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沿海织纹螺科的分类一直存在着种名鉴定错误、同物异名或混淆等现象,它严重困扰和制约着织纹螺的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毒理实验等相关研究。为了解决我国沿海织纹螺种名使用混乱和部分种名无法准确鉴定等问题,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标本,以及近年来在我国沿海补充采集的织纹螺科标本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进一步的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半褶织纹螺Nassarius(Zeuxis)semiplicatus(A.Adams,1852)是Nassarius(Z.)sinarus(Philippi,1851)的同物异名;拟半褶织纹螺Nassarius(Z.)semiplicatoides Zhanget You,2007是秀长织纹螺Nassarius(Z.)oveolatus(Dunker,1847)的同物异名;而光织纹螺Nassariusdorsatus(Rding,1789)和节织纹螺Nassariushepaticus(Pulteney)的学名是误定,它应是塔氏织纹螺Nassarius(Zeuxis)thachiDekker,2004和节织纹螺Nassarius(Niotha)nodiferus(Powys,1835)。作者对上述几种织纹螺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确认,对齿舌的齿式排列和齿舌的形态进行认真的比较研究,依据目前较新的文献资料,把我国沿海4种重要织纹螺的种名进行了澄清和修订。  相似文献   

2.
黄海的马丁海稚虫及其幼虫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毛类(Polychaeta)海稚虫科(Spionidae)的海稚虫Spio filicornis(O.F.M?ller)和马丁海稚虫 S.martinensis Mesnil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因而分类鉴定不易分辨,绝大多数的研究者均认为马丁海稚虫是海稚虫的同物异名。1957年以来,我们在黄海的大连、北戴河、烟台和青岛等地采到了一种海稚虫,初步鉴定为 S.filicornis。1963年在青岛观  相似文献   

3.
近35年来,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在大亚湾潮下带和潮间带进行了软体动物群落生态、种群生态和污染生态研究,揭示了不同生境软体动物的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为渔业生产和生态评估提供了基础资料。但早期有关文献难觅、信息不畅,导致软体动物分类存在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现象,一些中文学名和拉丁文学名张冠李戴,历史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等。作者提出了几点研究展望:(1)加强软体动物分类基础研究和科普宣传;(2)建立软体动物群落生态大数据式研究规则;(3)建立软体动物数据库;(4)人工智能及其他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本文可为科技工作者制订较完善的研究计划以及获得更精准的研究结果提供参考,可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九脊游仆虫(Euplotes novemcarinata Wang、1930)是土壤及淡水中生活的原生动物。本文对其重要的分类特征诸如银线系及纤毛下器做了形态学研究,确认了其分类地位,并比较了国外迄今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将同物异名苔藓游仆虫(E.muscicolaKahl、1932)作了归并。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兔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兔科(Aplysiidae)是一类有经济价值的后鳃软体动物。人们很早就了解了它的食用价值,许多地方的渔民都有食用这类动物的习惯,如南太平洋博腊博腊岛(Borabora I.)的居民常以Dolabella teremidi Rang作食品;社会群岛(Society Is.)和友爱羣岛(Friendly Is.)的居民喜爱生食海兔;在朝鲜也有熟食这类动物的习惯。 我国福建(厦门、东山)也有个别渔民捕食蓝斑背肛海兔Notarchus (Bursatella)leachii cirrosus Stimpson , 但如食用过多则易引起头痛、眼睛失明等,严重时,甚至引起死亡。海兔卵群的干制品俗称“海粉”,在日本俗称“海素面"。除供食用外,据说还可做医药用。福建厦门渔民养殖蓝斑背肛海兔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广东沿海渔民近年来也养殖黑斑海兔Aplysia (Varria) kurodai (Baba)生产“海粉”,销售于国内外各地。 对于我国海兔科的种类以往仅有一些零星记载,据我们所掌握的文献统计,记载分布我国的种类有:朱仲嘉报告1种;李国藩报导1种;张玺报告1种;张玺、齐钟彦报告了4种;蔡英亚报导1种;Sowerby报告的2个新种;Stimpson报告1个新种; Pilsbry报导4种;高桥定卫(Takahashi)报告1种;马场菊太郎(Baba)报告5种;Eales报告5种。在上述文献中,李国藩的Aplysia kuropdei (Baba)是Aplysia (Varria) kurodai Baba之误,Takahashi的Aplysia punctata (Cuvier)是Aplysia ( Varria) kurodai Baba的同物异名。Baba的Aplysia hirasei (Baba)是Aplysia ( Varria) oculifera Adams & Reeve 的同物异名。Baba 的Aplysia sibogae Bergh是Aplysia (Aplysia) juliana Quoy & Gaimard 的同物异名。Stimpson 的Notarchus cirrosus Stimpson,朱仲嘉的Notarchus (Bursatella) leachii leachii Blainvelle var. freeri (Griffin),蔡英亚、张玺、齐钟彦等的Notarchus (Bursatella) leachii freeri(Griffin),都是Notarchus (Bursatella) leachii cirrosus Stimpson的同物异名。Sowerby的Aplysia orientalis是Aplysia (Pruvotaplysia) parvula M?rch的同物异名。总结上述情况,报告过分布在我国的海兔种类实有5属、9种和1亚种。  相似文献   

