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随着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南海北部新生代海相地层被大量钻孔揭露出来,并在其中发现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化石,本文通过浮游有孔虫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建立南海北部新生代晚期浮游有孔虫分带序列及其对比.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介绍了珠江口盆地最南的一个探井——BY7—1—1井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和海侵层序。通过对该井有孔虫全面系统采样分析,发现了渐新世浮游有孔虫组合。这一重大发现给重新认识该区上、下第三系界线,以及对整个南海北部地层对比提供了新资料。并对有关的一些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西岸第四纪有孔虫与地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序言台湾海峡西岸的第四纪地质工作,解放前,只是在地质矿产调查,土壤调查时涉及到一些。而第四纪有孔虫的研究工作更是空白。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伴随着福建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工作的开展,积累了相当数量的钻孔和地表资料,出现了系统地研究第四纪地质的新局面。1977—1980年,我们与福建省水文工程地质队协作,对福建沿海一些钻孔中的有孔虫等化石,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主要根据五个钻孔(图1)岩心中的有孔虫、硅藻等化石群特征,参考有关资料,就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州盆地、闽江口和厦门筼筜港地区的第四纪地层的划分、第四纪海侵层的沉积环境和第四纪地层发育史,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浙江沿海地区第四纪海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荣华 《海洋学报》1992,14(3):76-85
通过4个钻孔岩心的有孔虫化石群分析,并结合古地磁和14C年代等资料,笔者发现浙江沿海平原有7个海侵层位,其中上部5个可与本地区前人研究的相对比,而下部2个海侵层在浙江沿岸地区尚属首次发现;第Ⅵ海侵层形成于气候温暖、水深20-30m的浅海环境;第Ⅶ海侵层形成于气候温和、水深<20m的近岸环境。文中对各海侵层的分布、形成时代和古环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早期世界上石油勘探开始不久 ,就发现有孔虫可以用来对比地层 ,于是微体古生物学突然发展起来 ;但当时用的只是底栖有孔虫。今天成为海洋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化石门类浮游有孔虫 ,却是到了 2 0世纪 5 0年代才发现有地层意义 ,不过当时也只是用作一种年代标记而已。到六七十年代浮游有孔虫的生态学的研究发展起来 ,才把它看作生活在大洋里的生物 ,成为研究古环境、古海洋学的主要依据。但是我国的读者不见得都知道 ,浮游有孔虫生态学研究的开拓者却是一位美国的华裔学者马维骅 (AllanB啨)博士。不同于底栖有孔虫 ,浮游有孔虫很难人工饲养…  相似文献   

6.
在以往一直认为属于陆相地层的宁波组中,发现了大量有孔虫、介形虫和软体动物化石。这些化石资料表明,宁波组属于一套海陆过渡型沉积,可能为潮间带。在横向、垂向变化方面,海陆过渡相具有向河湖相演变的趋势。同时还讨论了当时海水环境的特点以及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2°~22°N,116°~122°E)表层沉积中的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硅质与钙质生物丰度和比值的定量分析以及碳酸盐含量的测定,发现碳酸盐含量、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及钙质生物比值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和硅质生物比值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却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增加.研究表明,调查区内微体化石丰度和比值以及碳酸钙含量的高低,与碳酸盐溶跃面(lysocline)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密切相关,碳酸盐溶跃面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南、北还存在一定差异,碳酸盐溶跃面南部较北部深,南部在2 600 m上下,北部则在2 200 m上下;碳酸盐补偿深度也是南部的较深,南部为3 600 m上下,而北部在3 400 m上下.  相似文献   

8.
对南海34个站位表层沉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钙质超微化石δ^18O化范围为-2.656‰~0.006‰,平均为-1.517‰;δ13C值变化范围为-1.510‰~0.778‰,平均为0.140‰.通过与有孔虫同位素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钙质超微化石δ^18O高于浮游有孔虫而低于底栖有孔虫,δ13C值低于浮游有孔虫而高于底栖有孔虫.从平面分布来看,南海表层沉积钙质超微化石氧同位素在东北和西南各存在一个小于-1.5‰的低值区,碳同位素在东北存在一个小于0的低值区.钙质超微化石与有孔虫同位素值的差异性可能与其生命效应及生活环境有关.而钙质超微化石与有孔虫同位素平面分布规律上的不同也揭示了海水温度、盐度、营养水平等海洋参数可能对超微化石和有孔虫同位素的分馏起不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2°~22°N,116°~122°E)表层沉积中的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硅质与钙质生物丰度和比值的定量分析以及碳酸盐含量的测定,发现碳酸盐含量、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及钙质生物比值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和硅质生物比值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却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增加.研究表明,调查区内微体化石丰度和比值以及碳酸钙含量的高低,与碳酸盐溶跃面(lysocline)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密切相关,碳酸盐溶跃面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南、北还存在一定差异,碳酸盐溶跃面南部较北部深,南部在2600m上下,北部则在2200m上下;碳酸盐补偿深度也是南部的较深,南部为3 600 m上下,而北部在3 400 m上下。  相似文献   

10.
