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系统介绍了珠江口盆地最南的一个探井——BY7—1—1井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和海侵层序。通过对该井有孔虫全面系统采样分析,发现了渐新世浮游有孔虫组合。这一重大发现给重新认识该区上、下第三系界线,以及对整个南海北部地层对比提供了新资料。并对有关的一些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打渔张灌区第四纪有孔虫及其沉积环境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随着我国地质勘探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东部平原和浅海地区石油及其他沉积矿藏的勘探开发,有孔虫的研究工作已成为岩相识别、地层对比、恢复古地理及古气候等所依据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1965年,我们承担了山东省打渔张灌溉区(以下简称"灌区")七个钻孔岩芯中的有孔虫分析任务。目的是根据有孔虫在灌区地层中的出现情况,识别其海相层,进而划分出海、陆相地层,以便为探讨灌区土地盐碱化的原因、更合理地利用水利资源、进一步改造灌区的盐碱化土地等,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这一任务已于同年完成,并已将初步分析结果送交有关单位。 为了配合生产单位对我国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进行研究,近来,我们在前一工作的基础上,又将灌区的有孔虫资料进一步分析整理,除对93种底栖有孔虫进行分类记述外,并试图以灌区地层中的有孔虫群与现今渤海沉积物中的有孔虫群进行粗略对比,以便根据有孔虫的区系特点和生态组合等,探讨灌区地层海相层的古沉积环境。 由于在划分灌区地层的海相层和探讨海相层的古沉积环境时,我们仅是以现有有孔虫方面的资料为依据,因此,所讨论的问题必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南海北部新生代海相地层被大量钻孔揭露出来,并在其中发现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化石,本文通过浮游有孔虫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建立南海北部新生代晚期浮游有孔虫分带序列及其对比.  相似文献   

4.
有孔虫是一类原生动物,除极少数种类生活于淡水环境、少数种类生活于与海有联系的半咸水环境外,大多数种类生活于海洋环境;其生活方式,大多数种类营底栖生活,少数种类营浮游生活。由于有孔虫具有个体小、种类多、数量大、对环境因子的反应较敏感、地理分布广泛、地质历程长久、其遗壳能在地层中长期保存等特点,因此,它不仅是研究现代海洋生态学的良好材料,同时也是研究古海洋生态学、恢复古海洋沉积环境及古气候、识别海相地层、进行地层对比等的重要微体化石之一。“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随着石油等沉积矿藏的勘探、开发,有孔虫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地层对比、岩相识别、恢复古地理和古气候等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西沙群岛的有孔虫,过去尚无报道。本文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沙群岛生物考察队于1957年采自赵述岛、北岛和中岛的三份珊瑚砂样品进行研究的。对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在我国有孔虫区系和动物地理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开展南海及南海诸岛地层中的有孔虫动物群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西沙群岛的有孔虫区系极其丰富多采,种类当远远超过本文所记录的种数。本文研究所依据的样品数太少,只能是一个极其初步的记录。  相似文献   

5.
长江河口三角洲区有孔虫沉降速度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对有孔虫壳体沉降速度进行了测试和研究,提出了不同属种有孔虫的壳径与沉降速度相关方程,引进了“当量直径”的概念,并用于长江口三角洲地层中的化石群,提出了解释潮汐河口有孔虫埋葬群的形成机理,从而定量的研究和辨别三角洲地层中的原地埋葬和异地埋葬化石群。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以探讨历史海洋学为目的的新生代海相地层的有孔虫研究工作,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有孔虫分析研究之所以能广泛开展,不仅因为此类动物是鉴别海相地层的重要标志。能够说明周期性的海水进退,而且其种属繁多、分布广泛,动物组合常成为区域地层组分和对比的良好依据。特别是对有些地质时代的深海沉积物来说,是优良的标准化石。此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早期世界上石油勘探开始不久 ,就发现有孔虫可以用来对比地层 ,于是微体古生物学突然发展起来 ;但当时用的只是底栖有孔虫。今天成为海洋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化石门类浮游有孔虫 ,却是到了 2 0世纪 5 0年代才发现有地层意义 ,不过当时也只是用作一种年代标记而已。到六七十年代浮游有孔虫的生态学的研究发展起来 ,才把它看作生活在大洋里的生物 ,成为研究古环境、古海洋学的主要依据。但是我国的读者不见得都知道 ,浮游有孔虫生态学研究的开拓者却是一位美国的华裔学者马维骅 (AllanB啨)博士。不同于底栖有孔虫 ,浮游有孔虫很难人工饲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西琛一井晚中新世以来礁相沉积物类型和有孔虫分布的分析,将纵向沉积序列分为9个相段.讨论了各时期沉积相段的碳酸盐矿物和氧、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礁区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条件的变化、进行区域性礁相沉积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对南中国海西沙海域地震资料综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描述了西沙海域的地震反射特征,并依据地震地层学原理,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参数特征,将该区域地层自上而上划分为A.B.C.D四个地震层序:层序A代表从海底到T^11反射界面的地层;层序B代表从T^11反射界面到T2反界面的地层;层序C代表从T2反界面到53反射界面的地层;层序D代表从T3反射层界面到Tg反射界  相似文献   