6.
中国沿海革囊星虫属(星虫动物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导我国沿海革囊星虫属共计14种,内有3种P.onomichianum;P.formosense和P.iaponicum分布在台湾省。陈义(1963年)曾记述过海南岛的9种,其中有3种是同物异名。分布在我国的西沙群岛、海南岛和大陆各省沿海的共11种。现将这些种的区系分布、分类和生态特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沙菜属(红藻门 杉藻目)的分类学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沙菜属(Hypnea)是卡拉胶生产的重要经济栽培物种,但该属具有复杂的命名史和物种分类难题,其广泛的地理分布、高度的遗传变异以及较强的表型可塑性,存在许多同物异名和形态趋同的现象,导致其物种鉴定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争议。因此,本文尝试总结分析沙菜属分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涉及"物种"定义的初步探讨,特别是基因树与物种树的关联性,以期为解决该属分类学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形态鉴定主要依赖于分类者的经验和水平,容易产生分类错误。为提高物种鉴定的准确性,作者采用形态学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广西北海涠洲岛采获的3种珍珠贝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形态学可将3种珍珠贝分别鉴定为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宽珍珠贝(P.loveni)和中国珍珠贝(P.chinensis),但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形态学鉴定为P.loveni的标本应为P.lata。P.loveni和P.lata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种,并非为同物异名。珍珠贝属16S rRNA基因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种内遗传距离,适宜作为该属种类鉴定的分子标记。在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中,相同种类的不同个体均形成单系群,并获得很高的支持率。分布于中国沿海的珍珠贝属种类应包括P.lata,是否有P.loveni的分布尚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双核平腹虫(新种)的研究及平腹虫属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微波 《海洋与湖沼》1993,24(2):143-150
于1991年4,5月在山东潍坊一对虾育苗池中发现一小型盾纤目纤毛虫,经鉴定确定为一新种——双核平腹虫Homalogastra binucleata nov. sp.。借助各银染法及生物统计学方法对其分类及形态学特征作了描述。新种的特点为:体呈倒梨形;胞口位于体后半部;约16列体纤毛,其第n列贯穿尾极后交于背方第8,9列纤毛间;具独特的两个大核。鉴于该属系国内首次报道,同时由于迄今对本属描述所存在的混乱,文中另对平腹虫属的定义、系统地位及与相近种属的关系做了补充和探讨,将其同物异名圆尾虫属(Urocyclon)并入本属并由此建立起两个新组合Homalogastra filificum nov. comb., H. chesapeakensis nov. comb.。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海牡蛎的研究始于1845年, Hanley(1845)描述了产于中国近海的新种 Ostrea chemnitzi sp.nov.。我国的张玺教投也在30年代开始进行研究,1956年报道了13种牡蛎,在这之前国内、外学者已先后报道了24种和1亚种(张玺等,1956)其中有很多种鉴定错误,或是同物异名。近年来通过海洋底栖生物调查和附着生物的研究,作者又发现了4种牡蛎,它们是:新硬牡蛎 Neopycnodonte cochlear (Poli),侏儒牡蛎 Nanostrea erigua Harry,褶牡蛎 Alectryonella plicatula ( Gmelin) 和日本巨牡蛎 Crassostrea nippona (Seki),在中国近海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