赋存带的顶、底界,并以叠加速度谱为基础,预测神狐海域A测线预测井位的水合物赋存深度.在此数据的指导下,经钻探证实,该钻位...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地质矿产部下达的任务和体制改革精神,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最近成立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队,这是我国地质矿产部系统第一支海洋工程地质专业调查队伍.海洋工程地质调查,是区域性的浅层综合地质调查.在南海主要为油气勘探开发及海底工程服务.它运用地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测区内海底不稳定性地质因素和区域背景、形成地质灾害的原因、诱发机制、作用过程和规模等,并作出科学评价,以避免海底工程发生灾害性事件.  相似文献   

20.
海底地震仪记录中的横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海底地震仪记录中的横波阎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1993年5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及千叶大学合作在南海北部共同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测量实验。此次实验中采用了两类四通道海底地震仪。其中,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