10.
盐城上岗全新世有孔虫组合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盐城上岗全新世柱状剖面中的有孔虫进行研究,划分出7个有孔虫组合类型。依据组合特征确定盐城地区全新世为潮滩环境,经历了由5次小规模的海水进退构成的海退过程。并且发现潮滩环境下的风暴沉积有孔虫组合中外海分子增多、壳体破损严重,显示出与河口环境的风暴潮有孔虫组合特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地区水6井第四纪有孔虫复合分异度与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对水6井有孔虫复合分异度H(S)、优势种、特殊属种生态及介形、孢粉等化石综合分析,确定7个海进层位,对上海地区古环境变迁提出新的看法,并为我国东部第四系划分和对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微古和氧同位素资料对东太平洋海隆21^。区中一上第四系含金属碳酸盐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气候地层划分.计算了平均沉积速率.恢复了表层水温的变化;并根据最敏感的指示剂——有孔虫碎屑含量计算了浮游有孔虫壳的溶解强度.  相似文献   

13.
有孔虫壳体既是大洋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海洋沉积环境的灵敏标志.在海洋地质工作中,无论是海底地层年代、古气候、古海洋学、洋底扩张还是碳酸盐溶解旋回的研究,都需要依靠有孔虫分析的成果.近二十年来,我国对于陆架海区的有孔虫区系和分布规律,已经进行了不少工作,然而对大洋有孔虫的研究却未进行.国家海洋局于1978年在太平洋中部海域进行海洋调查,取得了许多洋底沉积样品,为研究太平洋有孔虫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西沙礁序列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西沙群岛西琛一井330m以上井段的149块岩心标本,用美国2-G型超导磁力仪进行了古地磁测定,获得了一个从更新世至中新世晚期包括布容,松山,高斯和吉尔伯特四个极性时及若干亚极性的磁性地层柱,为礁序列的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东山岛9个钻孔70块样品进行了有孔虫和介形虫等微体化石群分析,并参考有关资料,探讨了该岛第四纪地层的沉积时代、沉积相和古环境演变。  相似文献   

16.
现在普遍认为,有孔虫是海生生物。极少数属种生活于泻湖、河口等半咸水环境中。因而,在地层中发现一定数量的有孔虫化石,往往被视为海侵的证据。若在连续的地层剖面中,均发现有孔虫化石,可根据化石组合所反映的古环境推断一地区海进、海退过程。我们从这点出发,讨论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海侵的范围及其表现形式。为此,我们对蓟县青甸洼南缘的崔辛庄、宁河县北部的岳龙庄、宝坻县北部的牛道口、西部的朝霞村、东部的黄辛庄以及丰润县南部的油葫芦泊等地,厚约5米的地质剖面进行了有孔虫化石分析。分析结果表  相似文献   

17.
从1977年开始,地质部第四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在南海北部的珠江口盆地先后打了七口深井,大都钻迂基底(花岗岩或变质岩),初步建立了地层层序,证实了下第三系的存在,见到了多层含油砂岩;并在珠五井获得了优质工业性油气流。 该盆地上第三系共分四组,自上而下为万山组、粤海组、韩江组和珠江组,化石以有孔虫为主,其次有介形类和孢粉等。下第三系目前暂划分为两个组:珠海组和宝安组,仅见孢粉化石。 对于珠江口盆地是否存在下第三系过去是有争论的。通过珠七井的钻探,进一步证实了下第三系的存在。在珠七井的下部,见到了一套岩性较特殊、孢粉化石数量丰富、种类繁多且时代编老的地层,这套地层已揭示的厚度有336米,我们命名为宝安组。 宝安组可分两段: 上段:厚211.5米。上下为浅灰、灰白色细砂岩,间夹页岩,白云质砂岩及砂砾岩,中部为钙质砂岩及页岩互层,底部为10米厚的褐灰色钙质砂岩。  相似文献   

18.
对杭州湾海域23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鉴定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71种,浮游有孔虫6种。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丰度值偏低,最高丰度仅41枚/克干样,且以底栖有孔虫占绝对优势,浮游有孔虫很少;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的有孔虫以异地搬运沉积为主,主要以广盐广适的属种和小个体的海相属种为优势种,如Ammonia beccarii,Ammonia annectens,Quinqueloculia lamarckiana,Elphidium advenum,Spiroloculina communis,Pararotalia nipponica,Poroeponides lateralis等;并根据属种分布特征划分了两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分区。  相似文献   

19.
西沙海槽盆地处于南海北部陆坡洋陆壳过渡带,为一个分割南海北部陆架和西沙地块的新生代裂谷盆地,其沉积环境演化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南海形成演化过程。通过南海陆坡区域地震地层对比,将西沙海槽盆地新生代以来划分出9个地层单元,采用地震线描和地震相分析方法,恢复各地层单元沉积时期的地层结构及古地貌,探讨其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古新世—始新世西沙海槽盆地为河流和湖泊沉积环境;渐新世—早中新世初,演变为分割南海北部陆架和西沙地块古陆、贯通琼东南盆地和西北次盆的海峡,沉积环境由滨-浅海过渡到半深海环境;中中新世以来盆地进入陆坡海槽发育阶段,晚中新世以后中央水道形成,演变为一个陆坡内深水海槽,为海流和浊流通道,整体处于半深海-深海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0.
张维林 《台湾海峡》1990,9(4):293-300
本文通过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域7个柱状样计79块样品中的有孔虫分析,阐述了海峡柱样中有孔虫组合及其特征,并由此讨论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