浙江沿岸晚第四纪地层中的有孔虫及海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浙江沿岸浅水区5个钻孔岩芯的底栖有孔虫分析,并结合~(14)C、孢粉和浅地层等分析资料,主要讨论该地区晚更新世末期40000年以来的沉积环境、海侵层厚度和海面变化过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有孔虫是一类原生动物,除极少数种类生活于淡水环境、少数种类生活于与海有联系的半咸水环境外,大多数种类生活于海洋环境;其生活方式,大多数种类营底栖生活,少数种类营浮游生活。由于有孔虫具有个体小、种类多、数量大、对环境因子的反应较敏感、地理分布广泛、地质历程长久、其遗壳能在地层中长期保存等特点,因此,它不仅是研究现代海洋生态学的良好材料,同时也是研究古海洋生态学、恢复古海洋沉积环境及古气候、识别海相地层、进行地层对比等的重要微体化石之一。“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随着石油等沉积矿藏的勘探、开发,有孔虫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地层对比、岩相识别、恢复古地理和古气候等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西沙群岛的有孔虫,过去尚无报道。本文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沙群岛生物考察队于1957年采自赵述岛、北岛和中岛的三份珊瑚砂样品进行研究的。对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在我国有孔虫区系和动物地理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开展南海及南海诸岛地层中的有孔虫动物群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西沙群岛的有孔虫区系极其丰富多采,种类当远远超过本文所记录的种数。本文研究所依据的样品数太少,只能是一个极其初步的记录。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海相中生界发育的微体化石证据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MZ-1-1钻井首次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揭示了中生界,获得了可确定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的孢粉和放射虫化石。克拉梭粉(Classopollis)和桫椤孢(Cyathdites)含量占优势的化石组合被发现于井深2187-2388m井段,表明其属于中侏罗世;1725-1887m层段的硅质岩包含以Caneta hsui、Loopus primitivus、Dibolachras sp.cf.D.apletopora等为代表分子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放射虫动物群。微体化石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被首次揭露的前新生代地层中存在着海相的侏罗系和白垩系。中侏罗世克拉梭粉和桫椤孢孢粉组合反映的是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植被,滨海沼泽环境发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南海北部的海洋沉积环境发生了海水由浅到深的重大变化,形成了深海环境。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系主要为陆架浅海沉积环境,发育良好的海相砂岩储集层和多套储盖组合。因此,对这些砂体的成因及赋存位置的海平面变化研究至关重要。在有孔虫及钙质超微化石资料所建立的珠江口盆地西部新生代年代地层格架基础上,以有孔虫个体大于0.25mm的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百分含量为依据,参照微体古生物化石带、岩性、电测和地震资料,总结出三级旋回边界和最大海泛面识别标志,从而提出具有国际对比意义的三级层序划分对比方案,对盆地内18口井进行了层序划分,识别出了2个完整的二级层序和15个三级层序。根据南海海域表层沉积物建立起的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的定量关系,得出量化古水深数据,辅以古生态成因相及特征沉积构造分析、海岸上超分析编制了海平面变化曲线,指出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系受拗陷阶段持续沉降影响,形成不同于海退型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台阶式海侵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1985年〈地震地质〉第七卷第二期上,发表了强祖基、叶士忠合写的“1668年山东莒县一郯城81/2级大震区的活动断裂特征”一文,文中报道了沂、沭河下游的第四系,建立了第四系层组,描述了各层的岩性和化石,并指出了它们的标准出露地点.文中所建立的下更新统“马陵山组”、上更新统“戚嘴组”上段及下全新统“归义组”,均以含海相化石为特征.有关的更详细的化石名单,曾由叶士忠在〈地球科学〉1984年第3期,以“沂沭河中下游地区第四纪海相地层的确定”为题,作过报道这对该区,首次发现“海相层”的报道,颇为引人注目.近十几年来,对渤海周边地区的海侵层位及黄海海州湾附近的海侵层位中的微体化石组合,作过很多研究,发表过不少论文,已为研究黄、淮、海平原第四纪地质的专家们所熟知.但是,强、叶二人所报道的化石组合中,有不少有孔虫和介形类的新的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微体化石的丰度和各类比值以及碳酸钙含量的分析,发现易溶类微体化石丰度和比值以及碳酸盐含量随水深的增大而迅速减小,抗溶类微体化石丰度和比值则随水深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各类微体化石丰度和比值以及碳酸钙含量都显示了在3500m附近存在着明显的分界线,应与深海碳酸盐溶解作用有关。浮游有孔虫Q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其优势属种的分布主要受表层水温所控制,但黑潮暖流的南海分支和吕宋岛北端上升流的存在对调查区北部浮游有孔虫的属种分布所起的作用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盛冰期以来古海洋环境变化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气候替代指标U37k-SST,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的δ18O,δ13C,微体古生物种群变化、陆源和生源组分以及沉积物粒径等,对南海北部69孔沉积物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U37k-SST在冰后期为23.3~26.9℃,在末次盛冰期时为22.2~23.8℃.用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法对季节温差进行估算,在冰后期为4.5~7.0℃,在末次冰期为7.0~9.0℃,两种估温法均反映了古气候变化相应的海水表层温度.69柱沉积物地层记录在末次盛冰期浮游有孔虫温带优势种Neogloboguadrina pachyderma和营养种Neogloboguadrina dutertrei丰度一致增加;热带优势种Pulleniatina obliqueloculata和Globigerinoide sacculifer以及超微化石丰度则相应减少,而冰后期则相反.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组成和数量的改变也为古海洋温度升、降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研究还表明南海北部冰后期以河流搬运为主,末次盛冰期时以风力搬运占优势,这反映了冬季风强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西琛1井和西永2井400m以上井段岩心样品中的有孔虫鉴定结果,将西沙礁相地层中的有孔虫分为6个组合段,并依据有孔虫带化石的分布对晚第三纪以来的地层时代进行了划分。并对研究西沙珊瑚礁发育与演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沾4孔650m岩芯中共发现海相软体动物化石29属37种,淡水种5属5种分布在8个层位,另有2个疑似海相小双壳的层位。凡出现海相软体动物化石的层位,同时含有孔虫化石。另有3—5个层发现有孔虫等海相生物化石。表明本地300万年来受到8—13次海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在日照近岸海域施工的地质钻孔和浅地层剖面测量资料,对比南黄海已有钻孔成果,系统地开展日照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结构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演化重建。结果表明:日照近岸海域沉积地层中见含有有孔虫化石的第二海相层,形成年代介于34.3~41.4 cal.ka B.P.,对应MIS3的暖湿阶段,该层位可能与古三角洲有关。沉积层从上往下分别为:滨海相细砂混杂泥质沉积层(命名为DU1沉积单元);河流-河口相粉砂质黏土夹粗砂、粉砂层(DU2沉积单元);浅海相粉砂质黏土夹粗砂层(DU3沉积单元);河流-湖泊相粗砂夹黏土层(DU4沉积单元)。晚更新世以来日照东部南黄海海域主要经历了2~3次显著的海侵和海退,各区域因条件不同表现有所差异:日照近岸浅水区主要表现为两次海侵和海退,东部深水区主要表现为三次海侵和海退,由于地势高低和侵蚀破坏等原因,总体表现为从离岸深水区域向近岸浅水区域海相地层厚度逐渐减少的趋势,部分地层出现尖灭消失。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打渔张灌区第四纪有孔虫及其沉积环境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随着我国地质勘探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东部平原和浅海地区石油及其他沉积矿藏的勘探开发,有孔虫的研究工作已成为岩相识别、地层对比、恢复古地理及古气候等所依据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1965年,我们承担了山东省打渔张灌溉区(以下简称"灌区")七个钻孔岩芯中的有孔虫分析任务。目的是根据有孔虫在灌区地层中的出现情况,识别其海相层,进而划分出海、陆相地层,以便为探讨灌区土地盐碱化的原因、更合理地利用水利资源、进一步改造灌区的盐碱化土地等,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这一任务已于同年完成,并已将初步分析结果送交有关单位。 为了配合生产单位对我国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进行研究,近来,我们在前一工作的基础上,又将灌区的有孔虫资料进一步分析整理,除对93种底栖有孔虫进行分类记述外,并试图以灌区地层中的有孔虫群与现今渤海沉积物中的有孔虫群进行粗略对比,以便根据有孔虫的区系特点和生态组合等,探讨灌区地层海相层的古沉积环境。 由于在划分灌区地层的海相层和探讨海相层的古沉积环境时,我们仅是以现有有孔虫方面的资料为依据,因此,所讨论的问题必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